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2021-07-14 00:36: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极致的爱

  初始三岛由纪夫是《春雪》,这是丰饶之海的四部作品之一。书中充满着淡淡的朦胧感,这也是日本文学的特点。三岛由纪夫みしま ゆきお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是东京大学,可见三岛由纪夫本人是个学霸),著有作品《春雪》、《金阁寺》、《假面自白》、《潮骚》等。在完成丰饶之海后,选择了剖腹自杀结束了生命。三岛由纪夫的文学成就和造诣很高,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其他作家对他的文学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川端康成称“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金阁寺》讲述的是寺院的僧人将金阁寺一把火烧掉的故事。当人们问起原因时,竟然是因为自己太喜欢金阁寺了,所以将它放火毁掉的故事。 金阁寺的寺阁是一个整体涂满金箔的三层式阁楼。我从网上找了两张金阁寺的图片,金阁寺的外观十分漂亮,闪着金色的光芒,与旁边的湖水相映成趣。寺院的环境很静谧,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寺院被打扫地干干净净。只要你见过金阁寺,想必,你也会被它的美所震撼,喜欢上它。

  但,我们很喜欢金阁寺,就要将金阁寺毁掉吗?爱的东西不应该保护它,怎么会想要毁掉。而这就是《金阁寺》小说的创作来源。纵火的僧人烧掉金阁寺,原因是因为太爱金阁寺的美。当三岛由纪夫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写下了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沟口是一个有口吃的男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和尚,常向他说这世界上没有比金阁寺更美的存在了,这在他内心里也刻画了一座金阁寺。而口吃也带给了他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将自己发不出音而焦灼不安的内心比成挣脱浓稠黏胶的一只小鸟,等脱出身子时已经晚了。等自己好不容易到达是那个外界的现实早已不新鲜。“……看来,只有这个适合于我的失去鲜度的现实、一半散发腐臭气的现实,横卧在我的面前。”口吃使他与世界差着一个度,而他总迟于那个外面的现实世界。这给他可能带来了自卑、敏感,以及与其他不同人些许的不同。长大之后的他来到了从小就耳闻的金阁寺,做一名僧人。喜爱金阁寺的他在最后想和金阁寺一起在大火中选择走向死亡,却于最后的最后放弃了,最终选择活下来。

  读完,我在想,他在火中选择活下来,而金阁寺却葬身于火海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才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故事的主题就是三岛由纪夫对于美的探讨,这种美是极致的美,是如果人世污浊,这种美会脆弱地不堪一击。对这种美拥有的极致爱的人为了保护这种美宁愿选择毁掉它,也不愿使其受损,被污浊。这种极端的爱促使了这部伟大作品—《金阁寺》的诞生。

  《金阁寺》读后感(二):痴迷过后是毁灭

  读过三岛由纪夫的《潮骚》,深深地被他的文字的优美所吸引。

  但是让我认识到,人对美的痴迷达到走火入魔程度,最终导致毁灭的,还是他的著名作品《金阁寺》。

  《金阁寺》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日本销量超350万册,受到了莫言,余华,川端康成的盛赞。 对于日本的作品,我平常读得很少。完整读过的却都是三岛由纪夫的。

  作为日本的小说家,剧评家,他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散文,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他的作品《潮骚》,我感觉,还是能够读懂和理解的。但是对于《金阁寺》,我的感觉就是深奥,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图。

  但我在读《金阁寺》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作者塑造的沟口,对金阁寺的痴迷,对美的痴迷,真是入木三分。

  从一开始,作者就做了铺垫,沟口的父亲经常跟他讲金阁寺的故事。而他看到身边的景象就会联想起金阁寺。而在他的心中,“比起照片和教科书中所看到的现实的金阁,父亲讲述的金阁的幻影更胜一筹”。对于他来说,“金阁无处不在,而现实里又一无所见。”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将金阁寺融入了心灵深处。

  沟口对金阁的壮美的痴迷,在他亲自见到金阁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盼望已久的金阁寺眼看就要接近的时候,“我的心里又犯了踌躇。无论如何,金阁都应该是美丽的。因而,较之金阁本身的美来,我把这一切全都寄予我内心对于金阁的美好想象之上了。”

  一个少年就这样,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金阁寺的幻想和盼望中。金阁寺的存在环境,背景,内部构造的梁柱,外表…… 当站在金阁之下时,沟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了”。 初次见到金阁,夕阳之下,连金阁寺的投影都是完美的。 至此,我觉得作者都有一点爱屋及乌的感觉呢!

