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灯塔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到灯塔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01 00:3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灯塔去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灯塔去》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灯塔去》读后感(一):去往心灵的灯塔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堪称代表作品。意识的流淌、诗意的笔触、象征的意义,缓缓展现出作者希望人们从混沌中寻找和谐、从无序回归平衡的深刻思想。

  结构上,作者采用了视角转换的方式。与常见小说从一而终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不同,伍尔夫充分利用了小说中各个出场人物的观察和感受。毫无疑问,千人千面的描述烘托出了一个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与传统小说对人物外形、举止等外在描述形成鲜明差异的是,通过对人物意识活动的描述也更深刻的刻画出精神的、内在的人物形象,从而带给读者浸入式的想象和阅读体验。拉姆齐夫人作为核心人物,通过拉姆齐夫人自身的、丈夫、孩子、客人,尤其是莉莉的思维活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拉姆齐夫人是如此丰富、真实,读者犹如置身于那一次晚餐,那一次讨论,充分的感受到人物意识的流淌,而其他人物也是同样,通过多个视角的交相印证,塑造出复杂而又鲜明的人物性格。

  从象征意义上来讲,拉姆齐夫人是小说中的灯塔,她的慈爱是孩子们心灵的依托,她的友善是朋友们感情的慰藉。拉姆齐夫人的光环覆盖了家人与朋友、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业的差异,她用自己的温暖和博爱,成为身边人们情感归宿的引路明灯。伍尔夫巧妙的用三个部分讲述了一部完整的故事:透过“窗”,窥探到被拉姆齐夫人精心编制的家,她用自己的心灵之窗包容着复杂的人性;透过“岁月流逝”,人们各奔东西,时事变化,生命逝去,拉姆齐无人似乎被遗忘在了动荡的时局中,悲欢离合各自上演;透过“灯塔”,十年后人们回到这海边小屋的同时,似乎也回到了拉姆齐夫人昔日的光环之下,悲伤得以治愈,愤怒得以平息,灯塔的指引重新给予了人们生活的意义。

  《到灯塔去》另一尤为吸引人之处在于语言的优美。作者细腻又灵活的笔触大大冲刷了对意识流枯燥无趣的认知,从而使阅读过程获得一种诗意的体现。“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在这黑暗的洪流中幸存:无穷的黑暗从钥匙孔和缝隙中溜进来,蹑手蹑脚地绕过百叶窗,钻进了卧室,吞没了水壶和脸盆,吞噬了红色、黄色的大利花,淹没了五斗橱轮廓分明的边缘与结实的形体。”“她蘸了蘸蓝色的颜料,也蘸了蘸往昔的岁月。”“纵是一片混乱也有迹可循;纵是世事如水流动不居也会有瞬间的凝固。生命在这里定格”。如此富有韵律的灵动语言俯仰皆拾,阅读体验堪称美的享受。

  《到灯塔去》读后感(二):到灯塔去:意识的汪洋与身份的迷思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平淡。而心理描写繁复细腻丰满。

  故事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占最多篇幅。在这一部分中,拉姆齐一家,以及随行的几位朋友,到海边的别墅避暑。拉姆齐夫人告诉六岁的儿子詹姆斯,第二天要去灯塔。但拉姆齐先生说,天气糟糕,不可以去。在等待天气好转的日子里,他们就在别墅的房间和院子里活动。作家细腻的笔法记录了每个人的所见所想,不同人,不同的印象,不同的思考,在这里碰撞。

  第二部分是「岁月流逝」,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状况。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本身,而是详细地描述了主人们离开以后,别墅空旷无人,海风吹拂,海水侵蚀,裂变、生锈、腐烂、荒芜……一切事物都缓慢走向衰败萧索的过程。

  在大段的风景描写中,也穿插着写了拉姆齐一家在战争中的变故。比如,「那年夏天,普吕·拉姆齐难产而死,这可真是个悲剧」,「一枚炸弹爆炸。二三十个小伙子在法国战场上被炸得血肉横飞,安德鲁·拉姆齐也在里面,他算幸运,支痢很快,没遭太多罪。」

