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锦集
《十二个圣诞故事》是一本由[英] 珍妮特·温特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一):12个圣诞故事,加起来也没有我经历过的圣诞故事可爱呀。
好啦我知道圣诞节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起初打开这本书完全是为了搭配临时起意的一杯煮红酒,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
珍妮特女士的脑洞和行文方式有一点可爱,带着天真和幻想的英式幽默。12个故事通篇读完,感觉都没有我经历过的圣诞温馨可爱呀
24岁的那个平安夜跟几个美国朋友突发奇想要去伯利恒圣诞教堂(耶稣诞生之地)迎接圣诞节。在耶路撒冷饱餐之后走了长长的路,穿过隔离墙,在凌晨之前排队挤进圣诞教堂聆听赞歌和祈祷。
过程不赘述,一个夜晚接受了世界各地朝圣者温暖的拥抱的祝福,过于兴奋的我滞留到快天亮才想起要赶紧回耶路撒冷赶作业。
伯利恒在巴勒斯坦。回程需要穿过隔离墙中间戒备森严的安检通道和闸机。那天我忘了带护照,小心翼翼躲在朋友们中间希望蒙混过关不会被边检揪出来责问。
闸机是单行通道,要一个个过。眼看着朋友一个个平顺的过去了。
轮到我了!
叮!叮!叮!叮!叮!
头顶警铃大响!闸机被锁死了!信号灯变成危险的红色!边检的军官通过对讲机向我大喊:
不许动!Freeze!
空气都凝固了三秒。
Merry Christmas️
停电的时候,我在唐宁书店发现了这本书,让我边看边忍不住流泪的《我要快乐,不必正常》的作者写的。在书店关门前的一个小时,看完了半本。
还是很温暖很美的文字。虽然圣诞已经过去。但在还是才开始的新历新年,农历新年还未开始的时候,阅读这本与新年有关的温情故事短篇小说集,还是很合适的。
一开始的作者按里面,先是娓娓道来一些关于圣诞的传说和小故事,比如为什么会有圣诞日、为什么要有圣诞树、为什么要有圣诞树、为什么要有圣诞礼物,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本故事。写作与她是快乐,是分享,是说出心里的爱与故事。写出这些故事也是一样,希望读者可以得到一些圣诞的乐趣和感受到一些温暖。
小说集里也比较特别,大概是一个圣诞有关的奇异小故事之后,会有一个私人的充满作者个人感情色彩的食谱。这个食谱是和作者的亲友有关 ,和她的感情有关,并不是只是食谱。食谱里面的量化标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伴随食物的感情,
小说多是圣诞的奇异故事,有圣诞精灵、有复仇鬼混、有诡异传说、有都市爱情、有冬天童话等等,有些带着灰暗色彩,但更多的是充满人性和温情以及爱。
圣诞的日子,是需要爱和温情的。我们有时走在路上,会感觉灵魂向上飘起,俯视着这条路这个蓝色的地球,像飘满雪的小雪球。我们有时会争吵,有时会爱上一个人之后,却为同一个原因而争吵。有时,我们要自己雪明白,爱是一个谜。这是雪人告诉圣诞节里本不快乐的小孩的,所以是雪明白。爱是一个奇迹,爱会自己回来。可是,你得自己雪明白,一旦说出来,谜会消失。
新的一年,你得自己雪明白,爱是一个谜。它是一个奇迹。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三):4星给开头...
