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锦集

2021-07-09 00:18: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锦集

  《社会风景的寓言》是一本由张旭东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一):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面孔

  “谁藏在摄像机背后?”是现代电影语言向观者迎头抛出的一问。“谁”意味着主体的在场,反映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指涉性。电影成为主体经验的表达,“自我”的形象被有意呈现,个体经验取代集体经验成为电影影像表达的新焦点。换句话说,主体性成为八十年代以来新电影——也就是“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实践——的签名,一跃而为现代主义电影表意系统的核心理念。

  作者张旭东多年以来深耕于现代主义的研究,《社会风景的寓言》是他系列电影研究文章的合集。他认为,对中国新电影进行现代主义理解是历史认识的需要。归根结底,电影研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虽则是论文合集,架构之间却有着非常清晰而紧密的联络。最简单的线索可以从时间上的递进和演变来看:八十年代正是中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在这一社会语境下,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新电影实践努力破除旧的电影传统,试图创造一套新的表意系统;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大众意识形态开始对电影的“主体性”呈现发生作用,新电影实践的现代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张旭东通过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陈凯歌和张艺谋的两部作品来作为对象,以解读中国新电影分别在两个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现代性。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电影以陈凯歌的《黄土地》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青年导演们在旧的传统之外找到了一种外在的参考语言,即现代世界电影语言,在这一参考语言的支持下,年轻的第五代导演们创造了一套区别以往的现代主义影像系统。他们充分表现出对中国电影传统的颠覆,试图追求一种新的姿态,以现代世界电影语言作为基准,重塑自己的电影语言规范。这群现代派青年知识分子在努力构建新的审美话语,在其中,自我形象的构建成为目的,那些不曾被讲述的故事成为表现对象。

  张艺谋的《红高粱》则走向中国电影现代主义的第二阶段。九十年代的国家以坚决的姿态发展市场化、现代化,在社会氛围方面随之带来两个变化:一方面,消费主义不可阻挡的势力催生了新的社会欲望,与之对应的集体性社会力量开始对第五代导演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剧烈变动的改革时代催生了人们对常态化的渴望,人们希望自己模糊的身份能够得到映现。《红高粱》通过诉诸社会想象力,以一幅物化又艺术的视觉图景满足了公众的集体欲求。作者因此也道出:“未完成的审美现代主义与演化自变迁了的生产方式的新兴大众意识形态之间的交叠,使红高粱成为第五代的最后一部影片。”

  在书本的末章,张旭东也对第六代导演贾樟柯进行了解读,以贾樟柯电影为代表的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同样放弃了前辈们所建构的整体上的象征意义,而是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式碎片”搬上荧幕。电影的主题回到粗糙的现实日常,贾樟柯意图记录的是那些细碎的社会纹理。而在变动更加剧烈的二十一世纪,第六代导演及其之后的中国电影又将如何寻觅自己的栖居之所?我们拭目以待。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二):中国电影之旅

  中国电影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这其中的艰辛不只是电影人懂得其中的苦,作者观众的我们也在目睹它的成长。迎来新的偏向,并快速成长的中国电影再我的印象中是90年代以后,或许说是全球电影蓬勃发展得到时期就是九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的制作精良的作品走向大众的视野,而在中国,这也是一个里程碑的开始。在中国电影史上成为他们为“第五代导演”。我想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了。第五代电影的成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范例,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局部的成功,更是整个电影行业的成功,甚至带动的电视剧行业的蓬勃发展。《社会风景的寓言》为我们讲述中国电影的文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文化,走进唯美精彩的影像世界。 《社会风景语言》是向旭东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电影文化的书籍,它不仅是影评,也是对中国电影文化深入研究的心得,整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第五代”与“现代电影语言”探索,另一部分是“影像叙事与正方性”。普通观众看电影或许对于剧情和特效有着一定的发言权,在简单的逻辑面前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辩论,特效面前我们可以说出好与不好,而对于真正的电影艺术,我们便是门外汉啦。关于电影的系统认知与我而言,是从《大众电影》和《第十放映室》中去了解的,当然,这并没有让我真正的去学习电影的知识,只是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学会了欣赏。张旭东的这本书主要是对第五代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他们对电影行业的贡献和影响,自己这些光与影的呈现所带来的震撼。我想即使对电影的拍摄手法并不了解的我们,在张旭东的文字下也能去感受到这样美学的存在,这本书中说道张艺谋的《英雄》,它的美学是有目共睹的。光与影的美感被张艺谋运用的非常好。从这里开始,中国电影也开始了大制作。当然并不是大制作电影就能呈现出优秀的作品,后来的一系列电影的成绩我们也看到了。 电影是故事的载体,文艺片和商业篇会带来不同的呈现结果,电影与政治无法分开,这依旧是当下电影从业者不可避免的事情。在《影像叙事与正当性》这一部分,张旭东从《芙蓉镇》为我们讲述政治语言的人道主义。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即使我们没有看过,却一定听过。张旭东从电影的一般结构特征,想象的共同体,以及悲喜剧等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解评论了这部电影。而这也是中国电影历史的一部分。 好的电影电视作品是经过很多人努力呈现的结果。在现在快餐文化下,每年有着很多成品共观众观看,然而多数作品是失败的,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在电影方面新人导演接过了接力棒,《流浪地球》《哪吒》等优秀作品证明了电影人的决心,也让观众看到了希望。 《社会风景的寓言》是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电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真正的好的电影应该是什么样,你或许可以从这里得知。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三):参与与旁观“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及其黄金时代

