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冲动》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冲动》经典观后感集

2021-06-17 08:4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冲动》经典观后感集

  《冲动》是一部由阿奈尔·卡里亚执导,本·卫肖 / 埃莉·哈丁顿 / 伊恩·盖尔德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动》观后感(一):HIFF

  作品的本质如同强烈特性的手持摄影给大部分观众的观感一般恶心,只是肤浅地展现在具体社会里饱受压制的个体一旦获得翻盘报复的机会就如嗑药一般high翻天,把反社会当做是自我解放的不二路径,最后还不忘安利一下南亚的神佛,严重怀疑导演就是阿三;说到绝对男主的演技,演出疯狂就说炸裂估计是小丑的后遗症,没有层次而且情绪变化过于个人性体验而不具备同理心很难让有理性思考的观众剥丝抽茧地深刻体会

  《冲动》观后感(二):打卡本·卫肖 真心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参赛片, 本片也是导演阿奈尔·卡里亚 (Aneil Karia)剧情长片处女作, 本·卫肖 (Ben Whishaw)主演。

  小本本这次扮演一个平庸的男人Joseph, 他在机场当保安。。日常站在安全金属探测门前帮旅客进行人工检查。。每天与形形色色的过客打交道,工作繁琐而沉重。。。与此同时,他孤僻、无友、离群索居。。公寓环境喧闹、Joseph在同事间毫无存在感、父母对其淡漠、生活无味。。。他有个要金属、玻璃等硬质物体怪异的习惯。。。

  这部片子大部分用手持摄像机拍摄。。电影对普通观影者非常不友好:故事很多时间充斥着白噪音、令人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前30分钟内随时放弃的冲动。。。。。就走观者精神恍惚间。。男主崩溃了。。他发狂、打破所有的桎梏。。。于是剧情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

  Karia says of his protagonist:

  “Though Joseph might seem to be a unique case, I hope that his story is speaking to something much more universal. Now more than ever it feels like we have had enough of surface-existence and are yearning for a deeper more present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 hope watching this film feels like a visceral and meaningful trip.”

  The viewer cannot help wondering whether Joseph will become a new version of Travis Bickle, the Joker or Falling Down’s D-Fens. The answer ==> ‘none of the above’ as Joseph he starts on a crime spree while passers-by completely ignore him. Karia does not intends to condemn the indifference of city dwellers, but conduct a wake-up call to a world full of anger that no one gets agitated when they run into an intimidating wacko who laughs maniacally and makes ugly faces.

  观看《冲动》本身是对观影者心理素质的锻炼,喜欢小本本的可以关闭音量看字幕。。。。电影本身不是我的菜。。。

  《冲动》观后感(三):一点感想

  城市提供沙盘却掩盖基底,居住者及其认知被构架在沙盘之上置物之间。物理的被限制使得精神的拓宽延长是危险的虚妄,后者因不切实际地狂飙突进却无法被更广泛的物理环境支撑而成为喑哑晦涩的被诊断物,不完全是道德审判却倾向于变成道德审判,可以是病理诊断但又不应止于病理缘由,他者用同理心所感知的一角是被虚化被神秘化的本缘基底,唯有一瞬的领受与缄口不言并行。混凝土、柏油、景观树、人类的存在及其活动轨迹。活动轨迹对思维和认知有捆缚性,超出轨迹的思路是不体面的,因其具有粉碎当下轨迹的潜力。凡人的日常轨迹粉碎过程是不体面的,不被纳入圣人的超脱范畴,但也并不值得诊断,因无人可诊断人真正的处境。日常轨迹似乎可以彰示表层规律,一根线在住所与工位,不同其余个体间的勾连,而深层规律在轨迹粉碎后显性化,个体原先使用以致力于沙盘路径的精神欲望被完整倾倒出来为内在轨迹显形,这层活动依然具备生涩、成型、完备及餍足和泯灭的步骤,自是完整自在的活体。在被剔除了表层规制后,精神体的主体性被分解和显露为解构欲和掌控欲,前者是用消解具体存在的方式来不明确对抗存在,后者是妄想重体验本体原始质感的归位运动。其与沙盘世界的再接触除却迸溅传统伤痛外亦可撕裂出被表层覆盖的第二层皮层的条状块状局部,实体是为琐碎的恍惚间隙,质地上则是钻进鼻口即激起不连续无因果罪恶的毛絮杂质,在感知反馈上是难以定性的三态叠加:被压榨出的干涩趣味、无法坍塌也无法膨胀的讥讽本身及领受所有不经审视剖析而存在的事物的释然。纯精神体的餍足亦与其初始状态一样值得瞩目,在物理极限被稍稍逼近、解构欲和掌控欲的持续溢出、恍惚的间隙像泡沫一样挤满空间后,餍足不可避免的到来,精神体的中性意义的餍足一部分被转化为其物理层面的超然的短暂错觉。

