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

2022-04-14 03:3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

  《光荣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是一本由[美]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一):曲折坎坷,困难重重

  此书于上世纪初在美国出版,中国于1979年翻译出版,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从经济,军事,人文等多角度描写了上世纪美国发展历程。本册讲述了1932~1941年,这期间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国内矛盾尖锐,包括种失业,种族歧视,政党斗争,同时世界局势也日益严峻。也讲述了罗斯福如何带领美国走出困境,以及他所面对的重重阻碍。这段时间内的很多政策改革和事件都对后来乃至现在的美国有重大影响。读过后就觉得罗斯福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实至名归。-2016年10月16日于北京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二):【180】初涉西方政史,图样图森破。

  前两天刚写过笔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精神的敬佩,以及自己年幼无知的惭愧。

  这一套四册的第一本,我觉得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在30年代的时候,是如何如何的苦逼,如何如何的不行。甚至已经沦为世界三流。(其实在那之前也不一定是世界一流,那还没到属于它的时代。)等于从大萧条那样一个极低的起点,慢慢往上爬。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真的快看不下去了,真想好好的吐槽一下:完全是人物事例的罗列,啰嗦这么多,不就那句话么,美国太苦逼了。不过读完了,态度也转变过来了。于是就当是一本随笔来看吧!

  切身体会,不是书写得不好,确实是需要自己先做足功课,再来研习为最好!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三):美国社会风貌的再现

  我很少给任何书四星,因为我认为开卷有益,无论阅读感受多么枯燥,当然低俗小说除外。可是这次我要鼓起勇气给这本被无数人吹捧和推广的“经典”书一次四星。我之所以给四星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并不适合中国人阅读。如果你是一个有文化的中产阶级美国人,你也许会对书中提到的这些美国人的人名了如指掌,就如同你读中国人写的北洋军阀历史的话,不用介绍,你也会对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冯国璋等人耳熟能详,可如果你是一个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你看到这些名字你内心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崩溃到爆粗口,Who the fxxk are they?!同时,跳跃性太强,可能前一句话在讲述一个人一件事,相邻的后一句就与之完全无关了,这也是我读光荣与梦想第一本的最直观感受。如果我是一个对本国历史和人物有一定概念的美国人,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是阅读的盛宴。

  作者面对如此多的史料要重现一个场面宏大的美国社会全景图实为困难,因此罗列大量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必由之路,只是对不了解美国的人来说让人显得无所适从。实话实说,与国内很多写通俗历史的作品相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这本美国人写的书读起来略显枯燥,并不是以一根时间轴主线串联下来,在这根主线上添加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在一个大的时间范围内想到哪就说到哪。想了一下,也许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的历史说白了就是宫廷的政治历史,和对外的战争历史。而这套书更多的是要给读者还原整个社会风貌,所以着实难写。无论怎样我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直到第四本读完再给出一个最后的个人评价。我不知道后面三本出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否是我更熟悉的,但我相信读完这套书,也许我会知道美国没什么会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四):读《光荣与梦想》(1)

  作者的文字里有关观点的句子很少,更多地是叙述。但文章又处处是观点,细节的详略与情节的布置,作者的想法跃然纸上。作者利用新闻材料搜集写作素材,并用新闻特写的手法写出,很能让人读得进去,而读进去了,读起来还是很快的,也读得很有意思。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核武器的最初研制阶段和大家对它的态度以及美国不得不卷入二战的过程,这让我这个世界史盲稍微懂了点二战的知识,前面罗斯福新政招阻拦因为我不是很懂经济学所以不懂,我觉得不是作者叙述不清楚的问题。

  读此书的启发主要分为点。

  一、一切不容易,包括罗斯福的上台、新政以及凯恩斯的遭重视,都是需要很长时间对努力的不放弃

  二、觉得这本书写的比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要好,可能两者没法比,因为一个是纵向的大历史观,一个是横向的国际历史观,不过光从阅读乐趣来说,对于我这个对历史涉及不多而不那么理解因果关系的人来说可能《光》更加有趣,尤其是写一些文化商业事件或者它们中的名人成长过程。

  三、一切事出有因,一切都是一环扣一环。

  四、美国人很有趣,越是媒体政客抨击的,他们反而具有同情心,比如罗斯福。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五):记忆中的美国骗人

