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红读后感锦集
《淡江红》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淡江红》读后感(一):一出源于见色起意的时代悲剧
高阳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真实中夹杂着荒诞的感觉,他虽然写历史,却有总是能从一种特别的角度冷眼旁观历史,虚假中偶尔透着真实,真实中又反射出不合常理之处。这一切违和感在《淡江红》中那篇长长的序言中有了答案,高阳并不是洒脱投笔入历史,却在漫长的写作途中对历史、对写作有了自己的坚持,即使这份坚持在外人看来仅仅是固执,甚至是偏执,也在所不惜。
《淡江红》不同高阳以往和历史有所关联的小说,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近代的年轻男女们身上,发生在一个管理制度混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尚在读大学的章敬康在公交车偶遇了一位妙龄少女,因为不忍心只她一个女孩子没有座位就让了座,收获了女孩一个甜美明亮的微笑。也正是因为这一笑,女孩青春靓丽的容颜变得愈发夺人心魄,在章敬康懵懂的少男心里刻上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家境一般的章敬康被父亲兄嫂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学业有成。自己粗心大意丢失了手表,也能在实际因为惦记美女却被误会求学刻苦忘了时间晚归而得到父亲的理解,并得到全家支持贷款给他重新购买一块手表。如果按照正常人的思维逻辑,章敬康或许应该忘记只有一面之缘的美女,不辜负自己家人的期望一心向学,可是如果从众这个故事就戛然而止了。
对美女魂牵梦绕的章敬康化身痴汉,约着好友的途中也能突然扔下好友,去追寻梦中的那一抹倩影。追上了之后更是跟在人家屁股后头一去三里地,一副痴情的样子。但他对美女的美化,在美女露出粗俗的一面之后,又变成了大义凛然拯救失足少女的戏份。诚然女主角李幼文可以称得上一个失足少女,但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缘何有勇气只因为自己的一厢情愿就化身圣父,誓要将一切拉回自己以为的正轨上。
时代的悲剧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仅是因为被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无能为力的普通人苦苦挣扎,却依然只能选择接受命运的那份悲壮,更是源于那些如蝼蚁一般的普通人前赴后继以献身的姿态,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章敬康无疑是想为李幼文铺一条锦绣前程,为此他可以拒绝更适合他的却并不如李幼文那么惊艳,甚至相比起来平庸世俗的蔡云珠。只是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过分的依赖了他人的主力,失去亲朋好友,他是否可以独立人世间逍遥自在尚是问题,怎么还能够有余力救人于水火。章敬康的悲剧在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不能脚踏实地的人,永远没有资格超脱世俗累赘,过分理想化的学子精神,遇上了赤裸裸的现实,也得打碎了重新铸造。
追寻着美丽皮囊的章敬康的最终结局一点也不冤,正如蔡云珠所言,“章敬康情有所钟,他总算死得其所了。”只是可惜了在他身上寄予厚望的老父亲可怜白发人送黑发人,以及待他如父如母的兄嫂一腔恨意竟不知该找谁寄托。人竟可以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盲目到如此程度,不可谓不悲哀。即使是至情至性,追求爱情的时候,就能够将亲情友情置之不理,不正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笨蛋行径。
成年人的流血牺牲,不应该如此轻巧,成年人的失败教训,值得后事之人警醒。时代从来没有为难过我们,为难我们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
《淡江红》读后感(二):不合时宜的爱情引致的悲剧
爱情,总是来得莫名其妙,或许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便会让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结下深厚的缘分,而这份缘分,最终给他们带来的又是什么,这又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了。而不合时宜的爱情,会招致怎样的后果?或许你可以在高阳的这本《淡江红》中找到答案。
中规中矩的人,尤其是男性,似乎总是会被充满野性的玫瑰吸引,却对温婉贤淑的百合提不起兴趣,章敬康对家境优越的蔡云珠的冷待、和对家境艰难的“太妹”李幼文的一见钟情和魂牵梦萦,便是如此。
在与李幼文的第一次邂逅之后,章敬康的心上便留下了她的倩影。而第二次追上公交车的危险之举,更是让章敬康确定了自己对李幼文的心意。而他对蔡云珠的冷待,也令好友秦有守很是疑惑,因而得知了他与李幼文相识并苦恼找不到李幼文下落这件事。
在利用了一番关系之后,秦有守得知李幼文非正经女子。可是,当秦有守将这一情况告知章敬康后,章敬康却并不愿意相信李幼文是个太妹,但他并不相信那般令他心动的美好女子是个太妹。即使后来似是发现她确然如此,章敬康反而将自己对李幼文的crush(个人感觉章敬康对李幼文的感情是crush,即是一时的迷恋,而非真正的love)赋予了拯救对方、将对方引入正轨的重大意义。
陷入爱情的人,不管男女,总有做爱人救世主的野望,渴望拯救爱人于水火之中。只是一旦“发现”爱人的真实模样,遇到了意外之外的挫折,内心的一腔热血和欲望便如烈日炙烤的残雪,一下子消融殆尽,反而留下蜿蜒的污水,仿若自己遭了一场羞辱,还是自取其辱,恨不得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
如此看来,这份爱情的纯粹,似乎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究竟是真的爱对方,还是爱自己伟岸的身躯、悲悯的灵魂、救赎他人的姿态呢?
