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5-09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事读后感10篇

  《故事》是一本由罗伯特・麦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读后感(一):假设这本书所有影迷人手一本

  有人形容这本书的作者为亚里士多德以后,对"故事"最有研究的人。读完这本书我还是不敢确定这种评价是符合事实的还是一种恭维。因为尽管作为一个东方人,我们无法摆脱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影子,似乎在课本上还是在老师的教案中,出现亚里士多德这名字概率要远多于孔子。如果有谁试图看一看西方大学公开课,无论你听的是艺术相关的还是心理学,或是逻辑学、博弈论,那些老教授的嘴上总是挂着Aristotle这个词语,听哲学相关的课程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我非常确定我目前读过的原理概论类书中,《故事》是最具可读性,收获最多的一本书,这也许与我对电影的观感总是那样肤浅,想要迫切改善电影看的不少,但是所获得的启发却没有与数量正比现状

  记不清与这本书的缘起,显然是为了看懂电影,成为一名专业的影迷是确切目标。本来准备找电影学院教材,偶然遇到了这本书。不难说不是被作者的履历吸引,或者被纽约时报等各大报刊媒体和国内陆川等大导演的追捧所吸引。 这本书中作为案例分析的各类电影中,出现最多的是《唐人街》、《卡萨布兰卡》、《一条叫旺达的鱼》,确实没有出现各国影迷所追捧的IMDB TOP250中最靠前的几个。这也说明了从影迷的角度,就像作者自己描述一样原始社会人类在岩洞中围着篝火到现在用电影语言讲故事,本书书所说的“本行技能”只是一种共通的趋势,讲故事本身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事情,故事书所罗列的“本行技能”可能是人类目前总结出的讲故事极小的一部分技巧。 这本书中至少有我自己TOP榜中的许多电影无故躺枪,可是

  《故事》读后感(二):阅读笔记 始于2018.02.06

  大部头的理论书看起来确实很累,但是我想学写作

  【结构】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事件是人为的,或能够影响到人,于是便勾画出人物; 事件发生场景之中,于是便生发出影像动作对白; 事件从冲突中吸取能量,因而激发出角色观众类似的情感。但是,选定的事件不能随机或漫不经心地罗列;必须对它们进行构思,如同音乐的“谱曲”一样。什么该取? 什么该舍? 什么在前? 什么置后? 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明确你的目的。构思这些事件是为了什么?一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情感,但如果这种表达不足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就变成了自我陶醉。第二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思想,但如果观众跟不上你的想法,则会有孤芳自赏之嫌。所以,事件的设计需要一种双重策略

  【事件】故事事创造出人物生活情景富有意味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

  【故事价值】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

  在所有人类经验中,价值负荷可以随时走向反面的二元特质,便是故事价值。

  事件意味着变化。

  【场景】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你必须认真审视你所描写的每一个场景,并自问: 在人物的生活中,此时此刻被押上台面的价值是什么? 爱情真理? 还是别的什么? 这一价值在这一场景中的性质如何? 正面? 负面? 或二者兼而有之? 记一下笔记。然后,转向场景的结尾处,问自己,这一价值现在在哪儿: 正面,负面,还是兼而有之?做一下笔记然后进行比较。如果你在场景结尾处写下的答案开始相同,那么你还要自问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的剧本中为什么要采用这个场景?

  如果人物生活中,这一负荷着价值的情境从场景的开始到场景的结束毫无变化,这一事件只能称为非事件。目的是“解说”。

  如果解说只是设置这个场景唯一合理解释,那么老练作家则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并将它所传达的信息编织在影片的其他地方

  没有不含转折的场景。

  如果一个场景不是一个真正的事件,就删掉它。

  《故事》读后感(三):分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故事与生活

  切记不要把表象的生活当成逼真的现实,要深入探讨生活的本质,不要流于形式,说过多的无意义的琐事

  第二章:结构

  首先要了解故事和人物的全部背景,再有选择性地截取事件。

  由小到大的结构元素如下

  节拍:在一个事件场景中层层递进的小段,直到最终推向高潮

  事件=场景,即完整的有变化的小事件,一个剧本大致有四十个事件,写完后检查主角在先前和结尾是否有正负的情感或事件变化。

  序列:一系列的场景事件,每个场景的冲击力递增,直到到达顶峰

  幕:一系列序列的组合,导致价值的重大变化,冲击力最为强劲。

  故事三角

  “电影节就是将精神东西物化”——约翰卡彭特

  想方设法从人物的外部行为来解析内心世界

  故事弧光story arc:蜿蜒曲折的固故事线

  人物弧光 character arc:在故事曲线中人物观念转变

  大情节经典设计,主人公追求自己的欲望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有所变化的不可逆转的封闭式结局满足之前所有提出的问题),通常会外在矛盾主人公为主动型,面对矛盾直接采取行动

  小情节:对大情节突出特性进行精简。开放式结局。内在矛盾、主人公为被动型,表面消极,追求内心欲望时发生与自己性格的冲突。

  反情节:反小说荒诞戏剧的电影版。非线性故事,非连贯现实,以巧合取代因果

  *《巴顿·芬克》位于三角的中央

  非情节:叙事电影,无变化弧光,故事为静止状态

  第三章:结构与背景

  陈腔滥调的根源是不了解故事中的世界。

  故事的背景为四维:时代期限时间跨度)、具体地点、冲突层面(人类斗争在层级体系中的位置

  故事的背景要尽可能的小,需要完全掌握背景世界的所有信息。

  罗列出不同可能性,并对其进行筛选。

  第四章:结构与类型

  保持文化触角,写出不拘泥于现代社会作品

  第五章:结构与人物

  人物的性格真相要通过压力来表现,压力越大,人物的性格揭示越明显

  塑造人物性格时,内心和表面最好不尽相同,有多维度的性格。

  人物驱动故事,事件设计和人物设计互成镜像,关键适度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最后二十分钟是最重要的戏(情感的汇聚和顶点)。

  第六章:结构与意义

  审美情感将所知和所感融合,使认识的到升华,好的作品在于唤起观众的同情、移情、预感、鉴别等微妙感官

  写作的前提灵感,收集平时的灵光乍现。

  故事的意义必须通过有情感表现力的高潮来体现,不要作解释。

  主控思想(想要表达的意义)=价值(三观)+原因(为何会产生价值变化)

  一个故事中的价值观要进行正反两面较量紧张度不断增加,直到危机转折点双方绝境处相撞。

  要看到不同的两面,以及所有不同程度的反讽——平衡叙述

  经典作品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剂令我们清醒良药

  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上扬结局

  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低落结局 此类罕见,因为悲观现实是人们急欲回避的严酷真理。

  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上扬/低落结局,表现复咋的两面性

  第七章:故事的材质

  复合主人公:群体中的个体志同道合,在满足这一欲望时同甘共苦

  多重主人公:各自有不同的欲望,各谋其利,各承其害。

  主人公必须是有意志力的主动角色,有自己的需求

  一个多维的主人公有自觉的欲望以及与之对立矛盾的不自觉欲望(潜意识,观众察觉的出来)

  “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默默绝望的生活”——亨利·大卫·梭罗

  主人公必须有完成自己欲望的能力,我们即便浪费时间直至死亡,但是总是美好幻想希望总在最后,所以要满足这一点。

  故事的艺术在于主人公在追求欲望一直到线索终点,一直到背景和类型所确立的人类极限讲述在最紧张状态之下的人生,突出在极端天平的摇摆,衍生出广度和深度

  观众和故事的纽带——移情之处,共通的人性

  人物的世界是一个同心圆

  最里面的是头脑身体情绪的冲突

  中间的是个人关系亲密联盟,不会如我们期望做出反应的冲突

  外面的是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冲突

  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的断层。

  第八章:激励事件

  观众的情感投入:一是移情,二是可信

  可信是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当作者选取少量的细节之后,观众会脑补完成一个可信的整体

  激励事件的发生:随机(巧合)、有因(决定

  激励事件必须是动态的,充分发展事件的,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而不是单单指毕业换地方等,必须将主人公生活的价值负荷钟摆推向正面或负面。

  激励事件偶尔需要两个事件构成:伏笔和分晓(分晓事件不能推迟很久才出来)

  主人公在激励事件后要有一定的反应,此时会有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两者甚至截然相反)。

  故事的脊椎指的是主人公为了维护激励事件后的平衡而做出的努力,分为两种:

  1.当只有自觉欲望,主角对于目标的追求从一而终不可改变

  2.当有不自觉欲望,人物更为复杂,扎根地在内心深处,使其自觉欲望可以不断改变。

  激励事件的定位

  1.前半小时内必须出现主情节。

  2.如果出现的晚,需要一个次情节吸引观众。

  第九章:幕设计

  进展纠葛:当人物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从而有一系列逐次发生的事件,经过一个个无法回归的点。

  主人公采取第一次行动,为最小的保守行动,鸿沟产生,那么第二次行动要比第一次更为强烈,在期望和结果之间有了第二道鸿沟。当观众意识到行动不会成功时就是一个“不归点”。

  “实的精华就是匮乏, 一种普遍而永恒欠缺,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让-保罗.萨

  纠葛型电影:将所有冲突置于内心、个人、个人外的仅仅一个之上。

  复杂型电影:同时有发生在内心、个人、个人外三个层面上的冲突。

  第十章: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的组成部分:转折点、伏笔/分晓、情感转变、选择。

  一个场景即是一个微缩故事,必须有统一欲望、动作、冲突和变化周围。

  在电影中,感情被称为基调。

  真正额选择并非是由于疑惑或者是善恶之间(正负面的摇摆),而是两难之择,一是两善取其一,二是两恶取其轻。

  第十一章:场景分析

  必须写出生活的两重性:

