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引爆社群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引爆社群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4 04:3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引爆社群的读后感大全

  《引爆社群》是一本由唐兴通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科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引爆社群》读后感(一):较新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

  作者貌似以营销培训为主业。全书介绍移动互联网之下的营销策略,可以看一看。

  作者概括为新4C法则:适合的场景下(Context),特定的社群(Community),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人与人的连接(Connection)。

  书中有比较细的营销策略。个人没发现特别出彩的地方。

  《引爆社群》读后感(二):更像实操手册

  更像是一本实操手册,但是不如想象中那么好,至少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干货。

  移动互联网让文明回归社群时代,传统商业模式被解构,其中营销法则已经完全改变了。作者提出的4C法则,提供了分析和实务的一套工具,部分案例也较有趣,但没到被吹捧的创新性理论高度。至少本书的阅读体验,仍然是停留在传统的营销宝典层面,没体现出所谓的4C。

  《引爆社群》读后感(三):有所得

  作者提出了社群营销的框架:场景、社群、内容、连接,并起了个开宗立派的名字叫“4C"。

  其实没什么独到之处,无非是我们做任何事必然要问的5要素:where/when(场景)、who(社群)、what(内容)、how(连接)。

  在分别回答这4个模块怎么去做的问题时,作者扮演的是一个知识搬运工的角色,不过,个人认为,这几块知识的整理并不充分,对于初学者,会有些收获,但对于真正从事运营的人来说,是不解渴的,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比如“内容”这块,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汗牛充栋,本书的阐述只是蜻蜓点水;而“连接”这块,太多的书籍停留在理论,但具体的落地执行,基本都没有提出太好的接地气的可行方案,本书也一样。

  《引爆社群》读后感(四):未来商品购买行为会是什么样呢?

  书是15年买的缺是16年才读完,不过旧书新读,倒也有不一样的体验。

  作者提出的新4C理论,场景、社群、内容、连接,确实是现在新媒体营销需要关注的四点;

  但里面的一些例子,即便是在去年,也相对来说比较老旧,毕竟这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

  另外在讲社群、内容部分,有很多实操的总结,非常不错;

  另外关于场景部分对地点的影响,个人觉得不能仅仅介绍靠技术手段如LBS等进行推送广告或者定位等,还应该扩大到现象级的实体商铺对商业的影响。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1978年-2008年可以定义为工业时代的,是产品导向时代的话,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产品及其丰富,需要考虑满足不同消费者更高需求的信息时代,当淘宝、京东等平台在产品、价格都没有太多差别,并且消费者对价格也没有太强的敏感度的时候,我们的商业应该怎么做呢?BAT+京东各自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随着5G网络及VR各种黑科技的普及,未来的商品购买行为肯定会被重新定义。

  《引爆社群》读后感(五):理论剖析,实操讲解,适合懵懂中的互联网新人入门

  最近的营销工作陷入了死角中,迫切的需要学习一些重塑理论体系和实操指导的知识。新4C法则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方法,值得互联网营销人一读。

  随着营销工作的逐渐细化,早期信息展示轰炸的办法效果已经非常不明显。手机网络的普及将受众的时间完全打碎,如何抓住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时间是以后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者在书中也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寻找场景的办法,比如社会热点、专业领域话题、时间场景、位置场景和情绪场景等细分,从场景的不同接下来的连接和内容都需要做出调整。

  关于社群,随着垂直型媒体的发展,现阶段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开始变得强大,品牌的宣传可信度越来越差,如何寻找社群,寻找社群中拥有话语权的人成为了一条有效便捷的营销渠道。对于营销人来说,深刻的分析自己的受众群体本来便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寻找他们聚集的社群也是必须打好的营销基础。

  内容为王。已经被太多的声音强调过了,本书也从实操的角度详细列举了营销人可以做的一些内容方向的工作,要做到好的内容,对本行业的体会和营销人的文笔、创意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抓紧时间学习跟上。