“那样一个女孩子,外表是一个美好的女性,而行为完全跟流氓一样,找不出一丝一毫女性的味道。这,怎么可能呢?简直是个怪物!”
被李幼文“修理”了一顿后,章敬康便生出这样的感慨,但只要李幼文再放低姿态求他,他也无法硬起心肠对她,反而一心一意帮她解决与母亲的“冷战”问题。
而且温婉贤淑的百合是生于和长于富贵温室之中的,而野性不羁的玫瑰却为陋室及病弱寡母拖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百合待他有多温柔小意,都被他解读成了“准备以施舍的手段去换取他感恩图报的爱情奉献”,令他心生反感,倒是因为玫瑰流露出的一点柔弱之态而更加怜惜不已。
所以,受过高等教育的某些男人总是妄自尊大的,而且还拥有着莫名其妙的脆弱的自尊心,总是没有自知之明地乐于扮演救世主和道德评判者,怜贫惜弱却不看看自己是否有那样的能力与资本。
爱情,有的时候却是如此地不讲道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的事情总是平常,不然,这世上也不会有那么痴男怨女了。只是,利用他人对自己的爱慕之情来帮助自己的爱慕之人,虽然对方或许是自愿的,但这到底是一件极为不道德的事。不喜欢蔡云珠这朵温室百合,却总是利用这朵百合,或者借助百合的力量来帮助玫瑰,这又是何种道理呢?
李幼文这朵玫瑰,或许也不想拥有这样不堪的家境和命运,但失踪的父亲、病弱的母亲、困难的家境,却也不是她自甘堕落、沦落风尘的理由和借口吧?还有她的任性和骄纵,游戏红尘的娇狂,在欢场中周旋却养活一众帮派的做法,实难令人理解和体谅。
此外,经历过生活波折的李母,竟然如此单纯而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位陌生年轻人的帮助,难道她内心就从来不曾考虑过这位年轻人能否为她提供这些帮助,也不曾考虑过这位年轻人是出于单纯的好心在帮助自己吗?那为何偏偏只帮助自己呢?这些问题,或许不是没有想过,而是出于自私的人性,故意忽略了吧。
尚未经过社会毒打的年轻人、不知生活艰辛的年轻人、一直活在父兄羽翼庇护之下的年轻人,对待处境不如自己的人,尤其是这个人还是自己颇有好感的美丽少女,内心总是充满关心和怜爱的,恨不得将她及她的亲人都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却不曾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做他人的庇护之伞呢?