  文本(表面上看到听到的感官世界)和潜文本(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的内心世界)。

  注重潜文本的重要性,而不是流于形式为了写场景而写场景。

  场景分析的技巧:

  1.确定冲突 场景驱动者和对抗力量源是相对的。

  2.标注开篇价值 确认场景中的价值是正面还是负面。

  3.将场景分解为节拍 找出潜文本动作短语(带着感情色彩的人物动作的本质),对其动作和反应的成对出现即为节拍,如“对其恳求置之不理”。

  4.标注结尾价值并和开篇比较 价值相同则非事件,价值正负不同则为转折事件。

  5.审查节拍并定位转折点 找到期望和结果裂开鸿沟的那一瞬间即为转折点。

  *参考《卡萨布拉卡》、《犹在镜中》

  第十二章:布局谋篇

  准则:统一性和多样性,进度节奏速度,社会进展和个人进展,象征升华和反讽升华及其过渡原理。

  掌握节奏和速度,在两三分钟内有表现力的东西。

  社会进展:把主人公的动作扩展到他周围的世界,触动改变越来越多人,其效果渐次扩散。

  个人进展:将人物动作扩展至私人生活和内心世界,带出阴暗秘密不可告人的真想。

  象征升华:将故事意义的象征从个别发展为普遍,从具体发展为原始模型

  反讽升华:以反讽方式转折进展过程

  分为以下几种:

  1.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然而为时已晚,已不能再拥有。*《奥赛罗》

  2.被推到离目标原来越远的地方,结果发现他已被引导到他的目标。

  3.放弃了事后觉得对他幸福不可缺少的东西。

  4.为达到某一目标,不知不觉地采取了背道而驰的步骤。

  5.采取行动想要毁灭某一食物,却都适得其反砸自己脚。

  6.得到了某种他认为会带来厄运的东西,想方设法摆脱他,结果那是一份幸福的礼物。

  过渡原理:连接上下两个场景需要第三元素,通常是两个场景中共有的东西或者互成相反的东西。

  例如:

  1.人物塑造

  2.动作(延续过程或完全相反)

  3.物体(有共同东西的内景到外景或截然不同的两处)

  4.一句话(相同或从恭维到谩骂)

  5.光的质感

  6.声音

  7.想法(婴儿新生到音乐序曲或空白画布到睡死老人)

  第十三章:危机、高潮和结局

  危机=危险+机会 是一个重大压力之下经过两难选择后的决定,为赢得自己的欲望对象做出最后的努力。

  这个决定将揭露主人公的深层性格,是对其人性的终极表达。这个终极事件将导致一个终极的或者负面或者具有反讽意义的故事高潮,这时再开鸿沟(冲突增加)将达到高潮。

  高潮的位置取决于高潮动作的长度,一般而言,危机和高潮都在最后时刻发生。

  “被拖延的危机”:正处于最后时刻,情感的洪流都已汇聚于此,但是危机的大坝将他阻隔,紧张不断加剧,然后当主人公做出选择时,那一被压缩的能量将爆发为高潮。

  故事的结局关键是给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情感的满足),但不是通过他们所期望的方式——即亚里士多德口中的“不可避免又出乎意料”。

  我们的快乐深度和所经受的苦难是成正比的,低落结局其实会与我们产生更多的共鸣,具有宣泄和净化情感的作用。

  第十四章:反面人物(对抗力量)塑造原理

  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必须与对抗力量相适应。

  对抗力量:是指对抗人物意志和欲望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这些负面的能量不仅使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得到完整的展现,而且还为了将故事带到线索的终点。

  举例:

  负面之负面是线索的终点,一种极致。

  1.正义(正面)-非正义(矛盾)-不公平(相反)-专制(负面之负面)*《伸张正义》

  2.爱情-恨-冷漠-自恨(以爱为面具额恨)*《普通人》、《闪亮的日子》

  3.真理-谎言-善意谎言半真半假-自欺 *《欲望号列车》

  4.富有-贫穷且痛苦-中产阶级-富有但匮乏感/情感阻隔 *《华尔街》

  5.交流-隔绝-疏远-疯狂 *《怪房客》

  6.成功-失败-妥协-出卖

  7.智慧-愚蠢-无知-貌似聪明的愚蠢 *《妙人奇迹》

  8.自由-奴役-限制-貌似自由的奴役(自我奴役)

  9.忠诚-背叛-离心-自我背叛

  第十五章:解说

  展示,不要告诉。解说的技巧在于无形。

  切记,没有人会告诉另一个人两个人已经知道的事,将信息戏剧化地融入对话中。

  幕后故事:可以在危急时刻披露人物以前生活的重大事件,借此创造转折点。比如告诉另一个人他不为所知的黑暗秘密。

  闪回的要点:

  1.与其闪回平淡的场景,不如在故事中插入微型剧(包含激励事件、进展过程和转折点)。

  2.慎用闪回,除非已经在观众心中创造出想知道的需要和欲望。

  第十六章:问题和解决方法

  故事吸引人性的两个方面:智慧和情感

  兴趣问题:

  神秘谋杀分为闭合神秘(谋杀发生于幕后,观众猜who)、开放神秘(谋杀让观众亲眼目睹,观众猜how)。

  在悬疑中,观众和人物知道的信息一样多,好奇激发兴趣。

  在反讽剧中,观众比人物知道得更多,主要靠关心激发兴趣,鼓励观众深入探寻人物生活中起作用的动机和因果力量。

  巧合问题:

  利用巧合来构建意义,可尽早引入巧合,给予它充分构建的时间,千万不要用一个巧合来转折结局。但是反结构片例外,它们可以利用巧合取代因果关系来表达生活是荒诞的,比如《周末》、《下班后》、《选择我》、《天堂陌客》。

  喜剧问题:

  正剧崇尚人性表达精神实质,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人类精神也是宏伟的,而喜剧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人类也会把事情搞砸,喜剧的本质专注于社会中的愚蠢、傲慢和残忍,都有一个被攻击的对象。

  正剧和喜剧的深刻区别是:二者都是以惊奇转折场景,但在喜剧中,当鸿沟被拉开的时候,惊奇会让观众满堂笑声。

  第十七章:人物

  人物是对人性的比喻,人物真相的关键是欲望(重大压力下的两难抉择),欲望后面便是动机。

  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因为使他们让主人公变的如此多维,旨在描绘其复杂的维。

  我所学到的有关人性的一切都是从我自己这儿学来的。——安东·契诃夫

  人物是就是自知。

  我们真正了解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从根本上而言是永远孤独的。要时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第十八章:文本

  对白不是对话。

  对白要求简约压缩、具有方向(引向节拍或转折)、具有目的。

  电影的美学百分之八十属于视觉,百分之二十属于听觉。

  第十九章:作家的创作方法

  从里到外进行创作

  1.制作卡片撰写大纲和其中的分场

  2.处理台本,不写出对白,而是写出潜文本(人物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3.银幕剧本,推迟对白的写作,未成熟的对白会窒息创造力。

  《故事》读后感(四):为脑海的世界打开门

  看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看得多了,心中也自然少不了欲说故事的念头。对于一个文字爱好者而言,脑海情节的上演更是连续不断。懒惰或是能力不够,总是让它们停在想象的位置。 还是那句,你要坚持写,也需要一些原理技巧。

  这本名为《故事》的书是美国编辑大师罗伯特·麦基所写的,被誉为编剧界的“圣经”。看推荐说是一本很牛逼的书,让写作爱好者深感兴趣。针对电影剧本设计的原理,告诉我们该怎样去讲述一个好的故事。常常听人说,什么什么电影其实很烂,具体又说不清细节如何处理不假。这本书告诉你怎样的电影才是一个值得看的好电影,它是或说它应该如何组织才能在观众的眼中变得精彩纷呈。

  同理,写小说亦然。与和前几天看的那本书相比,《故事》更加细节化,也立体化(可能这本是剧本写作)。以至于在思维方式上给了我更多的提醒与帮助。(不常记笔记的我,这本书却记了不少。于是我决定,以后经常记笔记。)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故事本身就是生活本身。故事是自知,是理解人性,是可以通过它来理解生活,反思生活的。一部好的作品,希望包括的,要尽力去做到的点;是能够被观众察觉出来的,能有所感悟的类似“共鸣”的东西。那么你要如何去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呢。

  罗伯特说无论写什么都要精通原理形式。大致是说,既然是故事,总是离不开故事应该如何发展的框子,需要的场景、发展、意义以及各个层面。这本书就是让你再彻底的具体的知道,这个框子到底是怎样的。你只要照着思考你的内容便好。

  分为三个部分,写故事的艺术极其基本概念为第一部分。作者说: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就是希望从中寻到人生的真谛和满足。

  第一部分作者便说不希望会写故事的手艺人消失;在最后一节,他再强调说:“只有天才而没有手艺,就像只有燃料而没有引擎一样。它能像野火一样爆裂燃烧,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自然是不可以缺少的。还有就是手艺!就像上次自己所说的,本来是想写东西随心所欲蛮好的。看完几本书才知道,欠缺的不是一星半点。

  第二部分是“故事诸要素”。很细致的讲了在创造的过程中你所需要的东西。看目录的那些专业术语,我就觉得过往自己对待写故事总是太随意了些。大概只知道事件,背景,高潮,结局。主要是需要来表达一个主题的意义。再者,在一个地方就是一个场景,后来知道到一个大的冲突高潮点那里,就叫做一个“幕”。

