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一件外套》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后一件外套》影评100字

2021-07-05 08:4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一件外套》影评100字

  《最后一件外套》是一部由Pablo Solarz执导,安赫拉·莫利纳 / 马丁·皮罗杨斯基 / 娜塔丽娅·沃拜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件外套》影评(一):未被纳粹同化的善念,终将成为一个民族的希望

  面对非凡暴行,以及可怕残忍的战争行为,人类情感注定难以释怀。

  荒唐的优生学,让无辜的民族因区别产生厄运,坠入恐怖和黑暗的深渊。宗教式的纳粹主义宣传,带着面具的极权理论必定会有预谋地摧毁一个民族所珍视的一切……当一切都面临崩解,当大部分人麻木接受“新秩序”,他们或被恐怖势力威胁,或永远地陷入绝望,但也总有人维护人性中的善良。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历史无法重新来过,黑暗和残暴将成为一代人永久的创伤,但善良永远会被铭记,会成为一个人困苦一生的希望所在。

  《最后一件外套》影评(二):归来

  《最后一件外套》 电影的开头是一场热舞,热情洋溢。 这是一个固执可以说有点古怪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跨越几个国家,回到故乡向少年时救过自己命的挚友归还外套的故事。 这样说,很苍白。我到此刻才明白电影镜头叙事的魅力,才体会到演员的伟大,体会到叙事节奏的把控可以有多巧妙。 我该怎么对你说,电影从这个老头的脸浮现在屏幕上开始是怎么紧紧的抓住了我? 这是一部阿根廷电影。主角阿布托拉姆这个老头老的很庄严,很肃穆,甚至,很英俊。 电影最开始打动我的是衰老。 年纪已大,房子被子女卖掉,自己也将被送进敬老院,一条腿面临截肢的状态,为了和最爱的孙女合照,不断让步,800美元。 在一个晚上他打扮停当,出门打车,买飞机票,套近乎希望飞机票有个“最低价”,受挫,电影镜头一转,我们知道老头屈服了票价的高昂。用老人的狡黠骚扰走坐在自己旁边的乘客,孤独的在座位上躺下,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面对海关的盘问,他一开始不说实话,他问“需要我给你多少钱(就会让我通过)”他总这样,带着活了大半辈子的狡黠和经验为自己争取小小的胜利。然而,他又失败了,镜头定在海关的脸上,镜头之外是老头的声音在响“我要去波兰,归还一件外套,他在等我。” 电影拍的很妙,有大量的小细节穿插,他骚扰走的乘客短暂的陪伴了他。他在巴黎转车(也许是华沙),花言巧语的想要一间便宜客房,失败,他丢了全部的钱,他被迫去找女儿和解,拿钱。他的怯懦与固执还有难为情。你能在这里看见一个父亲的软弱和故作权威。客房老板与小伙子送他到车站。很温情,他遇到的人像一根防护栏,短暂的守护了他,连接了他的旅途。 在车站愤怒的说“我要去波兰,但是不能经过德国,一个犹太人,一个犹太人(不能忘记那样的深仇大恨)”时,一个德国的人类学家走近了他,她坐在那里,老头讲述自己少年时代全家的惨案,镜头转回他少年时,一个天使一样的妹妹被送上车杀掉,爸爸和舅舅被枪毙。他一再强调“没有告诉我,是我自己看到的,我亲眼看到的。” 电影到这里我才明白电影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老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人入侵波兰,疯狂的屠杀犹太人,种族狂热,集中营。 那个人类学家吻了老人的额头,她说“我很愧疚,作为我个人,尽管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但是我很愧疚。” 老人在火车上的幻觉,德国大兵,他亲爱的妹妹。他晕倒在地。迎来最后一个温情守护者,护士。她开车送他去他少年挚友的家。 两个老头都已满头白发,他们定定的相看,喊对方的名字,然后拥抱,欣慰的眼泪和笑容,让我也落泪了。 “我们回家”他少年的挚友说。

  《最后一件外套》影评(三):不曾经历战争但要铭记战争的伤害

  电影以一场热舞开始,和平与欢乐下谁会想到导演用这种方式再讲一个残忍的战后故事呢?

