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读后感摘抄
《东京塔》是一本由利利•弗兰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塔》读后感(一):赶紧去谈下一场恋爱
很抱歉没有买这本书,只是去了几趟书店,蹭着把这书看完。读罢,像是一场恋爱结束,嘴上说着好聚好散,但心里翻腾着绞腾着的,自己还是难以平复。想赶紧找下个替代品,让自己开启新的“爱情”。文字的流畅像是老友在讲近况,嘿,哥们,我最近真的很不顺,幸亏我妈在身边帮我打理这打理那的。
《东京塔》读后感(二):那隐没于阴雨中,不知为何心情的东京塔⋯⋯
#2016读过的书#
——《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中川雅也
《东京塔》读后感(三):从今往后也要好好注意健康 一定不要奢华度日 做一个能够理解别人苦处的人。
雅也从叛逆到感恩,爸爸的出轨,妈妈的隐忍。妈妈为了抚养他长大成人,辛苦工作,寄人篱下。书中写姥姥离世让我痛哭不已,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让作者牵挂。母亲的离开虽是难过,但是早有预兆,当母亲终于来到东京与雅也一起生活,一切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母亲的饭菜,母亲的唠叨。母亲的信做了最好的收尾,她是如此的无私,这一辈子只为了儿子而活。
让母亲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希望麻麻健康长寿,陪我再久一点。
《东京塔》读后感(四):东京塔
封面写着哭泣小说代表作,所以买来一看究竟。书买了很久,直到上周学校放假才真正想起来看一看。我不会用太美妙的文字描述我看书的感觉,只能浅浅的表达一番。打开书本,扑面而来生活的质朴和真实。我常常在读到这个孩子在拿着母亲辛苦挣来的钱去挥霍时,内心有种绝望的无可奈何。这种情绪伴随了我很久,后来母亲和他住在了一起,他内心的想法也那么的真实,他是希望母亲有点积蓄的。真实感常常会带给读者反思,我也是。我想到很多和母亲相处的时光,这个陪伴你最久,给你关怀最多的女人,我们用了不计其数的不耐烦回应着。也许直到离开了我们,才能有所察觉。然后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到最后我忍不住眼泪。我知道我也一样,最怕的是在你身边唠叨的女人,离开的那一天,房间里静悄悄的,唯独少了最重要的一个。
《东京塔》读后感(五):《东京塔》
昨晚失眠,起床看书《东京塔》。一部中川雅也的自传体叙事书,讲述作者的成长故事。主人公在母亲的庇护下,从童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毕业以后的成长历程,从小镇孩童最后踏足繁华大都市东京的成长故事。文章前篇描述了与爸爸妈妈,奶奶和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忽然那一瞬间想到了我的姥姥,想起一件20年来被遗忘的事情。小时候,姥姥会陪我去枫泾玩。我想要什么,姥姥都会舍下血本给我买。这就是姥姥对外孙女的一份爱。可现在姥姥老了,这个外孙女在干嘛呢,她能给姥姥什么样的回报呢?一生很短,成长很快,转眼我也已经靠近三十。父母老去,更别说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外婆了~我们一路成长离开亲人,慢慢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的感动,需要面对亲人的老去和死亡,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书中有句话:“老妈就像橡皮擦,越擦越小......”最终,在我们远去的方向,消失不见。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请好好珍惜还尚属于你的那个港湾、那份温暖。
《东京塔》读后感(六):中川雅也回忆录
利利·弗兰克是中川雅也的笔名,不知道他为何会起一个颇具女性色彩的名字。
这本书讲了什么?围绕身边的母亲、父亲、亲戚和朋友展开,记述雅也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小说在结构上并无特殊技巧,依循年龄时间线逐步推进。
雅也的童年在一个煤矿小镇上度过,小孩子大多顽皮,上山下河,摸爬滚打。
老爸是个酒鬼,日本的老爸很多酒鬼(例如北野武的老爸菊次郎),可能是生活压力过大的原因,做什么都三分钟热度。之后,父母分开,雅也和老妈一起生活。
