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夜传灯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暗夜传灯人》读后感精选

2021-05-13 02:5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夜传灯人》读后感精选

  《暗夜传灯人》是一本由杨渡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6-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夜传灯人》精选点评:

  ●看到台湾变迁的文脉。有些地方还意犹未尽,也有些篇章不知所云。感兴趣时上网搜索,更觉所记者皆智者高人。比如,中国时报的余大哥(余纪忠)上世纪末曾与江会晤,对两岸关系的看法非常之清醒高明。等等。诸君真若明灯。

  ●台湾自由主义左派的赞歌,意义大于内容。

  ●不知道看的版本是否有阉割。可以用来窥探台湾的那个不远的时代

  ●最是动人的是对细部的还原,仿佛能看到台静农对着翻印鲁迅小说集封面木刻肖像不动声色的悲凉,看到陈映真倔强的脖子,看到黄顺兴那满口闽南腔的坚持。

  ●阉割痕迹明显,饶是如此尺度也很客观,尤其是人大常委黄老那一段,依然有杨渡本人的书生气和理想主义。

  ●为了思想而坐过国民党苦牢的陈大哥,面对现在撕裂的族群问题,执政者仇恨的政治语言,和为了权力而无耻的行径,会不会支持我协助马英九来结束这样的仇恨时代?我想起《人间》杂志创刊上的话:“让我们的关心苏醒;让我们的希望重新带领我们的脚步;让爱再度丰润我们的生活” 《中国时报》的社长余先生在李登辉发表“台独”论后,提出“为提防大陆对台动武,让大陆知道台湾不是只有一种主张.......改完稿子,他起身离开,虽然疲倦得身体微微摇晃,但高大的背影,笔挺的腰杆,八十九岁的高龄,竟能彻夜坚持,甚至报社发行系统开了天窗都一无所惧。我静静看着大街上开始发亮的天光,看见一种坚持,一种魄力,一种勇敢,一种承担。余老辞世象征着台湾文人办报时代的结束。 随着这本读完,也引起了读一读傅雷译作,林书扬文集,陈映真作品的浓厚兴趣

  ●一下午读完,不知是否有删节,感觉整部书的意义大于内容。

  ●一九四九年,小小台湾一下子挤进两百万人,带来了许多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他们生存不易,只得辗转台湾各地,谋求生路。许多高学历知识分子低就于师范、中学、职业学校、小学等,他们分散在台湾中南部,甚至东部偏远的乡村,一如唐君毅所说,这是“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的时代。然而,这些飘零的生命,却未曾凋零,而是把文化的血脉,带到最偏远的角落,透过教育下一代,深深植入台湾这一片土地上。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些飘零者为文化传灯的故事,只是可惜删节太多。文中多次提到一九八九年直到六月,杨渡都在北京做采访,这段内容所付阙如,也是一憾。

  ●从野夫的序找来看的,可居然觉得文笔有点差,跟不上情绪,而且有点累赘(老天啊,我都敢评价别人的文笔了…

  ●东北乱炖(看《一百年漂泊》还有些好感,这下全毁了)。写吴耀忠那篇倒还不错,及长诗《向日葵》。野夫的序真是满满的江湖气,幸好没看过他的其他文字。

  《暗夜传灯人》读后感(一):暗夜传灯人

  看书序看得很是心动,写得非常的细腻,读了让人动心,颇有一些文人的风骨和气质在里面。“我们擎着酒杯在亭台间短语寒暄,已然于风尘中分辨出各自物色”。“每每想到这一画面,我亦为之挥泪不已。隔着千里云天,我们对世界最初认识原无异样。”“以其半生行迹而论,阿渡是这个乌烟瘴气时代中真正残余无几的士人。”

  《暗夜传灯人》读后感(二):评《暗夜传灯人》

  没有想象中的好,广告做得有点过了吧。

  作者应该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但感觉行文粗糙了些。架子搭得很足,但料儿上不够细,大词说得多,体验反而不够入微,可能是新闻评论写多了。

  有情怀,但表现力不够。 最喜欢写《恋恋风尘》男主角的那篇,相对来说,细腻可感。写余光中那篇涉及到敏感话题,应该被删节了,有点支离破碎。

  书中提到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对陈映真评价的不公,有兴趣,改天翻出来看看。

  开始看《一百年漂泊》,感觉这本要好很多。

  四星吧,毕竟,同题材的不多。

  《暗夜传灯人》读后感(三):曾经那代人的时代薪火

  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守台湾,一大批大陆的文人学者随时代的潮流推到了台湾这个陌生的地方,也未曾想过这一去竟会是余生未曾回来。他们那一代人带着知识、学识在台湾的中小学或者师范学校教书,把知识及自由之火传遍台湾大地,启蒙着台湾大地。

  也正是这批形形色色的渡海者,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执念,影响着杨渡等下一辈台湾的文学及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人,他们在暗夜的余灯下,用历史与时代的号角抗争。齐治平、台静农、姚一苇、陈映真、余纪忠、林书扬、吴耀忠、黄顺兴、王晶文……及少至壮,自懵懂而识世,是这些人陪伴、带领著杨渡,让他时时回望、观照自己。这些人,同时也以一己之力,交织出时代的经纬,成为典范;或在阒黑的夜途中,点起一盏幽微的火光,做为传递,与引导。

  在生命的当前,或许我们难以肯定自己每一步的踩踏;所幸有他们的示现,让我们即便身处暗险,仍能无有恐惧,坚定前行。

  作家杨渡记录那个即将被遗忘的时代,记录台静农、姚一苇、陈映真、黄顺兴、余纪忠、林书扬……这些科学启蒙者、艺术的播种者,以及默默在台湾各地,为这一块土地奉献的传灯人

  《暗夜传灯人》读后感(四):《暗夜传灯人》49年之后,去台知识分子们的落寞与挣扎、抗争与传承。

  

《暗夜传灯人》,讲的是49年之后,去台知识分子们的落寞与挣扎、抗争与传承。

都说49年是知识分子们的“生死分界线”。是,也不是。更准确地来讲,是“同一片天地下,有着不同的苦难”:大陆在经历fan右、wen革,而台湾则被二二八、戒严、白色恐怖笼罩。

1949年,台湾一下子挤进两百万人: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他们在大陆时,都是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但到了台湾,连生存也难,只得辗转各地甚至乡间,谋求生路——那是“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的时代。

这些飘零的生命,却未曾凋零,而是把文化的血脉,带到最偏远的角落,“在蒙昧的时代,他们用骨血与勇气,亮起一抹一抹不灭的光”。

杨渡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媒体人,是国民党时期在台湾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也是这些“渡海传灯人”手指躬耕的结果。

年轻时的杨渡不畏强权,曾披露出国民党老政治犯的名单,写下多篇报道,挑战着漫长的黑夜,无怪野夫老师说,“阿渡是这个乌烟瘴气时代中真正残余无几的士人”。

书中写到的人物,有小说家、画家、报业人士,更有社会运动者与“异见者”,他写出了大历史的慈悲,“最黑暗的地方,也是最好传灯的所在”,杨渡的文字简单质朴却又极具感染力。

台湾作家的作品,能出版已是十分不易,《暗夜传灯人》出版也是一波三折。

这本书不仅是一份49年之后,台湾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相续的心灵史,更从知识分子的视角,告诉不熟悉台湾的大陆读者,战后的台湾是怎么一路走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