而最后蔡云珠的那份宽容、对李幼文的同情,似是有点过于虚假,令人忍不住质疑她对章敬康的爱,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不然,何以如此圣人般地宽悯。
爱情,诚然可贵,却也需要理智的扶持,过于偏执而无理智的爱,最终焚毁的是自己的身心。或许,在高阳定下这本书的书名为“淡江红”时,便已暗示了这一故事的结局,暗示了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爱情,最终结下的只会是苦涩的果实。
《淡江红》读后感(三):高阳笔下的都市爱情,求而不得的背后,流淌着无尽的遗憾与悲凉
看这本高阳写的都市情感小说《淡江红》之前,我心里边已经给自己打过预警,这大约不会是一本单纯的谈感情的小说的。
果然,这个高阳笔下的爱情故事中,每个人都怀有鬼胎。每个人对于爱情都或多或少地充斥着自私与利用。
这本书应该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文中能感受到当时台湾的一些风气。对于学历的崇尚,对于女子娴静温顺的赞美,以及受到的外来文化的一些冲击等等。
书中,章敬康这名大学生,出身普通,父母都是普通公职人员,供他上大学已经比较吃力。因为章敬康学业比较出众,考上了台大,所以对其给予了厚望,对他的要求尽量满足。
章敬康本人呢,说不好听一点,特别自私,对父母也真的不太孝顺。这位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大学生,受到家里人过分地保护。一路过得顺风顺水,虽然自己背景普通,好友条件却不错,还受到了白富美的垂青,对自我认知就有点偏差。在李幼文那里受到一点挫折,就如同玻璃上的苍蝇,看得到光明,却找不到出路和方式。在小说中,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在求助朋友。在心上人需要钱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当了家里分期付款为他买的手表。
他对于李幼文的感情,说简单点就是见色起意,旁观者都不能理解他为啥摒弃对他掏心掏肺的白富美蔡云珠,却对一个“太妹”李幼文死心塌地。
他不喜欢蔡云珠,除了蔡云珠外貌略普通之外,两人之间的阶层差异估计也是章敬康对蔡云珠敬而远之的原因。从小受尽宠爱的章敬康面对蔡云珠其实是骄傲又自卑的,骄傲自己不为权势低头,只追求自己的爱情。自卑的是如果真的从了蔡云珠,恐怕就要接受对方家里的提携,这对章敬康其实是一种羞辱。
章敬康对李幼文,阶层就完全反过来了。李幼文家道中落,成为“太妹”。对于章敬康来说,李幼文是一个需要自己拯救的柔弱对象。他在李幼文面前是有阶级优势的,是有自信的。所以他不理睬蔡云珠,对李幼文锲而不舍。
在年纪大一点的人看来,这就是一种还未受过社会毒打得不成熟的表现。不过章敬康有一点值得赞扬,就是他从未想过在两位姑娘之间左右逢源。
李幼文呢,这个家道中落的姑娘我觉得是值得同情的。她从小也算是出生在富庶人家,如果不是自己父亲作死,母亲嗜赌,她本可以无忧无虑地长大。
年少的小姑娘很小就要承受养家的重担。没特长没本事的漂亮姑娘就这样混迹街头,成为帮派的老么,为帮派提供资金。怎么提供资金呢,用不正当的手段出卖自己。
可以说,在章敬康遇到李幼文之前,这个姑娘就已经被毁了。她用自己的皮肉血汗养活母亲和吸她血的男朋友秦飞。章敬康的出现像是她生命中的一道曙光。可惜这道光太弱小,连自己都维护不了,更别提堕入深渊的她了。被太保男朋友PUA的李幼文最终也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看着唯一对自己真心的朋友落进了江里,崩溃了。
蔡云珠,是作者高阳极力称颂的一个正面形象。知情识趣,高雅贤淑的白富美。在文中起到了辅助剧情的作用。
她对章敬康真的是掏心掏肺,对章敬康的任何要求几乎都会尽力满足。为了不引起他的反感,连自己的情敌都不愿去看一眼。但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儿却对章敬康这样的人一往情深,真的不能理解。
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好像在追求自己求而不得的爱情,其实这些感情在世俗的眼光中都是傻气。唯有章敬康的好友秦有守才是个真正的洞悉世事的人。
这个小说的题材不是高阳擅长的,没有其历史小说或者商战小说好看。好在高阳的文笔流畅有深度。在这些爱情故事中,还是能感受到当时台湾的一些风土人情。
