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摘抄

2022-05-17 02:09: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摘抄

  《莱特湾大海战》是一本由詹姆斯•D.霍恩费舍尔 (James D. Hornfische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一):被恶劣的翻译毁掉的一本好书

  书是好书,但蹩脚的翻译几乎毁掉这本书,各种错误百出让人觉得这是初中英语水平的译者,诸如“马里亚纳土耳其射击”这种让人发指的低级错误,无法忍受,更不用说搞错舰名人名,驱逐舰和航母分不清,译名不一致,居然在配图中的舰名翻译和正文对应不起来。还有把大和号作为轻型巡洋舰的天大笑话。建议能看原版的还是看原版吧。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战,美日海军的实力、智力、耐力的对决

  为保住日本本土,日本开始展开“捷”计划军事行动,甚至第一次启动神风特攻队,不惜以自杀式攻击为代价,力保日本本土。

  美国看似有这十足的把握,却在战争过程中,错误地估算,致使美军损失惨重。日本的诱敌算是相当成功,但栗田却没有把握好机会,匆忙撤离。

  最令读者动容的还是,驱逐舰的舰长和海军们,他们誓死坚守,直至弃船。在等待援救的过程中,他们展现了美国海军们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勇敢。在上有敌机、下有鲨鱼的海面上,坚守援助。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三):最光荣 一面

  本来一场计划周密的登陆东京的方案,被哈尔西折腾得优势殆尽;日本小泽的诱敌战略相当漂亮,栗田的错误估计使得这大好的开端又付之东流了。其实这本书,真正的主体不是这些将领,刚劲的风骨血肉、可圈可点的地方恰前是一线的美军驱逐舰的船员们。美军的第三舰队成了众矢之的,几艘驱逐舰对峙日本的航母,在这最最艰难的抉择下,船员们没一个退缩,即便寡不敌众,也死死守住日舰,尽可能为美军主力多点进攻时间。而他们的结局,或被直接炸死炸伤沉入海底、或弃船漂浮海面喂鲨鱼。细节的铺陈叙述,似一部悲壮的纪录片,拉近镜头呈现每一个船员作为海军,最光荣的一面。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四):向舰长科普兰致敬

  舰长科普兰的故事,他受士兵们的爱戴,既自然又合理。

  他是一名从塔科马港来的海军预备役军人,曾在三艘战舰上当过舰长。这回,他放弃了自己所从事的律师工作,第四次担任舰长。他于1944年3月4日来到休斯顿,并立马喜欢上了罗伯兹号上的工作。在这艘船临近完工时,他和他手下的军官每天都泡在船坞,看着这艘由普普通通的厚重钢板组装成的战舰。

  公正、坚强而且精明的科普兰舰长33岁,正值有为之年。他有着罕见的天赋,能在维护自己权威的同时,让他的手下乖乖听话。在罗伯兹号上从来没听过谁抱怨在鲍勃•科普兰那里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从不高高在上,面对新兵,他会问道:“你家里怎么样?”如果他看到了谁桌子上有张女朋友的照片,他就会问:“你现在能收到她的来信吗?”信任是他领导手下的基石,同时他的领导力也得到了手下的信任。

  后面他们被迫弃船,科普兰最后一个离开,悲壮且从容。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五):战争,不止是留血,更有人性的关怀

  这本书,不折不扣的一本历史海战书。剖去战术、战舰、美日双方的实力角逐,吸引我一遍遍想看下去的是,作者刻画的每一个生动的海军士兵们。他们在随处乍起炮弹的舰船上,时刻保持警觉,防止敌人偷袭或进攻。但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

  17岁的罗德,满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却被面试的大块头中士直言拒绝,以对一个小孩子的口气,生硬地将罗德赶走了。但年纪小却活泼的小伙子,随即换了一个面试官,蒙混过关。忍受了长官一直喊他“白痴”为代号,忍受六周非人的训练,甚至用长毛牙刷清洗整个院子.....但之后,他成了为海军里优秀的无线电员。深处战争的险境,他一次也未后悔自己从军的决定。

  舰长科普兰,和船员们一起举行活动仪式,参与各种活动。在那里,战争消除了种族隔离制度,舰长轻松地融入到黑人是不队伍里。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六):对麦克阿瑟而言,这次战争不只是战略,更是习惯荣誉

