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舌兰油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龙舌兰油读后感摘抄

2021-06-30 00:4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舌兰油读后感摘抄

  《龙舌兰油》是一本由[英]休·汤姆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舌兰油》读后感(一):墨西哥:狂野又浪漫

  如果说即刻出发去某个国家旅行,墨西哥必然是不在列的,当我读完了《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我倒有点想去那里看看了。正如伊夫林·沃写道“墨西哥的魅力在于它给人的想象力带来的刺激”。一个十八岁青年的狂野墨西哥之行,从拥有一辆非法的oldsmobile 98 开始,在探求未知的旅程中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旅行这件事不需要特别完美,偶尔有些瑕疵回忆起来才有意义。十八岁的汤姆森攀登了波波卡特佩特尔火山、尝过包裹着虫子的玉米卷,也在帕伦克的玛雅遗迹中被他们的文化所吸引,走过金字塔的秘密阶梯,在教堂遭遇抢劫……

  在这场随性的旅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危险而又神秘的墨西哥,毒枭、抢劫或许与你擦肩而过,这是互联网默默灌输给我们的对于墨西哥的既定印象。可这片土地古老又妖娆,在阿兹特克文化和玛雅文化的碰撞交汇中显得深沉壮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都热情好客,正如他们的国花仙人掌一样,可能看似难以接近,实则内心莹润,旅途中因为有了他们而增色不少。

  《龙舌兰油》读后感(二):做“坏事”的快乐,你们不懂

  提起墨西哥,可能有人会想到影视剧《毒枭》,也有人想到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西班牙人的征服,这个盛产龙舌兰酒和仙人掌的国家,不但吸引了众多外国作家前来体验和验证他们想象中的异域,还诞生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他曾经点评过美国评论家温伯格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18岁的休·汤姆森尚未到达墨西哥,就发生了一场奇遇:在飞机上,邻座的墨西哥大叔神秘地向他透露可以在这里大赚一笔的机会——当然不是贩毒。从此,一个新世界打开了:喝龙舌兰油(配方里有哈瓦那辣椒酱),吃用玉米饼裹着的生虫子,贿赂墨西哥警察,撞车后逃逸……当然,他一路上也得到了许多善良的墨西哥人的照料,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功成名就的人在写回忆录的时候可能会写自己年轻时做过的傻事,但很少有人写“违法犯罪”的过往。休·汤姆森与众不同,他从不循规蹈矩,哪怕已经48岁,也会恶作剧一般去“非法使用”高级酒店的游泳池。也许“墨西哥精神”早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龙舌兰油》读后感(三):墨西哥:人们真切地在这里生活和死亡

  读旅行文学总是愉快的经验,不仅在于远方和异域的吸引力,也在于作者身为冒险家与游历者的个人经验。《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的作者无疑就是一个有趣的旅行家,在书本的前言他已张扬地声明,这本书可不是什么规规矩矩的游记类书籍,而是一个十足无耻的个人故事。

  之所以说无耻,大概因为这趟去往墨西哥的旅程从一开始就“动机不纯”,跨越国境倒卖黑车成为旅途的最终目的,而作者此时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不仅没有合格的驾照,甚至根本就不会开车。可是他有大把可以挥霍的时间,世界毫无疑问地在这个年轻人面前铺展开。

  选择墨西哥也并非偶然,作者注意到,许多最优秀的英国作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曾到过墨西哥,他尤其推崇伊夫林·沃,“验证和重新思虑身在域外时形成的印象”,作者也企图在墨西哥寻找到一些什么。在越来越靠近边境的时候,他发现旅行好像一种镇静剂,他人的生活不停地流过,自我安静下来。

  他尽其所能地去体会墨西哥,也游览博物馆、玛雅遗迹,思索阿兹特克人与玛雅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而在这个国家不断向他展示的面貌中,他发现自己开始爱上这个国家。他发现,这个国家似乎具有一种野性的魅力,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会得到陌生人善意的帮助,也会被刚遇到闲聊了几句的年轻人当街抢劫。人性的各个面向在这里都表现得直白和强烈,像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作物一样,既有又大又绿、甜得可以直接下口去咬的柠檬,也有辣得让成年人都喘不过气来的哈瓦那辣椒,这些墨西哥经验如此饱含着生命力,正如一个作家所说,“在墨西哥,生活很真实,人们真切地在这里生活和死亡。”

