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锦集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是一本由齐大辉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一):每个家长都要细心研读
太好的一本书!!!每位家长都要细心的研读啊。大量的实例,大量的大数据整理,告诉我们家长,当孩子出现第一次状况的时候,家长们知道该如何去应对,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建立孩子的心律,心律大于法律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二):十年树木 百年教育
曾经读过毕淑敏的一篇短文,名称忘记了,从一个个实例中感受母亲在教育孩子时的那种困惑与无助,让我第一次觉得教育是一项大工程,是一种艺术,需要正确的方式去教育。教育同时又是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与未来。现在的我还是独立自由的,可未来对于孩子的教育始终是一道需要深思熟虑的难题。与培养一个人一样,学会如何培养一个人,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要从现在从此刻学起的。
这本书会从现在开始教给你。。。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三):暂且不论观点是否正确,案例内容空洞为真
不知道该怎么定性这本书,如果说是作为一部理论书籍,它严重缺乏严谨的表述与态度。文中有“相关研究表明……”却丝毫没有注解是谁的、怎么样的、何时进行的研究。而如果作为一本工具书,书中的案例相当空洞,孩子的改变与转折缺乏过程,只是在案例末尾夸耀自己的功效。
全书看下来,书中的内容多为理论部分和为了支撑该理论的大断赘述(而不是研究),加上空洞的案例,几乎没有操作性可言。
书中的理论原理原则,无法评判是否正确。因为可能和我专业所学存在偏差,但仍能看到主流的人本和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在其中,但也不能因为不同就否定他人观点的正确。
再说一下齐大辉教授,你们有在哪里看到过他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吗?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四):孩子应该怎么管
书中有很多故事切合实际的呈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同时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做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基础上,家长的教育也尤为重要,引用书中的话,就是“只有家长合格了,孩子才能合格”。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并不多,而年长的老人又爱溺爱孩子,致使现在很多的小孩子淘气、不听话,更甚至说大人的不是,跟大人大声的叫嚷,而家长们却开始低声道歉,放低姿态的说着自己的理由,但是这种低声下气,却助涨了小孩子的气焰。有的家长还会说“孩子太小,他不懂得是非,正是玩闹的时候……”,难道不正是因为孩子小,我们才应该更好的去引导他们么?!
我最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亲子关系不是司机和汽车的关系,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是新、老司机的关系。家长应把自己当作老司机,把孩子当作新司机,生活好比汽车。”对于刚刚学完驾驶的我,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感触很深。最开始老司机会手把手,事无巨细的教导新司机,等到一定的时候,老司机就会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指导新司机驾驶,然后慢慢的放手让新司机去体验。新司机肯定也会有失败、受挫的时候,但是有老司机的指导,自己的摸索,才能真正的成长。家长对待孩子的时候也应如此,对孩子一味地训斥,只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反感,而过于的讲道理,孩子听着也会感到厌烦,这个度的掌握,其实也是很难的,但书中提到的“三个十年”也为家长对这个“度”提供了一个火候,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家长要适当的放手。
其实生活中越细小越琐碎的事情,更能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家人自身的教育水平,而书中讲到了很多方式方法是适合我们借鉴的。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五):爱是永恒
爱是永恒
-------油泼鲤鱼/评《一生管一次的教育》
其实我读这个书可能有点为时尚早,我当时读这本书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知道现在年轻人要是想结婚生子为人父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能不能担负起教育的重担。
读完这本书,我并不能有为人父母那般的体会,我是作为一个儿女的身份来回忆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以及影响的。事实是很多事情确实与现实中出现的情节是相似的,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父母的态度确实会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一般父母对孩子有怎么样的期望就会有怎么样的教育,但是处理方法的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得不到想要的结局。
但是没有人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做,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老师在这本书中的很多做法是正确的,也是接近理想状态的,我们的父母并不是心理学家,无法做到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个新生的天使,他们的单纯是来自先天的无知,他们什么都不懂,所以出现的问题也是无法预测,很多事情出现的当下没有人会先去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思维去如何反应。
书中很提倡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这个也是很多父母欠缺的,但是欠缺的原因也是无法隐藏的,那就是现在的父母都很忙,即使不忙,父母的思维和孩子的思维也没有在一个维度,所以又无法开始沟通。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的这种态度是消极的,但是我想我是积极的。我并不是否定书中的建议,相反,我是支持的,我支持是因为我觉得父母可以读此书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最大的秘钥是爱,是父母付出的爱心要让儿女感觉到,没有关爱职称的儿女才是容易误入歧途的天使。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好家长对好孩子
很惭愧,在读本书之前根本没有听到过齐大辉教授的大名,书一入手才知道,在此领域齐教授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了。
本书的前半部分非常精彩,是齐教授思想的精华部分。现在社会,或者说古往今来家庭中孩子教育的问题一直存在,古时有父母告孩子忤逆,现在有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古人求官老爷整治忤逆之子,今人求教育专家管不听话的孩子 ,但是问题真的出在孩子身上吗?