《淡江红》读后感(四):“爱、同情、执念”它不是三个桨糊词,别傻傻分不清 ——读《淡江红》有感
这大概是我读到的书中,导读最长的部分了,我先是看了书,又是在行走中听了它,又回头看了书,因为实在太长了,大抵都是对作者高阳在一个时代下的缩影,有着特立独行的思想,却使终无法得到一个“写手”身份的认同。
说到底组织没能承认你,只能把你对才华和自我的认知留给后人,还有自已漫长的作品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有点儿执念的故事,这倒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本书《人生海海》,那里面的主角是隐忍的,利他的,一生有着让人心疼的执念。
《淡江红》看完,结局真是让人无法预料。
不知道三观也好,得归其所也好,人的一生总是不可预知的,所有的无力都是一种禁固。
怎样的囚笼都不如人心的囚笼。 我想那个充满执念的章敬章或许是去了他该去的地方。 01 不完整的灵魂,总是辨不清满足与爱 章因一眼便把一生付在了一个结束了他一生的女子手里。
只因公交车上的一眼沉醉。这个叫李幼文的女子,生性凉薄,自以为有了组织,浪迹天下,自由不羁,却用一个个谎言,吊足了胃口,让这个学富五车的经济学大学生,魂牵梦扰。
可以说,在整部书的表现里,这个女子不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用所有的手段维持着生计,偶尔也想发散自已的良心,看着让人觉得不适。
一开始我以为她是爱着她的头目的,但是她的表现,却与章扯不清,她一面利用着章给她的利好,一面用身体换钱,就是不想踏踏实实的挨过人生最基本的苦。
我想她的命运,也许从她的父母那里就受到了影响,就算她的父亲消失,她的母亲将二人可以安享生活的资本输光了。
这也注定了她们母女二人不会有更好的光景。
这和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的生活现状是一样的,许多人,只想着过了今天,或许明天就醒不过来,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就别怪,明朝跌落街头脸面无。
有时候,看着许多人的生活很可怜,而实际上人家可能过着有今天过今天,有明天过明的生活,偏偏是这样的人,赖着活,那些拼命努力的好人,却早早离开这个世界。
章在李幼文这里,有着英雄救美,自己有价值的感受被满足。
李幼文却在秦飞那个头目里寻求着满足。 蔡这位如少奶奶受着良好教育的适合做太太的女子,知分寸懂进退,却在章的眼里是那么的无趣,总少了一点儿征服欲。
这复杂的人,我想,最懂爱的人是蔡。或许,再出一部书,最适合结婚的两个人,是章的好友秦公子和蔡,他们才是最相配的人。 02 执念有时会混浊了爱与同情 章在离世的那一刻,真的得到了李幼文这个满嘴谎言的姑娘的爱了吗?或许她在那一刻,冰封许久的心动了,但是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弃了章。
章从一眼定一生,到最后死在了自己执念的爱里,不知道他染红的淡江,他自己有没有在最后一刻后悔,那英雄般的壮举,最终算是了了他的执念吗?
他把一个他傻傻倾注许多情感的人的怨念都推到了那个秦风身上。
而助长了秦风肆无忌惮的人不就是一个又一个李幼文吗?
章想照顾李幼文,却又自私的利用蔡,然后就是矛盾。
李幼文也是在利用着章,然后供给自己自己所谓的自由。
我常常分不清章是不是真的爱李,还是他的执念让他陷在了这样一场纷争里,他一定要通过拉一个烂泥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却还想保住自己的名声,所以,他拒绝蔡。
本是一场读起来荡气回肠的爱情,就是有种隐隐的人性的底色在里面混浊着。
我们用学过的墨水去定义世界的样子,可是那些在灯红酒绿中求生存的人,却盘算着哪个人能让她们用身体能换来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人是矛盾的,具体,人性是对立的。就像李幼文骗了一个客人的钱,还还了一半,还想着将来有一天会归还。
蔡小姐是大家闺秀,却同情着伤着她爱的人的人。
还想救赎,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章无法爱上她,因为她是那样一个用脑的人,一开始,我笃定蔡小姐才是那个最懂爱的人,结果,到大结局时,让我大跌眼镜,一个冷静的少奶奶,永远心胸宽广到可以容更多难容之事。
居然,爱恨皆容,不应该是恨那个李姓的女人害了她爱了多年的人吗?这不是人的常态吗?