  终于读完第一部了,从大萧条到美国加入二战,以前从未了解过这段历史,原来罗斯福每次当选都惊险刺激,支持率并未像想象中那么高,原来美国在参战时摇摆不定,国内畏战情绪,军备力量,各种力量角逐都有一定关系。 文中出现了太多人明,因为对美国历史不了解,很多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书中讲述了很多底层人民的生活概况,如大萧条期间底层群众失业,年轻人加入流浪汉行列,儿童辍学率极高,学校关门,一个洲的几千家银行全部关门,又比如30年代美国并不是那么开放,女孩子不能穿暴露的衣服,婚前性行为被人唾弃,又比如1940年,距离大萧条已经过去了11年,美国还有900万人失业,国家需要扩充兵力,年轻人却被拒绝入伍,而营养会议显示10多年来美国人营养不良。 在我们印象中的美国是强大霸道的,他也曾经历这样的险境,所以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宽,我们的国家也会慢慢变好。 摘抄评论: 第一次新政:避免了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以国家计划的形式,在保存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前提下,抛弃成就英国的亚当斯密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利用凯恩斯主义赤字经济,触发需求的连锁反应。 第二次新政:注重社会保障,巩固第一次新政。即为全民提供保障,老弱病残给予照顾,为壮年提供工作。达成最低工资最高工时,限制童工,建立了现代劳保的大框架,现在我们全球的劳动者都受益于它 美国参战:罗斯福的长期不断暗中挑衅,希特勒一再隐忍不(敢)发;石油禁运日本,日本多次试探美利坚,最终先发制人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陷在苏联征战泥潭的希特勒,为了报复,正式对美国宣战。罗斯福面临的国内困境——孤立派、中立法、人民厌战情绪……都不复存在了,国会不得不对德正式宣战。世界因此改变了,而短短十年内,美国从经济崩溃、三流军备、一度怀疑自己的制度的泥潭里爬出来,成为决定二战走向的超级强国,不能不让人感叹。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与华盛顿、林肯并称美国最伟大三大总统,名副其实。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六):光荣与梦想卷一读后感

  在申请和上课的间隙磨了大概一个多月,读完了一直心心念念想读的四卷本《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的卷一《应运而起1932~1941》。我觉得这是一本很震撼的书,记录了从30年代大萧条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期间美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威廉曼彻斯特巨细靡遗的笔法让这部书恢弘而妙趣横生,大到原子弹的缘起,再到日本外交人员给罗斯福取的代号("君子小姐",国务卿赫尔叫"梅子小姐"),小到女生的发型,广播广告的时间,甚至是性工作者的开价,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窥见一斑。而《光荣与梦想》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美国历史的阴暗面毫不掩饰--政府对寻求补偿的一战老兵的残酷打击,资本家对劳工运动血腥到难以置信的镇压,针对政敌的刺杀,因为人为失误造成飓风预警失败导致的惨痛损失……而这正是可敬之处--这个年轻的国家从不避讳自己的错误与创痛,在予以正视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着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自信吧。虽然作者偶有失史家之公正,过于偏向民主党和罗斯福,但还是力荐这本书,"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今年的第三本书。对洋女神送我书的快递收件人耿耿于怀】

  Finished reading Volume 1 of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the third book I read this year. It is a breathtaking book about ups and downs in the history of USA,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New Deal in 1930s, to the Pearl Harbor attack. W Manchester added many details to this book, like girls' hair styles and price of sexual workers, which make it very interesting.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records many dark sides of the history of America, say, the unbelievably ruthless repression against labor movements and bloody assassination. But I think this symbolizes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USA. It is the process of facing and correcting errors made USA a great country. I think this set of books is "a huge river, and every drip in it can nurture your mind."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七):我们唯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首先说说当我听到有一套书叫做《光荣与梦想》时的心情,心里曾泛起一丝乡土成功学的怀疑。显然,它不如《人类群星闪耀时》听起来那么时髦,但当我读完第一册,却再也找不出比“光荣与梦想”更能形容这段波澜岁月的书名。

  每一章的小标题都很有意思,序曲就从“谷底”开始,接着“应运而起”又“世事维艰”,“民意所向”紧接着却笼罩着“恐怖阴云”,最后也有“黑暗中的曙光”。历史马不停蹄,波澜起伏,绝不让人松一口气。