  电影缓缓进入主题,一位老人被家人围绕劝说离开独居的环境,去医院及时治疗腿疾。老人显然是一个固执的老头,他欣赏狡猾的孙女,他幽默风趣给自己的腿取名字叫苏蕾斯。

  老人不喜子孙绕膝,他敷衍答应听从儿女的安排,但当有人问他这件外套如何处理时,他回答我累了需要静一静跟房子道别,显然他心有所想。

  当晚他便一意孤行的背起行李,出门时他甚至将家里的钥匙扔掉,他要去波兰,不容置疑刻不容缓。

  他从朋友的女儿那里买票,并要求今晚就走,现在就出发,从南美阿根廷到欧洲马德里,还要在巴黎换成火车去波兰华沙。老人拖着沉重的腿伤,一路之行并不顺利,被海关查问,沉睡错过火车,钱财被盗,去找女儿和解借钱。每一个情节都非常细致,真实刻画一位老人视死如归的形象和内心。

  老人在旅馆睡过头了,梦里的画面,可能是他梦过千百次的场景,可爱的小女孩,美妙的歌声。这个插入为后边老人自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做了很好的铺垫。

  老爷子的固执很少人能理解,他过度要求子女服从,不惜与女儿决裂,他的性格孤僻倔强,和女儿说对不起时羞涩难为情,嘴上认错但并不愿做更多解释。

  观众始终无头绪,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一定要去波兰找朋友,在去往巴黎的火车上,他的梦境再次带观众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一个满脸伤痕的男孩拖着受伤的腿回去寻找帮助,他仅剩喘息之力,朋友紧紧抱起他。观众似乎明白了,他说的那个朋友为什么重要。

  他跟巴黎售票员说我要去波兰,但不要路过德国,一米,一厘米都不想,众人不解,他气氛的说,你觉得一个犹太人会路过那里吗?他无法忘记那种仇恨,忘记仇恨和历史就如同忘记自己。所以当遇到好心的人类学家教授是德国人时,他依然会坚持表达自己的愤恨与仇视。

  好心的德国教授一再贴心问候,试图让老人放下仇恨,老人提出看似搞笑却又令人心酸的要求,“请帮忙不要让我的脚踩到你国家的土地”。最后在德国的车站,他向年轻的德国教授讲述德国人对一个幸福家庭的残害在战争肆虐的波兰,他亲眼所见一位位家人惨死在他面前,他眼睁睁看到家人被屠杀,父母亲,舅舅,可爱又会唱歌的小妹妹,他不曾忘记战争留下的伤害,他痛恨残忍的德国人。

  前往波兰的火车上,他不停躲避车上的德国人,他好似重回战争时期,他看见豪横的德国大兵,逃跑时遇见对他微笑的家人,战争给人留下的创伤一生也无法治愈,被迫害的人固然是悲惨,幸存的人也并不会为活下来而感到幸福。

  当初老人离开波兰时,承诺给朋友写信但无法做到实现这个承诺,人到暮年,最后的心愿一定是他一生无法放下的过去。

  善良的护士送他去见罗兹的朋友,外套的主人,在街上他说出,“我害怕他已经不在了,也害怕他还在。”

  太久不见了,担心他已经忘记了,也怕他不曾忘记我。这些忐忑的情感在见到彼此的一刻,得到救赎,“我们回家”仿佛是说,很幸运我们在这世上还有亲人,谢谢你还活着。

  影片通过一位老人不远万里归还外套的故事,向观众揭露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老人的演绎真实,情感刻画的深入,没有战争,只有战后多年依然无法释怀的老人,这个故事教人不曾忘记战争,更无法忘记被战争伤害过的,那些无辜的人。

  《最后一件外套》影评(四):寻人启事

  不知道为什么,分离和团圆的故事好像如今已经越来越不流行了;宏大的叙事和庞杂的伤悲像昨日的洪水,轰隆的浪声已经离现在生活安逸和联系紧密的人们越来越远了。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一件外套》不是一部热门、主流、关注度高的电影。如果在点开的一开始就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战后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寻找童年挚友的电影“,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会点开它并且看完。

  很老梗,是吧?少年心动是一生心动,年少时缔结的友谊,七十年后跨越死生、跨越历史、跨越国家仇恨的奔赴;老人抚摸着另一位老人的脸,说:“我们回家吧。”是很感人,但是好像也很老梗;赚足眼泪,但是实在不算新鲜。

  可是我从《最后的外套》里看到的不是这些。

  卖弄苦痛、舔舐伤口、烘托真情、拔高人性——不是。《最后的外套》想说的通通不是这些。从头到尾,这部电影没有出现过半个纳粹伤害犹太人的画面;连一秒都没有,一帧都没有。主人公让人心酸吗?88岁,集中营里死里逃生、右腿濒临截肢的老人,如果导演愿意,他一定有办法让Abraham看起来很心酸,如他本来就是的那样。

  可是没有。像豆瓣一个网友短评里写的那样:“聪明和固执,狡黠和真诚,都是人类共有的,犹太人把它们做到了极致。”比起说是一个让人抹泪的心酸老头,Abraham的聪明甚至接近于狡黠,幽默中带着通透,咬紧牙关地呈现尊严和体面,但又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候和身边的人逗趣取乐。