  《龙舌兰油》读后感(四):是不是只有在墨西哥,才能有这样的旅行

  一个18岁的小伙子,在航班上被意外升舱,因为旁边座位的人的一句话,就从美国买了一辆车,开车穿越整个墨西哥,直奔伯利兹去卖车。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我也去过了一些地方,也听人说过,旅行就像一场冒险,跟这本书的作者相比,我的旅行经历近似为0。

  本书作者的旅行才真正称得上是冒险:身上没有几个钱,一路上在各种地方打工,干过粗活,也管理过高尔夫球场,交过朋友,也被人打劫过。读的过程当中,经常忍不住会想,他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事。

  是不是只有在中南美州,才能有这样绚丽如万花筒般的经历,我甚至会想,这到底是真实发生的游记,还是一个虚构的传奇故事。

  我甚至会想,穿过墨西哥、伯利兹等国,随着大陆越来越窄,又豁然变宽,那里就是《百年孤独》的舞台——哥伦比亚。

  而在哥伦比亚再往西南,就是这套书中另外一本——《到马丘比丘右转》的故乡了。这些神奇的土地和故事,就这样连在了一起。

  18岁的作者,经过千辛万苦,把车开到了伯利兹,又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把车卖掉。按理说,到这里故事就应该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剧情。

  过了30年,他又来故地重游,许多地方已经时过境迁旧貌新颜,记忆中的场景与现实中的场景相互叠加,不知是真是幻。

  18岁的作者,向别人推销汽车,48岁的作者,遇到了向他推销船的人。不知道48岁的作者,如果遇到18岁的自己,会是怎样一个故事。

  伯利兹,不愧是你,能让一本游记书以这样魔幻的方式收尾。

  《龙舌兰油》读后感(五):罗新读《龙舌兰油》|朋克青年开美国二手车穿越墨西哥

  《龙舌兰油:迷失墨西哥》(Tequila Oil: Getting Lost in Mexico,以下称《龙舌兰油》)是休·汤姆森(Hugh Thomson)“拉美三部曲”的第三部。作为一个成功的旅行作家、纪录片制作人和颇有学术水准的印加考古探险家,汤姆森的探险、冒险生涯是从拉美起步的,而他的写作也反映了这一点:他总是在涵盖漫长岁月的叙事中,从当前回望往昔,从往昔逼视当下。三部曲的第一部《白石》(The White Rock: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ca Heartland, 2001)先写他二十一岁初访秘鲁,再写他十七年后以更专业的水准探寻印加废墟,时间跨度近二十年;第二部《胭脂红》(Cochineal Red: Travels through Ancient Peru, 2006)则是在他的访古探险取得重大突破后回望自己的秘鲁经历,时间跨度是二十五年;到了《龙舌兰油》,叙事的重心干脆回到作者十八岁时在美洲的第一次冒险,然后直接跳转到四十八岁的他接续三十年前的旅行,在伯利兹考察玛雅遗址。三部曲一路下来,文字篇幅越来越小,时间跨度越来越大,可读性与趣味性越来越高。

  故事发生在1979年和2009年,主人公分别是一个十八岁的朋克青年和一个四十八岁的成名作家。毫无疑问,读者更爱读、似乎作者也更爱讲那个无知无畏的英国小伙子,他从一开始就奇遇不断:空姐款待他坐头等舱,邻座旅客教他如何钻国界上的漏洞赚点黑钱。当他真的开一辆美国二手车穿越墨西哥前往伯利兹时,读者简直如同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和他一起听爵士乐、欣赏美景、经历危险、见识异域风情、感受意乱心慌。他宣称这次旅行是为了“迷失自我”,而他相信墨西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对墨西哥的想象与冲动,来自1930年代那些著名的英国作家,然而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墨西哥:“他们描绘了一幅与我游历过的国家几乎完全不同的图景。”他并没有因此怨恨前贤,“只有当我们所期望的和实际发现的产生了分裂,异国经验才得以形成。这就是为什么旅行类书籍比读者通常认为的要远远更有力量”。他说:“书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将读者引向他们原本不会去的地方,不仅是地理层面的他国异域,还有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未知之地。”这本书也是如此。