  从1932年的美国大萧条,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美国就像一个踉跄前行的青年,在内忧外患中一路打怪升级。

  其中包括30年代,真正让美国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经济“大萧条”;被悲惨镇压的工人运动;人为预测失败导致的巨大飓风灾害;还有濒临战争边缘遭受珍珠港偷袭所带来的重创……

  你从未想象过,美国人经历过如此悲惨的生活。大萧条惨到什么程度,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许多人像牲畜一样才勉强存活下来。

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记者出身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为新闻系的莘莘学子完美示范了,什么叫做细节描写。详尽的报道史料、精确数据、当事人采访,多方验证,好像一个电影剧本一样,一幕幕展示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个人是如何做到历史材料一手掌握的技能,细想简直惊人。中间还时不时在紧张气氛中插播妙趣横生的小故事。

  比如在报道1938年的罕见飓风时,居然有这样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

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后来广为人知。例如,一个长岛人几星期前在纽约的商店买了一个气压表,9月21日清晨被寄到,气压表读数小于29,刻度盘显示为“飓风和龙卷风”。他无法相信,拿着它摇了摇,最后把它向墙上掷去,指针读书都没有任何改变。他气急败坏地把它重新安装好,驱车前往邮局打算把它寄回原店。然而就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房子被大风刮走了。

  在写到纳粹占领希腊的时候,还特意提到这样令人难以释怀的事情:

一名德国军官命令一名希腊士兵把希腊的蓝白国旗从雅典卫城上降下来,士兵照做了,旋即身裹希腊国旗走下雅典卫城的边缘护栏,默然从300英尺高的城楼上纵身一跃。

  精确、克制、却又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笔触,曼彻斯特并不刻意隐瞒他的情感,在他的故事里,能读到他的关切、鄙夷甚至愤怒。

  以及他给予高度赞扬的一个人,一个可以说是救美国人民于水火的人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以记住全称的形式表达敬意)。

  他这样形容罗斯福: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他有力地昂着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烟嘴斜指天空,他的海军大氅优雅地从厚实的肩膀上垂下,他是热情、温暖和尊严的写照。

  对比罗斯福前两次就职演说的描写,可见这偏爱不同一般。当然我也不止一次在美剧里听到主角们说罗斯福是他们最想成为的总统。

  第一次1932年,他走向讲台,不为掌声所扰。面对饱受大萧条煎熬的美国民众,这些话源自罗斯福的内心,没有半句借鉴:

“首先,让我们坚定信念,相信我们唯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通过广播,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受苦的美国各处响起。饥饿的孩子、斗争的农民、绝望的主妇们因此抬起了头。

  第二次,1936年10月31日,麦迪逊广场花园座无虚席,罗斯福斗志昂扬的发表了他这一生中最伟大的演说之一。

“关于我的首次执政,我想获得的评价是,以权谋私者或权迷心窍者遇到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他继而提高声调说:“我还想说——”他稍微停顿了下,此时台下再次响起喝彩声。当喝彩声逐渐平息,他接着说:“我想说我希望得到的第二个评价是,当我连任时我制服了这些恶势力。”欢呼声再次响起,如同暴风骤雨。

  罗斯福墓碑上永远雕刻下那句话:我们唯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而正是恐惧、绝望与失败给予了美国真正的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八):全景式的美国画卷——光荣与梦想

  

它是这么描述杜鲁门的春风得意的:“他三步两步冲上台阶,两只睾丸撞得叮当乱响”。

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时是这么鼓励美帝人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担忧的,唯一值得担忧的事是担忧本身。”

罗斯福再三告诫美帝人:“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描写战后美帝人的形象:“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一副主人的样子;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昂首阔步,根本不管谁是主人。”

第一次竞选总统失败,收拾行囊离开华盛顿的时候,尼克松告诫自己:

“有时一次战争的失败是为了迎接下次一战争的胜利。失败对于一些人来讲,就好比是毒药,伟大的人常因无法接受并承受失败而变为平庸之人,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接受并承受失败而变得伟大。能否获得成功,并磨练出过人的品质,都取决于你对待失败的态度。而你面临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

以上都是《光荣与梦想》里面的精彩叙述。

近期,美帝大选落下了帷幕。选情甚是胶着,懂王依然不认输,瞌睡乔志在必得,吃瓜群众等待着最终结果。美帝社会如今撕裂严重,内部矛盾重重,我种花家登顶蓝星指日可待,少东家对此非常乐观!

