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1000字

2021-05-26 00:3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1000字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是一本由吴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一):皇权究竟有没有被限制?

  吴晗是上个世纪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书当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书收录了吴晗在上个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之间发表于报刊的文章,编辑为五个章节,分别有关于皇权、重臣、百姓等等。内容不错,但是个人认为时代气息过于浓厚,特别是可能因为文章公开发表在重要报刊上,难免要说一些看似口号的政治正确的话。这样一来会让人怀疑会不会有言不由衷的成分。 特别是《论海瑞》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于1959年,作者言语之间可谓滴水不漏,把海瑞刚直不阿但是有些不讲人情的性格进行了正反论证。末尾还加上了一段旗帜鲜明的议论文,但是饶是这样,1961年他在创作完《海瑞罢官》的历史剧之后仍被迫害。 此外作者在《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和《论皇权》两篇文章里,对于皇权到底受不受限制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前后矛盾。在前文中作者指出,皇帝并非都是专制的,好皇帝还是有的,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而且皇帝的君权也并非是完全不受限制的,首先他们要祖法,要顺从天意,因此无形中他们就会受到限制;第二个,官僚机构中的丞相及谏官都是皇帝的监督者,皇帝的号令也需要经过层层级级的审核。所以作者在文末作出这样的总结:“就个人所了解,六百年以前的君权是有限制的,至少在君主不肯受限制的时候,还有忠于这个君主的人敢提出指责,提出批评”。然而到了后文中,作者一上来就说“独裁”:秦以前是贵族独裁,秦以后是皇帝独裁,最近几十年是军阀独裁。然后在末尾作者感叹:“从上文的说明可知,皇权的防线是不存在的……”这两篇文章,第一篇发表于1943年,第二篇发表于1948年。那么到底皇权有没有被限制呢?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它有没有可能被人当成表明立场的工具呢?我们不得而知。除此之外这本书的知识含量还是很丰富的。《谈曹操》、《谈武则天》等有关历史人物评论的文章都可以给读者以不同角度的启发。对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宦官魏忠贤、东厂、锦衣卫等的讲述也都非常精彩。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二):《吴晗讲历史》:在历史的不同解读中,照亮我们现实的天空

  吴晗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早早的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开是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在他几十年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他以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著称。关于历史的深入考究,对于文献的全面解读,让历史还原他本来的面目。他对于历史的研究将就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事无依据。吴晗的明史研究,把中国历史研究推上了一个高峰。

  而这本《吴晗讲历史》收录了他发表于报刊上的关于历史的一些小文章。这些科普性的关于历史的文章不要求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历史中感悟人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们新的世界。李世民的那句名句就是对于历史最好的注脚,“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读者阅读这些文字也不是要探寻历史系统的研究成果。读历史更多的是还是关注于我们的现在,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中国怎样成为现在这样子的中国?中国怎样成为更好的中国?中国人怎么去理解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基因中都凝聚这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这也许是吴涵的这本书,被冠以与《中国人的生存法则》的原因所在。

  在《吴涵讲历史》这本书中,关于历史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即包括关于治国的智慧,也包括为臣之道,世间百态,甚至还包括间谍组织。历史上有的,历史学家都可以考证,都可以写成文章,都可以给现代人不一样的新奇感觉。历史就是给现代人借鉴的,吴晗在这些文章中也不会一直介绍史实,把历史带进现代才是最正确的历史观,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现代的方方面面,才是打开历史正确的方式。

  关于君臣部分,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讲的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部分。现代已经没有了君臣关系,这些内容看似已经与我们无关,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关于历史上的那些君王的评价,这就涉及到一个怎么看待人的问题,“君王”这一概念已经不存在,但人却一直都在。吴晗的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评论都是评价人的典范。孔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因人废言”,我们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人都有两面性,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比如《论曹操》中,吴晗就为千古大奸雄曹操犯案。曹操在历史上饱受诟病,但仍然无法抹杀他在三国时期为生灵免于涂炭而作的努力。在那个乱世,他也保持了几十年相对稳定的社会风气,这也是他的功劳。当然,他发动战争,滥杀无辜,还是要被谴责的。但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把他打倒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最不合适的地方。