  最后一章连接作者讲的比较潦草,同社群的部分也有很多的重复,想来对于连接作者也没有太多的可以实操的办法,人心本来便是最复杂的,作者强调需要调动人与人的传播,道理很对,重点是如何来做。

  《引爆社群》读后感(六):对新4C法则的详细阐述

  社群这个词,突然之间就又火了——又,我为什么说又?因为经历过,我以前还做过社区运营总监呢,而且实践社区在我们知识管理中都有专业名词——火归火,真正了解的人,并不算多,大多都是跟风者。

  其实以前的《部落》倒也是本不错的书,不过,终究对于微博微信来说,那本书还是略有些过时了。唐兴通老师的这本书,好在新和系统。

  对于4C的阐述,是我最欣赏的部分,尤其是场景,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推广,场景都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对此关注度不够,所以容易犯低级错误,更多人会关注内容而非场景,但考虑场景,无疑使人的思维更加开阔,类似于进入五维空间。

  经常有人说:我都不用微博了,我身边的朋友也不用微博了。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场景的思维:只考虑到了自己的应用习惯,但不清楚别人的应用习惯,于是妄下结论。微博在什么场景下应用?朋友圈在什么场景下刷?多看看多想想,对社会化媒体的理解和应用,就不会太肤浅,也就不会浪费了社会化媒体。

  这本书通过很多案例,生动揭示了4C法则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有些案例我看后也会心一笑,比如可口可乐的hug me,在新加坡曾经看到过那些机器,这是非常棒的社会化营销,我每次看到人们图省事,搞活动一律用转发关关注、爱特三个人,都有种冒火的感觉,营销是多么好玩的事,比拼的是创意,懒人能够做出来什么好营销?

  书中提到中信银行的案例,我因为不是中信银行的用户,之前的确没有留意到,读一本书,除了在旧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更新外,也通过新的案例,补充了自己无知的部分,这就是收获。

  而我读这本书,一来为了了解唐兴通老师的看法,二来也是为了实用:4月28日我应重庆九源教育之约,在重庆给从事职教的120位老师们讲解《玩转新媒体》,我选择了粉丝经济和社群经营做为主题,所以,在前往重庆时,我带了这本书,并在航程中读完,也把一部分内容在我的课程中进行应用——读书,重点不在于“读”,而在于“用”,否则,再好的理论,也只是过眼云烟。

  《引爆社群》读后感(七):整本书围绕4C法则展开阐述

  这本书,看了3遍,受益匪浅呀。

  整本书主要围绕4C(场景、内容、社群、连接)作为主线进行延展,书的脉络很清晰,对于新媒体初学者帮助较大,特别是战术实操方面,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不过书中的案例就不太和时宜了。看完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就是4C法则。

  一、场景

  在新媒体传播中,首先我们需要思考、分析用户的场景,将整体用户具象化,在怎样的场景下会产生需求?在怎样的场景下使用?在怎样的场景下会分享......认真分析用户的场景,你会发现用户的场景都会有一定的共性,因为人是群体动物,当人群聚集起来的时候,会产生社会化的共性(属性),这就是我们需要挖掘的价值点。通过不断放大这个价值点,我们可以顺藤摸瓜,慢慢找到用户的痛点、需求点以及营销的切入点。

  二、内容

  结合用户的属性和场景,有针对性地生产制造内容。内容的形式可以是:段子、图文、漫画、语音、视频等。当然不同的场景下,内容的传递形式各有差异。比如,在微信、微博上,内容可以通过趣味性、创意性的文章、漫画与用户互动交流;在百度百科、博客上,可以通过专业的行业白皮书传递营销信息;在知乎、豆瓣上,可以通过达人的身份向用户传递信息......针对不同的渠道,生产不同的内容,在各个传播载体进行输出解读。

