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100字

2021-05-14 02: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100字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一):令人着迷的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有两段可谓真正的乱世:一为春秋战国,二是南北朝。

  三国可能还排不上号,或者说是南北朝的铺垫尚可。

  南北朝纷纷扰扰几百年,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我们研究和挖掘。

  南北差异,由此而始。

  令人着迷的南北朝。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二):还愉快的阅读体验

  跟听说书似的,好看,不累。花了一个早晨 一个晚上看完。 写的比较概括,对那段历史较快建立一个框架性的认识有帮忙。易老师也试图进行历史比较,比如和罗马史。看过其他人的作品,看易老师的觉得浅薄了些。 所以,一句话来说这本书,就是——很好看的历史故事书;一句话来评价易老师,很会讲历史故事的人。 当然,感谢易老师和他的作品,阅读的几个小时内我愉快的。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三):蜕变的民族,整合的时代

  这本书算是这个系列的中上游水平了,也写出了南北的分化的原因和存在的矛盾,时不时的穿插欧洲罗马时期又可以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但是最大的硬伤还是史料介绍有限,做个休闲娱乐看可以,这本书其实有时候感觉定位挺尴尬的,既做不了通识入门的读本,又做不了深入研究的读本,只能作为一种休闲放松的读物来看吧。

  此外,介绍了汉民族第一次危机和蜕变吧,也许正是这股胡血才又有了开创新时代的动力和实力吧,反观当下,感觉我们的民族愈来愈失去狼性,伶人至上,男性女人化,真的有些担忧了。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四):角度角度角度——重要的事说三遍。

  还是很短,内容太少。——这既是缺点,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本来这个系列就不是以内容多少见长的。一直追到现在,看重的是作者讲述的角度新颖,文笔有种特殊的幽默。角度很是不同。所以为此写的书评标题就是:角度角度。

  如果你要入门,这个系列绝不是最佳之选;如果你想深入研究,这个系列也不是你想要的。那么就有人会问:那你追这套书干嘛?答曰:享受。

  对,就是享受。看得爱不释手废寝忘食。作者并没有按时间事件一件件讲来。而是一点带面,以面代体,讲述一段历史。重点不是细节事实,而是整个趋势态势。其语言又像故事。此系列适合温暖的午后,一边品着淡淡的清茶,一边享受此书。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迁入内地的鲜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这就等于改变了籍贯;按照汉制使用长矛和大斗,这就改变了度量衡。然而,拓跋宏意犹未尽,他还要改变鲜卑人的姓氏。

  实际上,姓族制度建立以后,士庶之别就取代了胡汉分野。民族界限模糊了,身份认同从族别变成了门第。

  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

  一向被许多人忽视的南北朝恰恰是中华历代的一个转折点。北方和南方都在进行各种探索和试验,只不过北方更多地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而南方却在试错。

  那么,南朝的实验又是什么?

  改革东晋的政治。从士族门阀垄断仕途到寒门庶族的兴起。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六):读书忘得快

  这两天在外旅行,网上睡不着,于是找出了这本书来读。兴致勃勃地从头读到尾,觉得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再了解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然而回到豆瓣,才发现这本书在一年前就已经读过了。好多事都是这样,总觉得自己第一次做,往往不记得自己曾经做了。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向来以复杂著称。纷繁的名字和如过江之鲫的朝代国家,让人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英雄生不逢时是悲哀,然而活在一个到处都是豪杰的时代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幸。任何了不起的人物,在这个时代都注定只是瞬间的存在,如彗星扫过,刹那回到静寂。很多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大部分时候都活在别人的光芒下,偶然中也能短暂地发出自己的亮光。很难判断这样过得值不值得,但总归留下了一点印记。好多的东西,初见时一番模样,仔细深究却是另一番风景。往往由于懈怠,而失去了认识另外一种人生的机会。

  南朝北朝,终于同归于隋唐。书读完了,继续回归旅途。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七):两河文明的诞生

  从秦并天下到董卓入京,秦汉第一帝国历时四百十一年;从隋文帝灭陈到朱全忠灭唐,隋唐第二帝国历时三百一十八年;两者之间这一段乱世,刚好整整四百年——历经三国、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