  他没有谈过自己,没有谈过自己受伤的腿,没谈过生存怎样艰难、分离多么心酸。对着那位心地善良、向他施以援手的德国女士,他仰头看着远处,轻轻地回忆那年夏天、他们家族在河边的舞蹈聚会。

  那个聚会上,他身边站着自己最好的兄弟Piotrek,舞台上是他最心爱的小妹妹;妹妹说了一个星星的故事,她说:星星不会死掉,它们只会睡着……只要睡着了,它们就再也无法飞翔了。

  他眼睛里的不是泪水、而是光芒,嗫嚅地说:Elleesunique.她是独一无二的。

  那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第一次恸哭,不是因为犹太人的伤痛,不是因为二战的惨烈,不是因为德国人的赎罪;是因为88岁的Abraham回忆起自己的妹妹,双眼里温热的、鲜活的想念。

  那个女孩不是“牺牲的犹太人”,而是他的妹妹,独一无二的妹妹。

  另外一次落泪,则是画面里出现了年轻的Piotreck,忤逆甚至殴打自己的父亲,用瘦弱的身板抱起了从集中营逃回家的Abraham,颤颤巍巍地把他抱紧地下室。他为他擦脸、喂他喝水、呼唤他的名字,这些都没什么;接着他忽然从背后抱起了Abraham,托着他的头,轻轻摇晃,蒙雾的眼镜片背后,含泪的双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那样抱着Abraham,像是他们从未长大,像是战争从没发生;像是希望Abraham重新做回婴儿,而他会拼尽所有守护Abraham,陪他无忧无虑地安睡。

  “拼尽一切地守护他的光”,今时今日的烂俗牺牲,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年代,却是他们寄托一生的情意。明知道这是严肃题材的影片,明知道男主人公之间不是可以随意玩笑的bromance,可是Piotreck那个完全没有必要、又完全出于本能的拥抱,看第一眼,就比多少生离死别的镜头更叫我落泪。

  七十年过去了。妹妹像她故事里的星星一样,永远地沉睡、不再飞行了;付出所有拯救了他的Piotreck留在遥远的华沙,再也没有见面。88岁的老Abraham,拿着所有的家当和一件他想还给Piotreck的外套,疲惫不堪地靠在穿越欧洲的火车上,酣沉地做梦。

  梦里Piotreck抱着他;在那个破败肮脏的地下室里,Piotreck给了他照亮余生的呵护与爱。

  在医院里醒来的时候,护士说:先生,你真幸运,你知道你快要死了吗?那时Abraham讥诮一笑,说:那要看你如何看待我这一生了。可是后来,他在寻找Piotreck的路上又喃喃自语说:我好想找到他,我想告诉他,我是多么幸运啊……这样强烈的对比实在是耐人寻味。直到两位老人哽咽相拥、世纪重逢以后,我还在心里暗暗忖度,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一生的?

  影片结束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跳回了最一开头的聚会:二战开始以前,Abraham全家的聚会。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们放声高歌、纵情舞蹈,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们脸上包含着喜悦;那是个夏天的傍晚,Abraham的小妹妹穿着黄色的裙子,笑起来像星星一样闪烁和明亮。

  在欢快的人群里,我拼命寻找着Abraham和Piotreck两位少年的脸,心想着:我们的主人公在哪呢?

  转念之间,我忽然在想:这不是Abraham一个人的电影。

  画面里的每一个人,每张脸孔,鲜活的、欢笑的、真实的脸孔,他们一起经历了二战;他们大多都死了,大多都死得太早;他们一个一个在Abraham的窗口被枪毙,只因为他们拥有钢琴或者小提琴。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可能收尾太早、可能结局不好,但是他们都同样有自己深爱的、想要守护的人;在他们头脑的深处,也同样记得这个幸福而隽永的夏夜。

  回到我心里的那个问题:Abraham如何回想和评价自己的人生?回忆起Piotreck时他曾说:我承诺要给他写信,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能够履行承诺……

  他没给他写信;可是七十年后,他穿着最华丽的西装,最体面的行头,戴着最精致的丝巾,梳好了自己残余不多的两鬓白发,拖着一条完全坏死的腿,站到了Piotreck的窗前。

  正像他这一生那样:他不想记得、不愿提及、不忍写信告诉Piotreck,自己走过的所有荆棘血路;在生命终结之前,他心心念念的只有那个温热的夏夜、与他窗前的老友。

  他颤抖地看着Piotreck,像是吞刀一样艰难地微笑;他想告诉他:嘿,朋友,你看我是多么幸运……

  最后的这件外套,没有尘土与血。那件外套45码,是蓝色的,缝着他这一生到头,唯一珍重的爱。

  “请让我拥有你/失去的时间/在你流泪之前/保管你的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