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白菜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白菜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9-28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白菜读后感精选10篇

  《小白菜》是一本由高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白菜》读后感(一):胜利并非全部正义

  关于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一句是关菊英演唱的《小白菜》歌词中的:天生丽质薄命伤心顾影暗自怜。另外一句便是:万劫千灾,恨去愁来。最初接触这桩奇案是因为周星驰的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时至今日,也不得不感慨“周星驰式幽默”的强大影响力

  高阳编著的这本书很好的还原了这件震世奇案,是我迄今为止看过关于此案的书籍中最喜欢的一版。这件案子究竟在讲些什么呢?读罢此书后,不妨仔细的剖析一番。

  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而这桩凶案的“背锅侠”就是杨乃武和小白菜。

  若是此案就此告终,那么这件案子会和那些无头凶案一样遥远遗忘了,它的精彩之处便在于其背后的庞大组织。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又接到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折子,而这次的折子与以往不同,要弹劾浙江巡抚杨昌浚,这张奏折顺利的成为了导火索,将一场党争拉开了帷幕一面是有功的“湘军”,得罪不得,一面是刑部,完美的牵制链。最后在夏同善的召集下,十八位浙江籍官员联名写了一封呈词,案件才得以交由刑部审理。于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杨乃武与小白菜得以沉冤昭雪。

  这件案子耗时三年,期间辗转于数百位官员之手,可是当以一个上帝视角来看的话,此案是十分可笑的,因为一切都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莫须有。如果再说的直白些,便是公报私仇。可是比起这些小伎俩官场上的党派战队帝王权术更加精彩,颇有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者青铜”的感觉

  不管是古代的官场还是现在的职场,那条不需要笔画出的“三八线”已经成为所有人心公开秘密,只是看破不说破罢了。我们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就必须要找到依靠,这很残酷,但是事实,在社会漩涡中,只有抱团才能取暖,这就是一种职场的“潜规则”。

  当我们了解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件案子中真正的真相后,还会觉得这场胜利是全部的正义吗?

  《小白菜》读后感(二):无人不苦,有情皆孽。

《小白菜》

  这是我看得第二本高阳的小说,第一本是《乾隆韵事》,我喜欢一个作者,就会疯狂搜索他的所有作品来看,每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这本《小白菜》也毫不例外

好的小说,要贴到人物性格特点来写。

  从开篇作者就点名了书中的主角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更像是俗人,为了利益奔波,绞尽脑汁小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有着不同的样子,用书里的话说,

有的翘起拇指,有的噤口不语,有的面有恨色,有的掉首不顾。

  或者是我看的书太少了吧,我也是头一次看到有作者把整本书里的男主女主男配女配都描写得那么真实质感,就像是看人类纪录片,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因为他们自己想做,而不是作者强行赋予的意志,作者只是把他看见的如实的描写出来,就像一面镜子,一台放映机,把主人公所作所为串成一个个光怪陆离故事,但是如果发生现实里可以说是事故了,笑。

  高阳抽丝剥茧地,在所有的线团里挑出最不起眼的那一个,让人物的三观推动情节发展,而不是刻意写就吸引眼球却不符合人物逻辑事情节,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类奇葩小说,为了把故事推向高潮,故意让人物做一些超出他常识的事情,把人设都搞得崩塌了,还怪读者没有理解他的用意

  这样的写法,让我想起汪曾祺提过,他的中文老师沈从文说过的话,“要贴到人物来写”,高阳确实这样做到了,无需华丽辞藻堆叠,凭借他高超文字驾驭能力简单精炼的描写,让人物看起来有质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同时再发展故事情节,让人猜不透下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好的作者能带给我们的不一般的体会。

《小白菜》

  无人不苦,有情皆孽。

  再说到人物,《小白菜》一书,讲述的是同治年间,余杭县举人杨乃武文采出众风流倜傥,与豆腐伙计葛小大妻子小白菜暗通款曲,城中人尽皆知。葛小大暴毙,二人合谋杀夫的传言不胫而走。与杨乃武早有私冤的知县刘锡彤借机施以酷刑,二人不堪折磨,屈打成招。杨乃武的家人为伸冤多方奔走,终于找到了能洗刷二人冤屈证据