青少年时代的雅也时常逃课四处闲逛,大学留级,毕业后一个人在东京打零工,经历了好几年窘迫拮据的生活。
越自由,越不自由。
后来,雅也的生活终见起色。几十年的岁月,他和老妈一直过着东搬西搬的日子,因此,雅也将老妈接到东京一起住。
这本书在事实和情感上不加掩饰,不知应该说是坦诚还是直白,有的部分会说到大家在平时难以启齿的一些事情,和卢梭《忏悔录》相似(以前我在读《忏悔录》的时候没读进去,如今对内容印象稀薄)。中川雅也提到哪些难堪的事情?在此我就不写明了,可以去原书中体会。
这本书为什么让人触动?不论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它总会或多或少地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曾经的经历也好,以后的未知也好,中川雅也的人生轨迹不会和大多数人的相差太远,也许唯一会有所不同的就是他没有在人生之海中沉下去。
《东京塔》读后感(七):东京塔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读了小半年,终于读完了这部传说中哭泣小说的首席代表。想象中的我读完应该会鼻涕眼泪的,害怕眼睛第二天肿的厉害特意留了一部分今日早晨再看,纸巾都准备好了,眼泪确没有汹涌而至。但是此时此刻却好想抱抱我的母亲,对她说一声谢谢。 全文很平淡朴实,文中的母亲和我的母亲无异,或许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无私的一个人,总是默默地默默地。她们把最好的笑容留给我们,而我们总是回报以最糟糕的一面。我们不厌其烦地对陌生人提供帮助,耐心地为其解释,确不愿多花时间教文化不高的母亲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或许她们也是想更靠近我们一点,一点点。 让我泪湿眼眶的一幕是:母亲过世后作者才在信中说出口的谢谢以及母亲在遗书中对作者说的谢谢,两个谢谢直击我内心深处,我自恃为一个有礼懂礼之人,我的一天或许跟无数人说了谢谢,出租车的司机,食堂的阿姨,公司的同事,甚至可能是一个路人甲,唯独遗漏了母亲,那个一天到晚为你牵肠挂肚而你却视而不见的人。 作者说:“如果是现在,我一定好好地对你,说更多的话,一定让你吃更多的东西,一定让你尽情去想去的地方旅游,然而当时,为什么就没能做到呢?”人总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真的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失落遗憾和恐惧一定会像魔鬼一样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让你体无完肤喘不过气来。 厨房飘来阵阵扑鼻的香味,不说了我要去好好抱抱我的母亲顺便夸一下她做的那可口的饭菜了。
《东京塔》读后感(八):从《东京塔》中看一些关于家庭的论调
永远喜欢日本作家关于家庭关系的论调。
《东京塔》和芥川、太宰的观点是相反的,后者认为,家庭造成了人生一生的不幸,是痛苦的开端,是挣扎的开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芥川在《河童》里写道,小河童的出生不由大河童决定,由他自己决定,若是他决定不出生,谁也不能勉强他。芥川是有点羡慕的。
所以说到底,谁也别说体谅谁,大家互相体谅吧。大人常说孩子体谅一下父母,这句话都要说烂了,其实最应该大人体谅一下孩子。生非他所愿,他也许并不感谢你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要看到成功就要经历痛苦,要看到鲜花就要先走过荆棘地,挺累的。他们自己不想走,就想在原地好好地呆过去,但是还是会被人、被社会推着往前走。
芥川又说,他看到成年河童,吊着七八个河童,跌跌撞撞地走路,好生动好形象,人这一辈子不就是被无数种社会关系束缚着的吗,家庭关系首当其冲。
但是《东京塔》似乎温柔很多,也是一样的论调,但是他的主旨是“让妈妈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初看是很惊艳、很温柔的观点,但是看下去之后觉得平平无奇,母亲这样的付出,然后得出了这样的观点一点也不足为奇。
总而言之,家庭永远塑造了你,永远。
《东京塔》读后感(九):东京塔
整本书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越读越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隐忍与不喜欢给人添麻烦,不喜欢给人添麻烦但又不得不寄人篱下,短暂的一辈子只有人生的尾端才有了个像模像样的家,在别人家里时母亲是否偷偷地流过泪?那其中又有多少心酸苦楚?
