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背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背影》读后感100字

2021-07-21 00:2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背影》读后感100字

  《背影》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影》读后感(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普通老百姓真心喜欢马未都老师,在收藏大潮汹涌而起时,他用贴地气儿的话,诙谐幽默的文风,讲解文物知识,传播中华文化,让大家喜欢看,看得懂。

  马老师的每本书都收藏,一点一点培养自己的文物知识,文化修养,受益匪浅。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已逾花甲之年的马老师写下了《背影》,25篇祭文。书中写出了人物的真挚性灵,写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有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时不经意的一场聚会竟成了永别,有时找不到生前的一张合影,人生种种无常,令人倍感遗憾。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期待马老师继续写下去。

  《背影》读后感(二):那些被收藏的背影 ——马未都《背影》的阅读印象

  《背影》是马未都新出的一本散文集或者说是祭文集,收入书中的25人都已作古。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这种对生命中一个个朋友逝去的感叹不仅是属于文人的小情绪,也是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

  马未都收藏界的名人——这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丰富的藏品和卓越的识别力不仅让马未都赢得广泛声誉也赚得钵满盆满。

  其实在此之前,他还是一个文学青年,并且成名很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曾风靡一时。

  那个年代,收藏与老百姓基本绝缘。

  经济的发展,让收藏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文学和收藏结合时,就产生了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

  然而,在《背影》里,马未都不说收藏,只说人,那些已经作古的师友,他们用一个个背影在马未都的记忆里成了历史——也许多年以后这些《背影》会用另一种形式成为另一种收藏,如果说文物作为物质的载体会有消失的一天,这些进入《背影》的人物生命力则更为久长。

  这些背影汇聚了各色人等——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另一个启示,无论是收藏还是文学创作,拥有广泛的接触面是多么重要——从自己的父亲到画家,从播音员到编剧,这些背影中,有的是自己接触频繁有的只是一面之缘,然而,马未都能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令人感情至深的细节——这与收藏的眼光有事多么接近,如果用观察文物细节的功夫来写人,我想那些被放大的细节一定能充分的打动人。

  这就是背影让我们愿意知道那些与我们似乎关系不大人物的原因。

  吸引我们的不是与作者的关系,而是他们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比如由于意外,父亲精心炒熟的黄豆一粒不剩的全部扣入火中,比如老外安思远的成功让作者生出“赚钱是小本事,大本事是看准方向”的感慨,比如作家刘绍棠直来直去的性格……

  怀念故人的文字最容易变成作家个人在抒发感情,作家本人感动万分,读者却无动于衷,始终隔了一层。马未都的这本《背影》大多数篇章并不长,所说的人物很多也是著名人物——这其实也是一种讨巧的做法——闲暇时间翻翻,无论是文字还是感情都会让你有亲近的感觉。

  《背影》让人亲切。(胡晓斌)

  《背影》读后感(三):蔡诚书评:那些《背影》,马未都深情凝望

  马未都先生是大名人——我一个囊中羞涩,也毫无古董知识的北漂,之所以注意到他,全是因为他上过央视《百家讲坛》,后来,其人其事我也颇有些兴趣,还曾参观过他创办的观复博物馆,用一个词形容:漂亮——下乡插队当工人,做编辑爬格子,聊收藏办实业,他人生的哪一出,都能让过着平淡人生的我们心生羡慕。马未都的精彩,他的世界,我只能想像,瞧,这就是成功者该有的人生履历。

  马先生出新书了,却讲的是,25个身份各异影响了马未都人生的故人故事,笔下,马先生凝望他们,他们各自以鲜明的性情共同构成了一组山高水长般动人的《背影》——一本有些意思的怀旧的书,其中一些大家,如叶圣陶、王世襄、史铁生、陈逸飞,我是他们的“粉丝”,还重要的在于,文风深情、平实、隽永,作为写作者,功夫了得。

  马先生能写出如此《背影》,其实得益于早年的写作训练。马先生写作上其实成名很早,青年时代他就喜欢写作,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清纯的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这改变了他一个工人的命运,不仅文学大刊物《青年文学》请他当编辑,而且,俨然还成了文坛瞩目的新星,王朔、刘震云等那时的当红作家也和他称兄道弟。

