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种孤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两种孤寂》读后感摘抄

2021-05-14 01:50: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两种孤寂》读后感摘抄

  《两种孤寂》是一本由(加)休·麦克伦南著作,平装出版的2021-3图书,本书定价:51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种孤寂》读后感(一):个人的孤寂,更是国家的孤寂

  

《两种孤寂》是一本颇具野心,执行力也超群的一部历史小说。

不长也不短的500页篇幅中,融入了从一战尾声至二战前夕这段相对和平的日子里,在加拿大的土地上,三代人因为身份认同与家国情怀而产生的深切勾连。家族之间和恩怨成为了国家之间斗争的缩影,作者休·麦克伦南以小见大,勾画出特定年代特定历史背景下加拿大的发展,以及解释了这个国家之所以常处在被忽视的尴尬地位的原因。

因此,本书非常推荐给对加拿大这个国家感兴趣,对加拿大历史以及民族构成好奇的读者,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将历史书和社会学书上显得有些艰深的文字进行了转译,让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零门槛了解加拿大。

本书的标题其实极有概括性,两种孤寂,并非仅止于书中保罗与海瑟之间因家庭原因而坎坷的爱情之旅,更指代了加拿大这篇土地上法裔英裔之间因极大的宗教信仰差异、民族矛盾而产生的天然隔阂。加拿大这个国家就是这样形成的,英裔、法裔对现代商业及工业发展的认识截然不同;英裔依靠法裔积累财富,法裔则被束缚在怨恨之中,困在历史的泥潭里撕扯着。这种隔阂,让加拿大在那个年代无可否认地存在着割裂,身处在这个国家的人,更是会有一种局外人的心态,好像身份标签很多,好像哪里都是家,但又遭受两边的歧视,任何一边都无法正真地融入。正如书中的一段对话:

“同时属于两个民族的感觉很奇怪吗?”“哦,你可能会同时被两个民族的人歧视,这一点你肯定不喜欢,而且不舒服。”

而这种痛苦正是最为核心的“孤寂”。不仅是每一个个体在那种社会环境种感受彻骨的孤寂,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各国博弈中,被抛弃被忽视的强烈孤寂感。

如果说通过一部小说去反应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是作家休·麦克伦南的野心,那么本书各种细腻流畅的人物心理描写与环境氛围渲染,则体现了小说家超群的文字驾驭能力。尽管人物众多,时间跨度也很长,但细致的笔触,让每一个角色都能跃然纸上,颇具代入感,厚重的家国历史丝毫不显得无聊与冗长。

打开书,感受厚重的加拿大家国历史。

  《两种孤寂》读后感(二):观当年的筚路蓝缕,看当下的拉垮松弛

  

一个国家想生存在世界上,国民的认同是首要条件。以美洲大陆为例,哥伦布发现它之后,大批欧洲人、非洲人甚至印度人登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大批新移民对新土地产生了情感认同,在殖民者的抗争中,一个个崭新的国家亮相,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表面平静的背后,其实也是血与火的纠缠,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族群认同归属,每个族群的接触,未必是和平友善的,能相处在同一片土地和社会关系网络中,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其化解也并非一日之功。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家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家族间的纠缠,明喻一个国家的发展及其未来,这一点在加拿大小说《两种孤寂》中显得尤为突出。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个时间段正是殖民旧秩序即将瓦解、新的国际秩序正在酝酿形成的时候,个人的选择和家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走错了一步都将步入未来的歧路。所以,当泰拉德带着自己特殊的家庭出现在加拿大时,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史诗级的伟大征程开始了。

多元化的社会虽然包容性强,可也并不是天生就很和谐,退让、冲突、妥协等交锋无处不在,不管是生存家园还是精神家园,都要靠每一个家庭共同体去打拼,这样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而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选择,也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看到了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悲欢离合,那是一种物竞天择的选择。

那个时代,适者生存不是空话,社会变革带来的蓬勃生机,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两种族裔的几代发展充分告诉我们,拘泥于怨恨,怨恨会进行代际传递,会蒙蔽了双眼和内心,让人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在自我束缚中吞噬自己的生存空间;反而是因为格局广阔,分得清轻重,才能走出泥潭,实现家族的自我超越。

