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的观后感大全
《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观后感(一):从大禹到勾践,越地上古历史
按照纪录片前两集提到的内容,粗略记录一下
第一集: 于越先民
关键地点: 河姆渡,跨湖桥,小黄山,大禹陵
讲河姆渡先民受大洪水影响,从平原向高地迁移,以及在此期间发展出的稻作,干栏式建筑和方便于在海水中航行的舟船交通工具,其中有一支前往太平洋,散步了越文化的范围。另一只前往苏南丘陵,成为日后的勾吴。
两千多年后,海水退潮,于越先民终于在宁绍地区开始安家落户。海退之后的山块平原对百越人来说是当务之急,这些故事成为后世大禹传说的来源。至今绍兴仍然有大禹陵祭祀纪念。
绍兴还传说,大禹死后,有百鸟环绕其陵,大概也是百越人崇拜鸟类的一个例证。在绍兴附近的出图文物中,也有于越人奉鸟为神的寓意。
第二集: 卧薪尝胆
关键地点: 越王台,印山越王陵,槜李,绍兴筑城
中原视角比较明显,讲于越是夏朝分封的诸侯国。
史记记载,越国崛起是越王允常铸造宝剑开始的,背后可能是当地铸造水平的反应。
春秋末期,楚国联越抗吴,其中文种和范蠡就这样来到越国。允常之子勾践继承其父,继续同吴战争。前496年,勾践派敢死队在槜李之战打败吴军,吴王阖闾不久之后死亡,其子夫差决定报仇。494年越国先发制人,但为吴所败,494年越都陷落,勾践忍辱求和。往吴当人质。
为了保全,勾践忍辱负重,麻痹了夫差,被释放回国。
回来后,勾践大修城墙和越都,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故事大家全晓得了,这些虽然不排除有原原型,但更可能是后来文人加工的结果。
《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观后感(二):绍兴/一座有着厚重历史底蕴和文化的英雄诚实
纪录片名字:《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
观看渠道:B站
前几天从绍兴回来,想要更深入了解这个城市,找到该纪录片,于是记忆和感情跟着该片穿越到2500年前的古越国,一起经历姆渡文化的灿烂,卧薪尝胆后胜利的喜悦
绍兴一座小小的城市,容纳了太多的人,牵动了民族的灵魂。
在绍兴这座城的历史大剧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名人,伴随着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千年古城的记忆,有着我们不可忘却的历史。
绍兴不仅是江南水乡,还出了一系列的典故和历史名人。
于越先民 大禹治水
古越国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美女西施
王明阳 王羲之 陆游
总有一些人,可以浓缩我们民族的所有苦难
小小的绍兴,虽已经在历史的长河过去,但是他的精神已经根植于民众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
我想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们不仅仅想到绍兴有鲁迅和绍兴黄酒,还有这个有着历史底蕴的城市。
《绍兴:一座名城的2500年》观后感(三):接上一篇剧评
做个笔记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提出潮汐与月亮圆缺有关,这一理论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代表作品《论衡》,大约作成于章和二年(88年)。全书共计13卷85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儒家学说掺进了谶纬学说,其集大成者是《白虎通义》。《论衡》细说微论,主要阐述了王充的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当时社会盛行的“天人感应”和谶纬学说。
《论衡》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唯物主义著作。虽历代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作用。
马臻筑湖 马臻于顺帝永和五年(140)为会稽太守。到任之初,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非宋以后的鉴湖)。堤长127里, 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 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但因创湖之始,多淹冢宅,为豪强所诬,马臻被刑。越人思其功,将遗骸由洛阳迁回山阴,安葬于镜湖,并立庙纪念。
宋室南渡,改越州为绍兴,作为南宋陪都。
越王勾践在绍兴建大小城,绍兴成为浙江第一大城市。
越窑青瓷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越州境内,即今浙江省绍兴、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晚唐诗人陆龟蒙之《秘色越器》中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法门寺出土秘色瓷。明明碗中空无一物,却似盛有盈盈春水。并非所有秘色瓷皆有这一奇景,只有“凹底”的秘色瓷才能“无中生水”。碗底由外侧向内侧凹,形成微小弧面,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
靖康之耻,文人南渡,形成好学之风。
宋室南渡,对绍兴的城市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文人集聚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王充的叛逆思想
嵇康的自由精神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00多位唐朝诗人的浙东之旅
贺知章:
贺知章早年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王谢家族:
两晋南朝是中国门阀士族制度最为鼎盛的时代,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出身的高门子弟成了历史主角。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政治的混乱繁复和精神艺术的蓬勃发展,既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合力的结果,同时又塑造和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很多代人。在魏晋南朝人当中,众多世家贵族子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在这些世家贵族当中,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无疑是最为举足轻重也最富戏剧性色彩的代表性大家族。
两晋南北朝那个时期中国士族如林,可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比肩。“王谢”的并称便是那样昌盛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谢两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繁盛、荣耀。虽然家族内部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却能互相帮助,保证家族始终能够站在时代前沿。
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
人称谢康乐,谢玄之孙,著名诗人,作有《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著名诗歌。唐朝大诗人李白赞之:“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王阳明,心学,本性良知
刘宗周,心学修正者,强调诚意慎独。
黄宗羲,心学的转型,清初的实学。
历代的大家对他都很推崇,流派上、甚至是画法上都受到他的影响,都能看到徐渭的影子。像清代的赵之谦、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受到他的影响,甚至齐白石也受到他的影响,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一条狗”
青藤书屋的后一位主人,陈洪绶,被称为明末四大怪杰之一,他秉承了徐渭的艺术精神。
绍兴是革命团体光复会主要所在地,光复会核心成员:徐锡麟、秋瑾、陶成章
光复会办学--大通学堂(浙江革命大本营)
蔡元培辞官投身教育兴国
鲁迅弃医从文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从断发文身的于越先民为了向大自然争取生存权到春秋时期吴歌越剑的争战风云,在人与天、血与火的漫长斗争中,绍兴精神由此诞生。
越王勾践凭着胆剑精神谱写了忠诚霸业的悲壮史诗,从此古老的越文化中就蕴藏着卧薪尝胆的励志自强,彰显着坚韧不拔的斗志抱负。西汉时的王充正是秉承这种胆剑精神,冲击和推动了当时的思想领域,才出现了像马臻这样造福于民、不畏权势的治水能吏。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文化的交融,古越的血性强悍中渗入了柔性、灵动、精致的文化基因和书卷气息。魏晋时期的绍兴名仕嵇康在临刑前一刻将越地这种精神气质演绎到了极致。到了宋明清时期,这种精神不断地得以传承发展。陆游、王守仁、刘宗周、王宗羲、徐渭等无不烙下了越地的精神印记。
到了近代,不论是秋瑾以身许国,还是徐锡麟向死而生的精神,无不是胆剑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蔡元培和鲁迅更是蕴藏着胆剑精神所包含的敏慧善谋的柔性、崇文尚武的血性,在历史关头,是他们擎起了一个民族的火炬。
越国已不复存在,但越地的精神早已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融入到中国的传统精神里,成为中华民族励志自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