  公平地说,马先生有些写作的天赋,他留下来的不多的文艺作品有些至今还有人读,像《今夜月儿圆》,其俏皮、机智,亦庄亦谐的对话,诗情画意的描写,现在看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小说:今夜,让我与你执手相约,让我的指尖在你头顶滑落,轻轻梳理你一头的秀发。然后站立成一对相思的树,彼此凝望,在你晶莹的泪雨滚过后我的眼角也会生长出忧伤的花朵,花瓣纷纷陨落之后浇灌出茁壮的连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文学爱好者,写美妙的爱情,我可只会直抒胸臆,写的平淡、无趣:瞧,这儿风景多美……我喜欢你,亲爱的,我想,我们永远在一起……

  遗憾的是,没出几年,在文学圈并不算守规矩的马先生感觉文学不好玩而转行收藏——为什么?他后来回忆说,这和他认识王世襄有关,而王世襄又实在喜欢他这个实诚的小伙子。在收藏界他很快崭露头角,红极多时,虽然不再文学创作,但早期的写作训练让他在收藏写作方面让他如鱼得水,《马说陶瓷》、《收藏马未都》《明清笔筒》、《中国鼻烟壶珍赏》、《中国古代门窗》等著作一时洛阳纸贵。据报道,仅在2008年,马先生就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通过收藏,马先生实现了人生的各种自由,但他不想由此走走看看、吃吃喝喝,他对观复博物馆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为此成立了观复文化基金会,期待永续生存。

  观复博物馆永续生存是不是一个梦不好说,但到了古稀之年,马先生为了这个梦而追忆对自己有过帮助或交集的人是真的,真诚的,他说,“2008年,我为我爹写了悼文,从那天起,我发现悼文是有人看的。跟我有交集的人去世了,或多或少,哪怕只有一次交集,我就会为他写一篇,十几年来,积累到今天写了40多篇,《背影》收录了25篇。明年会再出一本。有的名人,你一看就知道是谁,有的人你却不一定知道。”马未都还说他要写够一百个人,为所处的时代画像。

  期待《背影2》《背影3》出版,相信,当那个曾热爱写作的马先生连续推出几部《背影》后,一定会给纪实文坛以莫大惊喜,当然,届时能否如他所愿,为时代树立一个画像值得怀疑(受圈子所限),但作为个人人生的“史记”确也颇为洋洋大观。写到这里,我想写一句题外话,这篇小文希望马先生能够读到,并且能给我提供一个工作机会,人到中年,我还到处漂泊,真希望到观复博物馆谋求一个能修身养性的工作,希望我有好运。

  《背影》读后感(四):有一种苦难是选择

  在2021年7月14日收到了一本书,作者马未都,书名《背影》。取“背影”一名有朱自清先生那篇文章,影响力很大,生动刻画了一位父亲形象。

  而此《背影》非彼“背影”,若朱自清先生的是描述一个具体的背影,通过背影一个具象化的东西描述一切,则马未都先生的这本《背影》则是用“背影”来描述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人生一世,结识的人和物都很多,结识多了,人就有回忆和极为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非亲历者体验不可。

  图片摄于2021年7月19日

  人生很短,总是在惆怅与哀愁中惶惶度日,若无一件真事可干,人生还真是一种苦难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为自己选的,而是为他人选择。

  阅读本书很流畅,有着25个已逝人物的背影碎片,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装帧设计,真是爱了,将书放在桌上,床上阅读,基本只需要翻翻页即可,无须吃力翻书,还得用手托着书,以免翻页不稳定,此书只要翻过去,就如一张纸般平坦,阅读感受极佳,尤其纸张散发着淡淡书香味,一不小心书就读完了。

  一个人在世上难免不会和人产生交集,或多或少,总归还是有的。马未都先生是文化学者,还是观复博物馆创始人,在文物研究、文学写作、文化传播等领域均有不错成绩,为中国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在世界文化窗口上有了多一面了解的可能。

  所以他交集的人比常人要多,交集多了,自然交流频繁,能够接触许多大师级的人物,还有许多与自己领域相关的专家级人物,交流领域内的专业问题。马未都先生在此书纪念自己的亲人友人,虽是生活中产生的交集碎片,但能够细碎记于脑海,又能很好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些未曾听闻的大家,也是一种发现。