  三角结构:大情节(经典剧情模式),小情节(最小主义);反情节(反结构),它们看似很有自己塑造类型,其实真正的做起来,也一个故事之中是可以在三角形的任意一处的;激励事件是故事的灵魂,必须早点出现,它打乱了主人公的生活,使其面对自己的自觉欲望或不自觉欲望或两者皆有,激励事件推动故事的发展;然后要有三幕,也是说到最后至少要有三个或以上的冲突转折点;还有我比较关心的场景设计里的问题,一直觉得故事最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在于伏笔和分晓之类的位置,一些转变的突破点……等等,各方各面的解说,看了之后,对于写故事,总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加上一句特别重要的,也是作者一直在强调的:好的故事能打动观众,具有移情的功能;故事是事实,有并非是全部的真实,要把自己带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作家在工作。主要是讲人物(正反面人物)、解说(“解说的技巧在于无形”“并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可以用幕后故事来创造转折点。)文本(描写与对白)、以及写作之时会遇见的一些其他问题。

  “外表特征,加上行为举止、语言和手势风格、性别、年龄、智商、职业、个性、态度、价值观、住在哪儿、住得怎样。”人物的塑造不能剔除这些背景。特别是性格,而迫使他去行动的却是欲望。或许也就是说,笔下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压力,而形成一些欲望。作者说:了解人物的欲望,这个人物就获得了生命。这也就是人物真相。次要人物自然要和主要人物链接,主要在性格上给主要人物一些帮助。毕竟一部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圆吧。最后要热爱每一个人物,包括反面人物。

  作者还专门用一章去讲述了反面人物的塑造,其特点是应该是矛盾,并不是坏。想要每个人物都真实,便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多思考他会怎么做。而这一切做法大多也不会违背人性本身会去思考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我便开始明白了一些结构塑造之类的各种方式方法。就好像有些道理很自然的摆在这儿,你并不知道从何而来,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你在写作过程中才会有不少的忧愁。而《故事》的到来,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你是自然而然这样的写,它有一定的规律与特质,不是不可以修改,而是你不能或说不可能逃离其中。到不如知道更多层次的原理,用更加专业的方法来完成自己的故事。

  写得随性,不知原理,后来却不断死脑筋。对我而说,书里的一些观点,让我觉得自己曾经进入的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比如要跟着主人公的想法去思考,让他们带动你的想法,而不是把你的想法通过他们的嘴巴说出来。是故事告诉你它的意义,而不是你将意义放置于故事之中。不能一味的说教,这应该是观看者慢慢的理解的东西,而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是一步步呈现出来的……

  恩,省略号。这本书虽然说是看了一遍,记下了不少东西,也需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以后的写字之中。却仍然有欠缺的,太多不懂的地方,需要以后再慢慢的看,去学习,去理解……过去,脑海的故事总是不尽人意的写下,再删除,因为过几天再看总觉得不好,亦不够坚持。这本书,也可以算为脑海中的想象开打了一扇门吧(原来大概是窗子)。

  书的最后。作者说:“坚持每天笔耕,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一刻接一刻。你最重要的东西是勇气。审慎思考,大胆下笔。”知道了这些原理,还不快点写起来!

  《故事》读后感(五):《故事》:构建和体验另外一种真实人生

  现在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时间,相比以前,可以经历更多的生活可能性。因为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内,经历了另外一番人生,经历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体验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我们同时也会思考其意义,这些正如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一样可以指导生活。我们去看电影,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能够展现生活的真实,带领我们经历更多的生活可能性,同时用于指导生活。看电影过程中,选取的故事节点浓缩了时间,却使我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在短短时间看到故事的全貌,生命的时间被加长。

  我们或许会感叹作者是一个故事的天才,感叹于精彩绝伦的故事、巧夺天工的剪辑手法、天衣无缝的逻辑及展现生活的真实,想要探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天才背后做了怎样的工作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而这个故事又是如何使观众如亲生经历一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这背后是怎样的一种魔术?或许我们会看了这个无与伦比的故事之后,自己也想要构建一个故事,却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麦基·罗伯特写作的《故事》或许是这些问题的最好解答。

  当想要学习故事这门艺术,麦基罗伯特是最有资格站上这门课的讲台的人之一。麦基罗伯特本身是剧作家和编辑教练,从小就开始登上舞台,他写作的《苦难》剧本赢得美国国家电影剧本创作大奖,同时现在很多导演过很多杰出电影的导演都是他的学生,如美国最具影响力犯罪小说家之一的迈克尔·康奈利就是他的学生,他对于故事的理解已经被各种奖项学生的成就及大众的选择所证明。而更能够证明他写作的《故事》值得一读的是,作为一个一直奋战在一线的编剧作家,审核着数以万计的剧本,同时也作为我们熟知的电影大片厂家如20世纪福克斯、CBS、迪士尼等的顾问,也足以证明其对故事的把握也是如火纯青。

  《故事》开篇就提出,故事是探寻生活的一种方式,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及其意义更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目的。观众对于好的故事从不会餍足,而当下好故事更为稀有,而不能够创造好故事是因为缺少对构建故事这门艺术的掌握,而没有掌握故事的要领很多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是由什么构成了故事。

  罗伯特麦基在第二部分中对故事的结构、背景、类型、人物及意义进行条分缕析,把一个如浑然天成的故事分解成了各个部分,让我们看到各个部分的细节、影响作用以及如何拼接成一个斗榫合缝的故事。

  告诉了我们故事构成之后,接下来的部分便是详解了故事设计原理。在本部分作者并没有开篇道出故事的材质,而是通过激励事件的分析设计、幕设计、场景设计、场景分析、布局谋篇、危机等方面来作为先介绍,最后指出故事的材质就是鸿沟。

  “故事的主人公在考虑了行动的最小风险,迈出了最小的一步,但是遇到的是比预期更大的反抗,主人公采取进一步行动,开始不断出现新的鸿沟,在主人公跨过鸿沟和鸿沟不断出现中,把故事引向一个不可逆的故事结局。”这是《故事》中对故事构成的原型,我们需要使这些一切合理的以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发生。同时我们要知道我们故事的另外一个参与人员——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观众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他们在每个故事事件节点会有怎么样的反应,我们需要这些如何使我们的故事能够和观众来一场情感与思想上的合奏。

  在同时知道这两点之后,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该部分的激励事件、幕设计、场景设计分析、布局谋篇等故事设计原理来使这一切发生。

  最后,作者作为一个故事创造一线战斗者,写下了作家在工作的第一手经验,如何构建故事主人公反抗力量的反抗人物塑造原理,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信息、如何处理故事创作中常出现的问题、作家最为合适的创造方法,给出一个经验老道的乐于传道的师傅能给出最诚恳的建议。

  《故事》不仅仅是指导作家如何去构建一个好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因为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我们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真实的遇到不同的鸿沟,我们作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在不断出现的鸿沟与跨越鸿沟的过程中,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生活以及自己,当总结自己走过的路,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弧光,可以知道我们因何至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每个人都自有其生命轨迹,其现在是以往所有发生故事引导至此,我们并不可能知道他们是如何成为这样,但总有其缘由,这样想来,也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

  《故事》读后感(六):我用《故事》来敲门

  两年前,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来华授课教教大家如何编辑写故事,并且他的工作室要落户北京。当时在编剧圈里着实火来一把。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美国编辑小老头,如果说名编辑是腕,那罗伯特麦基就是腕们的梦想导师。

  罗伯特•麦基,出生于1941年1月30日。从小热爱戏剧,早年做过演员,作家,导演,剧作家,以及写作导师。。1981年,麦基受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之邀,开设了“故事”培训班,如今罗伯特•麦基先生的“故事”培训班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故事与写作机构。

  《故事》这本书是一本编剧理论书,主要是阐述构建一个经常的故事基本原理。书里观点很明显:故事不仅仅来自灵感,更重要是有一套东西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的学科。《故事》的意义不在于如何指导你创作出一个好剧本,它是一本规则说明书。让你明白人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是怎么生产电影的。

  《故事》里好多对于故事创作与银幕剧作本身的独特而敏锐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他的受众无疑是可以达到共鸣的。而对因为好奇想找来看的读者来说,不解远大于启发。

  因为这本书起点有点高,一是书里充斥着好多经典的电影,罗伯特麦基犹如随身携带般的信手捏来,而作为一个慕名而来的猎奇者来说,里面的一大部分电影名称听都没听过,这样理解起来就很有代沟了;

  二是里面有些理论听起来晕晕的,是有些人都没有过写作,编辑等经验,对他们所阐述问题没有遇见过,也没思考过。《故事》这本书里有各种专业术语和模型,且内容还是非常规范,系统论述的。如果你有这方面经验 or 问题的话,这对你来说真的会是茅塞顿开的feel;

  三是这本书基本可以称为教科书了。偏向于故事编剧的创作模式,所以建议多读几遍。不要走马观花,那样你吸收不了多少东西。

  但有这么个算开山的祖师爷,重新发现了故事的方法,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件幸事,从此以后我们若要编剧,写小说,拍电影,都可以用这本《故事》来敲门了。

  《故事》读后感(七):如何学习本行的手艺

  ——作家和故事艺术——

  【故事问题】

  故事与生活的关系: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约翰·卡朋特:“电影就是将精神的东西物化。”

  写作者需具备的先决条件;

  直觉力、想象力、文学天才、故事天才

  文学天才的材料是话语,故事天才的材料是生活本身。

  故事大师懂得如何从最少的事件中挤出生命力,而蹩脚的讲故事者却会使深奥沦为平庸。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不是造型的艺术。

  故事赐予我们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生活之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去追求、去抗争、去感受我们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深度。

  两种失败剧本:

