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灯塔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到灯塔去》读后感精选

2021-05-16 02:26: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灯塔去》读后感精选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灯塔去》精选点评:

  ●我竟然没有标注这本!太喜欢了,看哭了都。伍尔芙太了不起了。

  ●看了导读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

  ●说是小说,其实那么多的蒙太奇,更像是看一出电影。新出的王家湘这个版本,虽然是精装,但翻译……回头再看看马爱农和瞿世镜的版本好了。

  ●第二章写得好美

  ●20160514。沪。读完。

  ●看书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冰冷咸湿的海风吹过

  ●意识流...

  ●第一部分的时候还无感,第二部分突然感觉出来了,第三部分哦哦哦好棒~!!o(≧v≦)o~~

  ●大量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却不失牵引,伍尔夫的文字下有一种极致的体察,敏感的,细腻的,深入的潜进神经中枢,总让人想在时间的流沙里抓住一些存在,却发现所有的象征不过是为了给虚无一席长衫。王家湘的译本极好。

  ●叙述人能够在人物的内外视角来回穿梭,反讽力量十足,想象力和文采又令人惊叹,因此虽然意识流但毫不沉闷乏味,非常流畅。她的语言比张爱玲甚至更好,而其思维又更为灵动疏朗。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太细致了

  在你读它的时候,完全意识不到这么多事情居然是在几个小时里发生的,或许是心理描写细致精彩的原因吧。这本书人物众多,却只有三个角色:女人、男人、小孩。而且都有其命定的禀赋与特征。不知是讽刺抑或归纳。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踏入这条不息的意识暗河

  伍尔夫是能够交织视觉、听觉、触觉、幻觉写作的人。

  她让我踏入那个隐秘的意识国度——存在于现实日常生活行为与飘渺交叠的意识活动之间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意识暗河。

  作家的能力是预见,像个先知,并将自己预见到的东西当作是必然的去呈现,小说中的情绪才具有足够的牵引力。而这时,读者就会像是一个寻求塔罗牌答案的那个紧张的占卜者——热烈渴望着听见自己面前牌阵的解语。

  那么,伍尔夫就是一个超凡的巫师。

  而这却是是一本不可能在一个下午或者一个夜晚能一气呵成读完的小说——因为涉河总比陆地行走来的艰难吃力,一条不息的意识暗河,你不知道它将流到何方,它的长度和深度都难以预计。

  到灯塔去——象征着一个童年的渴望,每个人都有过的渴望。

  小的时候,父母答应带你去的动物园,一直到你长大后也没有来得及去。于是 “他一生都会记得这件事。”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尝试概括意识流小说的大意

  拉姆齐一家和几位朋友到小屋度假,小儿子詹姆斯想到灯塔去,但由于天气问题未能成行。后来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若干年后,时光流逝,各人的生活处境都出现了剧变,小屋也在时间流逝中不断衰败下去,但一封来自拉姆齐的信扭转了这一切,拉姆齐先生、一双儿女(卡姆和詹姆斯)、莉莉和卡迈克尔先生回来,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们上岛,莉莉画出了那幅十多年来未能完成的绘画。 小说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热闹的聚会,焦点在聚会诸多人物之间流淌,将其心理活动诉诸笔端,通过意识流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拉姆齐先生是哲学教师,在学术领域小有成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但却缺乏安全感,内心纠结,一方面不知道八个孩子的家庭是否阻碍了他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又对妻子十分依赖,需要从她那里求得安慰。拉姆齐夫人则颇具神秘色彩,深受众人喜欢,社交能力突出,却有着不为人所知的内心世界。在她死后,依然影响着莉莉和丈夫等人。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老房子如何抵不住时光流逝,逐渐破败下去。在其中穿插人物命运,拉姆齐夫人和安德鲁死了,普鲁出嫁后死了,在一战残酷的时代背景下,好比一颗炮弹穿透了第一部分中和谐安详的范围,人物各自奔赴前程,迎接或喜或忧的命运。 第三部分是一些人重新回到小屋,采用莉莉的内聚焦视角,描写了她对绘画的理解。 在空间上形成闭合模式,看似重新回到原点,但人物之前的内心状态被改变了,拉姆齐一家的关系似乎得到和解(詹姆斯对父亲的仇恨不再),莉莉对绘画似乎有了深入的理解。

  不晓得这个译本是不是有点不太流畅。。。可能其他版本好些吧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现实是一个笼罩我们的玻璃外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我一边将书中划线的段落一字一句地敲击在屏幕上,一边感受到心灵受到了荡涤,一阵滚烫却平缓的力量注入了血液里,温暖而又哀伤。

在这本书中,摘录的意义于我非凡,它充当了二次阅读、三次阅读。那些令我血液沸腾的字句刚开始在我看来只是美丽,而无法理解其义。但在缓慢的敲击中我不再急于读完它,不再急于给这本书下定义,而是停下来潜入文字本身,这样便感觉触到了作者的脉搏,她的心跳,她的喜悦与忧伤。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粗浅的阅读者,我很少把书再一次翻开,慢慢揉开其中字句。但这次我却情不自禁深陷其中。我过早地认定这是一部宣扬女权,对抗男权的启蒙书,而忽略了书中的细节,以至于忽视整本书的大框架——除了生活中那些细碎的烦恼、美好、痛苦与矛盾,更是对整个人生的观察与俯视。

我很喜欢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给出的答案:“也许那伟大的启示录永远也不会出现。出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奇迹、启发、彷佛在黑暗中意外擦亮了的火柴。”而这些生活中的小奇迹、小火花往往具有永恒的力量,让你在多年以后依然记得那个瞬间,那一刻。“这一刻像一滴白银,她只消在里面蘸一下就能照亮往昔的黑暗”。

《到灯塔去》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它是一副生活的写生:选取了那些生活的横断面,用比人的话语更能讲述自我的意识流捕捉真实的生活动态,用小说中不止一次出现的譬喻来形容,很像坐在一列疾驰的火车中的人向窗外看去的感觉,他看见人群、景物在窗外闪过,目光刹那间停留在某处,似乎感觉看到了什么,但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就是伍尔夫心目中的现实和生活,即一个笼罩着我们的半透明的外壳。我们很难看清真实的现实与外界,更多的是抓住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书中的文字流美婉转地似一幅画,我逐字逐句地在键盘上敲打着,耳机里放着新古典音乐,彷佛是我敲击键盘的手在弹奏耳机里的乐曲,像是全身都浸泡在了美中,一种审美的快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