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大厦》观后感精选
《帝国大厦》是一部由安迪·沃霍尔执导,乔纳斯·梅卡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大厦》观后感(一):能在前卫些吗
安迪大导演用着现代都还觉得前卫的方法来拍电影,回归了原始——就是让录像机自己转着,让别人去看吧。但是可惜没有找到那一段,据说是最精彩的那一段——帝国大厦在夜晚突然全部亮了起来。这部片中的帝国大厦被比作长达8小时的“勃起”,咳咳,还是导演自己说的。
《帝国大厦》观后感(二):物体在静止中流动的时间
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一个镜头,虽然表面上看帝国大厦是静止的,但时间是流动的,物体会呈现微小的变化,这个是人的肉眼是很难看清的,但在长达485分钟的注视中,我们就可能观察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我们体会真正流动中的时间,而非数量上概念,而是真正的“时间”。但这需要人极大耐心去观察,谁愿意去花费这么多时间用来观察一样物件?
时间是在静止中流动的,静止是表面的,人只能观察到时间的在物体中开始和结束的其中的一瞬间,如花开花谢,其中每一秒的过程是难以看到的,但在长时间的注视中便可能获得直观的感受,这便是这部电影的存在意义。
《帝国大厦》观后感(三):找寻电影对于自己的意义
电影本事绝对不是某些人说的只用1秒就能概括的了的。至少它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时间:从凌晨灰蒙蒙的天空到明亮的中午,再到晚上天一点点变黑最后在等待甚至期待中的某一瞬间帝国大厦的灯亮了!或许没有耐心看下来的人(包括我)觉得他没有意义,但我相信愿意花一天时间看的人肯定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自己给电影赋予属于他自己的意义。
今天是2020年3月31日,从1月19日我跟我老婆回湖北并因为新冠肺炎被隔离,直到昨天才自己一个人坐高铁专列返回北京接着居家隔离(他们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到现在还没有车票没法一起回家)。就在刚才,当我看到一个朋友发的疫情前他开车经过武汉东湖隧道的5分钟行车记录仪视频里,经过漫长的乏味的隧道画面,最后突然豁然开朗看到武汉蓝色的路牌时,瞬间泪崩。
感觉之前一切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所以我相信,如果以后我再看到类似的片子,或者这部传说中的《帝国大厦》,我一定会想起今天那段5分钟的视频,想起武汉,想起在湖北隔离的2个月中的苦难。
这就是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
《帝国大厦》观后感(四):你们这些庸俗青年没有get到point好吧
这部电影你可以剪一格出来然后看8个钟头,史上文件体积最小的盗版电影。
导演的用心良苦你们没有体会到啊。
其实。
据我了解。
真相似乎还不只是这样。
这部电影其实还是很有深度的,因为他分两个阶段。
你看他说是天黑的时候架设摄影机拍摄的嘛,所以那个时候是拍不到胶片里的效果。
也就是说。
然后你就看着黑幕,大概七个小时之后,帝国大厦就开始慢慢亮起来了!
接着你就会看到海报里的帝国大厦了!!
太感动了有没有?
我操人生豁然开朗了有没有?
你又相信爱情了有没有?
导演的用心良苦你们没有体会到啊。
果断五星好吧。
(傻大楞http://www.douban.com/people/SDL/的吐槽对本文有巨大贡献)
《帝国大厦》观后感(五):论音乐的无声与电影的静止,由John Cage开始的迷思
如何理解约翰凯奇无声的4分33秒?
John Cage本人如是说:
“无声是不存在的。他们以为这是无声,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听,其实有很多偶发的声音。第一乐章时你能听到鼓动的风声。第二乐章时有雨水滴在屋顶的声音,第三乐章人们自己就开始发出有意思的声音了,他们开始交头接耳,或者走出去。“
”Cage 事后描述了在舱内的感觉:“我听到两种声音,一种高,一种低。我跟工程师描述了这种感觉,他告诉我,高的声音是你的神经系统在运转,低的是你的血液循环。”这就是在绝对无声的环境下听到的声音。”
是的,无声并不是真正的无声。无声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感受到你平时被蒙蔽的感觉。心跳的声音、血流的声音,这些声音在你的体内无时无刻运转,你却听不到,因为外面噪音太多,你的听觉也自动将这些声音蒙蔽。
我们的视觉也一样如此。当你盯着一个静止的画面观看485分钟,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你平时没有看到、却本身隐藏在你体内的东西。只要时间够长,你便可以看到自己的视网膜,看到自己的鼻尖,甚至看到你深邃眼眸的倒影。
无声并不是真正的无声,静止并不是真正的静止。停止的意义是为了更深入的感受。
《帝国大厦》观后感(六):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影评
《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影评》
巾城
原版长达485分钟(精简版67分钟)。事实上,只要看1秒钟就够了。此片只有一个静止的长镜头——纽约帝国大厦,在你耐心的极限内无限延伸。沃霍尔试图取消艺术(品)的深度,艺术不再是反应某种价值的媒介,而成为你看到的东西的本身。问题在于,即使拥有堂而皇之的理念,这部作品依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如果说一堆食品罐头,或一堆梦露像被“粘贴”到画布上(也是沃氏作品)依然具有画的某些功用,那么这部“电影”,它彻头彻尾是反电影的(没有戏剧,没有场景,没有角色,没有内容,等等等等)——不仅是观念上,还是表面上的(比如,让一个完全不懂视觉艺术的人看沃氏的梦露像,他依然有可能认为这是画,只是最多觉得有点奇怪;但若让他看这个片子,他如论如何不会认为这是一部电影)。