  作为第一主角的杨乃武,是个一出现我就非常讨厌的人物,书中描写的他高大帅气,玉树临风,而且家中还有些小钱,作为秀才却在捞偏门这个行当混得是风生水起,如果生活在现代估计也能迅速发财致富的人。

  在书中,他的一系列操作,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真的是机智到焉坏,黑的能给忽悠白了,正常能给忽悠瘸了。而出场的另一角色知县刘锡彤,也不是什么好人,出了人命官司,不在乎真相,只想着能够从中捞到好处。看他们狗咬狗一嘴毛,莫名感到很爽,我这奇怪的G点……

  在那个时间里,人们都只会替自己着想,所有人都变着法使坏,都是为了能让自己过得好,把赚钱享受为人信条,你也不能说他错了,你也不能说是事情错了,你也不能说是钱错了,那又是谁错了?是这个世道错了吗?

  这是个无人不苦,有情皆孽的时代,看着看着,仿佛被带进了故事里,我们可以是小白菜,身不由己地被家人嫁给不喜欢的葛小大,再被人用各种洋货诱惑地出了轨;我们可以是金寡妇,上门讨债不成,反而被气得上吊而死;我们可以是葛小大,勤勤恳恳做工,娶了个漂亮媳妇,最后却又被害死……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也不时上演,难得的是从故事里看到作者的慈悲心,从故事里看见生活的影子,看到那些被隐藏在文字里,那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同时在他人的身上看见自己的不足时刻保持清醒,这也是看书的意义所在了吧。

  End。

  《小白菜》读后感(三):《小白菜》:一场婚外情和尸变引发12位官老爷下马的大案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这是前清梁山舟学士赠高阳十世祖许学范的联句。高阳是《小白菜》的作者,他自1962年发表历史小说处女作《李娃》后,一鸣惊人,接着著述不断。 《小白菜》更是被几度翻拍成电视剧电影。 清末年间八月的一天,葛小大突然出现急性的不良症状,从豆腐店一路吐回家后,不多久就咽气了。 因为葛家家里穷,在棺材钱凑出来后,也就是葛小大身亡的第三天要送去埋的时候发现尸体有异,鼻中和口中流血水。 葛妈当即就怀疑葛小大是被小白菜谋杀的,于是就责问小白菜,小白菜拒不承认婆媳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决定报官。 为什么葛妈会怀疑小白菜是凶手呢?这是有因由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杨乃武是葛小大夫妇房东,杨乃武看上了小白菜,他美其名曰要“静心备考”,赶走了同样是租他家房产的葛小大隔壁家的租客,和葛小大夫妇做起了邻居。 杨乃武为了出师有名接近小白菜,他付了葛小大银两请小白菜给他做饭。 平日里杨乃武教小白菜念书写字,眉来眼去。小白菜总是趁葛小大凌晨去做工的时候,偷偷做了夜宵送去给隔壁的杨乃武。 街坊邻居经常听见半夜炒菜的声音,闻到美味的菜香,见到白天里的小白菜无精打采谣言就被传得满天飞。 杨乃武给小白菜许愿,等他中了举人,就送银两给葛小大,让他再娶媳妇,然后把小白菜接进杨家做小。 而杨乃武和小白菜如愿了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杨乃武春风得意高中了举人,和杨太太商量着要娶个小的,杨太太同意纳妾,却指明不许娶小白菜,只说她名声太差。 那边小白菜眼见杨乃武高中,心中很是高兴并且期盼着自己能早点进杨家的门。 却不想杨乃武没过多久就被革了举人,严刑拷打,锒铛入狱。 杨乃武为什么入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故事开头是一件吴家的命案出谋划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毫无操守和顾忌的男主角杨乃武出场。