买这本书时,是19年圣诞来临前夕,一直到圣诞过完的现在才终于看完。
不知道是因为文化差异还是已经过了阅读温情童话的年纪,这本书看下来并未太多感触。
令我觉得有意思的恰恰是因为,圣诞节这个节日实际上并不因信仰而生,它是商业价值的产物,最后回归信仰,到了如今又重现商业。
事实上,在所有有关文献和现存资料中,只有马太和路加的福音书中写到了耶稣的诞生,两个版本有所不同。但马克与约翰都完全没有提及这个诞生故事。包括在圣经全书中也没有出现12月25日这个日子。
无论是从古罗马的农神节还是英语中的“年历”calander一词中,有意思的是,圣诞节的诞生并不真正因为耶稣,但这个节日便成了属于基督诞生的绝佳日子,因为这便意味着上帝是在教会年历的三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报喜节使玛利亚受孕的。这样一来,教会庆祝三月二十一日的春分也不至于显得太具有异教色彩。也令耶稣的诞生和受难构成了完美对称。
当然,圣诞节出现了,随即而来被人类所“孵化”的下一个商业产物便是圣诞老人。我知道打破这个事实可能很难令人接受,但归结于基督教文明之前所象征的丰饶之神的专属色——绿色,便是圣诞老人最早期的形象。
至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色圣诞老人,则是来自于1931年,可口可乐公司委托瑞典裔艺术家海顿·珊布的要求,典型的甲方的硬性需求,毕竟可口可乐的主色调便是红色,所以圣诞老人必须是红色。
此后,就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色圣诞老人。
真的很有意思。从前我们总爱调笑“中国人总是能把所有所有节日都过成情人节”,实际上这就是人类的本质,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它的最终意义都是为了赋予人类更多的仪式感,乃至可能性。
神也好,团聚也罢,如果说一个节日的出现是为了带来更多的相见与欢乐。
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呀。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四):人间自有温情在---《十二个圣诞故事》
《十二个圣诞故事》讲述了在圣诞节发生的一些故事,包含了亲情与爱情。美好的圣诞节总是与美食、圣诞礼物以及圣诞精灵有关。无论生活有多么糟糕,当圣诞节来临时,在圣诞精灵的帮助下,事情总会变得好起来。圣诞精灵有可能是一个精灵,也有可能是身边的某一个人。
《雪妈妈》故事中,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圣诞夜没有人陪伴,小女孩的妈妈需要上晚班而无暇顾及她,父亲也离开了她。晚上当她回家的时候,门被锁起来,她无法进入屋子。她在漆黑的冰天雪地里返回到朋友家求助,发现朋友家人全部熄灯睡觉。这时候,雪妈妈复活,她像妈妈一样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打扫屋子里的卫生,陪她一起过圣诞,让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生活好起来。
如果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读到这则故事,内心瞬间变得温暖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纽约的圣诞节》。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直不愿意过节日,即使朋友一直邀请他去参加一些节目,他总是在拒绝别人。这一切来源于他的童年。他的母亲是一个拒绝在美好的日子让自己更开心的人,即使男主人公小时候希望过节日,但是这种情绪总会被母亲生生打断。以至于他长大成人后也会对节日保持冷淡的情绪,同时对他人的反应也极为冷淡。直到后来女主的出现,才使得男主意识到自己的冷漠源于母亲,最终他改变了自己内心冷漠的一面,在他人的帮助下,两人最终在一起。
这则故事旨在表达人们要打开心扉,接纳他人。人的一生总是要学会改变自己,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一味地按照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生活总是波澜不惊,不喜欢与人接触,只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种无穷循环当中。只要一点点的改变,也许生活会变得完全不一样。这则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
《槲寄生新娘》和《萤火桃心》是两个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两段不太被普罗大众接受的爱情。《槲寄生新娘》中新郎真正想娶的人是他的堂妹,而《萤火桃心》中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两个爱情故事也是与圣诞节有关。
本书的故事都是有关于圣诞节的美好想象,只是以上四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故事中的人物在一些人的帮助下,让一些原本不快乐的日子,因为圣诞节而变得美好起来。
上天并不特别公平地对待每个人,比如我们中的一些人,就是在某些方面特别有天赋,做起事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别人用尽所有努力都到不了的高峰。在写作方面,珍妮特温特森便是如此——二十六岁,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横空出世,便得到大奖,赢得国际声誉。2016年,入选“BBC100位伙出女性”名单。
