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未都说马未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马未都说马未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7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未都说马未都》经典读后感10篇

  《马未都说马未都》是一本由梅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5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一):好看的马未都

  近来天湿热,拿书的手也湿热,唉。

  但看马未都的书不累,有文化又不文化,不酸,俗又不俗,俗得雅。

  昨天在“凤凰直播”上看了三个小时的何东访马未都,两个京胚子说文化,说得有文化又没文化,天南地北,东西南北,就是北京人的侃爷在对话,好看,比看书看电视栏目都好看,不做作,镜头有时会东移西动的,人坐得也不那么正经,衣穿得也特随意,说文化、说世俗、说人情、说历史时间长度没限止,就说得不结巴,想说就说了。

  马未都,这么个自称草根的收藏家,但他的人生阅历让人啧舌。

  他出了不少书,我看过几本,都能看得下去,看了我都有收益

  不过还是听他侃“文化离我们有多远?”更来劲。

  这个马未都,是中国收藏第一人,他通过自己书籍和讲座引领一场盛世收藏热,无数收藏爱好者唯“马”首是瞻。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他是知识青年文学青年,也是编辑作家、编剧,更是收藏界的老大、传媒界的宠儿。收藏之王马未都作客《凤凰非常道》,对话麻辣主持人何东,说收藏趣事,聊业内秘闻,辩舆论争议,透过历史文物,看穿世象人心

  人生不过百年,其实五十年后的人生就是半截入土的了。

  马未都说他的生前身后事,娓娓道来真切感人,比那些什么狗屁“作协”的人写的垃圾好看多了,也有文化得多了。

  问他为什么要弄私人的“观复博物馆”,他回答说为的是能“炫耀”,“炫 耀”文化!

  比如说桌子”,这个词怎么来的?你天天在用在说,但不去想这个词怎么来的。

  古时“卓”就是高的意思

  “桌”比椅高,所以就叫“桌”,原为“卓”,后好事之人又加了两条腿,就成了“桌”。

  他说的事是我们生活中天天遇到但从不去思考的事。

  看看马未都说文化,才知道我真的是一点没文化,文化是什么?就是浸淫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开生活是谈不了文化的。

  《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二):神人马未都

  自从买了kindle,买纸质书的机会就少了,不过kindle里的资源并不多,有些想看的书找不到,所以只能再买纸质书。这本《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买的纸质书,而且是凑单免运费买的,只是没想到原来是一本访问集,太没有收藏价值了。

  不说闲话了,说正题。这本书是对马未都的专访,让马未都自己谈收藏故事、收藏秘笈、私人的观复博物馆和一些人生感悟,并没有很系统,是想到哪问到哪说到哪,当然人为的把它分了一些章节,其实内容上有着重复的。

  对于马未都,谈不上了解,以前好像在哪个电视节目中看到过,似乎跟很多文化界的名人很熟的样子,不过也没认真研究他。最近注意到他主要是喜欢陶瓷,看了一些讲陶瓷的书,感觉他的书条理清晰文字优美,而且除了陶瓷收藏外他还了解其他很多艺术品的收藏,现在通过这本书又了解到他原来还写过小说,出过电视剧,方方面面都有涉猎,确实很牛逼。再有就是他的个性强烈,很自信,大概成功人士需要这种性格吧。

  再说回《马未都说马未都》这本书,在讲收藏方面其实没有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人生感悟方面却有些值得人思考的东西。

  比如谈起对古籍的态度,马未都更相信证据不相信史料,的确应该这样。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书上的记载都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真正客观反映当时的情况的并不多。就像对于几十年前的文革,亲历者们都还没逝去,但真正反映那时候的书能有几本?另外,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是一个人真正想的,比如名人日记,他写的时候就知道可能以后会公开,所以不可能毫无保留的写自己的想法