  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乱,开创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之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后被北齐取代)和西魏(后被北周取代)。南方相对一直比较完整,从东晋之后,历经宋齐梁陈。北周灭北齐后,北方再次实现统一,替代了北周的隋灭亡了南朝的陈以后,全中国统一。

  这一时期中,五胡(匈奴、羯、氐、羌和鲜卑)逐渐融入了汉族,当然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汉化的同时也在胡化。

  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包括周边为中原,四周为夷狄。南北朝时,胡汉界限模糊后,中国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分野。南北的差异在身体、性格和习俗上都愈发突显,南腔北调、南拳北腿等说法越来越多。从此,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并驾齐驱,隋唐开创的新中华讲诞生在两河之间,一直延续至今。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八):南朝,北朝?

  对易中天的印象,停留在《百家讲坛》上。在大多数“教授”看来,他并非懂历史的人,记得某次去听某教授的讲座,说起易中天来带着轻蔑与嘲弄的口气:他懂什么历史。

  也许是受了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觉得易中天不过尔尔,虽然他在《百家讲坛》上炙手可热,但却不想看关于他所做的节目,所以至今仍未看一期。

  某日在等高铁的无聊时光,正好发现旁边有一间小小的书店,便去逛了几下,打量着书架上的书,一本小小的纯黄色装帧的书引入眼帘,本也无事可做,便打算买一本书来看看,一看是易中天的,犹豫了一下,在周围看看了看其他书之后,发现还是这本小小的书方便携带,便买了下来。薄薄的一本书,不足200页,没用多久就看完了,虽然中间断断续续,可加起来的时间不超过半天,说起来我看书算是很慢的了,可想而知,这本书的内容有多么少了。但是从题目看,《南朝,北朝》却是时间跨度很大的。

  这本《南朝,北朝》,大概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的简历为梗概,时不时拉出去讲讲罗马,欧洲宗教文化,看起来气势恢宏,实则内容空洞。怪不得不足200页便能装下整个南朝北朝,行文中多口语化,可能还是在延续《百家讲坛》的模式。不得不说为原件买了这本书有些后悔。

  不过此书中的一个观点还是蛮有意思的,作者在后记中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得有了。什么没了?五胡 什么有了?南北”可能是自己孤陋寡闻,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总之看完此书的最大收获就是这句话。

  借用作者在后记末尾的话“我的说法也许很不专业,但却很有文化,文化远比专业重要”貌似作者似乎知道一些“教授”对他有看法,所以才在后面加了这句话,不得不说,这专业与文化不是我这无名之辈所能评判的。只是看完此书之后,才觉得易老师,您果然是做“百家讲坛”的,连出书都不忘本。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九):仿易中天老师写的读书笔记

  优点,全是优点。易中天读过很多书,能把很多书都融在一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成漂亮的文章。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干货。读别人的书多了,容易撞车,是抄别人的观点。我是两天一本。好书!

  下面是仿写易老师写的读书笔记

文明与文化

  一个文明不可能千秋万代,不可能长乐未央。不朽只是死去的文明的纪念碑,而活着的必然要吐故纳新、日新月异。

  如果从炎帝时起,黄帝带着他的熊虎八部,打败了炎帝的凤凰鸟图腾,又吞并了九黎的蚩尤部,华夏文明形成了。到了始皇,过高祖,至武帝,北拒匈奴、南吞北越、西开丝路、东达朝鲜。华夏、东夷、荆楚、百越四族举而汉族成焉。曾几何时,华夏的宋人说:“楚虽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南方之楚王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交。”转眼间,《诗经》与《离骚》融成了汉家风度;秦人与楚人成了汉家男儿。

  但历史不会停,汉不会永生。四百年后,蛮族入侵了。汉人不在有汉人豪情、汉人的勇敢、汉人的风骨、汉人的决心,只有汉人的名目。争权、阴谋、内斗;饮酒、炫富、磕药。在蛮族的铁骑下汉人狼突豖奔,在中国的土地汉人民无噍类。躲过一劫的汉人在江南偷生。江南的汉人改了么?没有!一个伟大的文明又要哑了么?悬了!