温特森个人经历算得上坎坷,这样的人生经历很自然地表现在作品中,比如选材特殊,表达方式另类等等。就像这本《十二个圣诞故事》,十二个与圣诞有关的故事,竟然不是大家围在炉火前听的那种“最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故事,而是有精灵、有鬼怪、有复仇、有奇遇的冒险类故事。有些故事读起来,会让人替主人公捏一把汗,有些读过之后,会脊背发凉。但是,当然,每个故事都非常精彩、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人类总是喜欢故事的,但这并不是温特森《十二个圣诞故事》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一本书的成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有些原因是互通的,甚至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人性的书写,对人类内心幽微感情的探讨。
《十二个圣诞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是鬼故事、精怪故事、冒险故事,但究起深层原因,我觉得还是在于作者对人类内心深处感情的描写。
比如第一篇《圣诞精灵》,讲的是一对夫妻准备出外度圣诞节假期,路上遇到圣诞精灵的故事。他们见到了古怪的,不是给人们送礼物,而是把人们礼物拿走的圣诞老人。他们把自己带来的食物送给了圣诞精灵和圣诞老人,却意外发现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为什么彼此相爱却又将对方远远推开的原因。
比如《雪妈妈》,是个像我们儿时看过的动画片雪孩子、以及彼得潘类的幻想故事。雪妈妈让绝境中的女孩走出生活泥沼,满足她幼小卑微的心愿。这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幻想过的事情。也是对绝望生活永远充满希望的方式,因为生命如此丰富多彩,出乎意料,平平无奇,又不同凡响。
《桷寄生新娘》表面写复仇,其实写背叛;《奥布莱恩的第一个圣诞节》写亲情,写我们可以找到与过去和解的方式,即使有太多伤害、太过悲伤,那也不妨碍最后的接受,以及宽恕。《圣诞爆竹》写动物与人的相互救赎,“不管你许下什么愿,都不会对爱更好。”
温特森不是一个感性的人,在书的最开始,她用序言的方式书写圣诞节形成的过程。这本来只是一个大杂烩的节日,目的只是让人们信教、给予。然而,给予、与他人分享,本来就是能拯救生命的事情。于是,她在每一个古怪,甚至有些怪诞的故事中,探索人性,探索人类内心最幽微的感情。然后,我们知道,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了同样的感情:宽恕、给予、爱。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六):过一个幸福的圣诞节
“我能给予他什么呢,如此清贫的我?
如果我是智者,我将为他尽上我的那份力,
然而我能给予他什么,只能是我的心。”
这是珍妮特·温特森所著《十二个圣诞故事》中引用的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一首圣诞颂歌,作者给了这样的一段评论“我们给予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将自己给予他人。我们将自己给予自己。我们给予”。
是啊,对于我们真正在乎的人,似乎真得如此,恨不得把自己的全世界都给他,这与钱财无关、与权力无关,只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内心真正想给对方的,就是自己的一切。
每当临近圣诞节,即便是东方国家的中国,近年来,可能每个城市的各个商场圣诞老人的小挂件、国内外跟圣诞有关的歌曲、各种圣诞节节日促销,到处洋溢着圣诞节日的气氛,小年轻们欢愉地讨论着、思考着如何和朋友度过这个节日……也许你就是其中一员,但你也许不知道,听圣诞故事也是节日中的必要环节呢!
珍妮特·温特森的《十二个圣诞故事》,顾名思义,讲述了十二个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这些小故事是写给圣诞节日季的十二天,如书中所说,这其中有鬼故事、有魔法力量,有看似平凡却好不平凡的遭遇,有奇迹、有悲伤,也有对即将到来的光明的致敬。
在开始讲故事之前,作者还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圣诞节的课,讲述了圣诞节的由来与发展,原来圣诞节也有这么多经历和故事,作者通过文字向大家传递了圣诞节的快乐,通过故事的讲述让我们更加爱上圣诞节。
这本书里每一则故事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圣诞精灵》充满了梦幻,圣诞精灵的出现让男女主人公的圣诞节过得与以往不再一样;《雪妈妈》充满了温情,雪妈妈带给了杰丽温暖,也改变了杰丽的妈妈,让她能够重新振作,笑对生活;《暗黑圣诞》情节让人感觉很紧张,揭露了那个房子里曾经的真相;《纽约的圣诞节》,在偌大的城市里,一个不喜欢圣诞节的人,在圣诞节期间遇到了那个合适的人,从此后应该会爱上圣诞节了吧;《槲寄生新娘》让人看到了黑暗的心灵,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丈夫和情人最终受到了惩罚;《奥布莱恩的第一个圣诞节》,剩女爱布莱恩的一身棕色,让自己觉得她的灵魂也是棕色的,一成不变,但是在这个圣诞节,她变了好多,也收获了好多;《第二好的床》,让莎莉惊恐、害怕,但最后知道了当年曾经发生的事情;《圣诞爆竹》,让可怜的小狗狗和孤独的小男孩从此以后互为伙伴,互相慰藉……有的故事甚至看起来有些荒诞,但是都充满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美好的向往。