  生活的趣味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集。若人与人之间相隔,没有交流,那则会减轻许多回忆,有些人生来就需要记住许多事情,许多人;有些人则不需要,在人的一辈子中,能够有一二知己者,也属万幸,许多人没这个福分。没这福分,自然也没多少时间交流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不仅能够启发自己,而且还能启发别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高深学问,唯有努力生活,但努力往往和强度时间付出相关,你的许多时间都用在在时间片段这个问题上,用在家庭孩子身上,所以我们看别人与知己的交流就是一种享受。享受知己之间的对话,感受他们之间的心领神会,体会他们之间的一言一语一行。

  当这些直观的感受,不断冲撞一个人记忆的时候,这个人试图努力也在回想着一些往事、一些人。努力回想过往,努力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知音,若有,自己是怎么错过的,若没有,自己该如何填补这一份空白。

  25篇悼文,如同和朋友之间的再一次谈话,思绪千万,情绪波澜,写下一个字都要备受内心煎熬,还要承受思念之苦。

  人总该干点什么,写点,总比不写好,既然一个人会写,而又不去写的时候,总觉得落下点什么,非一吐为快不可,这吐法不简单,不仅思索回忆里的细节,还要补充一些交流的启发,在某一刻影响着你,最后还要给出最为适合的评语。

  当然,这评语对写的人来说,足以证明一切。每回忆完一个人,思绪很快跌入下一个山谷,从这个山谷爬上去,刚看到一些风景,又会跌落到谷底,不是谷底没有风景,而是你总想着能够走出谷底,看到更多可能性,看多了,自然稍微看全面一点,全面总比片面好,不至于妄下结论,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

  写悼文,是必要的,但也是极为困难的,写过了,有点对不住,但愿能写真实而不缺乏真实评语,这是难的。难就难在写的时候,要做思想斗争,这么写也不好,唯恐哪一处不妥当,反复斟酌才下笔。因为感情是复杂的,回忆是模糊的,人尽可能从回忆抽取清晰的那一面,从而写出一篇属于已故和属于自己的悼文。

  悼文属于自己,那是一种纪念和怀念,还能在不同年龄阶段,引发对生死的思考。悼文属于逝者,是因为人们还在纪念着他们,人们纪念逝者不仅仅是悼文,而是逝者在一个人心中的影响。

  一个人想要回忆不模糊,老而有所忆,现在动手写下日记,记录一天或者一周中一些重要的事情,这是老而不孤单的一种良好药方,人总是多忘的,且一忘总是很彻底很干净。为了让记忆复杂、清晰,趁自己还能写,还能动,多记记,没准,日后能陪伴你的正是这些文字。

  文字总是有种莫名的情感牵动着人的记忆,人们喜欢阅读,多是为了触发自己的记忆情绪,从而寻找些失去的和没有得到的,这就是文字的奇妙所在。

  读悼文,像是一种接近死亡却又无法逃避那样,看着许多人有意义度过一生,最后不留一点痕迹,消失在偌大世界,世界不会记得一个人干了什么,你对世界不重要,世界没有一个人还是会正常运转。

  承受是人生必要的课题,承受生活之苦,承受生活之乐,承受许多许多,人在承受中度过自己,在自己中看见自我,走到人生的边缘,蓦然回首,发现身后除了一条笔直的路之外,沿途的风景慢慢变得荒凉,路虽直却不平坦,回看一生,有高光时刻,有低谷暗沉时期,人不能一路高歌,也不能欢声笑语, 只能看着自己背影,从日出到日落,直到看不见背影。

  《背影》读后感(五):凝视《背影》,马未都用真情回忆“遇见”的时光,记录真挚的性灵

  文:鲁班石 | 图:网络

  从一个媒体的网络平台上无意刷到马未都马老爷子在直播,直播是他在亲自卖自己的新书。心中不免好奇,就停留下来,进入直播间,去看了看马老爷子的新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马未都直播售卖新书《背影》

  原来,是一本叫《背影》的新书。由于对课本上的《背影》一直记忆犹新,自然而然,就对马未都的这本《背影》产生了亲近感,想一睹为快。然而,当拿到马未都的这本新书,心急地翻看时,才发现其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怎么新。所以,《背影》与其说是新书,只不过是新近出版而已,而书中收录的最新内容,其实就是时间比较新近的,2018年8月4日所写定的《名门李家治》一篇了。