  “我抬起这样的脑袋,仰望金阁。我感到金阁不光从我眼里,而且透过头颅渗入到体内来了。” 沟口对金阁寺,真的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痴迷!

  他一次次对着美丽的金阁无言的告白,无数次地仰望着金阁。甚至每天几次去眺望金阁。

  沟口对金阁的痴迷,简直就是走火入魔。

  即使是这样,仍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当沟口面对女性的诱惑,女性肉体时,“这时金阁就在那里出现了,准确的说乳房变形为金阁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当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生理的欲望时,头脑中却出现的是另外的一种物象。此时的金阁已然驾驭了人的思想和灵魂,她的美能够让人忘掉一切。 “我依然处于恍惚之中,乳房和金格在我心里交替出现,洋溢着一种无力的幸福感。”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怀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种东西,能够超越人的情欲和性欲。那么,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金阁是美的,但它的美达到了控制人的程度。那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矫枉过正。 所以他的痴迷最终将会给他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不仅仅是沟口,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喜欢,但应该有一个度,如果没有了这个度,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是毁灭。

  《金阁寺》读后感(三):美与幻灭,现实的金阁与意象的金阁

  1950年,日本京都鹿苑寺(又名金阁寺)发生一起纵火事件,使得舍利殿被全部烧毁,创建者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木像,观音菩萨像和如来佛像以及众多佛教经书被焚毁。

  纵火者是金阁寺的一名僧徒林养贤,被发现时已经切腹,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性命。他曾留下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

  根据这句独白,三岛由纪夫展开想象,几年后,创作出小说《金阁寺》。

  1956年,《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高度评价其是“三岛文学中的最高水平,三岛美学的集大成”。

  多年来,该书一直畅销不衰,在日本销量超350万册,在国内也广受欢迎,应该算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三岛由纪夫作品了。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主人公,我(小说中的名字叫沟口),是一个貌丑、结巴、自卑、孤僻的男孩。

  从小,我便听父亲讲金阁的故事。

  金阁,是位于京都的一座建筑,我常从照片和教科书里看到现实的金阁。但那不是我的金阁。

  我可以从山谷的朝阳里,看到金阁高耸于早晨的天空。金阁之于我,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在我心中,它的美无可比拟。

  父亲患病死后,我遵照他的遗言,到金阁寺做了一名僧徒。时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塞班岛沦陷后,日本本土遭受空袭似乎在所难免。

  此前,在我头脑里,总觉得金阁有一半是永恒的存在,它和空袭和灾祸各自无缘。而此时我意识到,金阁也许不久就会被空袭的烈火烧光。

  金阁,是会化为灰烬的。

  于是在我心中,金阁又增添了一层悲剧之美。我对金阁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出行前总想好好瞧瞧它,因为明天这个时候,说不定见不到它了。

  金阁逃过了战争,未来似已无所畏惧。但我与金阁的关系,却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同学柏木的诱导下,我曾几次想跟女人发生关系,每每事到临头,金阁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我一下子就无能了。

  金阁之于我,变成一种障碍。它屹立于女人和我之间、人生和我之间。

  我与金阁,抗争着,纠缠着,似已水火不容。终于在一个晚上,点了一把火,把金阁化为灰烬。

  我本欲与金阁尽焚于这场大火,但是临了,却生了逃生的欲望,打火堆里钻出。

  我们可以发现,在小说中,其实是存在着两个金阁,现实的金阁和意象的金阁,抑或是说,存在着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意象的世界。