这样的结尾,让人感觉,不符合人性,似乎只有歇斯底里才是表达感情的常态。
《淡江红》读后感(五):江水悠悠泪长流——读《淡江红》
文/望月听雪
“过去的时代并不只是纪录、国家档案、纸上论战以及人的种种抽象形态,而是都充满活生生的人物。他们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公式和法则。他们都穿上了常见的上衣和裤子,脸上充满了红润的血色,心里有沸腾的热情,具备了人类的面貌、活力和语言等特征。”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史学家卡莱尔在评论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时曾说过的,成功的历史小说将那些虚浮在文字中的人物附以血肉和灵魂,通过这些人物再现当年那个叱诧风云的大时代,或“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或“功赚一时无两名,徽商红顶极尊荣。易来应料去犹易,残局讪讥当日横”,或“旌去题新谥,宫存锁素帏。重泉应不恨,生见太平时”,或“天造草昧兮臣择君,幽愤结遏兮女求士。兰心夭娇含风云,莫歌行露嘲文君”,一骑红尘、金戈铁马,风尘仆仆中,侠士高义,尽染风采,这便是说的高阳的小说和他的怀抱了,“平生幽愤汗青知”。
看惯了他洋洋洒洒的历史小说,忽然见此间一言情小说,好奇于此种体裁他会有怎样的诠释,没有了狼烟滚滚,如何着墨书写出一段民国风的爱情,有人评价,“以历史小说见长的高阳,以生动精妙、独具韵味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饱含世情冷暖的现代都市情感绘卷。”
“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学生章敬康,在公交车上偶遇‘太妹‘李幼文。敬康对幼文一见钟情,幼文的身份和家庭背景,却不可避免的成为二人之间的阻碍。敬康立志引导幼文回归正途,然而家庭的不幸和世人的偏见,早已让幼文越陷越深……”
故事也罢,尘封于烟尘中的历史也罢,众多段落中所描绘的各种女子,有天真活泼的,“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有含羞带怯的小女子,“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有纯情端庄的,“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有知性才女,“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有飒踏豪气巾帼不让须眉的,“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有身世凄惨宁静致远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独独没有如此书中女子一般的……五千年帝王史,也是一部女子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血泪史,自古女子以贤良淑德为美德,时至今日,现代女性再无古时那般诸多牵绊,有的是如男子一般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在这个故事的民国背景之下,因了家庭困顿迫于生计而塑造出的一个所谓“太妹”,大抵便是在古代现代转换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于时光隧道夹缝中艰难生存所出现的特殊女子了,李幼文,一个面目美丽,骨子里却充满了叛逆与荒唐,世故又随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负一个对她深情款款的男子,却又为另一个道德沦丧的男子所束缚,故事的走向在开始便预示了结局,这样一厢情愿而又格格不入的恋情,于凄凉悲怆中走向终场,徒留一抹悠悠江水东流而去,所有的曾经过往随水而逝,随风而散……这便是高阳的特色了,有其他言情小说不具备的沧桑感,字里行间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沉重又令人窒息。
“零南路公车等于台大的校车,几千学生上学、放学,到西门町看电影顺便谈恋爱,一车来,一车去,干干净净,文文雅雅。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鬼吵鬼闹,也不像中学生那样晃荡着大书包横冲直撞。”台北市零南路,民国时代这条路上的旧闻旧事旧人,而任何一个时代,大学生就是家国的情怀、民族的脊梁,他们身上洋溢的青春朝气就是国家的希望。少男少女们,品味着人生的美好或者沧桑,在那个战乱时代随波逐流也好,奋起搏击也好,都是一种青春的风采,从这些普通人物里看尽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进那间六席大的书房兼卧室,只见一片溶溶的月色,从木格窗中透进来,洒在地上,形成一种很新奇醒目的黑白图案。他不忍开灯破坏了它,坐在窗前的藤椅上,静心欣赏。窗外是幽静的小院子,种着木瓜和凤凰木,秋来依然枝叶扶疏,微微的西风不时飘过,带来了秋天特有的沁人心脾的爽气和凉意。”美好如梦境般的清风习习,将一个深陷于盲目爱情中的男子心境衬托得恰到好处,以及那个车马邮都很慢的慢生活里的鸿雁传书,将情人间的暧昧更添一份时间带来的等待孤寂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故事看完,掩卷唏嘘,便是一唱三叹的愁闷思绪了,遥想杜少陵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之句,念及笔者,竟不堪其悲。