读齐教授的书,我想起一个禅门公案。有和尚问禅师,禅师问他,牛车停住不动,你是用鞭子抽打牛,还是抽打车子呢?齐教授给出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清理之中,家长和孩子整体构成家庭,孩子的问题只是家庭问题的显示。在一个家庭里家长的能力最大责任最大、影响也最大,所以家长的改变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齐教授形象地说:家长改变1%,孩子改变99%。
只可惜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多,身体力行的人少。懒惰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懒惰的家长,但是家长在暴怒责打孩子的时候很少自省自己给孩子树立的坏榜样!往远里说,公司国家也是如此,上层建筑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但是受到责备、担负责任的往往是没有防备能力的下层人士。我国喜闻乐见的“临时工”就是如此,大楼倒塌,股市的乱象都由临时工来背黑锅。最有意思的是崇祯皇帝,上吊了还说“诸大臣误我!”他却从没想到自己如何急功近利。
说回孩子的教育,在具体的操作上,家长的改变其实比孩子更漫长,只能是暂时闭嘴,使用齐教授的量化方法。就是跟孩子约定每天的目标、奖励和惩罚,然后按照白纸黑字的契约进行培养。这里教授引进了西方的契约精神,这是很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差不多”精神往往导致潜规则和隐形伤害,在家长孩子的关系里这也常见,有了契约虽然不能禁绝这种事情,但是多少对家长是一个约束,对孩子契约精神也是一个好的培养。
书的最后部分多是案例,因为掏钱的是父母,需要改变的是孩子,所以这部分案例大多在讲孩子的变化,而没有齐教授的家长课堂对家庭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没有家长的变化,往往只是家长的后悔就到了最高程度的变化了。这与齐教授思想的高境界是不相符的,不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家长能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后会慢慢改变吧。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七):【一次管一生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人们常说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于教育子女,我们也常常会说看了很多家教的书,却依然带不出好孩子,可谓累觉不爱,颇感无奈。但是我想说,如果家长不学习,结果可能会更糟。最新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比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还要重要,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家长教育”创始人之一的齐大辉也将家长教育比作大树的根,想想腐根怎能育出参天大树?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的作者正是齐大辉,鹭江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堪称经典,五十个真实的案例,十六个原理原则,可以让家长们轻轻松松参悟教育真谛。齐大辉用工学原理解决家庭问题的教育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很多迷茫不知所措的理念都被他画了出来。“弹道原理”、“眼球原理”、“开门原理”、“发报原理”和“钟表原理”等等的一切是不是听起来很新鲜?它们又是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相信读起来会给我们新的感悟。再者,全书提供了很多“逆传统”的观点,比如孩子是手心里的宝,很多家庭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样往往导致的结果是夫妻关系或是婆媳关系不融洽,本书作者明确表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很多人可能对此不能接受,但想想是不是夫妻关系稳固、家庭气氛和谐才能保证孩子获得更多的爱以及在更好的环境下成长呢?答案自不必多说。另外,作者一语中的的分析孩子心理,让家长如醍醐灌顶,比如当我看到“打了,骂了,就不欠了”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为何孩子们屡教不改大概也是缘由如此吧,只有让孩子感动,让孩子感到亏欠的处理方法才更有效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很贴心的将重点内容用特殊的蓝色字体标出,醒目,看起来更顺畅,也方便日后查找。
阅读此书,触动很多,真实的案例让我更容易体会其中的深意,比如“家长越施压,孩子越反抗”和“爱是需要学习的”;阅读此书,反思很多,深刻的见解让我更容易审查自己的不足,比如“错误的沟通方法,你中了几个”和“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阅读此书,收获很多,全面的内容让我更容易触类旁通,比如“你改变1%别人就会改变99%”和“有效的沟通原理”。总之,创造一个孩子或许容易,但培养一个孩子绝对不易,每个家长都在不断的摸索学习,孩子不如所愿,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随口抱怨了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子女亦是如此,将书中正确的做法付出实践,也许会看到柳暗花明,送给各位,与君共勉。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八):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就特别注重看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很多时候,会有老人帮忙带孩子,不过,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学习的范本。现在的时代已跟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的喂养、大人的溺爱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挑战。