一个民族如此,国家也如此。一个国家是否有朝气,取决于他的韧劲。中国人万众一心,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国际尊重,最终走向伟大复兴;而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很多美洲国家,也是凭借一股“人定胜天”的信念,赢得了一席之地。

民族或者国家的民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有很多曲折。在异乡打拼,故乡的情怀虽然会浓郁,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递,对新环境的认同会油然而生,生出更多的自豪。

在社会阶层逐渐分裂的时代,回顾当年筚路蓝缕的历程,重温当年热血澎湃的日子,能凝聚人心。我想这本小说的畅销,也是对当下的一种嘲讽,在社会转型时期,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是并行的,小说对主人公孤寂的描写也在提醒读者,目前加拿大这个国家又处于一个十里路口,如何选择还是好好掂量一下吧。

  《两种孤寂》读后感(三):选择孤独行走的人,注定要寂寞一生

  

文/叶小禾

纪伯伦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假如你选择了一条孤独之路,那么,注定你将寂寞一生。

《两种孤寂》中的珍妮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英裔家庭里,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当船长的父亲亚德里辛苦挣来的。

她的母亲为了 让珍妮特融入上层社会,从小送她去上贵族学校,希望她能嫁入名门望族,最后,她如愿嫁入了将军府,并且得到了婆家的认可,与丈夫恩爱,生下两个漂亮的女儿。

表面上看似圆满的人生,其实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感,社会阶层的差异,注定她孤寂一生。。

作者休•麦克伦南(Hugh MacLennan,1907—1990),加拿大作家,麦吉尔大学英语教授。一生获得五次总督奖(加拿大最高纯文学奖项)和一次皇家银行奖,先后毕业于达尔豪斯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开始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的作品大多描绘拥有欧洲文化遗产的旧世界和北美大陆充满活力和物质主义的新世界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01不同阶层难以融入,只能委屈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的阶层,使同学们很容易相聚在一起。而珍妮特虽然置身于家境富裕的同学中,但是,融入不了她们的圈子,没有人愿意和她一起玩,常常被孤立。

在孤独中慢慢长大的珍妮特,很幸运地遇上了将军之子哈维。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可是,在整个家族里,只有哈维和她开玩笑,别人都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冷漠。

随着哈维战死沙场,为了在家族中站稳脚步,给两个女儿稳定的富贵生活,珍妮特更是藏起自己的内心,迎合婆家人的心意。就连父亲亚德里都看出她生活得不开心。

圈子不同,不能强融。

虽然珍妮特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上层社会,但是,她每天生活地战战兢兢,生怕那句话说错了,包括每次自己的父亲来到家中,她总是担心父亲会出丑,露出粗俗的一面,丢自己的面子。

她不仅融入不了上层社会,也回不到自己生活的阶层。生活在夹层之间,她只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收藏起来。

02扭曲的心态,蒙蔽了双眼,发现不了真善美

珍妮特的父亲亚德里是一位睿智的老船长,非凡的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

他希望自己的女儿 能生活得快乐,反对妻子把女儿送入贵族学校。因为他知道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并不能带给女儿幸福的生活。然而,常年的海上漂泊生活,使他无暇顾及女儿的安排。

看到女儿在婆家过着拘谨的生活,他不愿给女儿添麻烦,尽量不去女儿家。在女儿不太远的地方买了一处农庄,希望女儿带着两个外孙女可以来这里放松一下。

然而,珍妮特根本不领情,反而,觉得自己的父亲顽固不化,嫌弃父亲说话粗鲁,像乡下人一样生活,只会让自己更加丢人。

珍妮特不愿过父亲那样的生活,同时,也把自己的父亲挡在了心门之外,加深了她内心的孤独。

03错误的观念,导致亲情的疏离

珍妮特希望自己的两个女儿依然嫁入上层社会。大女儿达芙妮满足了她的愿望,顺利地嫁给了公子哥诺尔,一个自高自大的空军军官,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达芙妮是母亲的翻版,她只是嫁给了上层社会,却不在意两个人是否相爱,她的将来就是自己母亲生活的延续,表面上看过着奢华的生活,内心却一片贫瘠。