不可否认,美帝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未来一二十年依旧如此。任重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如果你想理解现在的美帝,最好的方法是了解过去的美帝,正所谓“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如果你只能通过一本书来了解美帝,《光荣与梦想》是你唯一的选择。《光荣与梦想》的作者是美帝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是一本了解美帝精神气质起源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读者的经典。

《光荣与梦想》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时代。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帝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以数任美帝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史无前例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帝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帝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水门事件等等。曼彻斯特将美帝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青少年的时髦追求、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演艺界的奇闻趣事等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是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美帝画卷。曼彻斯特更将美帝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而最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场景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细腻入微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

《光荣与梦想》之所以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它既是长河巨浪,又涓滴可饮。

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光荣与梦想》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帝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美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维持自己的光荣,其实常常不顾别人的死活,这在当下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帝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藏着美帝成为第一超级大国的秘密。

电子书下载地址: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九):《光荣与梦想1》读书笔记ing

  

这只是一个个人化的读书笔记。边读边记ing。

【序曲】

1⃣时间线:

1929.3.3~1933.3.3 第31任总统胡佛任期

1929.10 经济大萧条

1932.7.28 武力镇压失业工人、退伍军人;“星期四血腥大屠杀”

2⃣感想:

不了解美国历史,也不了解胡佛。但单就这一章节里的描述而言,感觉到总统的无能与可笑。声称游行者“不是退伍军人”,而是共产党和有犯罪记录的人;考虑到缩减白宫膳食会有损国家士气,他每天晚上要西装革履地走进餐厅,并独自享用7道菜;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防范群众,这些群众只凭感觉行事,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容易轻信他人,乱搞破坏,挥霍无度,满腹仇恨,整日做梦,却毫无建树;在市场全面崩溃时,他却宣布大萧条已经在60天前结束……也许像尼克松相信的“胡佛是不幸的,生不逢时。”但起码文段里,不只是让人看到他面对大萧条的无能,更让人看到作为资产阶级对待穷苦大众的傲慢与缺乏同情心。

3⃣摘抄

①四处奔走是美国的传统,他们喜欢说:“忘记我们的遭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就一定可以变得更好”、“我正在努力”以及“你的叔叔达德利快要成功了”。一个失业的人往往会开着破车,带着家人,不问目的地,乐观地踏上找工作的征途,最终,仍然穷困潦倒,背井离乡。

——感觉这段道出了美国成功学,非常American dream。

②青年无所事事,这也正是流浪者问题的实质。

③在一本名为“美国的个人主义”的小册子中,他写道:“最重要的是加强防范群众!这些群众只凭感觉行事,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容易轻信他人,乱搞破坏,挥霍无度,满腹仇恨,整日做梦,却好无建树。

——让我想到了电影《辩护人》中说的:因为国民不富裕而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不能享受民主主义,这种说法我是无法接受的。

④信仰是目的本身(胡佛)……

——当途径成为目的,那目的又在哪里?

【第一章 世事维艰】

1⃣内容:

主要讲述大萧条期间的生活。(可以跳读)

2⃣摘抄:

①没人清楚人民为何受难。

②士气低落的人都孤立起来,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甚至不相信自己。

③17年后,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中解释了这种在危机下,性格内向的人陷入困境时的痛苦:“如果屡次失败毁了他对未来成就的希望,那么他内心的力量可能再也抵挡不住外界的压力。他会感到极度内疚,因失败和不足鄙视自己。”

④“利他的自杀”指的是这些人选择自杀,而不成为社会的负担。

⑤青春期是一段发人深省的经历,让人成长。

——怎么感觉自己没有经过青春期的成长。是因为没有经历还是只是没有成长?难怪自己现在还处于后青春期。

⑥童年是如此短暂,而生命的长河又那么长。

——如果我有小孩了,一定想给他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⑦效率的最佳保证就是工厂门口应聘的人排成长龙。经济越倒退,服务越得以改善。

⑧ 那时的人们不知道,时间会淹没这些创举。

——时间是有魔力的。

【第二章 罗斯福】

  摘抄:

  但他没想到这封信的内容这么荒谬,仔细读完后,罗斯福怒驾胡佛“厚颜无耻”。这并不算冤枉,胡佛居然在信中恬不知耻地说,人民惶恐,担心新政府使由什么新花招。胡佛以爱国(或者“重树信心”)为名,要罗斯福在公众面前保证不会改变现任政府的方针政策。胡佛即将卸任,他这么说的意图很明显。在写给宾夕法尼亚州参议员戴维.A.里德的信里,他提到: “如果罗斯福同意做出承诺,就意味着共和党政府制定的大部分政策都能得以保留。这样,所谓的新政十有八九都无法实行。”之前和朋友聊起罗斯福时,胡佛面露鄙夷,说罗斯福唯唯诺诺、无足轻重,现在更拿罗斯福当傻子。眼看罗斯福迟迟不肯发表声明,胡佛才恍然大悟,对国务卿字利·史汀生说罗斯福是个“疯子”。

  感想:有些政治家让人感觉到无耻,离任前想的还是如何保留自己的颜面。

  《光荣与梦想1: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1932-1941)》读后感(十):光辉孤立,梦起喧嚣

  英国脱欧,多少有点回到以前“光辉孤立”时代的影子,认为对欧洲大陆袖手旁观、居中调停,才符合英国的利益。同是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一脉的美国人,二战前也是把孤立主义奉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圭臬。

  二战前的美国,孤立主义尤为明显,比之英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英国奉行的是离岸平衡式的孤立策略,对于欧洲大陆的局势是要暗中动手脚的。而美国的态度就保守多了,坚决不愿意参与国际事务,尤其是战争事务——消极而又骄傲。

  其实美国的孤立主义从建国起就一直延续,华盛顿在其总统任满后发表的《告别词》中提出来的:“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这是原汁原味的“光辉孤立”——你们搞事情我不管,我只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我不作,只想好好发展强大,这是光辉;第二有什么事你们都别叫我,反正我都不会参与,这叫孤立。要是美国一直这样,世界上也就没有“美帝”这个东西了,当然,估计也不会有“美帝,掌握核心科技”了。在现实中的故事是,随着美国的日益强大,对于“孤立”这个词的解释有点变味了。美国在1823年推出了拒绝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从而将拉丁美洲划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以及在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波多黎各,吞并菲律宾。和我们相关的,就是提出了在中国的“利益均沾”,看似维护了我们中国的主权,其实只是他们策略的一部分而已,根本没有考虑过你的感受。

  有了实力,就要出去搞事情,但是我出去搞事情是我自己一个人搞,和你们欧洲列强没关系,所以,我这还是孤立政策。没办法,强大了,怎么说都是对的。

  二战前,由于经济的萧条,美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所以整个外交政策不再具有进取性和扩张性,所以在1932年到1941年与日本宣战前,趋于保守的孤立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美国参议院两度否决美国参加国际法庭,美国国会还在1935年8月通过一项全面反映孤立主义原则的中立法,禁止美国武器运往交战国,并禁止用美国船只运送此种货物。甚至在经济政策上,美国政府也拒绝通过参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来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坚持推行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决不承担稳定世界经济的义务。

  所以,由于经济大萧条,没有实力,二战前的美国光辉孤立,同样也是因为没有实力,今天我们熟知的美国梦,还在国内种种问题的喧嚣中艰难孕育。 这是一种怎样的喧嚣?书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失业,大量的失业——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流浪,无助的流浪——约有200万美国人在全国各地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

  苟且,麻木的苟且——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美国还有这么惨的时候?确实有过,以上还只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让如何活下去变成了头等大事,所以掩盖住了恶劣的种族歧视、孤立无助的一战退伍老兵、崩溃的信念以及婚姻等等等等。就是在这样一种喧嚣的环境下,美国梦仍然没有失去希望,因为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给国民信心,带领他们前进。他就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从1933年入主白宫,到1945年去世,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打破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三届的先例。在13年的总统生涯中,罗斯福推行“新政”,使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他与孤立主义作斗争,引导美国走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征程,为战胜轴心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他翻开了美国新的一页。

  而罗斯福靠的,正是无比的信心与坚定的信念。他的炉边谈话,用通俗平和的方式,传达给大家一种实现美好梦想的必胜决心,正如他所说:“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伟大的人引领伟大的时代,我想不过也就是这样了吧。

  最后,引用以为美国记者的评价结束本文,以表达我对罗斯福的钦佩:“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