  三、社群

  通过前期的内容、话题、活动、互动,增加与用户的互动频率,提高用户的黏性,强化用户的认知,吸引价值观相似的用户群体,然后过滤筛选出:核心用户、重要用户,进而形成社群(QQ群、微信群、线上论坛、线下组织等)。通过社群来统一管理维系用户,同时让现有用户来帮助我们作二次传播,以圈层的形式(书中的老鼠窝战略),影响一批又一批的目标用户。

  四、连接

  吸引用户进来之后,通过各种营销形式,提高用户的黏性,沉淀用户。再以社群,建立用户的情感连接,找到用户间的传播节点,撬动用户的中心节点,进而通过话题内容、互动活动、H5游戏引爆社群。在这个阶段,用户对品牌(商家)具备一定的信任背书以及信赖,所以考虑做些营销转化的动作。

  《引爆社群》读后感(八):场景决定论

  传统的4C传播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在传统的营销环境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应用和验证,根据产品的通用属性定义新产品的定位,面向细分出来的客群建立渠道和认知,通过渠道、促销和价格手段体现定位,这一套似乎天衣无缝的理论体系在近期却遇到了挑战。

  有个做食品行业的朋友,多年来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单一品类(30个左右sku)能做到年销售额几亿,然而,最近他发现,传统的产品定位方式似乎正在慢慢失去威力,消费者,尤其是新生代的消费者往往并不在意接收到的品牌信息,而是对朋友的推荐更感兴趣。因此,竞争对手往往能够在产品品质不如他的情况下通过非传统的渠道快速传播。

  一句话,世界变了。世界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发生剧变,虽然,这么多年来人类大脑背后的认知逻辑和捷径依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技术的快速演进使得原有的广告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形势与需求。

  与产品/品牌相比,用户更有感触的是“场景”。换句话说,与“我要选择什么产品”相比,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是“我想要满足我在此时的需求”。以生日蛋糕为例,用户需要的是“满足生日庆祝”的场景,而不是根据品质来选择蛋糕。当然,不同的用户,在“生日庆祝”这件事情上很可能有不同的偏好:炫耀的,小范围品质要求的,经济的……,无论如何,场景是选择产品的上下文。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连接性,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各种连接工具,大的互联网很容易就成为了一个个联通的小区域,这些小区域由具有共同倾向性(或者说,具有某个场景下共同倾向性)的人群组成,也就是我们说的社群。这种社群的组织方式为营销提供了十足的便利,只要生产者能够找到自己所面对场景下的社群,就可以针对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宣传。

  当然,针对社群进行宣传和高举高打的单向的广告不同,只有以社群认可的姿态才能进入社群,利用社群中的层次和关系(内容生产者,阅读者,评论者,意见领袖等),巧妙的传递产品与品牌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品牌的建立,产品定位的认知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一旦确定了场景,选择了对应的社群,就需要持续的面向他们传递信息,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产品和品牌的信息形成自传播,依靠口碑来持续传递。

  《引爆社群》读后感(九):社群:高质量内容才是圈子的核心

  通过新浪微盘无意识的下载到了这本书,书籍在116-136的部分写的非常好,可以方便别人后期直接执行,在这个时候我发现现在作为职场人需要的不是理论和学术的探究,而是可以快速执行的方法和步骤。所以在后期我需要看的是大量可以执行的书,因为只有执行才能获取效果。

  昨天看的免费、平台战略、长尾理论在觉大部分都是在分析大公司的做法,分析一个行业的共性,唯一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东西使用出来,读书的目的在于使用,而不是仅仅在于构建自己的思维。只有思维清晰了,才能做事情,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做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己的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只有将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快速的完成自己实力的积累。

  通过社群的理论,以及直接加入的社区和运作社区的心得,我给与下面的一些可以操作的步骤。加入个人社群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更可以是经验,但是不能什么没有。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这个时候只有产生大量优质的内容才是社群的关键,如何获取更多优质的内容,通过读一本好书是可以快速获得的,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和经验,我们通过加朋友圈的目的也不外乎希望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当你自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经历的时候,你的价值也是比较低的,所以不能引起别人对于你的关注,只有自己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东西,才能在你的周围获取大量的粉丝,通过粉丝经济获得一定的收益。