它的诡计在于,它事实上是不会结束的(考虑到沃氏不可能预知911),影片的进程即时间的进程,所有在其进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观者的人生状态及客观环境,均可被视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就客观存在的角度看完这部片子是没有意义的,它也不需要被看完。另一个角度,理解导演的意图似乎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并不带来实际的内涵与灵魂的升华(它最多只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以上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类似这种艺术(包括Cage的《4’33’’》)所不认同的重要原因。毕竟人,尤其是艺术家,活着应该多做些能让更多人找到灵魂归宿感的东西,不能总像个傻子一样扯淡,再听别人扯淡,互相鼓掌,自娱自乐,美曰孤芳自赏,实则投机取巧。这样下去,不出几百年,这项行当就会被人鄙视的。
是吧。
《帝国大厦》观后感(七):把《帝国大厦》当作艺术品也许会好很多——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
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
这是一部完全不需要懂的片子。
为什么?因为这是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你根本不需要懂,也不存在懂和不懂,
所有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都是一个样子:你在画布上看到一个可口可乐瓶子,就是一个可口可乐瓶子,和你在商店里买到的可口可乐没有任何区别,没有隐喻,没有任何其他画面之外的东西。
但这个片子并不是一个玩笑,它确实是艺术品,8个小时里帝国大厦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时间,你能观察到太阳落下,猜测人们从上班变成了下班,夜晚来临,帝国大厦里的灯亮了等一系列变化。其实就是咱们现在正在度过的每一天,你可以说毫无意义,上班下班,毫无意义。
活到最后无非是死,毫无意义。
但你也可以这么想,所有的意义就在过程里,活着的意义就在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而不在于活着活着你就进了坟墓。
这么一想,这个片子是有意义的,就像你每天的生活一样有意义。
但这部片子又不是随便一个人拿DV拍了8小时,因为这是一个名人拍的8小时,安迪沃霍尔是成功的
而安迪沃霍尔成功是因为波普艺术成功
波普艺术成功是因为美国成功
而美国的成功就包含了可口可乐,玛丽莲梦露等一切商品和流行文化的成功。
波普艺术也只有在美国才有活力,因为美国有话语权,美国有资本,美国向全世界输出流行文化。
说实在的,这玩意儿也不应该当作一个电影来看,这是一个艺术作品,就像你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油画作品,雕塑作品,和一张国画是一样的,只不过所使用的媒介不一样。
电影史肯定不会讨论这个片子,只有 美术史可能会写,安迪沃霍尔的传记里会写。
《帝国大厦》观后感(八):这部时长8小时的大闷片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帝国大厦》是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于1964年拍摄的无声电影。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由始至终也只拍摄了一样东西:纽约市的帝国大厦。
影片从晚上八点开始拍摄,持续了6小时36分钟,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半结束。此外,因为影片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但却以每秒16帧的速度放映,所以,影片的播放时长最终达到了惊人的8小时5分钟。
安迪·沃霍尔制作了许多意在被人们观看的电影,《黑胶》(Vinyl)、《寂寞牛仔》(Lonesome Cowboys)、《女人解放》(Women in Revolt)、《雀西女郎》(Chelsea Girls)都属此类,并且它们也都是极简主义先锋艺术的杰作。另一方面,沃霍尔还制作了一系列不旨在为人们所观看而是让人们去注目的电影,《睡》(SLEEP)、《吃》(EAT)、《沙发》(COUCH)都在此列,当然还有我们要解读的《帝国大厦》。
任何试图去从头到尾观看《帝国大厦》的人,都是不得要领的。正如沃霍尔的许多作品所证明的那样,艺术可以是艺术品的存在,而不必是艺术品本身。
我有个文艺青年朋友,他吹嘘自己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帝国大厦》。我很想知道沃霍尔对此会作何评价。而我的猜测是,“真浪费时间!”《帝国大厦》是时间流动着的静物写生,仅此而已。沃霍尔没有花费六个半小时来绘画帝国大厦这座建筑,而是用六个半小时来拍摄它。
影片最终以每秒16帧来播放时,帝国大厦的图像其实是被慢放了。这部电影的本意是被投影在艺术展的墙壁上,这样人们便可以像观看画作一样驻足欣赏。《帝国大厦》并不是要让你把它当作常规电影来观看。然而无数的艺术电影爱好者却这样做了,还觉得自己是完成了某项壮举。
人们觉得这样的电影迷人,为它费尽思量,撰写大量的文章来解读它,不过恰恰是证明了沃霍尔的聪明之处。沃霍尔不止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才华的艺术家,还是一位狡黠的讽刺者:一件事物,可以仅凭自身的名气,便受到公众的追捧。可以说,全世界到处都充斥了《帝国大厦》般的事物。
许多明星被粉丝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仅仅便只是因为他们的名气;
正如同许多人仍旧认为《帝国大厦》是一部内涵深刻,意义非凡的大师作品。
它不过是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帝国大厦的静态摄像,仅此而已。
某些过度解读者非常喜欢拿帝国大厦的阳物隐喻来说事。原因则在于有传言说,沃霍尔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拍摄期间讲了个荤段子,即,“帝国大厦有点儿像男性的生殖器”。
如果荤段子可以算先锋艺术的话,那么大学里的男生宿舍大概就是先锋艺术家的聚集地了。你也许会想要知道弗洛伊德会怎样分析这种阳具崇拜心理。自己越是缺少什么,便越是会羡慕什么。
还有人说,帝国大厦在最后亮灯的一瞬间无比美妙,再漫长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是啊!你的人生一定比我的更无聊,才会觉得这是值得的!