静妈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淡江红》读后感(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读《淡江红》
文/望月听雪
“过去的时代并不只是纪录、国家档案、纸上论战以及人的种种抽象形态,而是都充满活生生的人物。他们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公式和法则。他们都穿上了常见的上衣和裤子,脸上充满了红润的血色,心里有沸腾的热情,具备了人类的面貌、活力和语言等特征。”这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史学家卡莱尔在评论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时曾说过的,成功的历史小说将那些虚浮在文字中的人物附以血肉和灵魂,通过这些人物再现当年那个叱诧风云的大时代,或“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或“功赚一时无两名,徽商红顶极尊荣。易来应料去犹易,残局讪讥当日横”,或“旌去题新谥,宫存锁素帏。重泉应不恨,生见太平时”,或“天造草昧兮臣择君,幽愤结遏兮女求士。兰心夭娇含风云,莫歌行露嘲文君”,一骑红尘、金戈铁马,风尘仆仆中,侠士高义,尽染风采,这便是说的高阳的小说和他的怀抱了,“平生幽愤汗青知”。
看惯了他洋洋洒洒的历史小说,忽然见此间一言情小说,好奇于此种体裁他会有怎样的诠释,没有了狼烟滚滚,如何着墨书写出一段民国风的爱情,有人评价,“以历史小说见长的高阳,以生动精妙、独具韵味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饱含世情冷暖的现代都市情感绘卷。”
“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学生章敬康,在公交车上偶遇‘太妹‘李幼文。敬康对幼文一见钟情,幼文的身份和家庭背景,却不可避免的成为二人之间的阻碍。敬康立志引导幼文回归正途,然而家庭的不幸和世人的偏见,早已让幼文越陷越深……”
故事也罢,尘封于烟尘中的历史也罢,众多段落中所描绘的各种女子,有天真活泼的,“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有含羞带怯的小女子,“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有纯情端庄的,“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有知性才女,“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有飒踏豪气巾帼不让须眉的,“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有身世凄惨宁静致远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独独没有如此书中女子一般的……五千年帝王史,也是一部女子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血泪史,自古女子以贤良淑德为美德,时至今日,现代女性再无古时那般诸多牵绊,有的是如男子一般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在这个故事的民国背景之下,因了家庭困顿迫于生计而塑造出的一个所谓“太妹”,大抵便是在古代现代转换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于时光隧道夹缝中艰难生存所出现的特殊女子了,李幼文,一个面目美丽,骨子里却充满了叛逆与荒唐,世故又随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负一个对她深情款款的男子,却又为另一个道德沦丧的男子所束缚,故事的走向在开始便预示了结局,这样一厢情愿而又格格不入的恋情,于凄凉悲怆中走向终场,徒留一抹悠悠江水东流而去,所有的曾经过往随水而逝,随风而散……这便是高阳的特色了,有其他言情小说不具备的沧桑感,字里行间透着历史的厚重感,沉重又令人窒息。
“零南路公车等于台大的校车,几千学生上学、放学,到西门町看电影顺便谈恋爱,一车来,一车去,干干净净,文文雅雅。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鬼吵鬼闹,也不像中学生那样晃荡着大书包横冲直撞。”台北市零南路,民国时代这条路上的旧闻旧事旧人,而任何一个时代,大学生就是家国的情怀、民族的脊梁,他们身上洋溢的青春朝气就是国家的希望。少男少女们,品味着人生的美好或者沧桑,在那个战乱时代随波逐流也好,奋起搏击也好,都是一种青春的风采,从这些普通人物里看尽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进那间六席大的书房兼卧室,只见一片溶溶的月色,从木格窗中透进来,洒在地上,形成一种很新奇醒目的黑白图案。他不忍开灯破坏了它,坐在窗前的藤椅上,静心欣赏。窗外是幽静的小院子,种着木瓜和凤凰木,秋来依然枝叶扶疏,微微的西风不时飘过,带来了秋天特有的沁人心脾的爽气和凉意。”美好如梦境般的清风习习,将一个深陷于盲目爱情中的男子心境衬托得恰到好处,以及那个车马邮都很慢的慢生活里的鸿雁传书,将情人间的暧昧更添一份时间带来的等待孤寂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故事看完,掩卷唏嘘,便是一唱三叹的愁闷思绪了,遥想杜少陵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之句,念及笔者,竟不堪其悲。
望月听雪豆瓣书评同文链接
静妈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