  这一部分在书中只占1/10的篇幅,但时间跨度大约十年,跨越了战争。其中关于海浪、海风的描写非常经典,让人百读不厌,被大自然雄浑的力量折服并为之赞叹。

  第三部分是「灯塔」。经历了十年,跨越了大战,终于有机会重返别墅了,拉姆齐先生决定完成夫人的愿望,带领孩子和朋友们重返别墅。灯塔之行终于成行,拉姆齐父子间的隔阂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了解。

  这一部分中,老朋友莉莉占了很大的篇幅,她是一位画家,她从第一部分起,就想画一幅拉姆齐夫人的肖像,可是一直都画不好。当她再次来到海边别墅时,经过了十年,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她似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拉姆齐夫人了,她找到了绘画的方法,创作终于完成,内心的空白得以填补,也是对拉姆齐夫人最好的纪念。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伍尔夫在她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论现代小说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作家不应该对世界作出客观描述,而应该任由书中人物的意识无序流动。」

  《到灯塔去》正是以实际作品阐释了伍尔夫的文学观。大量的书中人物所见、所闻、所感,纷纷扬扬散落又重叠,没有明显的逻辑,而呈现出流动的意味,像蒙太奇一般,一帧一帧重叠,组成一个丰富又炫目的世界。

  还不仅仅是意识流的写作技法的突破,伍尔夫同时是女性主义立场的作家。在《到灯塔去》一书中,拉姆齐夫人和画家莉莉的关系同样引人深思。拉姆齐夫人温柔、贤惠、周全、热情、慷慨、善良……照顾家人、孩子、朋友无不妥帖,她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为了家庭和朋友像个陀螺般忙个不停。但热闹的聚会过后,她也需要安静的独处,独自坐在窗前,凝视远方和灯塔,只有这样的时刻,她才是她自己。

  而画家莉莉恰好相反,她大龄未婚,有自己的事业,她理性、自我,超脱说世俗的家庭生活而献身于艺术和事业。但经历十年战争她故地重游时,才回忆并怀念这个别墅里曾经的热情非凡。这个遗世独立的艺术家,开始理解一个传统的,作为 XX 夫人的女性,惊叹于她「在纷繁复杂中整理出秩序、永恒和稳定」的能力。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窥见,作为一个天才的作家,伍尔夫对于「纯粹的艺术家」和「贤妻良母」两个身份冲突的深刻反思。而这种身份的冲突,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仍然有现实意义。

  《到灯塔去》读后感(三):《到灯塔去》——穿越漫漫岁月到灯塔去

  我们以为我们会有漫长的人生,也许真的会转瞬即逝……

  我们以为读过一本书,我们会在我们的印象中留下些什么,可是这本书真的没有让我有这样强烈的感觉。从文章开头的到灯塔,到穿越漫漫岁月,很多人就这样走过了他的一生。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自己所知道的伍尔夫。

  一、书籍简介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的代表作。所谓意识流,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

  《到灯塔去》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毁誉参半的,对于不同的人,或爱或恨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整个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窗——时过境迁——灯塔。《窗》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冗长的下午,可能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以为作者还未完成开头,可事实上你会发现这个下午根本就没发生跟情节有关的事情,拉姆齐夫人的孩子渴望明天去灯塔,但拉姆齐先生却说明天不行,这就是唯一关于“到灯塔去”的内容。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读者似乎真的很难理解。在拉姆齐先生这幢海边的别墅里,他们邀请了一些很有个性的客人。主人公们各自独立,却又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互相纠缠,用彼此的内心活动代替了他们之间的交谈。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下午后,仅仅用了七八页的篇幅便跨过了人生中漫长的岁月,作者草草收笔拉姆齐夫人,普鲁,安德鲁相继去世,写得那样随意。这个随意里,也许才是生命的真谛。