  该片首映于2020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并获得评审团特别奖表演奖,随后入围同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是英国导演Aneil Karia拍摄的首部长片。在此后一年内,该片一直在欧洲各国参加电影节放映,在2021年初,在格拉斯哥电影节进行英国本土首映,受疫情影响直到5月底才在英国和爱尔兰院线和流媒体同步上映。据说导演Aneil Karia拍这片的初衷是想拍银行抢劫,他认为很多银行抢劫的发生并非完全的预谋而是由于一定程度上当事人的随机状态,即当事人在实施抢劫前未必能料想到抢劫这件事的发生。但影片在实际制作中逐渐将主题转移,呈现效果比起单纯的暴力事件拍摄,更像是其前身短片beat,其主题依然是对人物的私人状态在一小段时间内的全面跟踪,只不过导演巧用主人公状态将银行抢劫顺势揉和进来,在影片的中后段完成了三次银行抢劫,也可见其对这个题材的执念。

  不必诊断的本源困境

  主角遇到的是城市生活的某类本源困境,受困于某一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面临着巨型外部空间对个体空间的侵入和个体主体性的丧失。影片的前小半段对主角的处境有着细致刻画,且从第一个机场镜头开始,影片就在各类场景中着力复刻各类噪声。机场安检员的职业使其大量时间暴露在大量噪音、疏离的人际关系、个体价值不受认可的枯燥机械操作与突兀的同陌生人的肢体接触中。主角与被近身安检体感不适的旅客共情,同步表现出被针对被钳制的困扰;被嘟囔着神叨语言的怪人干扰和撩拨并从内心产生不敢直言的共鸣。在同事圈里隐隐不受重视的稀疏平常的边缘地位对于敏感且内化的人格的损害效果也是钝刀旷日持久地摩擦后的狼藉。主角的单身公寓同样被焦灼裹挟:大门外有人彻夜调试摩托车制造出足以围困人的噪声;每天的电视晚饭是不必多言的一人份孤寂。开头不久的一场家庭戏则呈现出一个亚健康的氛围:母亲神经质且对儿子控制欲强,父亲古板且难以沟通,主角父母对主角依然有将其当作未成年人来摆布的习惯。于是在原生家庭内,主角依然处在被忽略个体感受、被压抑被规制、不被认可、无法获得有效沟通和平等交流的地位。至此,工作环境、个人生活、原生家庭这老三件套都在持续对主角的精神进行侵蚀,但与一般戏剧化的迫害主角的情节设置不同,此片对主角生存环境的刻画上并没有采取过激描写,没有大事件、大迫害或者大转折,有的只是结构性的亚健康状态和温水煮青蛙式的、全面但难以对单一点针对性反抗的销蚀。周遭的一切都处在令人不适但也不至于主动坍塌的轨道上但主角的状态已经濒临极限,他没有明确的反抗目标也无法真正扭转局势,但他必须得有所改变,无论是基于被动的本能应激反应还是主动的采取行动的欲望。在此之后,此片展现出了一系列主人公自我解放小事件,困境是本源的,但主人公的自我解放必然要落实到具体上,但这个具体行为又不局限于对三件套困境的定向爆破,范围还会更加发散。对于三件套的个体反抗只是第一步,之后这份不再受规制的精神依旧将破坏欲和掌控欲贯彻了下去,但整体行为也并不是戏剧化的暴力行径,一来是由于人物性格的贯穿始终:本来就敏感且内向的人格在放开后也不会反转到对立面,二来是主人公的放肆旅程本质上也是内化的,重点在于主角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了解和再把握他所处的环境,继而探索最令其畅意的身心节奏。