《帝国大厦》观后感(九):《帝国大厦》:一次打击消费主义的冥想
这是一部应该放在美术馆墙壁上的装置艺术。
它比很多“电影”都超前都实验,它或许根本不该叫“电影”,称它为影像吧,更笼统。
61分钟的影像,一座帝国大厦,两个光源,偶尔的摄像机抖动和强光(或许是灯塔照射,或许是更换胶片)这一切都不由而知。
安迪沃霍尔拍的这部《帝国大厦》狠狠地粉碎了电影被拿来当消费品这句话,《帝国大厦》不是一部任由人来消费的影像,它需要被无消费心态的态度去观赏。很抱歉,我没法做到这一点。安迪沃霍尔甚至把背景音给抽走了,没有嘈杂声,没有车声,没有黑夜应该有的声音。它只给我们一个固定的物体,一个运动中的时间和一个没多大变化的影像。
戈达尔看了阿巴斯的《伍》后说电影止于阿巴斯,那同样的,电影不适合于《帝国大厦》,电影在这里根本不存在。
帝国大厦在这里是沉默的,它就像是阿布拉莫维奇的注视,而且是很可怕的注视,空虚寂寞又无趣。
它就像是一个要被拿来冥想的指示物,或者是参照物。它肯定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无趣的,诚如我,我自己都边放《帝国大厦》边放HBO新剧《Vinyl》(《黑胶时代)的OST,中间还放了一首《无敌》。
这个影像,它把我所有杂念、都激发出来了!我会定着看它,几分钟之后,我会认真地看我宿舍墙上的杜琪峰电影海报,看看我的观影计划,看看先锋书店袋子上的字,看看我买的几个导演肖像明信片,顺便看了看手机,但唯独就是没法去看那个帝国大厦,枯燥。
很多人或许会想说,如果看这样的纯默片(无音乐而言),那你更不应该放其他BGM干扰你自己的观感。
但这部影像不像是鸽子在树上思考生活,也不是来自二楼的歌声,也不是大特写下的隐秘呐喊。它是安迪沃霍尔对世俗的不满,这是一个难以产生大师的时代,他疯狂地拍摄了这部影像。
别忘了,原片有485分钟!!!485分钟!!!485分钟!!!如果我一点儿音乐都不带进去的话,它的观赏性可谓是0,absolutely。
《帝国大厦》我是在网页上看,于是我可以将画面设置为50%、75%、100%,对它的不断转换,我发现了安迪沃霍尔这部影像被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或者说是无礼的改变?或者说是创新?大师创造让人捉摸不透的作品并非就是杰作,它需要我们有更多的阅历,要有更多的智慧去感受吧。
在这里,“用心去感受”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于我而言,放点儿摇滚乐更带劲吧!chachacha~
我在这部电影感受到的,只有一个疯子艺术家的疯狂想法,极端前卫,空虚又 无趣,难熬又苦涩。
这里不存在所谓的逼格,只存在雕刻时光,空洞的雕刻时光。比《4分33秒》的休止符更令人无语,更别提可能会被它打动。雕刻时光是很厉害的,创作者要想到底时间该在哪里静止?哪里切换?这一切都是很抽象很诡异很科学的。
如果非要说这部影像让帝国大厦充满了生命力,OK。
我只能说,它的生命力就像男人某个器官一样。
《帝国大厦》观后感(十):还是有点内容的
有不同程度的曝光,画面还是有变化的
黑夜里开始一片寂静,百里之内只有这幢楼般
画面变得急躁了起来,慢慢的出现了泡点,能清楚的看到泡点向上流动,仿佛是暗喻时间流动一般,生生不息,大厦仿佛活了过来
画面闪光,像是在火中燃烧,隐隐约约还能看到火焰,观众感到一阵炙热,观众的心也躁动起来
最后归于平静,刚刚的一切都不曾存在,只有黑qiuqiu的夜空里,大厦的灯还依稀可见。
编不下去了,这片内容就一点——看了的都是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