  最后一部分,活着的人们陆续回到这所充满忧伤与回忆的房子。拉姆齐先生终于带孩子们登上了去灯塔的船,独自一人。莉莉•布里斯科在画架前一点点地回忆往事,想着拉姆齐夫人身前还是死后的一切。拉姆齐和莉莉的思绪互相回应。小说的最后,拉姆齐和孩子们冰释前嫌,莉莉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画作。这是个完美的结局,每个人也许都已到达了自己内心的“灯塔”。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有性作家之一。出身名门,未上过正规学校,但才华出众。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娅·伍尔夫出生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弗吉尼娅自幼受其父影响,她的许多作品都与早年的经历有关。代表作品有《雅各布房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小说理论著作有《论现代小说》、《妇女与小说》、《般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

  三、阅读收获与感受

  每每读过一本书,我们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收获,我们都会为一本书总结一个中心思想,而这本书如果让我们来总结它的主旨,也许真的是一场灾难。

  然而读过这本书,虽然对人物的描写只停留在大家的思想活动,没有其他细致的外貌或者行为描写,在每个人的思考中,被作者绕的云里雾里。

  但是,依旧在一些莫名的瞬间,让大家看到了一些出彩的地方,让我们能够随着主人公的思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向你逼近的一个问题。”

  四、我的见解

  这本书是写给喜欢它的人的,也许你不会看到特别吸引你的情节,但是你依旧会在主人公的思想流淌中,探寻到作者想带给你的思考。

  《到灯塔去》读后感(四):海边的伍尔夫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出名的作品之一,虽久闻其名,但我对伍尔夫作品的了解,一直以来仅停留在“意识流小说”的模糊概念上。但通过这本《到灯塔去》,我才首次真正地认识伍尔夫,以及她的文学魅力。 阅读伍尔夫,理应通过她写作的母语,这样你才能懂得她对文字的使用是多么大胆、独特而迷人。但通过中文,你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伍尔夫世界”,因为她的文学意象里,有不同人群的浸入式记忆,译者通过把一个个独立的单词意象连接起来,创造出不同语境下的“伍尔夫世界”。 读瞿世镜先生的译本,你会感到一种活泼语气,人物丰沛的情感也得到展现;这次新译的《到灯塔去》,则是以一种偏冷静的态度旁观事物发展变化。 配合英文原文阅读时,必须将中英文拆开、捣碎,在想象中进入万花筒般的词语碎片上反射出的意象里,从而浸入具有强烈色彩感和充满隐喻的“伍尔夫世界”。此时你漂浮在20世纪初的苏格兰海湾,感受性格、命运各异的人物群像和一颗敏锐、通透而丰富的心灵。

  / 文学家笔下的那片海 /

  伍尔夫对大海的描写无疑是令人心动的,色彩流动变化,她却能准确地抓住其中的一瞬,然后将之融入场景的情感里。 伍尔夫在不少作品里都使用了大海的意象。《到灯塔去》《海浪》《远航》……世事变迁,战争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而海和岩石依然在那,见证着一切。

  伍尔夫对大海的感情,满溢于她的各部作品中,而这种深刻细腻的感情来自于她的童年度假经历。如果阅读伍尔夫的传记,你就会发现,她在小说中描写的诸多细节,都能从她的童年经历中找到痕迹。