  这是救了汉人的不是汉人,而是文化。或者说汉人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文化。汉族不是因为生之于华夏为汉,不是因为血之于炎黄为汉,而在于道德之于孔孟、情感之于诗骚、风雅之于老庄。而最根本,这个民族还在刀耕火种时,就不在吞噬着其它民族的文化中的先进,绝对不放过任何进步的机会,才能走到这一步。

  这种精神,胡人无不亲服,无不仰止;匍匐于其下,醉心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他们汉化了,就像侵略罗马的日尔曼人跪伏于基督教皇之下。

  刀与剑不能征服人心,只有文化才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华夏的文化,照亮了野蛮人质朴而蒙昧的心。这就是文明——明者,光耀也。

  而文化本身呢,文化本身也要进化。就像黄帝征服的炎帝,凤凰鸟图腾与玉猪龙图腾要合二为一;楚族灭了秦国,《离骚》与《诗经》要相辅相承。华夏文化从胡人那里能得到什么呢?佛教。

  佛教不是北方蛮族的原驻文化,但当时中国把自己称为华,称为中;把四方称为蛮,称为夷。佛教从东汉明帝传入中国,当时华夏至强,颇不流行。到了魏晋,因为佛教是蛮,北方是胡的,所以先从北方发展,之入佛教入驻中国,成为中国人信仰的一部分。而随后居然在他的发源地消散了。

  佛教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改变了佛教。中华文化再次融入新血,黄帝吞噬了两族,称华夏族;汉代统一四族称汉族;现在中华文化再次融合了勇敢者的血,普六茹、大野,这两个已经胡化北方汉家士族,已经破不及待了。

  华夏文明的太阳即将再次升起,凤凰已然浴火重生。

  下一个世纪,这片被称为花的土地上的新主人,称自己是——唐人!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读后感(十):《南朝 北朝》读书笔记

  《南朝,北朝》是一本五胡人入侵的历史,也是一段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今天的汉族已经不是完全的汉族,我们的血液中流的是几个民族混合的血液,南朝北朝的历史,充满血腥和背叛,杀戮和英雄,几乎每一个王朝都那么的短暂,其中有儿子对父亲的杀戮,有女人对丈夫的背叛,胡人和汉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道德伦理,所以,有了更多令今天的我们看到的纷乱,回头看历史,却从其中看到很多的道理,无论胡人还是汉人,无论历史还是现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法则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历史的评说,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什么,或者如何运用于生活,那也是一个完全个人的视角。

  以下是一些摘录,让我们从历史看到今天的故事:

  北方的边界是长城,正如南北的分野在淮河。淮河是天然的,长城却是人为的。早在南北朝之前,长城就已经成为一条分界线,把内地与外族区分开来。那个时候,长城以外的地老天荒才是北,长城以内淮河以北则是中,是文化先进文明璀璨的中国和中华,也叫中土和中夏。与夏相对应的是夷,是蛮夷戎狄,也叫胡。

  中华文明是原生的。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阻隔,西亚和印度文明对中国其实影响甚微,至少在魏晋之前是这样。而且在当时的东亚地区,中华也是唯一的文明。因此,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停留在部落时代,要么越过长城与中华认同。五胡选择了后者。而且,他们也早就越过长城了。

  汉胡界限模糊之后,南北分野便突显出来。士族,南方的尚清谈,北方的尚实务;佛教,南方的重玄理,北方的重践行;文艺,南方秀丽唯美,北方雄浑质朴。那些厚重的石窟比如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全在北方,骈文和诗歌等文学方面的成就则南方更高,都绝非偶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五胡是被消融而非消灭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都融入了新汉族,途径则是通婚混血和移风易俗。不过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汉化的同时也在胡化。

  地分南北并无不妥,两个中心却有问题。因为从商周到汉魏,华夏文明从来就是先聚焦于一处,然后再向文化气息稀薄的外围扩散。更何况多中心即无中心,除非它们能像长安和洛阳那样,相互依存又各有分工:长安融合东西,洛阳沟通南北;长安代表进取,洛阳代表稳定

  道教的目的是成仙,佛教的目的是成佛。仙和佛都不是神,而是人。所以,这两个汉字也都是单人旁。这是道教与佛教的共同之处,也是他们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紧要之处。也就是说,佛教和道教都是人本的,这很符合中华文明的精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