  1.“个人故事”剧本:结构性欠缺,只是对生活片段的呆板刻画,错误地将表象逼真当成生活真实。

  2.“保证商业成功”剧本:一种结构性过强,复杂化过度,人物设置过多的感官刺激,全然割断了与生活的任何联系。

  故事必须抽象与生活,取其精华,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以致失去实际生活的原味。

  故事必须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以致除了市井乡民都一目了然的生活之外别无深度和意味。

  ——故事诸要素——

  【结构图谱】

  故事设计术语

  设计一部故事,需要将沸扬熙攘的生活故事浓缩在两个小时左右,而又同时表达出你所割舍的一切。——由这部故事了解这个人的一切或一生。

  (毛毛注:一个人的性格和现在是无数个过去积累而成的,设计一个人物,要熟知这个人的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经历。小说家中刘震云做的最好,他对人物的描述常用一两个特点概括,在事件中不足描绘出一个生动丰满的人物,他代之以人物过去的经历,由经历产生的性格变化。)

  ·结构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事件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戏剧艺术是向世界表达价值观念的艺术。

  ·价值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从正面转化为负面,或由负面转化成正面。

  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

  ·场景

  一部典型电影要选择四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场景),小说家需要六十个以上。

  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理想的电影中没有不含转折的场景。

  ·节拍

  节拍是动作/反应中一种行为的交替,这些变化的行为通过一个又一个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折。

  ·序列

  序列是一系列场景——一般两到五个,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

  ·幕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加强劲。

  ·故事

  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最后的情境,终极变化,是绝对不可逆转的。(场景、序列、幕的变化都可以逆转)

  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构成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出绝对不可逆转的变化。

  故事三角

  ·经典设计:大情节

  因果关系、闭合式结局、线性时间、外在冲突、单一主人公、主动主人公、连贯现实

  (连贯现实是确立人物和世界之间互动模式的虚拟背景,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些互动模式一直保持着连贯性,从而创造出意义。)

  经典设计是人类思维的镜像存在。

  ·最小主义:小情节

  巧合、开放式结局、非线性时间、内在冲突、多重主人公、被动主人公、非连贯现实

  (非连贯现实是混合了多种互动模式的背景,其中故事章节不连贯地从一个现实跳向另一个现实,以营造出一种晃荡感。)

  ·反结构:反情节

  ·非情节

  影片结尾处,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几乎和开始出完全等同。故事消解为呆板刻画,要么是对生活的逼真刻画,要么是荒诞刻画。

  故事设计大原则:作家必须以写作为生;作家必须精通经典形式;作家必须相信他所写的东西。

  【结构与背景】

  陷入陈词滥调的根源:作者不了解他故事中的世界。

  故事背景:

  1.时代:故事在时间中的位置。(时间域)

  2.期限: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时间域)

  3.地点: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物质域)

  4.冲突层面:故事在人类斗争的阶级体系中的位置。(社会域)

  聚焦于人物内心的冲突;聚焦于人际之间的冲突;聚焦于社会机构的冲突;聚焦于与环境力量的斗争

  作家的事件选择局限于他所创造的世界内的可能性和或然性(不确定性)。

  创作限制原理:

  故事的世界必须小到能让单个艺术家的头脑容纳它所创造出来的虚拟宇宙,并像上帝了解他所创造的世界一样对其一切了如指掌。

  世界越大,作者的知识越被稀释,创作选择就越少,故事就越发充满陈词滥调;世界越小,作者的知识变越完善,创作选择也就越多,结果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故事。

  调查研究:

  记忆研究,想象研究,事实研究

  故事不是由一对积累的信息串联而成的叙事体,而是一种对事件的设计,让我们引入一个有意义的高潮。

  创作选择:

  要发明比可能要用到的多得多的材料,并从中做出明智之选。创作就是取舍过程中做出的创作型选择。

  不要过于相信灵感,灵感只是你头脑中的第一个想法。

  选择一个场景,要列一个清单,选择对人物来说最真实、对世界来说最真实并从来没有出现在银幕上的场景。

  【结构与类型】

  1.爱情故事

  2.恐怖片

  3.现代史诗(个人对抗国家)

  4.西部片

  5.战争片

  6.成长故事

  7.救赎情节(电影弧光为主人公内心从坏到好的道德变化)

  8.惩罚情节(好人变坏,并受到惩罚)

  9.考验情节(保持坚强意志抵御屈服诱惑的故事)

  10.教育情节(主人公人生观、他人观或自我观的深刻变化,从负面到正面)

  11.幻灭情节(世界观由正面到负面的深刻变化)

  超大型:

  12.喜剧(恶搞喜剧、讽刺喜剧、情景喜剧、浪漫喜剧、荒诞喜剧、黑色喜剧)

  13.犯罪(按视点分)

  14.社会剧(指出社会问题,构建一个故事,展示疗救方法——家庭剧、女性电影、政治剧、生态剧、医疗剧、精神分析剧)

  15.动作/探险(高端探险、灾难/生存电影)

  16.历史剧

  17.传记

  18.纪实剧

  19嘲讽纪录片(假装根植于现实或记忆,以纪录片或自传片的形式出现,却纯属虚构)

  20.音乐片

  21.科学幻想

  22.体育

  23.幻想

  24.动画

  25.艺术电影(最小主义和反结构)

  类型常规是界定各个类型以其次类型的具体背景、角色、事件和价值。

  类型的选择明确地决定并限定了一个故事中什么是可能的,因为它的设计必须将观众的知识和预期考虑在内。

  在喜剧中,观众必须感到,无论人物怎样从墙上摔下,怎样在生活的鞭挞下痛苦呻吟或辗转反侧,都不会造成真正的伤害。

  最小主义/反结构对常规的打破即是艺术电影赖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常规所在。

  类型创作:

  1.列出与你的电影相似的电影清单。

  2.找到它们的剧本。

  3.研究这些影片,对照剧本,将每一部影片按背景、角色、事件和价值等成分进行细分。

  4.找到这一类型的故事都是干什么的,其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的常规是什么。

  创作限制:

  创作限制的原理讲求在一个障碍圈内获得自由。

  【结构与人物】

  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如:年龄和智商,语言和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服饰选择,性格和气质,价值和态度。

  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变越能真实体现人物的本性。

  (人物塑造通过影片的进行在最终可以让我们发现人物真像。)

  优秀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

  人物和结构之间常见的运作方式:

  1.故事铺陈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

  2.引入人物内心,他的真实本性他在选择选取这个行动而不是那个行动的过程中得到揭示。

  3.这一深层本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发生冲突,即使不完全矛盾,也要互成对照。我们感觉到,他并不是表面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4.故事开始给他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要他做出越来越困难的选择。

  5.待到故事高潮来临,这些选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物的个性。

  结构和人物互相连锁:

  故事的事件结构来自人物在其压力之下所处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人物则是通过压力之下的选择和行动来揭示和改变的生物。两者是同时被改变的。如果改变了事件设计,也就改变了人物;如果改变了人物的深层性格,也就必须再造结构来表达人物被改变了的性格。

  人类的相对复杂性必须与类型互相适应。

  动作探险片和滑稽剧要求人物保持简单,因为复杂性将会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惊险动作和滑稽笑料上分散开;人际和内心冲突的故事,则要求人物的复杂性,因为简单化会剥夺对人性的洞察。

  高潮与人物

  除非你创造了高潮,否则你便没有故事。

  【结构与意义】

  一个讲好了的故事可以提供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体验须通过事后的反思变得有意义;在艺术里,体验在其发生的那一瞬间马上就会具有意义。

  前提(灵感)

  捕捉灵感:“如果……将会发生什么”

  无论激发写作的灵感是什么,都不一定要保留在作品中。

  故事需要戏剧化的表达。——故事的意义,必须通过具有情感表现力的故事高潮来进行戏剧化的表达,不能借用解释性对白的帮助。

  主控思想

  一个完成故事的主控思想必须能够用一个句子来表达。

  越是围绕一个明确的思想来巧妙的构造你的故事,观众在你的影片中所能发现的意义就会越多,因为他们会接受你的想法并将其深刻含义感悟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一个故事中强行打包的东西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互相挤压,直到影片最终崩溃成一堆互不关联的概念瓦砾,没有表达任何东西。

  主控思想的组成部分:价值+原因

  价值:具有正面或负面负荷的首要价值。

  原因:主人公的生活或世界之所以会转化为最后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因素。

  如何捕捉主控思想:看着结尾问自己:作为这一高潮动作的结果,有什么正负价值,被带到了主人公的世界?接下来,从这一高潮往回看,一直深挖到故事的基石,问自己:这一价值被带到他的世界的主要原因、动力或手段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组成的句子就是主控价值。

  如果一个故事情节完全按照你最初的计划展开,你的写作方法便过于拘谨,没有给你的想象和直觉留出余地。你的故事应该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吃惊才对。

  思想VS反思想

  故事进展通过在故事中被押上台面的各种价值的正面负荷和负面负荷之间的动态移动而构建起来。

  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的设计中,正面思想和负面思想一直都在争论,你来我往,创造出一个戏剧化的辩证论战。而在高潮中,这两个声音将有一个胜出,成为故事的主控思想。

  同一思想的正反两面在整个影片循环往复地较量,紧张度不断加强,直到危机转折点处,它们在最后的绝境中迎头相撞,这一碰撞便产生了故事高潮。

  注意:在创造故事“论战”的维度时,必须给予交战双方同等的火力。

  不要将故事误用或滥用于说教。

  理想主义、悲观主义和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

  ·理想主义

  “上扬结局”故事表达的是乐观主义、希望和人类的梦想,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正面负荷的观点;我们所希望的生活图景。