  注:一般而言,文集收录的都是断断续续的短篇批评文章,正如某些读者反馈,文集很大程度不能展现著者的连贯性的思考,给读者有种断断续续,没有完结的感觉。但这本文集收录了张旭东自1988年至2015年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某种程度上,反而展现了27年,在“第五代导演”带领下的中国新电影发展的景貌。虽然书自有其排版顺序,因为每篇文章首个注释标明了年份,建议以年份为序,来阅读这本文集。

  这是一本批评文集。

  是张旭东自1988年至2015年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与中国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及“中国新电影”有关。

  什么是“第五代导演”?以中国电影导演的历史阶梯为依据所划分的,1982年以来以文艺活跃在影坛上且成绩引人注目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这批导演出现在十年DL以后,接受过电影学院专业的系统教育,有机会吸收与借鉴西方电影经验,将其融入中国电影中,而他们自身也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他们的作品“注重影片的历史感和当代意识的融合,注重影片叙事语言和映像语言的有机统一,努力发挥电影艺术所独有的魅力,是其共同的美学追求。”而众所周知的“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张艺谋、黄建新等。张旭东对前四位及其电影代表作品所写的批评文章,正收录在这本《社会风景的寓言》批评文集里。“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确实很重要,它甚至可以是一个中国电影的分水岭,自此以后,“中国新电影”崛起。张旭东恰好正经历过那个时代,某种程度上,他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在引言中,他带着我们回忆那个美好的八十年代,一众人等没有那么多身份上的专业上的界限,全凭一股对艺术与学术的热情,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为了一个概念,或争得面红耳赤又或惺惺相惜……字里行间,无不是展现那个年代的新与热,还有张旭东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与同时期的“伤痕”文学与艺术不同,中国电影的新,首先在于有了新的参照物(外部环境与参照系),也有了新的发挥与展示的机会,也有其独特性(历史经历与代际归属),他们刚好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上,要回顾过去的中国范式,也要探索不一样的尝试。因此说他们那个时候的电影属于“实验”,也不为过。但张旭东认为,尽管“第五代导演”特异于过去四代导演,但他们并不是真的叛逆或颠覆。恰恰,他们的萌生与发展,呈现的是当时的“社会无意识”,一种压抑在十年DL中的集体情感与想象,对过去的审美的“抛弃”(张旭东认为是蜕变和转向)。也因之于这样一种“社会无意识”,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成功”的环境,也塑造了他们代表中国的经典形象(奇观,spectacles)。“中国寓言”由来于此。另一种寓言的表现,张旭东认为是“第五代导演”对过去十年DL推崇与宣扬的某种负面转化为自身正面积极的力量。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关联,尽管张旭东否认这两者之间被他以此做了关联,加之当时全世界对全新的中国的关注与想象,“第五代导演”们在九十年代又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换言之,“第五代导演”的存在,有其某种特定的社会想象,也是某一特定历史时刻捕捉到的中国的映射。

  为何只停留在2015?这是一个缺憾,对于张旭东而言。电视机的普及,造就了电视剧的黄金十年,而电影则因此让位,加之如今互联网发达,多媒体多途径及快餐文化的充斥,加之电影导演青黄不接之状,中国电影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它所需要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创作者与参与者们热烈的梦幻联动,资本、流量、题材等等,条件越多,限制发挥越多。为何此书只收录到2015年,张旭东虽然“归罪”于自身没再对新的电影及其环境做更多研究与批评,而实际上,当我们始终在念念不忘八九十年代的电影,甚至频频将其称之为“经典”之时,或许还要再出现下一个中国电影真正的黄金时代,独特的导演,实力的演员,感染力强的题材,宽松的拍摄环境等等,可能才会再有下一本张旭东的《社会风景的寓言》。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四):电影精彩的风景与背后的寓言

  电影是艺术也是娱乐,导演们往往会在表达自我、揭露现象、传递文化和商业利益、娱乐大众、确保过审的边界之间来回游走,电影的质量及风格也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断变化,这些所有的矛盾与转变一直在电影行业里默默发生,也会继续存在。