  现在的社社群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的人分为各种圈子,线下的人分为工作圈子和协会圈子,相对的交接的人脉比较少,所以我们需要强化线上的圈子,然后将线上的圈子的智慧带到线下来,才能构建自己的价值,当你的价值足够大,你就会获得更多的圈子,当圈子的层级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脉储备也就变得越强, 使用这种不断累加的圈子的力量,你就可以快速获得更多的信息,当获得更多优质的信息的时候,你的圈子的质量也就越高,使用这个圈子获取的财富也就越多,当财富达到一定的平衡的时候,精神的财富才会变的更加重要。

  何为精神财富,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世界的旅行,对于世界的感悟对于别人的帮助,都在无形当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和脸庞。

  《引爆社群》读后感(十):写给社群运营一线人员的一本书

  致用类书籍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边看边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然后不断修正、反馈和调整。

  两三年前我做过一份工作:通过活动召集一群人,吸引这群人里的积极分子组成一个团队,通过练习、培训之类的方式,让他们能够自行开展活动。

  在此之前,我在一家国企负责工会工作:做规划、总结、组织活动、了解员工动态、负责女工婚育保险相关事务……那时候觉得很无聊的事情,现在发现,其实也是在管理团队,只不过在生产业务更重要的公司里,工作如鸡肋,很难有成就感。

  现在看来,我工作以来大部分时间所做的事情其实都与社群有关。

  看唐兴通的《引爆社群——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时,多年的工作被串成了线,工作中的得失对错在系统知识的脉络中一目了然。

  新4C法则要从营销的方法论说起——

  早期营销看4P: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这个阶段是企业能生产什么,怎么把它卖出去。

  后来整合营销的奠基人之一罗伯特·劳特朋又提出了4C理论:即顾客(Consu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与4P理论相比,4C理论以追求客户满意为目标。

  唐兴通的新4C理论是基于现有的新媒体传播趋势和需求,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指的是: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特定的社群(Community),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或话题,利用社群的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连接(Connection)。

  即:场景+内容+社群+人与人连接=4C

  4P、4C和新4C并不是后者替代前者的关系,而是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4P是基础,4C是产品基础上的服务,新4C是当前传播环境中可取的路径。

  《引爆社群》这本书的优点在于:通过新4C将品牌传播中的内容传播和客户管理做了拆解和整合,通过案例让新媒体从业者们意识到怎么做、往哪个方向使力才能尽快收到成效,同时辅以详细的步骤分解,对于新媒体运营和客户管理,都有很强的借鉴学习功能。

  这几年,我看到身边的企业一会儿一窝蜂找微博运营,一会儿又找微信运营,接着高薪招聘APP开发人员……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老大们也说不清楚,只觉得没有就跟不上潮流。

  这是个很尴尬的局面:固步自封死得快,要赶潮流又没人,况且潮流可能明天就会变。

  转换一下思路。

  我们从商业的本质来看,最基础的商业就是交换。

  你给我粮食,我给你衣服;你教我技能,我给你金钱;你让我认同,我转发你文章。

  在物资极度丰富的今天,在价值交换之前要加入一个环节:如何找到目标客户并让客户认同。

  要明白:客户其实也在寻找你。

  三个点:一是产品本身好——不管你的产品是实物、房子,还是小说、培训。二是找对传播对象——潜在的消费者/传播者。三是服务好潜在消费者和已购消费者,促成购买、复购和传播。

  社群建立的目的,最终是销售转化。

  然而,社群本身也是产品。所以在产品打磨、包装、传播、服务方面,都要做足。

  根据我的经验,做社群,一要有个特别棒的协作者,二要有非常棒的内容。

  社群既是一个人可以操作的项目,也有着不断扩展、发展成一个行业的趋势。

  同时,社群是慢的。

  这本书,适合各种一线运营人员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