  勾连

  全片99分钟内记叙的事件看似日常而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场景设置剧情编排到细节铺陈依然充满了呼应和勾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叙事增加了迂回感,减少了直线叙事可能带来的光滑笔直到失真的质感和无聚拢感,使得观感上不再是黑板上一道白粉笔线而是一小团热烘烘的水气。场景设置上,基于主角日常,前半部分的三场机场戏分布规律,嵌入的内容也有递进关系;一头一尾两场不算短的家庭戏则几无废笔;后半段的三场银行抢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收束住了主角行迹的发散使得奇观感下跌,但剧本依旧很巧妙地赋予了三处银行戏以完全不同的意义,甚至成为主角精神状态的一个参照。此外,出现多次的如伦敦地铁、伦敦街道、水果店、主角家门口等场景则周旋着展示了城市的局部立体风貌,这些现实场景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也消解了近身跟踪式手持影像可能会带来的扁平感。除了场景设置外,很多细节设置也很有趣,在不同场合下咬硬物,从叉子到玻璃杯;在不同情境下喝水(可乐)发出声音;在第一次抢劫后从第二家银行到酒店间手机铃声响了四次;和大门口的摩托车的孽缘,都是再看会觉得好笑的小细节。还有主角性格的共情能力(与同样有偏差的精神体相互吸引),机场与乘客的互动与后半段夜晚场景中一眼看到被“困”在副驾驶上的年事已高的老人的慌乱然后帮她开门并拥住她,这不是多么重要的剧情,这和所谓的善意善行无关,只是一种私人直觉,因此能被呈现出来就显得无比可贵。

  渐进性和自主性

  主人公的状态和情绪在全片的绝大多数状态下都处在偏负面的维度,但在每一个场景中主人公的情绪都是明晰且准确的,且不同场景中的状态能彼此区分。这种准确的呈现一来是因为每个场景的自身属性能有效限制、支撑、诱导主人公的状态,二来则是主人公本身的状态有切实可感的渐进性,刚开始解放自我时主要是边界试探和对既定规则的反抗,伴着神经质和焦虑,随着事件进展,主人公的紧绷感逐渐褪去,开始通过行为来追求自主性和掌控力,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小段放开——紧绷——放开的回旋。酒店场景则是最直接的对主角的破坏欲解构欲做出画面呈现。而到夜晚时分,主角进入放空且尽兴的阶段,感受力也越过事件表层的琐碎痛苦体会到那种使人能够爆发出无法抑制的大笑的本质荒谬。该片除却展示主角的一系列的行为本身外,还呈现出了一些小事的固有的意义空泛和机械化:如无力的取钱流程和屡试不爽的纸条式抢劫以及柜员的反应,看似行为处处脱线,但细想却都有合理之处。或者说是,全片都充斥着这类有些脱线却也成功进行了的事件,使得生活中不合时宜的微型荒诞事件像潮水一般一阵阵涌来,为文本增添了厚度。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察觉和接纳以及再创作。

  除却剧本和表演外,本片的摄影(嗯我是手持晃晃爱好者)和配乐(特意去看了是谁的作品。日本音乐人Tujiko Noriko)也相当不错。摄影营造了全片不稳定的粗粝的躁动且鲜活的质感,配乐则每每起到外化主角精神状态的作用,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精准灵动漂亮。

  比较困惑的点是,为什么该片要自贴标签:惊悚。我不觉得这是惊悚片,这片本身就难以被归入类型片领域,这个标签贴得有点误导人………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