  ·悲观主义

  “低落结局”故事表达的是我们的愤世嫉俗、失落感和时运不济之叹。是对文明堕落和人类阴暗面的一种具有负面负荷的观点;是我们所害怕发生又明知它会时常发生的人生境遇。

  ·反讽主义

  1.正面反讽:对当代价值——成功、财富、名誉、性、权利的过分追求——将会摧毁你,但你只要能及时看清这一真理并抛弃你的执着,便能使自己得到救赎。

  (高度反讽意义:救赎情节)

  2.负面反讽:

  如果你一味地痴迷于你的执着,你无情的追求将会满足你的欲望,然后毁灭你自己。

  ——故事设计原理——

  【故事材质】

  主人公:

  ·单一主人公

  ·复合主人公:两个或两个以上任务。

  1.群体中所有个体必须志同道合,共有同一个欲望;2.在为了满足这一欲望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在一个复合主人公之内,动机、行为和结果都是共通的。

  ·多重主人公:多情节故事

  不是通过一个主人公的集中欲望来驱动故事的讲述,而是将一系列小故事编织在一起,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立的主人公,用以创造出一幅具体社会的动态图景。

  主人公可以是招人喜欢的,也可以不是。

  1.主人公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人物。

  其意志力必须足以在冲突中支撑其欲望,并最后采取行动才创造出意义重大且不可逆转的变化。

  主人公意志的真正力量也许会掩藏在一个被动的人物塑造之后。

  2.主人公必须有自觉的欲望。

  3.主人公可以有一个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

  4.主人公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欲望对象。

  5.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

  6.主人公有意志和能力追求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一直到线索的终点,一直到背景和类型所确立的人类极限。

  故事的艺术不在于讲述中间状态,而在于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钟摆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情形,讲述在最紧张状态下经历的人生。

  7.故事必须构建出一个最后动作,让观众无从想象出一个更好的可能。

  观众希望我们把他们带到极限,带到所有问题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的地方——故事主线的终点。

  8.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

  移情:“像我”。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

  冲突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人物的自我以及产生于其头脑、身体和情绪等自然要素的各种冲突。

  第二层面:比社会角色更深的亲密联系。

  第三层面:个人外冲突——超出个人之外的所有对抗力量源。(与社会机构和社会个体的冲突;与个体的冲突;与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

  鸿沟

  所有人物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在故事的任何时候,总是会采取从他自己的主观视点看来最小的保守行动。

  什么东西是必要而又最小和保守的,是相对于人物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视点而言的。

  人物采取行动,希望他的世界做出一个有益的反应,但其行动的效果却引发了各种对抗力量。人物的世界所作出的反应要么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要么比他期望的反应更加强烈,要么二者兼有。——鸿沟

  一旦现实裂开这一鸿沟,人物便会以其意志力和能力,意识到他不可能以最小的保守方式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必须奋力越过这一鸿沟,采取第二个行动。这下一个行动是人物在刚开始时不愿采取的,不仅因为这一行动需要更强的意志力,迫使他更深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更重要的是,第二个行动将使他面临风险。

  风险的必要性——如果主人公失败,生活将会回到正常状态,那么这个故事便不值得讲述。

  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置身于永恒风险之中。

  任何人类欲望的价值尺度与它的追求所冒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价值越高,风险越大。

  人物采取第二个行动时,是基于他对世界的新期望而行动的,一个他觉得与其修改了的世界观一致的行动。

  从里面写到外面

  情感真理唯一可靠的源泉是你自己。为了创造有启迪意义的人类反应,你不但必须进入人物的内心,而且还要进入自己的内心。

  ·方法:自问:“如果我是这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鸿沟内的创造

  为了建立下一个节拍,作者必须走入人物的主观观点,以客观的眼光审视他刚刚创造的动作,这一动作预期着人物世界的一个特定反应,但这一预期反映绝不能发生。相反,作者必须撬开这一鸿沟,问自己:“那一反应的对立面是什么?”

  任何场景中,如果反应缺乏见地和想象,迫使期望等同于结果,那么这个场景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节奏杀手。

  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是一个人采取行动时,希望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裂开的鸿沟是期望和结果之间、或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断层。

  【激励事件】

  故事由五部分组成: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

  故事的世界

  对所有故事提出的一般性问题:

  1.我的人物靠什么为生?(每天的各个方面,如工作、玩耍、祷告、做爱)

  2.我的世界的政治是什么?(政治是我们给予任何社会中权力分配的名称)

  家庭内也有政治,爱情关系也有政治。

  3.我的世界的仪式是什么?

  4.人物如何吃饭?

  5.我的世界的价值观是什么?人物对善恶的考量是什么?我的社会的法律是怎么样的?

  6.类型或类型组合是什么?有什么常规?

  7.人物的履历是什么?(从他们出生那天起,到开篇场景,生活是如何塑造他们的)

  8.幕后故事是什么?(幕后故事是作者可以用来推动故事进展的一整套发生在人物过去的重大事件)

  9.我的角色设计是什么?(每个角色都必须适用于一个目的,角色设计的首要原理是两极分化)

  作者资格

  两条原理控制着观众的情感投入:移情;可信。

  可信性: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可以自圆其说。

  真实可信取决于讲述细节。当时用少量精选的细节之后,观众的想象会自然脑补其余,完成一个可信的整体。

  独创性存在于对真实可信的执着追求,而不是来自标新立异的猎奇。

  激励事件

  当一个激励事件发生时,它必须是一件动态的、充分发展了的事件,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或模糊的事件。

  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激励事件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要么直接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要么由主人公所引发。

  激励事件偶尔需要由两个事件构成:一个伏笔,一个分晓。假如一个激励事件的逻辑发展需要一个伏笔,作者决不能推迟分晓的时间——至少不能推迟的太久。也不能把主人公蒙在鼓里,令他根本不知道他的生活将要失去平衡。

  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做出反应。

  一个事件把主人公的生活推向混乱,激发起一个自觉的欲望,使他力图找寻他觉得能够整饬这种混乱的东西,并为得到它而采取行动。

  激励事件不仅激发出一个自觉的欲望,还会激发出一个不自觉的欲望。

  故事脊椎

  脊椎是主人公为恢复生活平衡所标出的深层欲望和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它是第一位的统一力量,将故事的所有其他要素融为一体。

  故事的表面无论发生什么,每一个场景、形象和话语最终都是故事脊椎的一个方面与欲望和行动的这一核心具有某种因果或主题的联系。

  如果主人公没有不自觉欲望,他的自觉目标便成为故事脊椎。

  如果主人公有一个不自觉的欲望,这个不自觉欲望就会成为故事脊椎。不自觉欲望总是更强烈、更持久,其根基一直扎进主人公的内心。

  求索

  所有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

  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

  激励事件的设计

  激励事件发生的两种方式:由于巧合;出于决定。

  原则: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必须发生在银幕之上。每一个次情节都有自己的激励事件,可以出现于银幕,也可以不出现于银幕。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是一个大钩子,激发和捕捉观众的好奇心。

  激励事件的定位

  主情节的激励事件(第一个重大事件)必须在讲述过程的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发生。

  激励事件可以是影片中发生的第一个事件,也可以放在很后面,或者中间的任何地方。不过,在让观众等候主情节时,需要一个次情节来保持观众的兴趣。

  如果对主情节的激励事件进行定位——问自己:关于主人公及其世界,观众需要知道多少东西才能引发出一种完全的反应?

  【幕设计】

  进展纠葛

  进展纠葛指当人物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时,产生越来越多的冲突,从而创造出一系列逐次发生的事件,经过一个个无法回归的点(不归点)。

  通过发掘出人物越来越大的能力,要求他们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意志力,并将他们推向越来越大的风险,令他们不断越过一个个按照行动的力度或性质划归的不归之点,作者便构建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进展过程。

  一个大情节影片设计为40~60个场景,组合成12~18个序列,构建为三个或更多的幕,其力度一个强似一个,直到路线终点。

  纠葛型VS复杂型

  为了让故事产生纠葛,作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制造冲突,一直到线索的终点。

  ·纠葛型:仅发生于一个层面的冲突

  内心冲突——意识流

  个人冲突——肥皂剧

  个人外冲突——动作/探险、闹剧

  纠葛型影片有两个特征:1.人物设置庞大;2.需要多场地和多景点。

  ·复杂型:发生在所有三个层面的冲突

  幕设计

  每一个场景都成为一个转折点,价值从正面摆向负面或由负面摆向正面,在人物的生活中创造出意义重大但程度细微的变化。一系列场景构建成一个序列,并以一个对人物造成适中打击的场景作为顶点,以甚于同一序列中任何场景将其价值向更好或更坏方向改变的程度。一系列序列构建成一个幕,以一个场景作为高潮,在人物的生活中创造出一个重大的逆转,其强度甚于任何已经完成的序列。

  一个故事影片起码需要三幕(三个重大逆转)。

  一个三幕故事要求四个重大场景:开篇的激励事件以及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的高潮。

  最后的一幕必须是最短的一幕(不要超过20分钟)。在最后一幕中,要给观众一种加速感,一个急剧上升的动作,直逼高潮。

  如果度过长长的第二幕泥沼:增加次情节或增加新的幕。

  幕过多(五至八幕)带来的问题:

  1.幕高潮的繁殖容易招致陈词滥调

  2.幕的繁殖会削弱高潮的冲击力并导致重复感。

  假结尾

  在偶然情况下,尤其是在动作片类型中,在倒数第二幕高潮处,或在最后一幕的进展过程中,作者会创造出一个假结尾。但对大多数影片而言,假结尾都是不合时宜的。

  幕节奏

  重复是节奏的死敌,故事的动感取决于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交替变更。

  如果主人公得到了他的欲望对象,使最后一幕的故事高潮成为正面,那么倒数第二幕高潮则必须为负面。如果主人公未能达成欲望,倒数第二幕高潮则应是正面的。

  一个故事可用反讽作为高潮,一个既负且正的结局,但正负绝不可以平衡。作者通过仔细思考、研究反讽,确定它到底向哪边倾斜,然后设计出一个倒数第二幕高潮,与故事总体的情感负荷构成矛盾。

  虽然最后一幕和倒数第二幕高潮必须互相矛盾,但其他幕高潮的价值符合可以是不确定的。

  次情节和多情节

  多情节影片绝不发展主情节,相反,它将一系列次情节规格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在主情节和次情节之间,或在多情节的各个不同情节线之间,具有四种可能的关系。

  1.次情节可以用于与主情节的主控思想构成矛盾,从而以反讽丰富影片。

  2.次情节可以用于与主情节的主控思想构成回响,从而以同一主题的多种变异来丰富影片。

  ——将影片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是思想。

  3.当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必须推迟时,可能需要一个伏笔式次情节来开始故事的讲述。

  4.次情节可以用于为主情节制造纠葛。(利用次情节作为一个额外的对抗力量源)

  次情节增加了人物的深度,使观众从主情节的紧张或暴力中得到一种轻松或浪漫的调节,但它的首要目的是要让主人公的生活更加艰难。

  主情节和次情节之间重心的平衡必须小心控制,以防失去故事的焦点。为了收敛次情节的发展,其中的有些成为——激励事件、幕高潮、危机、高潮或结局——都可以保留在画外。

  【场景设计】

  转折点

  一个场景即是一个微缩故事——在一个统一或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而表现出来的、转折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的一个动作。

  场景导致细微又意义重大的变化。序列高潮是一个导致适中逆转的场景——这种变化的冲击力要大于场景。幕高潮是一个导致重大逆转的场景——这一变化的冲击力又大于序列高潮。

  转折点的效果是四重的:惊奇——增加好奇心——增加见识——新方向

  自我表达问题

  讲故事的人把我们引入期望之中,让我们以为自己明白一切,然后将现实撕裂,制造惊奇和好奇,把我们一次又一次往故事的前面部分送。在每一次回溯的旅行中,我们都能获得越来越深的见解,深刻理解人物及其世界的性质——这是隐藏在电影影响之下的、不可言传的真理的一种顿悟。

  一个漂亮的转折时刻起到的效果是,当观众突然获得某种见解时,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一个设计漂亮的故事能够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激发这种愉悦。

  自我表达产生于从转折点中喷涌而出的见解洪流。

  伏笔和分晓

  见解必须以伏笔和分晓的方式进行构建。

  伏笔:将知识一层一层铺垫好;分晓:将铺设的知识传达给观众以闭合鸿沟。

  如何埋植伏笔:

  但观众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它们具有一种意义,但通过见解搜寻之后,它们却被赋予第二层更加重要的意义。一个单一的伏笔还可能有第三层第四层的意义。

  原则:

  1.伏笔必须埋植得足够牢固。

  2.伏笔埋植的牢固度必须适应影片的目标观众。

  一旦伏笔闭合了鸿沟,这一分晓又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分晓的另一个伏笔。

  情感转变

  转折点不仅传达见解,还能创造出情感的动力。

  故事必须创造出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之间的动态交替,才能符合“回报递减定理”。

  有时情感的重复是一种行家惯用的喜剧手法。

  例外:一个故事可以从正面到正面,或从负面到负面,只要两个事件之间的反差非常大,以致回头看起来,第一个事件很有一点反面色彩。

  情感是一种短期的体验,达到高峰之后便迅速燃烧殆尽。情感是一种长期的、具有渗透性、弥漫性和直觉性的背景情绪。

  在电影中,感情被称为基调。

  基调是在影片的文本中创造出来的:光和颜色的质量,动作和剪辑的速度,演员配置,对白风格,制作设计和音乐,这一切文本特征的总和创造出一种特定的基调。

  基调就像伏笔一样,也是一种预示形式。

  当场景的动力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地确定它所导致的情感是正面还是负面时,基调便使这种情感变得具体。

  选择的性质

  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会展示独一无二而又不可调和的欲望之间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是两个人之间,可以是一个人和一种生活方式之间,可以是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也可以是一个心内自我的两个方面之间。

  【场景分析】

  文本和潜文本

  电影的文本,指银幕上的影像以及对白、音乐和音响效果的声带。我们所看见的东西,听见的东西,人物所说的话和人物所做的事。

  潜文本指在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作家必须写出一个事物的两重性。

  首先他必须用文字描写来创造出生活的感官表面:画面和声音、活动和言谈。其次,他必须创造出具有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的内心世界:动作和反应、冲动和原欲(本我),先天基因和后天感悟。

  他必须用一个逼真的面目将真理遮盖,将人物的真实思想和情感隐藏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之后。

  讲故事的人可以给予我们生活拒绝给予的愉悦:坐在黑暗的故事仪式之中,透过生活的表面,看到言谈举止后面的真情实感所带来的愉悦。

  要使场景行之有效,必须具备一个潜文本,一个与文本恰成对照或构成矛盾的内在生活。

  场景分析技巧

  一.确定冲突

  1.自问是谁驱动这一场景,谁促使它发生?

  2.深入这一人物或力量的文本和潜文本,自问:他(或它)想要什么?

  3.横跨整个场景,自问:是什么对抗力量在阻挡这一欲望?

  4.确认力量源之后问:这些对抗力量想要什么?

  好的场景,冲突双方是直接相对,而不是相切的。

  二.标注开篇价值

  确认场景中押上台面的价值,注意场景开始时其负荷是正面还是负面。

  三.将场景分解为节拍

  1.从两个层面审查场景的第一个动作:人物表面上是在做什么。透过这一表面,他实际上是在做什么。

  2.看到那一动作引发的反应。——这种动作和反应的交流就是节拍

  直到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才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拍。

  四.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

  在场景的末尾,考察人物处境的价值负荷情况,将这一笔记和第二部的笔记进行比较。如果这两个笔记相同,那么其间所发生的活动便是非事件。如果反之,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场景便发生了转折。

  五.审查节拍并定位转折点

  找到期望和结果裂开鸿沟的一瞬间,这便是场景的转折点。

  【布局谋篇】

  布局谋篇是指对场景进行整合和连接。

  统一性和多样性

  激励事件是故事最深刻的导因,因此其最终结果,即故事高潮,应该是不可避免的。把它们固着在一起的胶合剂便是故事脊椎。

  在统一性中,必须引入尽可能多的多样性。

  要在喜剧中寻找悲伤之情,把个人事务政治化,用个人的东西来驱动政治,在平常后面见到神奇,在崇高之中发现琐碎。

  进度

  故事要有生活的节奏,紧张和松弛之间的交替便是故事的脉搏。

  以紧张作为开始的基点(激励事件),通过场景和序列提升到第一幕高潮。当进入第二幕高潮,边构思出削弱这一紧张度的场景,转换成喜剧、言情,好让观众喘口气并蓄积更大的能量。放慢进度之后,再加快下一幕的进展速度,直到在强度和意义上越过前一幕的高潮、一幕接一幕地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直到最后一幕的高潮将观众的情感倾泻一空,令他们在情感上筋疲力竭又快慰无穷。最后再来一个简短的结局恢复元气。

  节奏和速度

  每一个场景的平均长度为两分半钟。每出现一个一分钟场景便会有一个四分钟场景。每出现一个三十秒场景,便会有一个六分钟的场景。在标准格式的剧本中,一页等于一分钟的银幕时间。

  大多数导演的摄像镜头都能在两三分钟之内汲干一个景点内具有视觉表现力的任何东西。如果一个场景时间过长,镜头势必重复,表现力便会流逝。

  具有重大逆转的场景一般都很漫长、徐缓而紧张。高潮不是指短促的爆发,而是指深刻的变化。

  在前面的场景中,必须通过缩短节奏,螺旋式地提升速度,当高潮来临时,就可以踩住刹车,拉长放映时间,令紧张感长留不去。

  表现进展过程

  一.社会进展——扩大人物动作对社会的影响范围

  让故事从私下开始,仅仅卷进几个主要人物。但当故事讲述过程向前进展时,允许他们的行动向外分岔,扩展到他周围的世界,触动并改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特定从业人员常常被选为影片主人公:律师、医生、勇士、政治家、科学家。这些人因其职业的缘故,其社会地位与私人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他们私生活中的某事出现纰漏,作者可以将其行动扩展为社会事件。

  二.个人进展——将动作深深楔入人物的私人关系和内心生活之中

  从一个需要找到平衡而且似乎比较容易解决的个人或内心冲突入手,然后随着故事进展,向下捶打故事——从情感上、心理上、身体上、道德上——一直深入到隐藏在公众面具后面的阴暗秘密和不可告人的真相。

  三.象征升华——将故事意象的象征负荷从个别发展为普通,从具体发展为原始模型

  首先从那些只能代表它们自己的动作、景点和角色入手,然后随着故事进展,选择那些意义不断加强的形象,一直到故事结尾,人物、场景和事件能够代表普遍性的思想。

  四.反讽升华——以反讽方式转折进展过程

  反讽故事模式:

  1.他终于得到了一直想要的东西,但是已经太晚,他不可能拥有它。

  2.他被推到离目标越来越远的地方,结果却发现事实上他已被引导到他的目标。

  3.他抛弃了事后才发现的对他的幸福不可缺少的东西。

  4.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他不知不觉采取了一些背道而驰的步骤。

  5.他采取行动想要毁灭某一事物,结果却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他得到了某种他坚信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的东西,想方设法要摆脱它,结果却发现那是一份幸福的厚礼。

  过渡原理

  第三要素是用于过渡的铰链,是两个场景中共有的东西或相反的东西。

  举例:

  1.人物塑造特征

  共有:一个顽皮小孩——一个孩子气的成人;相反:笨拙的主人公——优雅的反面人物

  2.动作

  共有:做爱的前戏——高潮后的余欢;相反:热烈的闲聊——冷漠的沉默

  3.一句话

  共有: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重复的短语;相反:恭维——谩骂

  4.一个物体

  共有:温室的内景——丛林的外景;相反:刚果——南极

  5.光的质感

  共有:黎明前的阴影——日落后的余晖;相反:蓝色——红色

  6.声音

  共有:拍打海岸的波浪——酣睡者呼吸的起伏;相反:轻抚肌肤的丝绸——声音刺耳的齿轮

  7.一个想法

  共有:一个婴儿的新生——一部音乐的序曲;相反:画家空白的画布——垂死的老者

  【危机、高潮和结局】

  危机

  危机必须是真正的两难之境——是不可调和的两善之间和两恶之轻的选择,或同时面临两种情况的选择,将主人公置于生活中的最大压力之下。

  高潮中的危机

  危机和高潮都在是最后时刻才发生的,且发生在同一场景。

  危机决定可以用来转折倒数第二幕高潮,使最后一幕完全充满高潮动作。

  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危机决定还会紧接着激励事件,使整部电影成为一个高潮动作,但有着重复的巨大风险。

  危机决定发生在此时此地,而故事高潮发生在彼时彼地的情形也并非罕见。

  高潮

  高潮并不一定充满噪音和暴力,但它必须充满意义。

  意义:从正面到负面,或从负面到正面,或有反讽或无反讽的价值剧变——当价值处于最大负荷时所发生的绝对不可逆转的价值摇摆。

  创造这一变化的动作必须是纯粹的、不言自明的,不需要任何解释。这一动作必须适应故事的需要。

  一个高潮的想法跳入想象后,必须逆向工作,为它在虚构现实中找到支撑,提供因果依据。确定每一个形象、节拍、动作或每一行对白,都与这一宏大的结果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的场景都必须比照这一高潮确立其存在的理由,无论是主题的还是结构的。

  如果情况许可,可以在主情节的高潮之内使次情节达到高潮。如果不可能一举达到,那么最不重要的次情节最好最先到达高潮,随后便是次重要的,最后全面构建出主情节的高潮。

  一个高潮结局必须是不可避免又出乎意料的。

  结局

  结局的用途:

  一.故事讲述逻辑也许并没有提供一个机会使次情节在主情节的高潮之前或之中达到高潮,所以它在故事的末尾需要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场景。不过这样做容易显得笨拙。

  二.展示高潮效果的影响所及。

  如果一部影片通过向社会横向发展来表达其进展过程,那么高潮也许会局限于它的主要人物,但许多配角的生活也为这一高潮动作所改变。这便会引发一个社会事件,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使所有人物都在同一景点亮相。

  三.所有影片都需要一个结局场景以表现对观众的尊重,那种“帷幕徐徐降下”的效果。

  ——作家在工作

  【反面人物塑造原理】

  ——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指挥魅力和情感魄力,必须与对抗力量相适应。当他踏上求索之路时,各个层面对抗力量的总和应该是势不可挡的。

  对抗力量:指对抗人物意志和欲望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对抗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人物和故事必定会发展得越充分。

  将故事和人物带到线索的终点

  正面价值 负面 矛盾 负面之负面

  正义 不公平 非正义 专制

  爱 冷漠 恨 自恨;以爱为面具的恨

  真理 善意谎言,半真半假 谎言 自欺

  意识 无意识 死亡 天谴

  富有 中产阶级 贫穷且忍受着痛苦 富有但忍受着痛苦

  交流 疏远 隔绝 疯狂

  成功 妥协 失败 出卖

  智慧 无知 愚蠢 貌似聪明的愚蠢

  自由 限制 奴役 貌似自由的奴役

  英勇 畏惧 怯懦 貌似英勇的怯懦

  忠诚 离心 背叛 自我背叛

  成熟 幼稚 不成熟 貌似成熟的不成熟

  被认可的自然性行为 不被认可/自然;不自然/被认可 不自然;不被认可 怪诞变态;令人憎恨

  进展过程从第一幕中从正面价值运行到负面价值,并在随后各幕中运行到矛盾价值,在最后一幕中运行到负面之负面,要么以悲剧告终,要么回到具有深刻差异的正面价值。

  【解说】

  展示,不要告诉

  作者必须为对白创造一个比事实本身更为强大的动机。

  一点一滴将解说内容融汇于整个故事,有时到最后一幕还需要披露解说信息。

  原则:

  1.切勿将观众通过常理便能轻易推断出的事情包括在故事之中。

  2.不要让一个人物告诉另一个人物他们都已经知道或应该知道的东西。

  3.切勿将观众传递解说信息,除非缺失的事实会引起迷惑。

  解说的进展型式:最不重要的事实最先出现,次重要者随后跟进,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后。

  最重要的解说信息是秘密。

  如果在讲述过程的某一点上,一个解说信息必须让观众知道,那么就要通过撩起观众的好奇心来创造一种想要知道的欲望,将“为什么”这个问题植入观众的脑海。

  确定主人公生活中高潮事件的日期之后,尽量贴近这个时间开始讲述故事。

  幕后故事

  强有力的揭示来自幕后故事——人物以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作者可以在危急时刻来披露这些事件,以此创造转折点。

  揭示会产生极强的冲击力,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保留到重大转折:幕高潮。

  闪回

  将闪回戏剧化:与其闪回到过去平淡的场景,不如在故事中插入一个微型剧,其中有它自己的激励事件、进展过程和转折点。

  不要采用闪回,除非你已经在观众心中创造出想要知道的需要和欲望。

  梦境序列&蒙太奇

  都尽量不要采用。

  画外音解说

  如果将画外音删除,故事还能讲好,就将它保留在画面内。

  例外:利用画外音形成对照或衬托。

  衬托解说:为影片增添非解说性对照的画外音,可提供智慧、反讽和见解。

  简短的告诉性解说,尤其是在电影开篇或幕间过渡时。可以偶尔为之。

  【问题和解决方法】

  兴趣问题

  观众始终在寻找善之中心,即移情和情感兴趣的正面焦点。

  “善”是对照于一个负面背景而做出的一种判断。

  善之中心至少必须位于主人公身上,其他人物可以共享这一善之中心。

  神秘、悬念和喜剧反讽

  好奇心和关心创立了三种可能的方法把观众和故事联系起来:神秘、悬念和戏剧反讽。

  一.神秘

  在神秘状况下,观众知道得比人物少。

  神秘只通过好奇心一项来博取兴趣。我们创立然后便掩盖解说事实,尤其是幕后故事中的事实。激发起观众对这些过去事件的好奇心,偶尔暗示出事实真相来撩拨观众。然后故意将观众蒙在鼓里,进行误导,好让他们相信或怀疑虚假的事实。

  特定类型:神秘谋杀

  1.闭合神秘(阿加莎·克里斯蒂形式):谋杀发生于幕后故事,观众无从得见。

  2.开放神秘(可伦坡形式):谋杀让观众亲眼目睹,于是便知道是谁干的,故事于是变成“怎么才能抓到他”。

  二.悬念

  观众和人物知道同样的信息。

  悬念将好奇和关心合而为一。所有影片中的百分之九十,无论是喜剧还是正剧,都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兴趣。

  在悬念中,好奇并不是关于事实,而是关于结果的。神秘谋杀总是会以上扬作为结局,但悬念故事的结局可以是上扬,可以是低落,也可以是反讽。

  三.戏剧反讽

  观众比人物知道得多。

  戏剧反讽主要靠关心来激发兴趣,完全排除了对事实和结果的好奇。这类故事常以结局作为开始,故意泄露故事的结果。

  戏剧反讽鼓励观众深入探寻人物生活中起作用的动机和因果力量。

  大多数影片都是在悬念关系内部混合其他两种类型以丰富讲述过程。

  惊奇问题

  真实惊奇来自期望和结果之间鸿沟的突然揭示,这种惊奇之所以真实,在于随后紧跟着大量的见解,揭示出隐藏在虚构世界表面之下的事实真相。

  廉价惊奇:恐怖、幻想和惊险中的常规。在这些类型之外,廉价惊奇只是一种拙劣的手段。

  巧合问题

  不要回避巧合,而要戏剧化地表现出它是如何毫无意义地进入生活,然后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获得意义。

  原则:

  1.尽早引入巧合,以给予它充分的时间来构成意义。

  不要在讲述过程的中点之后采用巧合,而要越来越多地把故事交到人物的手中。

  2.不要利用巧合来转折结局。

  例外:反结构影片,可以用巧合来取代因果关系。当巧合统领一个故事,它会创造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新意:生活是荒诞的。

  喜剧问题

  正剧作家崇尚人性并通过其作品表达出这样的精神实质: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人类精神也是宏伟的。喜剧则指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人类也会想方设法把事情搞糟。