  内容虽然不新,但马未都却是动用了最真实的情感,写出了最真实的亲身经历和事实。

  马未都的新书《背影》

  《背影》新书中,马未都所记述的25个人都是曾经与他有过交往和交集的人,只不过,这25个人如今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了。在与这25个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都给马未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不然,马未都在听闻他们离世的消息后,也不会有心的、用真情写下对这些人的回忆文章。

  马未都与“江湖客”秦公

  在这25个人当中,虽然有些人只是因工作所需,只有屈指可数的见面,但马未都却对他们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比如,播音员方静,这个只有44岁人生经历的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的主持人,马未都虽然与她见面的次数不多,而且是在方静还是个小女子时采访过马未都的。但马未都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举止沉稳、看着比实际年龄大。

  对此,马未都在《背影·播音员方静》中写道:“……这条件(指看着比实际年龄大)对恋爱不好,但对采访很好。被采访者往往对年轻幼稚的采访人员不屑,心中只要不屑,这采访注定好不了。”这句话,马未都说得很中肯,更为实在。既道出了做采访的人自身应该具备基础的条件,也说出了被采访者那种实际存在的孤傲姿态。

  马未都与父亲马丹林

  父亲马丹林是这本书25个人中,于马未都是最为重要的人,在《背影》一书中,马未都把父亲的照片放在了扉页,以此来纪念父亲给予他的养育之恩。的确,父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给予了我们生命、抚养和培育,也是我们人生的启蒙老师。

  “父亲口吃,终生未获大的改观,但他最愿做的事就是教孩子们如何克服口吃。我年少的时候,常看见他耐心地向我口吃的同学传授一技之长。他说,口吃怕快,说话慢些拖个长音就可解决。”这是马未都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幕。

  马未的全家福·1958年·北京

  对于父亲的口吃,马未都还记述到:“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按母亲的话,他生怕生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言外之意,父亲在生人面前,第一次开口先表明自己的弱项,而且总是夸大了这一毛病。”从这段话中,我们既能读出马未都对父亲的真实记述,还能感受到父亲待人的真诚,还有其母亲的风趣。

  为什么这里能读到马未都的母亲的风趣呢,“按母亲的话,他生怕生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我的理解是,马未都的父亲口吃得最明显时是因为见到生人,怕自己说不好话而紧张造成的。所以,马未都的母亲很风趣地说,马未都的父亲是怕生人不知道他结巴。犯口吃其实就是见了生人过度紧张而造成,越是不想让生人知道自己口吃,就越想努力掩饰口吃,越想掩饰就越紧张,结果,口吃得就更明显。

  马未都这样写父亲和母亲,其实就是最真实的印象和真挚的情感。所以,马未都的《背影》一书其内容虽然不新,但内容却是用真情写出了事实。

  马未都的新书《背影》

  马老爷子的《背影》一书装订很朴素,但很精美。朴素在于其封面和封底,包括其中的过度页,都是采用的青蓝色,给人一种庄重而朴素之美;而其精美是在装订方式上竟然是近些年来极为少见了的线装方式。

  我对线装版的书情有独钟,拿在手上,常常是爱不释手,单说打开书时,不像其他胶装本的书,翻看到某页停下来时,要么折个书角,夹个书签,或者是不经意时,书就自动合上了;而线装本,不管看到哪一页,不管什么时候停下来,只要不是人为地去合上书,那它就会停留在刚读到的一页。而且,线装本打开的幅度也很大,基本就是双页全面铺开的,很方便阅读的。

  马未都《背影》中有关方静的章节

  读完合上《背影》一书,25个被马未都写得很真实的人物在脑海中不断闪现。马未都用真情写下的真实文字,让这个25个人物再次走进读者的心中,去回忆那些曾经的“遇见”,翻找对他们留在记忆中的印象。也许我们借着对《背影》的阅读,自然也会勾起对某一个人、某些人的回忆,他和他们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也曾经让我们为之感叹,但更多的是回忆和怀念。

  期待马未都的《背影续*》出版,再次给我们带来惊喜的精神大餐。关于马未都的新《背影》,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