  《社会风景的寓言》(1988-2015)由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张旭东所著,作为主要研究国内外文化、文艺理论、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教授,这本书并不是单纯地影评和鉴赏,他是试图通过抓住电影背后代表的精神、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社会与文化的映射和变迁。中国电影是建立在其独特的语言之上,也不断在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本书主要聚焦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们引领的中国电影新时代姗姗来迟。作为经历过特殊时期“上山下乡”后第一批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既在广阔土地上撒过野,也能回到北京享受垄断性文化体制内的教育学习资源,同时接触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内外文化和思潮的碰撞。时代改变了他们,他们导演的影片也推动着这个时代。

  现在我们所能熟知的老资格的导演,基本也就是作者提出的第五代导演,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莫过于几乎人尽皆知的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了,他们的作品也是作者着重分析的对象。作者对于电影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陈凯歌的第三部电影《孩子王》虽然在国内票房惨淡国外反响糟糕,但是作者很为赞同导演表达的微妙的躁动不安的乐观精神,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好评如潮,但也所遭受了所谓的批评:“是向好莱坞的回归”,这点最终也被作者正明和解读。作者感慨,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国际电影节上将所有奖项一网打尽,但同时也迅速失去了艺术上的前卫性,当然其中作者认为的杰作,《秋菊打官司》和《蓝风筝》也做了详尽的剖析。电影对于导演和观众来说都是相对私人化的东西,作者分享的也是他作为文化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维度,读完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那些看过的电影再次观看的话,一定也能从中体会出更多的东西。

  后面提到了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和管虎的《老炮儿》。贾樟柯所展现的就和第五代导演拍摄的内 容全然不同,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都是出自边缘的县城和小镇,在城市化的历史洪流下被冲垮的那一部分,故乡与未来,发展与抉择,破败与希望,来自底层的碎片,可以唤起迷茫与愤怒的青年太多的共鸣。而《老炮儿》反映的是新旧文化、上下阶级的冲突,同时将老北京的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类似王朔笔下的那种“北京大妞”、京圈的描写都显得无比真实,尤其当崔健的《花房姑娘》响起。

  电影《老炮儿》

  《老炮儿》算是近年来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颇为成功的电影,现在其实很多的文艺片、艺术片票房扑街,得不到充足的关注,而纯商业的大片大行其道,有些尽管口碑崩坏,可是在骂声中票房却在刷新一个又一个记录。电影是偏艺术还是重娱乐的探讨可能不会结束,但从电影里可以看到社会的变迁、文化的碰撞、艺术的创造,赋予了电影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书中提及的电影都可以认真反复的品味。电影不是无依之地,电影应是背负着时代的方舟。

  《社会风景的寓言》读后感(五):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多少人爱你遗留银幕的风采 多少人爱你遗世独立的姿态 你永远的童真赤子的心态 孤芳自赏的无奈 谁明白你细心隐藏的悲哀 谁了解你褪色脸上的缅怀 你天衣无缝的潇洒心底的害怕 慢慢渗出了苍白 你苦苦地追求永恒 生活却颠簸无常遗憾 你傻傻地追求完美 却一直给误会给伤害给放弃给责备 ——《给电影人的情书》 电影是我们向庸常的生活复仇。

  通过电影,我们的人生延长了三倍。

  翻开这本《社会寓言的风景》,其以电影的历史为滥觞,影人的心曲是灵魂,音乐的形式作为载体,而醇厚奠其基石,于是有关第五代导演的故事在温情脉脉中娓娓道来,一字一句折射出了一代电影人的甜酸苦辣和人生积淀,令人感慨。 这本书聚焦在中国第五代导演极其作品中,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狮奖、金熊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张军钊1983年执导的《一个和八个》揭开了第五代导演的序幕,而后陈凯歌拍出《黄土地》、田壮壮拍出《猎场札撒》,第五代导演经历了第一个重要时期。1988年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问世,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标志着第五代导演正式进入创作的巅峰时期,之后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两度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五代导演包揽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完成了华语影坛一大壮举。此外,田壮壮也凭借《蓝风筝》获得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第五代导演”——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正如陈凯歌所言: “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 “第五代”导演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大多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第五代导演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坛,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的经历,使他们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寒冬后的嫩草,新鲜独特,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导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陈凯歌;有曲高和寡、闷骚深刻的张艺谋;有严峻粗犷、独树一帜的吴子牛;有细腻和谐,真诚朴素的田壮壮。在这些风格迥异的导演带领下,中国电影,迅速成长,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展现出了艺术新风气。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1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陈凯歌也有《和你在一起》、《无极》这样的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们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何悲何哀何必去愁与苦 何必笑骂恨与爱 人间不过是你寄身之处 银河里才是你灵魂的徜徉地 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 偶然留下的梦尘世梦 以身外身做银亮色的梦 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