他不把县太爷放在眼里,挡了父母官县老爷刘锡彤的财路。 为此,刘老爷只恨没有机会报复杨乃武。 英俊潇洒,一表人才的杨乃武的姘头是长得又矮又丑又胖的豆腐店的伙计葛小大的长得貌美如花的老婆。 引用原文表述小白菜的美貌: 妻子每隔一两天到数百步外的小河边去洗衣服,只要妻子在河边出现,行人就不断地会用一双色眼紧盯着看,甚至有人看得忘了形,失足掉在河里传为笑柄。 而葛小大和小白菜的婚姻如何呢?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 葛小大,又矮又胖又丑的相貌暂且不去说了。他每天起早贪黑赚钱不多,只够他夫妻温饱。他身上的毛病,看了郎中,却连几味药都买不起。 小白菜又是那样的年轻貌美,觊觎的人不在少数。她没有去招惹别人,别人却会来惦记她。为此,很多人明里暗里,甚至在她面前为她可惜。小白菜只能顾自流泪,自叹命苦。 由此,小白菜对葛小大的嫌恶就更甚了。 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新上任的仵作判定葛小大是中毒。 那么到底是谁下的毒呢? 县太爷刘锡彤对小白菜严刑逼供,暗指是与杨乃武合计谋杀亲夫,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除掉杨乃武。 小白菜疼痛难忍,被屈打成招,杨乃武被革去举人,接着就锒铛入狱。 县太爷也对杨乃武严刑逼供,杨乃武疼得昏死过去,待把他弄醒后,他为了不再受皮肉之苦,杨乃武妄说是他买的砒霜交给了小白菜让她毒死葛小大的。 奔波劳碌一路上诉 杨家人卖房卖田,散尽家财,不断地上诉,从浙江一路告到北京,几番惊动了两宫太后,最后才得以彻底地翻案。历时三年之久,方才沉冤昭雪。 结果是葛小大乃是病死的! 故事的最后,杨乃武和小白菜吃尽苦头。杨乃武瘸了一条腿。 小白菜经过这次劫难之后,看破红尘,想要堕入空门。可是身边的人却百般劝说阻挠。小白菜见到了杨乃武燃起了旧情,却在后来知道了他的想法。 杨乃武想得是为她好,那么年纪轻轻不该长伴青灯古佛,是以要为她找个好人家。小白菜就孤怜自伤,神情恍惚,最后,她独自一个人去看海了。 这是一部历史大悲剧剧中的任何人都没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起由县老爷刘锡彤心存歹念屈判的冤案,最后翻案后,摘掉了12只红顶。他自己的命运更是惨淡,一生成就积蓄全都化为乌有,老年丧子还被发配边疆。 真正是应了那句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长得貌美如花是幸还是不幸呢?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是幸还是不幸?大权在握,只手遮天是幸还是不幸? 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人有一样特别的才能,财富,美貌,权力是要有福气才能守得住的。否则是会引来灾难的,果真如此,可能还不如没有吧? 怎么办呢? 正如文首联句“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要是历史中的人,没有心存歹念,不为了自己私心,不为了自己的私欲结局大概会不一样吧? 欲望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 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历史也总是能警示后人的。 一场冤案带来的灾难是惨痛的,我们所有的过去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修炼自己,是永不过时人生主题