而小女儿海瑟却恰恰相反,勇敢地追求爱情,哪怕保罗落魄成一个穷小子,但是,她看到了保罗身上的闪光点,他是一个勤劳、勇敢、睿智的男人,于是,瞒着自己的母亲,她毅然和他结了婚。

这让珍妮特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她为了女儿,在婆家忍辱负重,就是希望女儿们拥有一个好家庭,可以成为婚姻的大筹码。不料,海瑟的选择给她一记重创,也让她反思了自己孤寂的一生。

尽管满心的不愿意,可是,最后,她不得不面对保罗,接受这个事实。

04结束语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战尾声至二战前夕这段日子里,生活在加拿大的英裔和法裔对现代商业及工业发展的认识截然不同,彼此仇恨,又相互依附,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社会现象。

处于这个时代里的每个人,都在与社会、与自己博弈,最后,与自己和解,同时,也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两种孤寂》读后感(四):【共振读书周】《两种孤寂》读后感:人人生而孤寂,爱却让人间值得,一本小说读懂加拿大历史种族矛盾

  

这是宸妈2021年发布的第42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2599字,大约需要2-5分钟时间阅读

爱存于 两颗孤寂的心中,他们彼此爱护 彼此依偎,彼此敬重 ——雷纳·玛丽亚·里尔克

魁北克公投

1995年,加拿大魁北克独立进行全民公投。这场从1967年持续到1995年长达近30年的独立活动最终没有成功,给全球的其他国家吃了个大大的瓜。魁北克独立的背后,是加拿大历史上法裔和英裔关系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鸿沟。

让我们简单来梳理和回顾一下:

加拿大的Canada来源于易洛魁语系(北美洲东部加拿大和美国印第安人语系)中的Kanata一词,意思是“村”或“聚居地”。

加拿大地图

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加拿大最早是由法国探险家雅克·卡地亚(Jacques Cartier)发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人在这片北美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教区,拥有大片土地,靠殖民生活成了比原住民优越很多的法国贵族。

在后来的英法七年战争中,法国战败,不得不将北美的殖民地割让给英国,于是加拿大开始大量涌入英国人。

又是很长一段时间,加拿大国内英裔和法裔并存。

作为一个双语国家,先到的法裔和后来的英裔彼此都看不上对方,法裔觉得英国人是侵入者,英裔觉得法国人不懂变迁,他们彼此双方都觉得自己才是本国人,长期存在着矛盾。

加拿大法裔聚集最多的地区,在著名的魁北克——就是企图独立最终失败的魁北克!

魁北克省

魁北克可以说是一个加拿大历史的缩影。

原先长期生活在魁北克的法裔是安于现状的,是享受魁北克岁月静好的。英国人带来的是更现代的经济手段,是更高效的经济管理。

原来生活在魁北克的法裔贵族逐渐在英国人的经济手段中败下阵来,逐渐失去了自己占据多年的贵族优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拿大法裔和英裔长期背后的矛盾其实也是经济较量中的矛盾。

《两种孤寂》封面

在被称为加拿大的成年礼,是民族主义小说的里程碑的加拿大文豪休•麦克伦南的代表作《两种孤寂》(Two Solitudes)中,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以两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来展现。

休•麦克伦南(Hugh MacLennan,1907—1990),加拿大文豪,麦吉尔大学英语教授。先后毕业于达尔豪斯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一生获得五次总督奖(加拿大最高纯文学奖项)和一次皇家银行奖。代表作包括《两种孤寂》(Two Solitudes)、《气压上升》(Baromearometer Rising)、《结束夜晚的守望》(The Watch That Ends the Night)等。

休•麦克伦南的作品大多描绘拥有欧洲文化遗产的旧世界和北美大陆充满活力和物质主义的新世界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原版《Two Solitudes》封面

玫瑰花,是英国皇室的象征;百合花是法国皇室的象征。《两种孤寂》原版《Two Solitudes》封面设计的一朵玫瑰花和一朵百合花正是隐含了加拿大境内英裔和法裔之间的鸿沟。

1917-1918

阿萨纳斯•泰拉德是一位居住在魁北克的法裔贵族,他的家庭中,有着法裔与爱尔兰裔两种不同的背景。

魁北克风光

作为一位法裔贵族,多年来在教区的范围内他是受人尊重的议员,在加拿大这片已被视为家园的土地上,阿萨纳斯•泰拉德的意识超前,想要通过和英裔商人的合作来挽救日益下滑的教区经济。