除了故事以外,作者还讲述了和朋友、家人之间的美食故事,还有做法哦,很容易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他们一起制作圣诞食物的情境,虽平淡,但温馨。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一个幸福的圣诞节。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七):忆往昔
《十二个圣诞故事》,“利用”圣诞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穿梭历史,童话,童年,往事,今生,诉说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圣诞节又预示着新的一切开始,新的希望启航。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英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十二个圣诞故事》主要讲述了在圣诞节这一节日发生过的故事,有童话,鬼故事,魔法,现实;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同事之间等等,笔者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圣诞节的一切,也许它是过去的宽恕,也许它是新的希望,或许它是唤醒爱的钥匙。在写作特色上,每个故事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呈现一道圣诞的食物。作者将食物的简易制作过程,食物的出现传达着幸福感,无论悲伤或是快乐,食物都有着不同的滋味。
《十二个圣诞故事》表达着三个主题。一是历史的呈现。开篇讲述着圣诞节的来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基督诞生的日子,同时和复活节构成了完美的对称。主教尼古拉与天神奥丁合并成了圣诞老人;圣诞树是具有坚韧,强大生命力的古老象征,十九世纪时,圣诞节形成了现代的模样。《我的热红酒》中,作者描述着圣诞节一些配食,如无花果、姜饼、水果、热红酒等,在寒冷的冬季,圣诞节暗示着温暖与光明,圣诞节关联着过去宗教信仰的故事,保护心灵,给予希望。
第二个主题,朋友、亲人之间的故事。《露丝·伦德尔的紫甘蓝》呈现着作者与露丝·伦德尔的友情,相识,相知,她在露丝身上看到了直面生活的勇气,我在她们身上读懂了两个人珍惜的回忆,情谊。圣诞节是她们之间的想念,而那紫甘蓝就像她们的信物。《苏茜的平安夜北欧风味腌渍三文鱼》作者与爱人苏茜的爱情,两个人经历了不同的曲折与磨难,终于走到一起。圣诞节也许是她们幸福的纪念日,圣诞节给了她们新的生活希望。《爸爸的雪莉酒奶油松糕》是作者与父亲的回忆。雪莉酒奶油松糕对于作者来说,有着特殊的记忆,这是她养父做的,成长中的味道,也是她父亲停留最后的味道。圣诞节成为家人的宽恕。
第三个主题,唤醒曾经。《雪妈妈》是一个童话故事。杰丽,可怜孤独的孩子,她在不断寻找雪妈妈,因为她能陪伴她度过一切黑暗,雪妈妈的存在唤醒着孩子的父母是否可以给她渴望的爱。圣诞节唤醒着忙碌的人们回归家庭,回到亲人身边,他们需要关怀、爱心,陪伴。《萤火桃心》我读得潸然泪下,马蒂走不出戴维离世的悲伤,圣诞节他又一次梦回往事,戴维出现在梦中,唤醒着马蒂,鼓励他走出过往,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他的希望。故事很短,没有过多的细节,但梦回往昔,萤火桃心已经证明了一切。
《莎士比亚书店的中国饺子》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春节,它也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春节,漂泊外地的人们一定要回家过年,每个家庭一定要在除夕吃团圆饭,煮饺子。春节的到来同样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八):每一个圣诞都有美丽的故事
圣诞节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在这一天圣诞老人会来派发一些礼物,虽然不可能真的有圣诞老人发礼物到手上,可是家人派发的礼物也使得孩子同样的开心。节日其实就是一个形式,只是在这一天,大家都烘托出这种欢愉的气氛,这才是最重要的。圣诞节虽然是西方的节日,可是曾几何时,传到国内,被大家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去过,那种商业氛围即使是西方国家可能也望尘莫及。可是节日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怀旧,只要过的有意义就可以了。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非常出名,可是圣诞节的来历真正能说出来的,可能就不太多了。但是对于那些基督教徒来说,可能就比较了解这个节日。圣诞节又称为耶诞节,看到这里领悟性强的人可能就会有所领悟。耶应该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耶酥,耶和华了。而诞不言而语就是生辰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耶和华诞辰的日子,也就是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所以这个节日起源于基督教,耶和华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一生的经历也是充满了坎坷,是基督教教徒眼中的圣人,是为了拯救信徒而生,这些是基督教的教义。大家也都知道圣诞节的前一天是平安夜,而之后则是狂欢夜。