我们这一代往往没有父母那辈能干,没有父母那辈心静,现在的小孩又那么的聪明、懂得早也懂得多,如何能教育好下一代,如何避免父母辈的错误教育,需要我们要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起来,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中讲道:“大多数家长想要改变孩子,却罕有家长要改变自己。”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要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可从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做了点什么。比如,我们不想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可是你吃了吗?我们不想让孩子看电视,可是你看了吗?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当你需要孩子不做这个不做那个的时候,你又能做到吗?如果连你都没有这样的自控力,你又如何去强求年幼的孩子能有比你还好的自控力呢?
伊建莉说过这么一句话:“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我们总是想去改变孩子,却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孩子是会模仿的,他会模仿你,你若不改变,他又如何能自觉的去改变呢?
因而,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先纠正自己问题,为孩子作个好榜样。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想要看到美好的风景(别人的变化),就要有耐心,用自己的改变慢慢换取孩子的进步。”有这么个例子,家长每天早上6:00起床,读古诗、练书法。刚开始,她是做给孩子看的。慢慢地,她自己真的爱上了古诗词和书法,开始享受其中的乐趣,而儿子看到妈妈的变化,也开始对学习慢慢有了兴趣……这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故事。
不过,我更希望这个妈妈从一开始就能抱着为自己的想法去读古诗、练书法,毕竟,有的时候,不能全身心投入的去做一件事,在旁观者看来会很假,也起不到积极向上的作用。只有怀有热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件事情,才能真真的打动别人的心。“教育的根本是让孩子感动。”只有感动了孩子,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无论怎样,教育孩子的过程是“路漫漫而其修远兮”,作为家长,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自己,用行动来感化孩子。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九):愿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很好
前不久看了一部电影,内容是一个孩子,小时候父亲抛家弃子去追求所谓的人生,这个孩子长大了,凭自己努力,虽然生活无优但内心迷茫,有一天去寻找父亲,在寻找的种种情境下,看着父亲生活过的地方,交往过的朋友,工作过的地点,孩子也重新去认识自己。
看完这一部电影,感触很多。我们这一代,大多数普普通通,有一份过的去的工作,平时休息了也有一点闲钱咖啡馆坐坐,一年计划一次旅行,年前一个月拼博机票车票,可是回家后,父母叨叨逼婚,好像真的是衣锦还乡,其实每天都是挤公车,晚上回到家时累的不想做菜,再加上父母亲还要比较亲朋好友,于是又烦,过年像过劫。老家的老房虽然搬到新房,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儿时的记忆也越来越恍惚,走在街上,看看那些新建的高楼,和现在自己住的城市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再过几天大包小包的回到现居住地,总觉得像做了一场不真实的梦,很多东西反而要么就忘记了,要么就不真切,要么,哪有这个时间去回味。加班,工作,休息时间都不够。
所以我们也会像电影中的那个孩子一样,会迷茫,自己好像到了这个岁数,是应该像是成熟的家长,家庭生活工作,所有井井有条,但其实有些时间,我们只想先和自己相处的好一点。教育孩子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我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么?如何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我要怎么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环境?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给孩子树立好傍样?在累了一整天后我是否还有精力陪着孩子?这些都是需要考虑,需要去做的事情,在《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有很多问题都会给一个方向来解决问题。书中所说“教育不是来解答问题,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很有道理。