  作者以“龙舌兰油”给这本书命名,可以说义带双关。在墨西哥城的一家银行打工当翻译时,他跟随上司胡里奥到处见客户,见识了一种自己调制的龙舌兰酒,胡里奥称之为“龙舌兰油”,就是把相当分量的哈瓦那辣椒酱加进本已混合番茄汁的龙舌兰酒,再加入黑色的棕酱搅拌,最后杯子里的酒又黑又黏,看起来跟汽油一样。“酒精入胃那一刻,辣椒的刺激也会随之而至,然后这股劲儿会蹿回到大脑。简直能把你的脑袋轰下来!”这不是你可以在商店或酒吧买到的酒,你需要和墨西哥人一起才知晓配方,还得自己动手、耐心调制才喝得到。同时,“龙舌兰油”不只是给人喝的一种怪味烈酒,还是一个巨大的隐喻,是这个痛恨嬉皮士的朋克青年赖以驾车自北而南穿越墨西哥的燃料,是他那辆传奇般二手旧车的动力来源。以此为书名,真是再贴切不过。

  20世纪中期之后,很少有旅行书可以写得充满传奇色彩,而要再加上浪漫精神,就更罕见了。令人赞叹的是,休·汤姆森这本书都做到了。跟着墨西哥小伙子们在牧场上的欢乐冒险,在锯木厂的短期打工,在太平洋海岸的冲浪,在公路上的车祸,足以与切·格瓦拉相提并论的不成功爬山经历,在墨西哥城的浪漫尝试,在伯利兹的妓院艳遇,等等,几乎都让所有读者叹为观止、望洋兴叹。而写作时已经年将五十的休·汤姆森还不失时机地在书中添加历史的厚度,最成功的是让自己初入墨西哥时徜徉在潘乔·比利亚的传奇里,到了墨西哥城则深深沉浸在西班牙征服者的各种故事里,最后则是玛雅。甚至在那个青年结束冒险、飞回英国去读剑桥大学的飞机上,汤姆森还让他从邻座女青年口中,获知南美仍有许多等待发现的印加废墟。“为什么没有人试图去寻找呢?”也许这为他隔了三十年才回望自己当初的冒险提供了借口,或者更是,强调了安第斯山间的时时刻刻依然是墨西哥公路上青春岁月的延续。

  只从《龙舌兰油》看休·汤姆森的所作所为,读者难以相信他原来出身于举世罕有其匹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出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世家:父亲大卫·汤姆森(David Paget Thomson)的祖父约瑟夫·汤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和父亲乔治·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分别于1906年和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母亲佩欣斯·汤姆森(Patience Mary Thomson,不幸的是,她在新冠大疫之年去世了)的祖父威廉·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和父亲劳伦斯·布拉格(Sir Lawrence Bragg)同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者更是迄今为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二十五岁)。这样的家族光环对于那个只身深入墨西哥的青年意味着什么,读者当然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休·汤姆森从来不在书里提起,无论是在“拉美三部曲”中,还是在他有关喜马拉雅或英格兰自然风物的书里。正如前人所说,一切历史文本都存在空白,空白也是理解历史的重要线索。

  《龙舌兰油》从结构上分成两部分,分别讲述作者十八岁时初访墨西哥与四十八岁时再续前缘。从可读性来说,当然第一部分更鲜亮夺目。不过第二部分也很重要,而且有趣。刚刚重返伯利兹时,休·汤姆森有一段回顾和总结:这三十年我并非落魄不堪,恰恰相反,我做成了当初我想做的所有事情……可是,为什么要回来呢?“我情不自禁地感到自己正以某种模糊的方式回到当初的起点。……部分是为了完成那场中断的旅程,去寻找一些我第一次来时可能没有意识到或认识到的东西。当然,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重新和那个刚开始旅行的我产生联结。”这时的他已具有完全不同的学识,他随后对伯利兹周边玛雅遗址进行的探险式考察显示了这一点。这时他已经历过人生各种各样的起起伏伏,刚刚结束延续了十五年的婚姻,正处在人生一个新篇章待写的空白页上,恍然间,我们仿佛又看到三十年前那个从飞机舷窗俯视墨西哥大地的年轻人。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可能性的书。结尾处,作者在加勒比海的某个小岛上,听一个得克萨斯人说:“在这些岛上,你可以藏在任何地方,或者去任何地方。”

  转自澎湃新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