关于圣诞节有着太多的故事,最近看到这本《十二个圣诞故事》就是一本讲述这方面的故事书籍,非常的有趣。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十二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类型风格各有不同,但是都带给读者快乐。这些故事都有关于圣诞的信仰,虽然不乏黑暗之作,而且也有一些超现实的作品,但无一例外,都让人感受到圣诞的欢乐。在冬季严寒的岁月,听到一个暖心的圣诞故事也会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圣诞节都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都会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现在刚刚过完圣诞节没有多长的时间,在这个时候,读一下这样的故事书,倍感亲切。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作者非常热爱文学创作,能够书写这样的圣诞作品,和作者自小由笃信基督教的家庭收养有着紧密的关联。作者的童年也并不是很平静,曾经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但是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凭借着不屈不饶的毅力完成了牛津大学的学业。而当作者的第一篇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出版之后,开始让读者开始认识这位年轻的女性。并且凭借着这本作品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之后的创作道路越来越顺畅,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出版,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本书就是作者的最新的一本作品,刚一上市就取得不俗的成绩。
《十二个圣诞故事》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外国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妮特·温特森,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些关于圣诞的故事,读了之后让人感到振奋。尤其是在圣诞节前后阅读这本故事书,更加有格调,有着节日的氛围。作者的作品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书写的生动,趣味横生,不仅小朋友们喜欢阅读这样的书籍,对于成人阅读这样的作品,也会收益颇多。非常喜欢这本作品。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九):与往事干杯,同新年约会
圣诞节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似乎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尽管它的确立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同非西方社会更为久远的节日相比,尚显年轻。而关于它的确立,或许不能不提到近代邮政系统的出现与完善,特别是邮票的发行与贺卡的畅销。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圣诞节更多与大批量的购买行为相关,其宗教意味逐渐减弱。至于圣诞节的文学表现,虽数量不少,但能列入经典行列的,或许仍限于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与卡波特的《圣诞忆旧集》。
不过,英国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也为读者奉献了自己的圣诞想象,并凝结而成《十二个圣诞故事》这本无法归类的作品,其中既有想象力丰富,甚至是充满童趣的小说,又有自己慷慨分享的食谱,而味蕾上还沾有往事的味道。以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步入文坛的温特森,很快便以自己丰沛的创造力(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特别是改写童话与经典的那些)赢得普通读者与评论家的赞赏,《十二个圣诞故事》也不例外。
作为除旧迎新的日子,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圣诞节往往象征着希望,也被赋予很高的期待,似乎来年就会过上不同的生活,但奥布莱恩偏不相信,这位在英国工作的爱尔兰移民,无心与同事聚会,也对食物毫无兴趣,圣诞节于她并无特殊之处,直到她让在同一个商场的男人,扮演圣诞老人的托尼走近自己(发生在仙子赐予她金色头发以后),方才发现,原来她还有另一种可能,“为彼此干杯,为不知在何处的圣诞老人,地精和仙子,以及精灵和像素干杯”(《奥布莱恩的第一个圣诞节》)。
有的人可就没那么幸运,差点经历了生死时刻。《暗黑圣诞》里的“我”,提前抵达了和友人一起借到的房子,却发现友人并未到来,而空旷的房子里,却不时出现有其他人存在的迹象,精神高度紧张,直到最后的偶然发现,才得知老宅的悲剧故事。同样,在《一则鬼故事》中,来到伯尔尼高地过圣诞节的“我”,在恍惚间认识了一位名叫山迪的男子,此人“苍白庄严得像一尊大理石像”,向往着攀登珠峰,而且从不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直到最后方才揭晓,原来看见的是他的鬼魂。