  正剧作家执迷于内心生活,人类心中的激情、罪孽、疯狂和梦想。喜剧作家专注于社会生活,社会中的愚蠢、傲慢和残忍。

  喜剧作家会挑选一个被虚伪和愚蠢所包裹的具体社会机构或制度,然后大肆攻击。如果一个影片类型被滥用,也会成为嘲讽的对象。

  ·喜剧设计

  喜剧允许作家终止叙述动力,在讲述过程中插入一个毫无目的的场景,完全为了博观众一笑。

  喜剧能容忍更多的巧合,甚至是“机器神仙”式结局。(两个条件:观众感到喜剧主人公已经受了巨大的苦难;同时观众觉得他从不气馁。)

  喜剧和正剧之间的深刻区别:都以惊奇和见解来转折场景,但在喜剧中,当鸿沟訇然中开时,惊奇会让观众爆笑。

  场景内的主观视点

  主观视点的选择影响观众的移情对象。

  故事中的主观视点

  和人物一起度过的时间越多,目睹其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观众和人物之间就能有更多的移情和情感卷入。

  改编问题

  长篇小说的特长:戏剧化地表现内心冲突。

  戏剧的特长: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冲突。

  电影的特长: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外冲突。

  银幕剧作要求自然主义的对白。不过,电影可以通过非语言的交流来获取巨大能量。(特写镜头、灯光和角度的细微差别、手势和面部表情)

  电影中内心冲突的戏剧化表现完全靠潜文本。

  银幕剧作家不可能将个人冲突表现得像戏剧那样完全诗化,也不可能将内心冲突表现出小说那种密度或复杂性。

  走下“纯文学”的殿堂,去寻找冲突分布于所有三个层面上,并强调个人与外界关系的故事。

  ·改编过程:

  1.反复阅读原作,不要记笔记,知道你觉得已经融汇于它的精神之中。不要做选择或行动计划,你需要取得全面的知识。

  2.将每一个事件缩减为一两个句子,陈述发生了什么。

  3.无论小说的事件以什么顺序讲述,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4.创造一个步骤大纲,采用原作中有价值的设计,但是不要顾虑剪掉场景,如果必要的话,还可创造新的场景。

  ·改编原则:

  以电影节奏来讲述故事,同时保持原作的精神。

  不要在人物口中填满自我解说的对白,要为他们的内心冲突找到视觉表达。

  漏洞问题

  漏洞:原因和结果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补救方法:创造一个新的场景,在没有逻辑关联的事件之间强行扯上联系。

  或者,把漏洞暴露在观众面前,然后否认这是一个漏洞。

  【人物】

  人物不是真人

  人物是艺术品,是对人性的比喻。他们要高于现实,他们的各个方面都设计得非常清楚可知。

  人物真相的关键是欲望(自觉和不自觉的)。

  欲望的后面是动机,为什么他想要这个东西?

  要对动机有一个切实的理解,并在原因周围留下一些神秘色彩,为观众留下余地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其想象中添加人物的深度。

  一个人物是否成立取决于他在采取行动时做出的选择,一旦行为结束,这么做的原因就开始淡化到不相关的程度。

  如何了解你的人物:

  1.人物塑造 2.人物的面具 3.其他人对这一人物的说法 4.人物的行动

  人物设计

  主人公必须是全体人物中最多维的,以将移情焦点集中在这一角色身上。

  从本质上而言,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

  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对照法来创造:将一个正统的人物置于一个怪异的背景,或把一个神秘怪诞的个体放置在一个普通地道的社会。

  原则:

  1.不要把小角色写得比必要的更有趣味,从而导致虚假的预期。

  2.全体人物围绕主人公旋转。配角由中心人物激发,旨在描画其复杂的维。

  理想情况下,每一个场景中,每一个人物都会带出一些素质,标志着其他人的维,而所有这些都主人公的重力所固定,形成一个星群。

  喜剧人物

  喜剧人物的显著特征就是盲目执迷。

  写作银幕人物的诀窍:

  1.为演员留有余地

  2.热爱你的所有人物

  3.人物就是自知(不仅要观察生活,更要观察自己人性的神秘之处)

  【文本】

  对白

  1.对白要求压缩和简约。银幕对白必须以最少的词语表达最多的内容。

  2.必须具有方向。对白的每一次交流都必须将场景中的节拍向另一个方向转折,表达出变化的行为,且不重复。

  3.应具有目的。每一次对白的交流都要执行设计中的一个步骤,使场景围绕其转折点构建并形成弧光。

  4.听起来必须像日常谈话,采用非正式和自然的词汇,充满俗话俚语,甚至脏话。

  对白不要求完整的句子。

  一旦你感到自己写出的东西辞藻秀丽、文学性很强,就应该把它删掉。

  长话短说

  在十至十五秒内,观众的眼睛就会完全吸收所有具有视觉表现力的东西,然后镜头就会开始重复。

  尽量不要添加画外音。演员的脸消失之后,他们就停止聆听了。而且画外音失去了说话者的潜文本。

  尽量不要写长短对白。生活中不存在独白,生活是对白,即动作/反应。把长短对白分解成动作/反应的型式,用以构建人说话的行为。

  一个人也可以对他自己,对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做出反应。

  优秀的电影对白倾向于采用掉尾句(悬念局)来构建,其语义被延缓到最后一个字,迫使演员和观众听到台词的末尾。

  只要能够创造出一个视觉表达,就绝不要写对白。

  描写

  只描写那些可以拍摄出来的东西。

  ·回避使用泛指名词和带修饰的动词,寻找食物的具体名称。

  ·删除一切抽象的明喻或暗喻。

  ·删除“我们看见”和“我们听见”。

  ·删除所有镜头和剪辑的注释。

  银幕剧本是一个主场景作品,只应包括那些对故事讲述绝对必须的角度描写。

  形象系统

  观众本能的意识到,每一个物体的选择都是为了表达一些它自身以外的意义。所以,可能的形象图谱必须大幅削减,只留下那些具有适当含义的物体。

  形象系统:一种主题策略,是植入影片中的一个形象种类,从头至尾连贯一致而又不无变化地在声画中反复出现,以同样微妙的方式,作为一种潜在的交流来增加审美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形象系统的创立:

  1.外部形象法选取一个在影片之外就已经具有象征意味的范畴,把它引入影片中,用以指称和影片之外同样的意义。

  2.内部形象法选取的范畴在影片之外也许有也许没有象征意味,但引入影片之后便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而且只在影片中成立。

  一个形象系统必须是潜在,绝对不能让观众意识到它。

  片名

  一部影片的片名是用以定位观众的市场营销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使观众对即将来临的体验有一个切实的心理准备。

  一个有效的片名应指称故事中实际存在的东西——人物、背景、主题或类型。最好的片名常常同时指称两个或所有成分。

  【作家的创造方法】

  1.步骤大纲——罗列场景,取舍

  2.处理台本(不要写对白,但要写出潜文本)

  3.银幕剧本——将处理描写转换成银幕描写并加上对白

  《故事》读后感(八):ABOUT THIS BOOK

  我觉得自己的日志零零散散,但是重在记录。写的多了,总该有一天,它会变成一个人的完整故事。

  大约在半年前,我起誓两年内考雅思,不过半年过去了,为此没有付出一些实际的行动。

  几天前,在电子书阅读器上,读了一本叫《故事》的书,似乎很适合我这种需要解读电影的人看,就从某宝入手了纸版的。读到深处,我又想当编剧了。其实我早有准备拍几个短片,练练手。但是下载美拍之类的直播软件,似乎与我的目的背道相驰。话说,每个笑话都有真实的成分,这本书开头介绍的作者履历,让我感到又些佩服,这位作者的编剧培训学员中,有60人得过奥斯卡奖。不过很显然,北电,上戏和中传这类未来明星的摇篮,并没有这样的书作为教材。

  电影看的越多,片慌越严重。但是买了这本书,发现其实这世界不缺好电影。书中涉及的将近450部电影中,自认为骨灰级影迷的我,看过的不足70部。这本书不是照搬imdb top250,没有大家推荐推烂的肖申克救赎,没有海上钢琴师,没有怦然心动,但是那450部样样都是要么长于故事,要么长于情节,要么长于效果。而且不是所长的那部分没有拖垮电影的电影。

  其实,也不够格评头论足这本书,和这位作家。只是想说,你是个影迷,该读这本书。你是个肤浅的影迷,更应该读这本书。

  《故事》读后感(九):写作枕边书

  只读了一遍,都有点不敢妄言书评,时刻自问:自己真的读懂了吗,自己在打字码子的时候又能引用到这经典的剧作书的几丝精髓呢?

  确实是部杰作,不仅和国内的书不一样,和国外的书都不一样,记得《我写的剧本胜过你写的》还有悉德菲尔德的三部曲,都提出很多形式公式和模式,买即一个不说,直说方法和思想。之后又读了芦苇的《电影编剧的秘密》觉得这中国第一编剧是在高大上,有点太高了,把电影拔高了太高,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了。所以还要看麦基。

  我是这样想的,以后每每写剧本或者构思,都要打开麦基的这部作品,自己在考汉语言本科的时候还是看了好几遍的书,为何真到玩剧本的时候反而不敢动手了呢?这部书不仅仅有改变写作思想的巨大作用,更有知道写作技术方面的临阵魔枪作用,魔幻的魔!

  有这个梦想,还要继续努力,既然知道它的博大,也会继续自己的练笔,既然知道他的经典,就应该及时运用,因为不管你看了多少剧作书,能够运用的才是属于你的。

  《故事》读后感(十):精彩摘录

  作者幽默风趣,对一个观点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让我甘愿献出我的膝盖。

  这书真的可以称为编剧的圣经

  称为圣经的还有北影指定教材《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但和《故事》比真不是差了一星半点。不过里面还是有区别于《故事》的新知识,比如卡片法。但想真正的了解编剧,成为编剧,还是拥有一本《故事》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故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