所以,书中的妈妈在儿子邀自己来东京时,内心应该是窘迫又欣喜的吧,尤其是儿子问道爸爸的安顿问题时,妈妈用有些尖的语调说道:“你爸爸跟其他女人住在一起呢,早就住到一起了。”那种不愿提及的尴尬与小心翼翼守护的自尊、秘密,内心隐藏的委屈,都只包含在这一句话中,这么多年以来,母亲不曾说过爸爸抑或是奶奶的坏话,尽管自己的处境已是如此。
“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雅也患上赤痢被隔离的时候,妈妈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份来到了隔离病房楼,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血缘至亲的爸爸在烟盒被护士用消毒剂猛喷的时候,看儿子的眼神也变了;上大学时被传染了风疹,儿子让对面公寓的朋友给弄点吃的,那朋友把食物放在门口,就直接回去了,生怕传染给自己,当儿子打电话给妈妈时,妈妈只是平静地对儿子说:“没事的,明天一早我就过去,你等着我。”结果,母亲坐早上第一班新干线过来,明明母亲电话里的声音是平静的。
而妈妈对爸爸的感情也是含蓄的,妈妈住院,爸爸来看她时,儿子注意到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的戒指被换到了左手的无名指上。妈妈对爸爸的感情,让我一直在好奇:妈妈这样的守望是否值得?毕竟,儿子的爸爸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并不会去将就考虑他人的感受的人,一如儿子自己所想:妈妈是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的······有些东西非常珍贵,光靠嘴和金钱是传达不了的,只有时间和身体才能传达。爸爸的人生看上去很开阔,而妈妈的人生在十八岁的我的眼中显得很狭窄,因为妈妈把她的人生都分给了我。而爸爸是怯懦的,不能体谅别人的,在婆媳关系的矛盾中,他只是冷眼相对妈妈,竟对妈妈说你出去住好了。也许爸爸是不够爱妈妈的吧,所以才不知道妈妈曾经多少次强扮坚强的样子,只说妈妈是个不服输的女人。而妈妈在生活上从不肯让儿子觉得自家过的贫寒,准备吃的总是准备一大桌子,儿子总是借别人的摩托车骑,母亲二话没说,给儿子买了摩托车·····凡此种种,不胜列举,现在社会上说儿子要穷养,妈妈却不曾穷养过儿子,尽力给孩子最好的,交代儿子男子汉做什么都要堂堂正正的,不要偷偷摸摸,亦不肯给儿子添麻烦,在死前就已经把自己的身后事处理交代好,甚至把自己的葬礼钱都准备好了,而想到妈妈这一生的付出,又怎能不令人唏嘘,潸然泪下?
《东京塔》读后感(十):我为什么喜欢《东京塔》
一方面,它实实在在地在描述一种无微不至的母爱。
主人公雅也的妈妈,是那么温柔坚强又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存在。
是,在“我”换了幼儿园的时候,担心”我”被忽视,每次看到附近的小孩,都拜托他们跟”我”一起玩的,关怀备至的妈妈;是,当”我”因为赤痢被隔离的时候,由于担心我,作为健康人毅然跟“我”一起被隔离的,无所畏惧的妈妈;是,从没有责备过我,做事永远更多为别人考虑的,博爱无私的妈妈;是,只要我明确提出想要的东西,一定会买给我的,那么大方的妈妈;是,得了癌症,却假装若无其事,不想让我担心的妈妈;是,几乎从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无助和叹息的,那么坚强的妈妈;是,盛情款待与我有交集的朋友,积极融入我的生活的,随和的妈妈;是,临终前还用尽全力紧握我的手,言不成声却想要嘱咐什么的,放心不下的妈妈。
这样的一生只为了”我”而活的妈妈,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另一方面,它很真实地记录一个普通人是怎么慢慢长大的。“人生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打转,旋转着,重复着。就这样,被拖拽着,被叩击着。我们燃烧殆尽。”
文中记述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玩耍、上学、工作、与朋友相处……可是就是因为太日常了,才更加让人触动。因为,世界再五彩缤纷,我们也只是普通人们啊。所以,或多或少,都从雅也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也一样,一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体谅妈妈的孩子,一边却花着妈妈的血汗钱而理所当然地吃喝玩乐。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兴趣,想追寻自己的理想,可是悲哀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小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美好而充满爱的世界,都会在某天、某个节点轰然崩塌,剩一地残片,支离破碎。总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很厉害的人,就像小时候 “我的理想”中写的,我要成为医生、警察或者大明星。可是越长大却发现自己不得不归于平凡。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终有一天,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就得过柴米油盐的日子,也许会很好,只不过生活的苦难就接踵而至了。
这本书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现实,却同时带给我一些温暖和向上的力量。我们还是要做很多不为什么的坚持,那样才能有一天变得足够坚强,为妈妈挡风遮雨呀!
五月里有人这样说:
“当我们在鸟笼中渴望飞向蓝天,我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在所拥有的自由,有限的自由,其实这个时候才是最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真正含义。
东京也好,乡下的小镇也罢,哪里都一样。与谁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就算再孝顺,也还是会后悔的。啊,这个,那个,要是也做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