书中有把核心内容用蓝色文字来区分重点来说明,也有不少图来表达核心内容,也有大量的小故事去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和孩子讲道理,这些问题都是平常生活中会碰到的,比如P111主动倾听更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对于家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孩子抱怨事情的时候,首先要去倾听,再去核实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根据不同的事情去帮助孩子开发解决能力的潜力,尝试去接受孩子的感觉,即使这些感觉或想法与我们的认为有很大的差别,书中这几段我理解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时候可以做为孩子的小伙伴,而不是一直严厉的家长,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和家长沟通,如果孩子关闭了这扇门,再打开就不容易了。会和孩子沟通是很重要的。
所谓家和万事兴,书中也是这样说的,先要家和,夫妻关系要大于亲子关系,孩子在家也不能大于天,不可纵容也不可溺爱,正确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帮助的。
愿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很好,和自己也相处的很好。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十):让爱更纯粹一些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住了,一生管一次的教育,虽然对于如何作为一个妈妈,如何和孩子相处我并没有经验,但是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上奋战了三年的人来说,我一直在思考,有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一劳永逸,一次性的将孩子的教育就做到位。
拿到这本书,很细致的阅读,发现作者不愧为家长教育的一个专家,文章看起来既专业又通俗,同样是学过扎实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但是看到作者在轻松运用这些理论的时候,我感到很惭愧,都是大学里学过的知识,一看便会回想起来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很少将它们运用起来,更或者是说我根本不知道如何来正确的运用这些理论,看到作者的讲解突然有种茅舍顿开之感。
孩子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即如何做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丈夫妻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生活上能恰当的做好的并不容易。如何做男孩女孩这是性别意识的教育,在当今很多的家庭,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育上很多的家长甚至是会避免的。
在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的讲解中,作者强调亲子关系血浓于水,但夫妻关系是情浓于血,只有夫妻关系稳固,一个家庭才能得以正常的运转。爱人才是那个能够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人,而父母与孩子,更应该相“望”于江湖,互不干涉,相互祝福。爱他,就要放手让他去自由的飞。
在表扬和鼓励的讲解上,作者提到了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理论即“眼球原理”。我们都知道眼睛的有效部位是眼球,眼白起的是辅助作用。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要多用评价、鼓励的方式即眼球的部位,少用批评、表扬的方式,即是眼白的部分。那什么又是表扬,什么又是鼓励呢?表扬是讲结果,孩子很棒,孩子很优秀,孩子很聪明。鼓励是讲过程,讲做事的状态,做事很努力,很用功等等。用理论配上图片讲解的方式实在是生动又便于理解。
在与孩子的沟通上作者说沟通是有方法的,语言要讲究艺术。孩子不需要过多的批评,需要的是家长的实际帮助。对于孩子的帮助上我们要具体地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这样或许会比较好。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仔细听他的观点,在处理问题时考虑他的意见,听听他的想法有时也会让你惊喜。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具备解决问题的潜能的,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把他的潜能开发出来,在某些问题上孩子需要帮助,但他更需要的是家长把寻找、发现答案的责任交还给自己,便能使他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法。
我想其实家庭的教育更像是一种习惯与品德的教育,当你在小的时候给你的孩子形成了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你可能会发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你会轻松不少,对他们的爱更简单更纯粹更多的不去参杂大人的私欲,或许你的孩子更能成长为你希望他成长成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