  现实的金阁,有勾心斗角,成为住持,是我的进身之阶。这个金阁,是属于母亲的金阁,属于住持的金阁,属于嫉妒我的那位师兄弟的金阁。

  我存在于现实的金阁,但现实的金阁不属于我。我的金阁,是意象的金阁。

  金阁为什么美?金阁美在哪?不知道。

  它是一种美的意象。正因为是意象,才可达到美的极致。海市蜃楼般的美,辉煌的美,悲剧的美,永恒的美,毁灭的美……

  我于金阁的痴迷,其实是对于“极致之美”的追求。而正是这种极致的追求,成了我正常生活的障碍,并最终导致了毁灭。

  或许,这是《金阁寺》,及三岛由纪夫的表达吧。

  但是请原谅,读这本小说,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去探讨他要表达什么,或者是要反思什么,而是只想去感受。

  初读《金阁寺》,故事尚未展开,便已觉得,它的文字特美,是那种如梦似幻,飘着的美。

  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天人交战的撕扯感,或许便是,现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撕扯。

  就如从现实的角度看,毁灭是可怕的,可恶的,不应该的,但是从意象的角度,毁灭,确确实实也会产生一种极致的美感。

  至少,读到小说最后,你不得不承认,看着金阁的毁灭,你并不会像平时看到什么“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那样去感叹好可惜,而是只想带着沉醉地赞叹一句:好美呀!

  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作家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在这个意象的世界中,美,便是一切;美,高于一切。

  《金阁寺》读后感(四):有关金阁的无限遐想

  01 创作来源 妈妈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模仿小和尚一休的经典动作,虽然我对此毫无印象,但聪明的一休至今依然记得。这部日本动画片中有一个人物叫做足利义满将军。在现实中,这位将军为自己筑造了一栋别墅,因其舍利塔铺满金箔,故命名为金阁殿。他死后,豪宅成了寺庙,改名为金阁寺。

  1950年7月2日凌晨3时许,小和尚林养贤在细雨中一把火烧了京都金阁寺的国宝金阁舍利殿,他本人也在金阁寺背后的左大文字山被抓获。当大家对其匪夷所思的行为表示疑惑时,他却说:“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这个小和尚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最后患疾病死于狱中也几近疯癫。

  这便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小说时借助的历史背景,而在他的笔下,这个小和尚的心路历程变得清晰起来,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了这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空缺,我读下来不由得被震撼到。

  我相信如果我们只是看这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一定无法理解这样子的行为,但看了三岛的《金阁寺》,便会发觉金阁被毁不是偶然,这大概就是长篇小说的魅力吧。正如2018年诺奖得主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在《玩偶与珍珠》中写道:

  《金阁寺》就是如此,它有着日本私小说的样子,以口吃小和尚沟口的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情节较为简单,整本小说中主要反映的就是他对金阁寺态度与想法的变化以及他产生“烧毁金阁”心理和消除“自杀”心理的变化过程,金阁寺贯穿全文,无处不在。

  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

  我一直在思索金阁寺的象征意义,可当我把任何东西带入其中时,我发现我都可以自圆其说,我便不再挣扎。我想这本小说好在可能我说上三天三夜也不一定可以把它说得很透彻,所以我特别喜欢。

  好多人似乎不喜欢这本小说,说读起来拧巴、狰狞、矛盾、挣扎、变态,特别不舒服。可是我个人读起来却觉得舒适,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拧巴的人,我竟然有点幸灾乐祸。

  虽然我不赞同沟口的很多行为,但小说是好小说。好多小说的主人公都不会很完美,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喜欢某本小说的缘由。

  我想起小学时候的事情。语文考试看图写作文,图片是两条金鱼,我写道,一开始小金鱼生活得很快乐,但是有一天因为小朋友们没有好好保护环境,这两条小金鱼死了。结果,班主任很生气,还给我的作文扣了两分。其实,我当时很不能理解,我的作文明明就比那些只写金鱼什么吐泡泡比赛,快乐生活的文章有意义多了,我至少揭示了要保护环境如此深刻的主旨,可是不光是老师,连家长也不能理解我。《金阁寺》面对世人的不理解,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我。