  同样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也是一样,武则天在历史上是因为女皇帝而被骂,而女性这个身份决对不是用来评价人物的出发点。武则天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皇帝,这也是事实,就像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女性能取得很大的成就一样的事实。

  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皇权之上的。在很多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评价中,都会认为中国是人治的典范,是没有公平和法理精神的。吴晗对于中国的皇权至上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中国古代开明的时期,皇权都是有限制的。既有着群议制度给国家政策出谋划策,弥补皇帝个人认识的不足;封驳制度更是极大的限制了君权,当然在后来也被废止了;台谏制度、敬天法祖更是对于君权的监督,在任何一个政治开明的盛世,都不会有一权独大的现象出现,在君权社会是这样,在其他社会也是一样的。

  吴晗一直在潜心研究历史,他一定没有考虑过生存问题,但历史中本来就涵盖着生存法则。有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吴晗是也,读《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我们要学习整是中国人做人的骨气,而不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中国历史上复杂的,中国人的生存法则也是复杂的,要做就做那种可以留下历史美名的存在,让子孙后代可以堂堂正正被看得起的存在。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三):皇权下的博弈与较量的中国人生存法则

  

皇权下的博弈与较量的中国人生存法则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集权制度很明显是中国王朝最大的特色,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制度中,最为集中的体现是“皇权支配了所有一切”,而中国人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与皇权制度的稳固与否。在历史研究中,明史专家吴晗对这个时代的研究非常深入,在《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这本书来看,这里有横向的历史纵览,同时也有对某个历史事件节点的横断面剖析,很有历史学家的大气。虽然由于时代原因,在那个遵从权力法则的时代,吴晗的一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研究又让这些历史研究更加发人深省,对中国古代封建皇权的解析,深刻而富有启迪意义。

书的第一章是“治国的智慧——找准权力的平衡点”,在对“曹操”评断的这一章里,吴晗的解析两个,一个是桥玄所说的“命世之才,能安天下”,另一个则是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吴晗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审视这两种观点,说明,其实在历史上“才”与“能”是没有异议的,关键在于“奸”字,曹操的行为是否值得我们去探究,其实在于时代的变迁,所以吴晗给读者提出了一个思考,我们怎么判定一个历史人物的评断是否是公允的,要看“A 过了多少朝代, B 到了今天,还是有人对曹操夺取刘家政权有意见, C 可怪。”,在三国这个时期,曹操真正被认为是“奸雄”的这个评断,更多的是掌握“汉献帝这一工具”,从历史学的角度,吴晗的见解非常准确且深刻,“曹操掌握了汉献帝这一工具,组织了强而有力的政府,颁布限制豪强的法令,也就适应了广大人民要求统一、和平的愿望,符合了时代要求”,关键问题在于“工具”,皇帝的“皇权”,在这里成了臣下操控朝政的工具,向来这一点就是让人诟病不已的地方。所以,吴晗在考据之余,认为“曹操用上这块招牌,从公元196年到220年,汉朝多延续了25年”,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汉献帝的工具身份”上,“奸雄”很明显是因为历史的评断问题,那么回归到前面所说评断标准,我们可以看得出,时代不同,曹操的评价自然就会不同。所以最后吴晗才说,“奸雄”的“奸”其实只是一顶帽子,翻案的关键其实不在于当时人物的实际行为如何,而在于人物的实际行为究竟给当时的那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在对武则天的评断也是如此,时代让当时的武则天几乎在那个朝代无人认可,但是到了后面,武则天对时代的贡献少了皇权的制约,评价的正负和吏治的得失,就显得客观多了。说到底,唐朝毕竟是李姓天下,无论武则天究竟以什么方式来解决当时的时代问题,这都注定了她当时无法获得更全面更客观更公允的评价。