与阿萨纳斯•泰拉德意识相反的,是主管本教区的神父。神父对于阿萨纳斯•泰拉德和英国人过密的接触以及企图做出的改变进行了抵触,他领导着教区的所有信徒一起排挤了阿萨纳斯•泰拉德全家。

神父

《两种孤寂》的第一章,短短一年时间内,阿萨纳斯•泰拉德经历了大儿子逃避兵役未遂被抓捕去了部队和被教区全体百姓排斥的难堪,最终将自己在魁北克乡间的全部财产抵押给了英裔商人马奎因准备在晚年孤注一掷修建发电厂来挽救教区经济。

休•麦克伦南在小说的第一章,不着痕迹的既交代了两个家庭的背景也介绍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

1919-1921

在这一时期的加拿大,英裔、法裔对现代商业及工业发展的认识截然不同,英裔依靠法裔积累财富——英裔商人马奎因的成功,正是站在无数阿萨纳斯•泰拉德这样的法裔身上的结果。

现代化过程

阿萨纳斯•泰拉德的破产,是理所应当的。

这个意识超前的法裔贵族,最终既无力和前妻所生的叛逆大儿子取得和解,也无力用晚年孤注一掷的投资换来第二任妻子凯瑟琳和小儿子保罗的优渥生活。

阿萨纳斯•泰拉德被马奎因所骗破产而死,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就这样轰然垮塌。

孤独的少年

父亲去世后的保罗,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从英国私立名校退学、搬去窄小的出租房生活、寡居的母亲不再温暖、要学着独立生活……

孤独,在少年身上逐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

1934

小说的另一条线,是英国水手亚德里一家。

水手

作为一位常年漂泊于海上的水手,亚德里的前半生对妻子和女儿珍妮特是愧疚的。在妻子死后,他结束了漂泊的海上生活,决定和女儿珍妮特生活在一起。

可是女儿珍妮特却已经成了一个一心想要被上流社会认可的女人。

珍妮特的丈夫,是英国将军的儿子。水手的女儿珍妮特原本是不被将军的家庭所接纳的,可是在丈夫在战争中不幸身亡后,珍妮特毅然决定带着大女儿达芙妮和小女儿海瑟继续留在夫家生活。

上流社会

为了这不可多得的上流社会的认可,她多年如一日的谨慎,她为父亲的粗鲁言论而心惊胆战,她没有自我,为了上流社会而无条件的委屈自己的自我。

在珍妮特的影响下,两个女儿都极其优秀的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富家小姐。

大女儿达芙妮如珍妮特所愿嫁给了一位军官,和珍妮特的生活一样,奢靡浮夸的上流生活背后是空虚无赖的感情世界。

姐妹花

小女儿海瑟一直在姐姐的光环下成长。

海瑟目睹了自己母亲和姐姐的生活,在外公亚德里的影响下,海瑟想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一种和自己习惯的上流社会浮夸生活完全不同的真实的生活。

两个从小就认识,却多年没有联系的年轻人,在亚德里这里终于有了交集……

1939

经历是最好的成长。

成长

保罗,一个法裔贵族的儿子,因为父亲破产去世生活完全重置,在糟糕的成长境遇中,开始了一场为自己的身份和对加拿大的憧憬而进行的奥德赛式的探索——从懵懂的少年,到为了生存赚钱打工,到大学毕业不得不放弃专业去做务实的水手工作,保罗逐渐成长为梦想家和作家。

海瑟想要的真实,在保罗身上尽显,这个没有被命运打倒的男孩努力生活的样子打动了海瑟。

相恋

英裔贵族小姐和法裔没落贵族的儿子,两个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轻人,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孤寂,在小说的最后走向深华。

休•麦克伦南在《两种孤寂》中将加拿大的社会变革、民族矛盾,以及两个民族从隔阂走向互相包容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地域特征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堪称一部北美大陆上的史诗。

人人生而孤寂。

爱存在于两颗孤寂的心里,他们彼此依偎,彼此慰藉;因为孤独,内心翻涌的对新生命的冲动让爱流转,人间值得!我是宸妈,2020年读书160本、一周至少读3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