  如若仅仅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否定这本小说,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个世界上文盲够多了,不看书的知识分子够多了,如果看书的知识分子不幸是功能性文盲的话,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是清醒、明智的。

  我看了好多网上对《金阁寺》的解读,除了抄来抄去这么几句话,我想问,到底是谁提及的暴力美学。

  沟口明明是一个懦弱、温柔的人,即使是烧毁金阁寺,他也是有计划安排的,而不是一时冲动犯罪,没有冲动何来暴烈一说。他虽然极端,可不偏激,除了他年少时,激动地去拦住有为子是冲动行事外,你什么时候看到他情绪激动过。他始终是一个内心精神世界丰富于行动的人,他最后的行为个人看来一点也不暴力或者暴烈。除了心脏狂跳以外,他还慢吞吞搬行李搬了好几趟,哪里暴烈了……说实话,放火也放得挺温柔。

  反正我读到的是这样,正如三岛借沟口反复提及,“我唯一的自豪,就是不被人理解”,我不妄图理解他,怕打碎他唯一的骄傲。

  更何况这本书容纳着宗教、禅学、哲学,不是我区区一篇文章就能说透的。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吗?没有到达过想要自杀的境地真的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要寻死吗?

  由于三岛的名气太大,我看书前不想被剧透,也大致知道了全文内容。

  因为好奇,我找了金阁寺的照片来看,确实漂亮。它本身就金灿灿的,又有水中倒影,被青山坏绕,在蓝天的映衬下实在美绝,未读书前我已在期待三岛如何描画它的美丽。

  三岛不愧为三岛啊,对金阁寺的描写令人着迷,景色描写与细节描写十分有画面感。

  沟口的人生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美这个东西。沟口从小到大一直被洗脑,美如金阁,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心中的金阁幻想,让沟口感觉不纯粹是金阁了,变成了一种执念,似乎早早就在预示有些东西过于美好,反而不会长久。在他的眼里,美是一种伸手可及、举目可望的东西。

  可能有了太大的期待,沟口第一次见到金阁屋顶的凤凰,他觉得像一只乌鸦,“所谓的美难道竟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他疑惑,又坚信美是可视的。

  回到叔父家,金阁寺在沟口心中更美了。

  何为极致的美?这就是一本怎么样才能理解这种绝对的美而煞费苦心的小说。可绝对的美真的存在吗?

  柏拉图的美的理念是他哲学的核心,他认为美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只不过分到了一点美的理念。这个观点和沟口认为的美可视完全背道而驰。

  认识中的美,不是绝对的美。美不是人能够拥有的东西,美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它是一种理念。妄图拥有美或者把美框定在一定的形式框架内,是不可能做到的。

  金阁试图表现绝对的美,可如果美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框架,那为了维持这种美,也只能让它毁灭了,只有毁灭才能达到永恒。所以,在沟口对美的理解上,金阁被毁是必然结果。

  他爱金阁已经变成一种执念,必须要占为己有,所有投怀送抱的女人也不过于此,女人的乳房也变成金阁。过于追求完美,极致向往美,很有可能陷入深渊。美可以让人成长,但是努力以后还是得不到,便会让人疯癫。

  可能你无法理解这种渴望绝对的美,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绝对是仅能有一次的东西。普通人其实都渴望绝对,认为绝对才是快乐。恋爱小说渴望绝对的爱,故事都是从中切一段,可以看到绝对的结局。可现实不是童话故事。

  日语学习中会学到“一期一会”这个词,因为绝对的一次性很难,所以要珍惜。但绝对之难以反复为前提才有意义。永远反复,所以渴望绝对。

  尼采的“永恒回归”有人解释为一种激发美感的东西。将你的生活建设成一个审美整体,重复这样的生活就是值得的了。尼采把这种习惯反复,不追求绝对的人,称为“超人”,认为能做到的就是好人,是了不起的人。

  所以,绝对的美绝对不存在,反复也是一种美。而对美的理解也可以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