以改写童话(用专业的术语即互文性)著称的温特森,此次依旧没有放过宝贵的机会,不仅在《狮子、独角兽和我》中再次演绎了耶稣诞生的奇迹(添加了一定的喜剧效果,但不至于亵渎),还通过《雪妈妈》《槲寄生新娘》《银蛙》等作,或回到中世纪的古堡,或立足当下,混淆现实与虚构的区别,但故事颇有新意,讲述的是爱如何让寒冬变得不再令人生惧,以及如何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爱世界的人。
另外,前面没有提的《圣诞精灵》《纽约的圣诞节》《第二好的床》《圣诞爆竹》《萤火竹心》,也有不少可观之处,它们或强调家庭温情,或主张宽恕和解,特别是家人矛盾重重的时候。尽管作为诸多节日之一的圣诞节,其形式往往大于内容,消费盖过理性,但是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学会与往事干杯(借用陈染的话),并同新年约会,既放空自己,又不惧别的可能。
《十二个圣诞故事》读后感(十):人生不易,爱永相随——读《十二个圣诞故事》
提到圣诞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懂得它的起源和代表的意义,我们所知道的只有圣诞树和圣诞礼物。只是,当有一天圣诞节变成了令人质疑的捆绑式销售,我们还有必要为孩子们讲述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吗?在《十二个圣诞故事》里,英国当代作家珍妮特·文特森不仅为孩子们讲述了十二个充满着爱、温暖、欢乐与分享的圣诞故事,也在故事的开篇通过《圣诞节期》为人们普及了圣诞节的起源和它的内涵。生活中,“圣诞节”时常与各大商场的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挂钩,充满了金钱和利益的气息。实际上,钱财不是圣诞节这个节日关注的重点,关于圣诞的故事大都以对钱财的需求开篇,却以一个礼物结尾。圣诞的节日传统就是庆祝、分享以及给予。庆祝光之力量和人类生活中与大自然的协作。节日的庆祝活动包括我们所熟悉的互赠礼物,参加聚会,头戴滑稽的帽子,宴饮醉酒,点燃象征太阳的蜡烛和熊熊大火,并用长青植物装饰公共场所。在这样一个暖融融的欢乐氛围里,人们互相分享拥有或者收获的喜悦。而“给予”。人们所能给予的到底是什么呢?不是钱财、权力、成功或天赋。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将自己给予他人,我们将自己给予自己,我们给予。”无论是庆祝、分享还是给予,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所以,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同宗教信仰或没有信仰的人都会庆祝圣诞节,人们通过圣诞节连接彼此,消除分歧。
接下来,这位入选“BBC100位杰出女性”的珍妮特·温特森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圣诞精灵》、《雪妈妈》、《黑暗精灵》、《纽约的圣诞节》……等十二个与圣诞有关的奇幻故事。这些圣诞故事不是古老的传说,也不是发生在久远的无法考证的年代,而是融合了我们熟悉的现代元素,把孩子们带入到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世界中,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这些或光怪陆离的灵异故事、或带有传奇色彩的魔法故事、或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经历,讲述的生动形象又富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这个世界并不像平安夜的烟花那样灿烂美好,否则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会在平安夜里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实生活要比童话故事沉重得多。但我们可以从那些不愉快甚至不幸的经历中总结生命的真谛,领悟人生的智慧。《圣诞精灵》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和爱的人好好相处,学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雪妈妈》则告诉我们:爱是一个谜,它让一切发生,也让着世间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十二个圣诞故事》里不仅有温暖与爱,也有苦难与悲痛。但酸甜苦辣皆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只要细细品读,这些故事总会让我们整理心情,继续前行。
人类自语言诞生起,就开始围坐在火堆旁讲故事了。这样一本关于“圣诞节”的珍宝之书,最适合在冬季的夜晚坐在温暖如春的小家里和孩子一边阅读一边探讨了。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世事如何变迁,人们把圣诞节还有其他的节日变成什么样子,这些节日不应该是从货架上买来的,也不是用钱堆积起来的,而应该遵循它本来的样子,或者过出自己的特色。让感恩、分享、雨爱成为这些节日的主旋律。人生不易,爱永相随,也是这些节日和关于节日的一切故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