  《小白菜》读后感(四):《小白菜》:人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

  世间本无善恶之分,也并非非黑即白。 一念为善,一念是恶。是非,黑白,皆在一念之间。 清末四大奇冤案之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当属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 看完高阳先生所写的历史小说《小白菜》,最大的感触就是,仅朝廷里一两个小官吏就可铸成一件冤案,而当时朝廷一再下令重查,才使真相大白从无到有,再到无。而彻查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觉得当事人冤枉,而是要杀一杀不听约束的封疆大吏的威风。正所谓运气好,被杨乃武和小白菜赶上了。都认为这就是中国法制,从古到今基本没变。 高阳先生所写的《小白菜》这本书里,对于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做了很详细的描写,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直以来,行政权都控制着司法权 。 1873年十月初七,浙江省余杭县有个其貌不扬的人叫葛品连,人送外号“葛小大”,因突发流火急症又呕又吐;初八,他没有上工,就在家里躺了一天;初九,病情恶化,当晚一命呜呼。 亲属痛哭一番,给尸体换上寿衣打算择日下葬,换衣时并未发现尸体有任何异常。初十晚上,有人忽然发现尸体脸色铁青,口鼻有血水渗出,就联想到小白菜的品行,怀疑葛小大是中毒而死;十月十一早晨,在地保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余杭县县衙,向知县刘锡彤递交了呈词。 这本来只是一起普通的人命案,严加勘察,即可有效解决。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一具死尸居然掀起了一场席卷清帝国的妖风,并促使朝廷、地方与媒体(申报)在阵阵阴风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三国杀”。这就是清朝末年轰动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有些事情,并非你所见所闻的那样。但却与你自己日常所作所为有关。 杨乃武本是有妇之夫,家有贤妻,家底还不薄,在余杭县小有名气,是本县之人都不敢惹的刺头儿。巧言善辩,胸有点墨,为人却不低调,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无势之人,当然不敢冒犯他。就连余杭县令刘锡彤都忌他三分。可见他的不好惹。 这么不好惹的人为何却被诬蔑指证杀人了呢?惹得一身冤案不得解。 这男人啊一旦贪图美色,被色所迷惑 ,早晚都会出事。杨夫人当初就劝他,喜欢谁都可以,就是不能喜欢小白菜,小白菜不是好惹的 不是你能惹得起的。他不以为意,执意不放。害人害己。 这棵“小白菜”可谓“大名鼎鼎”,艳名远播。 小白菜本名毕秀姑,生于 1856 年,浙江省余杭县人,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改嫁本县粮差喻敬天,毕秀姑容貌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因此街坊邻居们都称她为“小白菜”。 而小白菜17岁时下嫁给相貌丑陋的豆腐店伙计葛品连葛小大为妻,本就是被母亲和媒婆“骗婚”,发现后极为不满,心生怨怼。 而婚后不久,两人租了杨乃武家远郊处的某间院子住,并非租了整个院子而是租住在后院某间逼仄的房子里。小白菜一直心有不甘,可想婚后生活并不如意。 杨乃武生于1841年,是浙江余杭县的一个秀才,饱读诗书,能言善辩,经常替人打官司。后为进京赶考静心复习,找借口搬进了小白菜租住的那间院子。他只带了一个年纪较小听话的随从兴儿住在前院,而小白菜夫妇住后院。前后院中间隔着一个门,平时是关着的。 后来,杨乃武给小白菜提供各种方便,不但找理由把隔门打开了,还教她如何给自己房门落锁开锁。用尽手段,方便两人苟且。 这种情况没多久便引起街坊邻里的闲言碎语,有人用“羊(杨)吃白菜”来形容两人之间有奸情,葛小大也起了疑心,但捉不住真凭实据,只好打骂小白菜出气,后来,因为权衡利弊,杨乃武劝小白菜同意葛小大一同搬到别的地方住避免风头。 其实在杨乃武之前,小白菜跟余杭县令刘锡彤之子刘子和早有勾搭。刘子和虽已婚,却是沾花惹草好色之徒。多次勾搭小白菜,最终有了***。后因杨乃武的计谋,而多次未再得手,因此怀恨在心。 后就是同治12年(1873年),杨乃武参加乡试,中了浙江省第一百零四名举人。高兴没多久就出事了,葛小大突然间暴毙身亡。然后就牵扯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案子一审再审,定案推翻又重审,变得扑朔迷离。实际上结果很明了。但已不是那么简单能处理的事情了。 最终,此案形成了由刑部尚书主审、户部和礼部尚书陪审、醇亲王和刑部侍郎听审的会审局面。经审理证实:杨乃武和小白菜都受过酷刑,与杨昌浚具题、胡瑞澜上奏中所说的并无刑讯明显不符,且杨乃武和小白菜也都推翻了原先因奸谋毒的供述,但刑部认为仅凭这些也难以定案,决定将葛品连的尸棺运至北京海会寺,开棺验尸。最终翻案还原真相,判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无罪。两人虽无杀人大罪,但并非全无过错。也理当判了相应的惩罚。 本就无罪,无奈无罪也有罪,真相这么简单却经三年才能得以释放获解。 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底,被此案折磨了三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终于走出了大牢。而此时的杨乃武已经被官司拖累得倾家荡产,身体也因遍受酷刑成了残疾,回到余杭县后只能以种桑养蚕度日。小白菜却因无亲无故,衣食无着,心如死灰,去余杭南门外石门塘准提庵出家为尼,法名慧定。 仔细想来,杨乃武与小白菜起码是幸运的,在那个权力大于法理的时代,他们凭着运气和家人不断的申冤上诉找证据,获得了最终的清白。 实则,在那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之下,谁知又有多少无辜的平民生前受尽凌辱折磨,死后含冤莫白。活着,清白地赖活着,总是好的。而此案背后最大的赢家自然是慈禧,凭借此番洗冤,她不仅博得了秉公执法的美名,更一举打击了湘军在浙江的势力,可谓一石二鸟。 说白了,这宗冤案不过就是老佛爷手中又一枚舒心施展手段的棋子,如此而已。而这世间黑白真相,又是怎样的,又有几人能明白呢?