  本能的欲望跟人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这个世界上除了圣人和大奸大恶之人,剩下的99%都是普通人。只是有些人隐藏的好,有些人隐藏的不好罢了。文中提到,“伪善不过是相对的恶罢了”,伪善比恶更可怕。我不宣扬恶,我宣扬真诚,面对他人,更是面对自己。

  人的内部和外部本质上一样的,都是皮肤,可里面却让人看着害怕。如若看成一样,又要被认为是非人性。传统观念与真实内心相互交织,人如果没有蛮性的残余,就不是人。

  沟口原本想活成蔷薇般表里如一、想同金阁一起美丽且短暂的愿望破灭了,现今表里不一的世人连表象的美都开始不屑伪装,那何不一同坠落?

  沟口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下坠沉沦的过程。恶人顺势下沉,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放纵自己不被世俗观念束缚,任意妄为,所以活得轻松畅快与潇洒;好人逆势上行,不断压制内心邪恶的想法,不断提醒和控制自己,活得颇不自由,这是心中不磊落却要装磊落的人,所以活得艰辛无比。好人难做。

  沟口想做一个坏人,在心里盘算着坏事。但沟口其实并不是一个恶人,相反他比大多数人都更纯洁真实。善与恶、美与丑在他心中宛如银河两岸遥遥相对。或许,万丈深渊,可能也是极致之美吧。

  沟口的敏感脆弱带来了无助,无助带来了毁灭。金阁凌驾于现实之上,成为沟口走入现实的障碍。金阁寺不肯放过沟口,它屹立于沟口和人生之间,让他不能融入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沟口每次想要享乐之前,金阁都会出现,从而阻止他。金阁是沟口向往美的精神寄托,是他心中理想的样子,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靠近它,也体现出沟口向往的一种完美主义。可现实一定是满目疮痍的,完美只是一种幻想。

  沟口内心拧巴、复杂、自卑、狰狞、真诚、丑陋,他也有欲望想要实现,当现实并不充满诗意,他就用丰富的精神世界来填充。当人们远离他的精神世界的时候,他发现只有他还沉浸在里面,那他是要毁灭世界,还是毁灭自己?真正使沟口彻底失去拥有金阁的机会的直接原因是老师的误解,冷眼旁观和不加理睬反而使沟口陷入自责反省,最后导致照片事件,他自己破罐子破摔,彻底和继承人无缘。沟口被金阁支配,而金阁永恒,自己的生命短暂,如果金阁被毁灭,那就离自己更近了。

  往前一步的物哀得不到现实世界的尊重,沟口也不会尊重世界。

  三岛内心本身就有一种劣等感,才导致晚期的他练了一身肌肉。他塑造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因为自身存在缺陷,反而比常人更向往美。因为自己丑陋,所以对金阁寺的美有一种偏执。

  沟口寄居父亲故乡叔父家中走读东舞鹤中学时期,因为身板弱、口吃,又是寺庙人的后代,一直被同学取笑。沟口不能大声唱歌,也不高声喊叫,胆小压抑。“孤独越来越肥硕,简直就像一头猪。”他成为不了人上人,干脆直接躺下,破罐子破摔,丝毫不干实事,也不提升自己,只会终日想象,缺乏上进心。虽然他一直不被注意,默默无闻,但有很强的自尊心,心中抱有权利意识,有很强的控制欲。所以理想如此,现实如此,他只有以玷污美来靠近美,或者毁灭美而带来快感。

  例如在美丽的短剑黑色剑鞘的背面刻了两三道挺难看的刀痕。让我想到小男生遇到喜欢的姑娘,才会想着一个劲去欺负她,是心智不成熟的体现。

  又例如沟口被强迫踩妓女的小腹,他可以反抗,但是他认命,走向堕落,感受毁灭美的快乐。他还得到了两条香烟的奖赏,给老师换取了上大学的机会。

  “月亮也仿佛被压挤得缩小了,挂在我们头顶上。”还有有为子事件,沟口原本以为有为子背叛逃兵,丑陋的她跟自己站在了一起,可没想到最后有为子和逃兵双双殒命,沟口在现场昏厥过去。后来他每次产生情欲,便能看到复活的有为子,例如在天授庵。