  此时距离巴丹半岛的陷落已经过了将近三年。当时,这位美国恺撒乘坐一艘鱼雷艇在夜间逃离了巴丹半岛,到达棉兰老岛,再登上一架B-17轰炸机去了澳大利亚,独自承受着被击败的苦痛。1942年3月20日,在阿德莱德火车站的一次新闻招待会上,麦克阿瑟宣称:“美国总统命令我突破日军防线。按照我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组织美军进攻力量打击日本,当务之急就是解放菲律宾。我能做到这一点,我会回来的。”“我会回来的”这句话被人们认为是麦克阿瑟对国家的承诺,成为了他最有力的号召,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对这位将军来说,履行他对菲律宾人民的诺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战略的问题了,也是他个人和国家的荣誉所在。他在车上告诉坐在后座的总统先生:如果美国放弃了1 700万忠诚的菲律宾人民,让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受尽苦难,这会引起公众的强烈意见。如果菲律宾群岛被绕了过去,其占领守军撤退,那么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上幸存下来的3 700名美军战俘就很可能遭遇不测。这一策略也是许多美军指挥官攻下日军坚守的堡垒时所喜欢采用的。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七):比肩《坚不可摧》

  由安吉丽娜·朱莉导演,通过真人真事改编的二战史诗大片《坚不可摧》1月30号上映。坚不可摧》(UNBROKEN )是根据劳拉·希伦布兰德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来。以二战美军参照的个体,反映了整个战场的恢弘以及战争带来人类的灾难和思考。

  二战,是一场波及世界的战争,从《坚不可摧》《莱特湾大海战》,这样史诗般的著作中,可窥见一斑。这里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再现了在逆境中的坚守与抗争。

  面对海里的鲨鱼,他们要全力应对,但“人鲨大战”所带来的压力,唯恐会像吸食了吗啡一样,麻木了感官,忘记了伤痛,上了瘾,最后心跳停止,静静死去。

  即便是海水,也成为了危险境地。海水的温度温暖舒适,不过华氏85度(约29摄氏度)的水温,还是远远低于人体温度,这种低温仍旧会摄取掉人体大量的热量,而且水的密度高于空气,更容易从人体吸收热量。

  他们就这样,在饥寒交迫和鲨鱼、敌机的包围下,像一群逮捕的鱼儿,无处可逃。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八):莱特湾是最大的海战吗

  日德兰海战(规模最大的战列舰决战)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马里亚纳海空战(规模最大的航母决战)和莱特湾海战(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战),借鉴的几个海战。

  莱特湾海战(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冲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两军投入战场的军舰总吨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称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进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内,日军与盟军投入船舰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其中盟军舰队多达133万吨,日本海军则达73万吨。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列舰、170艘驱逐舰与近2000架军机参与了战斗。

  从双方规模上,此次战役是军备投入很大,阵容强大。从战略意义上讲,也成功帮助了美军登陆日本本土。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九):70年的距离

  70年前,美国海军靠这些驱逐舰赢得了荣誉。拿罗伯兹号来说,它的标准航速是24节,如果它的两个6 000马力的涡轮机满功率运转时,航速可以达到30节。但它的火力较弱。巴特勒级的护航驱逐舰的主炮是两座5英寸口径的单管炮,一座在船头一座在船尾。装在船中部的一座三联装鱼雷发射器是其对付敌军水面舰艇的最强武器。一发准确命中的鱼雷就能重创敌人的旗舰。但鱼雷的发射距离只有不到10 000码,所以要发射鱼雷攻击敌舰,指挥官必须让战舰靠近敌舰,可是要在缺乏重装甲和其他防护手段的情况下接近敌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莱特湾大海战》读后感(十):死亡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那是一种荣耀

  巴德•康姆特是此次战役塞缪尔•罗伯兹号的一名19岁的船员,

  康姆特说:“我爸爸常说有人比我们更穷,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分享,我们可以吃剩下的。如果他杀了一头猪,他会把大部分猪肉都送出去了。”当休假结束,巴德该回到塞缪尔•罗伯兹号上去了。他目送父亲前去工作,然后去赶到诺福克的火车。他在火车上找到了个空位,坐下来抬头一看,对面竟是一张熟悉的面孔。是他父亲!父亲说:“我想和你说说话。”

  巴德知道煤矿的领班不会轻易准假的。在他父亲眼里,他能知道父亲要说什么,他要说的一定很重要。

  康姆特先生很关心儿子的未来。那是1944年,全世界都在打仗。他告诉儿子他很担心他要去前线,身不由己,被恐惧所笼罩,而且不能从事他的工作了。他如果把这些弄糟,并且跑进山里,如果议员们非得把他找出来,拖过去参战,他就会给家庭带来耻辱。他父亲说,如果有一件事他需要极力避免,那就是不要辱没了母亲。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提醒儿子。他在意大利出生,成长在最糟糕的政治体系下。他后来来到美国,成功地谋生养家。他说,这就意味着美国是一个值得为其献身的国家。死亡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那是一种荣耀。他告诉巴德:“一个有荣耀的人只死一次,而懦夫会死一千次。”巴德觉得他父亲说的话好像是古人说的,也许是莎士比亚。他父亲从没给他讲过莎士比亚,巴德•康姆特也肯定他父亲从未读过莎士比亚的书。他说:“我觉得父亲的话是发自内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