这样的历史观,个人认为其实很公允。

再比如吴晗在讲“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皇帝为什么不与他的家人共治天下呢?比如像周武王那样分封,而是采用集权的方式,与天下共治的前提是“聚心”,也就是说,士大夫与皇帝的矛盾所在,其实在于是否目标一致上,但是,中国的历史似乎不是这样,中国人的“家族”和“氏族”的观念明显是深刻的烙印,但是皇权的历史中,中国人却选择与异姓一起治理天下,这就说明了一个“太阿倒持”时代里,皇权是如何作答核心的,在皇权下,士大夫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附属品,更多是中囊中物,其实只是各取所需,包括自身利益的寻求,士大夫其实也是寻求自身的一种政治依附而已,所以,士大夫的犬马之功劳与治国的工具属性,就在皇权独占的情况下得以生存,独占性、排他性兼之皇权的高度垄断,中国的利益体系互补,自然就成为最稳定的皇权体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管是曹操、王莽,还是张居正、王安石,他们这些能臣所遵循的必然都是同样的一个历史规则,否则,他们就无法维持皇权的稳定。

这是历史定律,吴晗对历史定律的归纳,个人觉得颇有说服力。

在这本《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当然不是权谋之术,而是对历史的审视,比如“为臣的谋略——在其位谋其政”这一章,对前面的皇权补充就是必备,而在这里还有一个章节,“百姓的日常——人间烟火味儿”,第三章将历史视角抽离出来,从自己的审阅角度来看究竟是这样的,内容从个人思索来探寻历史真相,吴晗一句“求之正史不得,只好读杂书,读了些年杂书”让我笑了,确实如此,“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一个符号”,这一个才是历史的真实模样。

这样的书读起来是比较有意思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一个历史普及,而且还有学者的一种严谨,在严谨的推究下,有自己对历史的思考,虽然吴晗的历史观确实受限于时代,但是无疑给历史真相一种全新的解读,这本书给了我们了解真实理解的一扇窗口,很值得我们一读。

  《吴晗讲历史:中国人的生存法则》读后感(四):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

  

《吴晗讲历史》-“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用大家容易接受的形式去传播历史知识。”

《吴晗讲历史》是一本吴晗作品的选集,共分5个章节。里面有历史人物评论,有历史论文,有历史常识文章的普及,还有一些色论杂文。可以说把吴晗的各方面文章汇聚在一起的大杂文。

在20世纪初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日趋的广泛和深入,使中国传统史学的历史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吴晗也使用新史学的角度和方法去研究并做出自己的论题。

吴晗用新史学的风格进行学术研究,这不仅仅反映在他的许多综合分析的论文及杂文中,更体现在他后来对普及历史知识工作的重视。

他的论文和专著继承了我国从《左传》《史记》以来的传统。文笔简练谨严,而又生动活泼。他写的杂文也带着深厚的史学功底。他写文章,提倡“三多:多读书,多写作,多修改”;不同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主张的是:文章非天成,努力才写好。这对我们现在从事写作也很有指导意义。

吴晗既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史学家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对历史和现实关系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具有更加迫切的使命感。

《谈曹操》《武则天》以及关于鲁肃,诸葛亮,周瑜。写历史人物的评价。说得十分精辟。他曾经指出。以往历史书上的历史人物评价,都是代表着编写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吴晗是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方法,来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的。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古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金石金地的条件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古人,而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同时代人比和他的前辈比,还主张评价历史人物,绝不把今天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古人,把古人现代化了。

在他的历史论文中。还表现了史学学以致用的思想,《论奴才-石敬瑭父子》《治人与治法》《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论社会风气》《本贪污》《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关于魏忠贤》《明初的学校》在这些文章中。吴涵以及广阔的历史知识,犀利的流畅的文笔。古义今通贬时弊!他一方面揭露和抨击当时那些当权者,一面热情讴歌历史上的人民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团结奋斗。这些对于教育和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爱国热忱会出重要的作用。

吴晗的手稿

一直还有很多常识知识的普及。在第3章里:百姓的日常-人间烟火味儿。《古代人的坐跪拜》《古代的服装及其他》《庶民服饰》《当铺》《南人和北人》……看他给我们怎样普及古代人的国中方方面面的常识。及好多事物的由来。度过这片后,你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是这样来的呀。比如“劳动”这一个词,原意指的是体育运动,现代语中的“劳动”一词的词意来源,其实是从日本过来的。

他是新史学理论的努力探索者,新史学的积极拥护者,努力探索新的史学理论和知识方法,认为帝王英雄的传奇传记时代已经过去,理想中的新史乃是是社会的,民众的。

他是文史知识普及的大力倡导者。他抱着把知识普及给人民的强烈责任责任感的心理学,积极倡导普及文史知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提高民众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