  加缪在《局外人》里写道,每个正常人都或多或少希望他们所爱之人死去。原本我不能理解,但是放在沟口身上莫名地配适。一味只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会碰到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人也许生来就是如此的。美的永恒的存在阻滞着沟口的人生,毒害着生命。他为了靠近金阁,在战前一直期待空袭。金阁被毁,才能离自己更近。在沟口眼里,金阁有一半是永恒的存在,但有化为灰烬的预感。他后来借钱努力逃离金阁寺,但被警察带回,一切尝试与挣扎都扑了空,才有了最后那一把火。

  日本战败的那一天,老师讲了南泉斩猫的公案,这个公案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随便讲一些有趣的。

  夺猫暗喻战争,争夺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赵州的行为表示,如果有人愿意示弱、认输,战争就可以瓦解,斩猫表示可以断绝欲望,这是两种截然相反处理问题的方法。

  沟口的朋友柏木主张忍耐。柏木认为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做到忍耐生命,要么发狂,要么死去。赵州将自己的鞋子顶在头上表明美是在认识保护下好好睡眠的东西。既然无法改变世界与战局,不如改变自己的认识与观念。就像战后一代,必须重塑新的价值观,才能活下去。而沟口认为改变世界的是行为。他对美的意识就是这样穿透行动的。

  按照父亲遗愿,沟口来到京都金阁寺做学徒。沟口的感情里也存在着口吃,感情总是赶不上需要。父亲死了,沟口却毫不难过。少年时代的我也如此,我现在还记得幼儿园时太太去世,我并没有非常难过。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小孩子他懂什么。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人死了,思想会去哪里?三岛借沟口父亲的死说,精神因死亡而转化为物质,人死了,物质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其存在的方式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抵达的地方。可三岛死了,他写下的书,我们不管如何解读,似乎都与作者无关了。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父亲忌日,母亲来到寺中。少时撞见母亲出轨,一直无法饶恕母亲。一种真正的感情,通过各种理由使其正当化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又用自己头脑里编造的无数理由,将自己出乎意料的感情强加给自己。这种感情本来就不属于我。单单停留于感情阶段,这个世界上最恶的感情和最善的感情没有区别,其效果是相同的;杀机和慈悲之心表面上没有什么不同。沟口冷漠淡然,心中没有他人,包括母亲。觉得母亲进入自己心中,反而是可怕的。逃避也可能是过于注重感情,知道未来会如何,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倾注感情。在母亲的驱使下,沟口有了继承金阁寺主持的野心,而这个野心也一直折磨着他。第一梦想是金阁被轰炸,第二野心就是拥有它。金阁的美拒绝所有的意义,呈现着空前的辉煌。

  沟口的另一个朋友鹤川,由于他的性格,根本没注意沟口的口吃。沟口犹如底版,鹤川就像照片。鹤川与沟口不同,他不必担忧自己的未来,不必去考虑“恶”,不必讨好生活,相比之下,在沟口眼中,他有未来,他的未来纯洁无暇。和鹤川在一起,沟口的一切阴影变成光明,一切暗夜变成白昼。鹤川不喜欢沟口和柏木交往,有事回家,死于车祸。沟口和白昼般光明世界的一根丝线也断了。沟口流泪了,父亲去世都没哭泣。

  沟口死前一直和柏木通信,如此善良光明之人竟是死于自杀。而柏木也是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但是他善于跟自己存在的条件和解。有人说爱他,女人的爱来自一种不寻常的自尊心。柏木的惺惺作态让沟口发现人生缺少自然,只是一场安排好的闹剧,他当着沟口的面表演人生,生存与毁灭只具有同一种意义。人生到处充满矛盾,柏木的诈术却是直面自己内心的忠诚,将卑劣转化为勇气。

  夜半登山,京都灯火通明,俗世的灯火让我想到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描述:

  理想很美好,但是万一实现不了,也没关系。终点比起过程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沟口完成了那一场盛大的表演之后想,我还是要活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