  / 在英语中阅读意识流 /

  对照《到灯塔去》的原文,我才知道,伍尔夫的作品有多难翻译,既考验译者,也考验编辑。 举个例子——lovely evenings, with all their flamingo clouds and blue and silver——译成中文后为“似火云霞、碧波银浪的美丽夜晚”;瞿先生的译文为“美丽的黄昏,火红的晚霞,湛蓝的海水和银色的树皮”。 但是你如何能从中文里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flamingo clouds的颜色?火烈鸟的色彩,是深深浅浅的粉,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片红粉交叠、接近火红的色彩,且这片色彩会随时飞走,留下或灰或蓝的入夜时刻。 这显然是一种流动而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而伍尔夫仅用一个词flamingo就实现了“美丽夜晚(lovely evenings)”的灵气。那简单的blue and silver,是接天的无尽海面和翻卷的浪花,或许也是暮霭和夜色交错之际的天空——因为夜晚的美丽来自它所有的颜色。 如上段描述,伍尔夫用词极简,虽显得碎片化但不散乱,最大化地为她的所见所感提供精准的色彩指向和想象空间。语言克制又溢满情感。人间只是大海的调色盘,单独的词语在快速地描绘流动的景色的同时,色彩里的隐喻或暗示也能极大丰富场景和人物的内涵。 调动所有的感官捕捉瞬间的变化,在变化中延展意识,打磨细节,串联意象,似乎正是意识流小说给人惊喜的理由。以前的中学课本上选有《墙上的斑点》《追忆似水年华》等书中片段,但即便是经典段落,其中跳跃的意象、老长的景物描写、模糊的情节也很难攫住小孩子的注意力。直到这次审读《到灯塔去》,我多年来对意识流小说的一知半解才算稍有突破。

  Vanessa Bell作品

  / 女性独处时刻——属于自己的房间 /

  从《到灯塔去》,你可以看到伍尔夫本人的某些精神寄托。书中拉姆齐夫人(原型是伍尔夫的母亲)在忙碌完子女和客人相关的家务事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里,一边织袜子,一边望向窗外的夕沉大海和灯塔的光,陷入专属于自己的沉思中。

  伍尔夫花了很多笔力描写灯塔之光与拉姆齐夫人在心灵上的联结,灯塔作为一种追求未至的意象,它那黄色的闪光和大海的湛蓝广阔一起,反映出一位女性思想中的深邃。 拉姆齐夫人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所思考的,有琐事之忧,也有世界巡游,还有蜂房与人群的关系。她在思考中和自己较劲,反省自己是否多事,但又坚决而坦诚地与她的老对头——“生活”对抗。 拉姆齐夫人无疑是外貌和人格上的美人,她关心着一切,付出着一切;男性单纯地倾慕她,女性心情复杂地倾慕她。但往往一个人的内心并不如她外表所表现的那样,她的头脑中有思想的花朵,不论这花朵是撷自莎士比亚的诗歌,还是来自她对生活的矛盾与挣扎。

  Vanessa Bell作品

  在这时候能想起伍尔夫所说,女性想写小说,要有钱,和一件属于自己的房间。不论动不动笔,无人打扰的环境,在头脑中沉思的时刻,都是必需的,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或许能与自己和解,也能与世界和解——尽管结果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好。 这沉思与缓慢改变的过程,正如伍尔夫通过小说,将童年的美好记忆、自己对父母的复杂感情进行了重塑。通过创作,她借莉莉的画笔、卡姆对拉姆齐先生(原型是伍尔夫的父亲)的原谅,解开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上的心结。

  伍尔夫的创作和成就无疑是天才式的,但她的一生并不易,或许这种不易使她的《到灯塔去》和其他作品都是沉浸式的,读者对伍尔夫作品的感触,不乏来自那种转瞬即逝、希望回味但无法言说的感觉,“我也有过这种想象”,“他真像我的父亲”,“是我去过的海边”,诸如此类,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去理解意识流中的其他意象、情感,会不会让阅读意识流小说更有意思呢?

  Vanessa Bell作品

  此《到灯塔去》译本本身还是好的,希望书中这样一种冷静不失文艺的叙述口吻,能让大家了解英语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文中插图绘画的作者Vanessa Bell,伍尔夫的姐姐)

  (小说内容引自《到灯塔去》(伍尔夫作品集),邹云、李筱莹译,2020.8)

  (传记内容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杨莉馨、焦红乐著,2020.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