  作者:清泠之声

  《小白菜》读后感(五):清末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偶然也是必然——读高阳小说《小白菜》

  文、幽蓝

  白色的封面上翠绿色的三个大字“小白菜”,作家高阳从清末四大冤案里选取的一个案例。

  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就是源自这本书里的故事。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在《慈禧全传》里就有记载,虽然没有详细诉说具体的案情,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轰动全国的冤案。

  当年,年幼的我为剧中的人物紧张,难过,悲伤 ,知道这是由清末一个真实的冤案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情节还有故事,具体的内容随着岁月的流失也淡忘了。

  如今,在网站看到这本封面清新的《小白菜》,上面标注着“高阳著”,想起当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不禁深为感兴趣,买来看看。

  厚厚的两本书,分成上、下册,拆去封书的塑料皮,打开封面,一阵墨香扑鼻而来,浑身都感觉舒畅。

  书的封面上还有一组文字: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

  人们熟悉金庸,因为那些通俗易懂的武侠小说,高阳的更多带点历史的原汁原味。

  高阳出身杭州的官宦世家,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家里藏书很丰富,少年时候就博览群书,有深厚知识底蕴,写起历史小说别具一格,文笔优雅。

  当我打开《小白菜》就不愿意放下,沉迷于高阳的文笔。

  高阳笔下的人物形象饱满,情态逼真,引人入胜。用寥寥数语就可以让人看懂这件事情的始末已经其中的关节,直达人物内心,用精巧的文字还原了当年的历史氛围。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清末官场上的纷争,后半部分主要讲冤案结束后,历经劫难的两个有情人。

  这个冤案如果不是有舆论的压力,两条人命就这样消失了,官场里的各种运作,并不是表面看的那么简单,就算是高阳高超的文笔也无法完全写出人心的卑劣。

  当时的社会情况,官场里的官官相护,从上到下各种职位的官员借机对异族进行打击报复,成就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冤案。

  杨乃武在当地的一个名人,书的开篇就说人们提起他时表情不相同:

有的人跷起拇指,有的人噤口不语,有的面有恨色,有的掉首不顾。

  杨乃武自恃聪明有才能,卖弄文才,数次让县令难堪。

  后来,杨乃武又考得举人,惹恼了县令,县官斗不过他,

“巴望他远离余杭去做官”,

  谁知杨乃武执意要回到家乡。

  举人与县官平起平坐,县官自知不是杨乃武的对手,想早点消除这个心腹之患,冤案自此而来。

  从县令揣摩知府的意图,再到省台,一直到中枢,一层层揣摩上意,结党营私,都是心机深沉之辈,最终一起陷入舆论,无法自救。

一件普通的案件最终成为大案,审问不断,前后不一,毁了他们。

  清朝还是封建社会,一个被众人称为“小白菜”的女人,就是被众人指责的女人。

  案件结束时,杨乃武虽然蒙冤,但他以举人的身份与他人之妇有私情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还是被抹去举人的身份。

  最让人叹服的是杨乃武的姐姐,为了上京城为弟弟伸冤,滚钉板很多次。读者透过高阳的文字,为她心疼。

  为了告状,本来颇丰的杨家也所剩无已。在别人眼里如蝼蚁般的人命,在亲人眼里重如生命。

  书里用小说的文笔详细的诉说着案件的始末,把官场里的形形色人物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看完以后让人不胜唏嘘。

  这件冤案牵涉之广,让人叹为观止,最后冤案得以昭雪的非常简单:“当事人不是被毒死”。

  这么简单明了的案情,却牵扯成举国闻名的大案,也是人间奇事。

  冤案可以昭雪的根源是《申报》的全程采写和实录,让众多官员收敛,朝廷迫于民众的压力只能秉公办事。

  看完书,脑海里回荡着书里的故事,心里一片怅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