  还有就是他提到的经纪人难做的问题。中国历代就是看不起经纪人的,车船店脚牙,最低等的几种工作中“牙”还排在最后,似乎经纪人就是两边行骗的一种角色。还有,他提到的自己为别人掌眼,如果是陌生人还好说些,该收钱收钱,但如果一来二去熟络了,双方不好意思再谈这个钱了。这就是中国人传统性格,但其实是不应该的,朋友是朋友,商业是商业,应该严格的区分开,这钱虽然不多但却是对人劳动知识的一种尊重,就像你找熟识的医生看病也应该挂个号,起码的尊重是要的。

  马未都是个牛逼的人,不过我觉得以后要是多看看他的书就慢慢会把他从神坛请下来,就像原来觉得冯唐很牛逼,看多了也就没感觉了,也许这也是距离产生美吧。

  《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三):原来他本就是写字说话的行家

  马未都的语言能力在书籍和电视中已经是国人尽知了,真好!某一个领域的行家,如果再能有语言能力,即表达能力,那么对这个行业,以及语言,都是福音!这个行业于是变得精彩,而关于一个行业的精髓的语言总是很精彩的。陈丹青、冯小刚、王刚、冯仑们的书,就妙在这里。

  真是孤陋寡闻,竟从未八卦过马先生的历史,看了本书才闹明白了:

  信息渠道匮乏,人人报纸年代,他在有500万发行量的只有四个版面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整版小说,据说当年的500万份报纸至少会有5000万人传看。

  而信息传播渠道依然匮乏,家家看电视,并且全社会一个时期几乎只关注一部连续剧的年代,他整了《海马歌舞厅》。

  人家写字说话之余,爱古玩。强!

  《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四):我一附庸风雅的外行觉着此书性价比不高!

  刚刚看完,类似一谈话类节目,本书不间断阅读的话也就1,2小时就读完了,无论如何还是很不错的休闲科普读物,阅读起来很轻松愉快,又能学到东西,但就是不值这个价.....

  买这书的原因1、马未都名声在外,必有其过人之处学习了解下2、闲书,其他书看累了休息3、纯外行附庸风雅下,百济讲坛的东西要知道些,至少是个谈资不是4、文物投资也是投资,需要了解下5、说不准啥时候碰到一玩古玩的主(客户)....

  基于以上原因对应收获还是过得去的....

  马未都是个不断学习,勤于思考的人,对事物分析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博学有智慧,有些清高、狂傲。可惜书中所给出的独到见解的案例(主要看点)不够多,失色不少,并且内容不够丰满。总体说来要是按原价购买此书肯定贵了,看看马未都自己的说法“我玩什么什么就涨,那是一个特别简单道理:因为我没钱,所以那些贵的我不买(p50)”哈哈哈,这书只能5折买!

  《马未都说马未都》读后感(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多看图书的限免活动中的一本书,看到书名以为是马未都自己写得自己的回忆录或者传记之类的,下载下来之后翻了一下来发现是一个记者对马先生的采访的一个集合,知道马未都老师是很早的时候,很多人知道马未都先生是因为马先生在百家讲坛讲的系列关于收藏的东西,我知道马未都先生是因为《编辑部的故事》和马先生跟刘震云,王朔之间的一些交集,在我的印象里马先生一直是一个写字的文化人,直到他在百家讲坛很火的时候我还在觉得纳闷,马先生什么时候转行的。

  这本书下载过来是当着消遣来看的,最近持续的高强度的在整理一些很纯粹工具应用方面的东西,需要一些东西来调节一下头脑,做一个转换了,在iPad上才翻了几页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我很喜欢这种写作风格,是采访但又不是那种非常正式非常纯粹的采访,整本书的构架更像是一个爷爷在向小孙女讲着自己经历的一些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那样的自然和情切,中间偶尔还会穿插着小记者的一些调皮的提问,读起来轻松喜人,书中马先生讲了很多自己在收藏中的故事和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诙谐幽默中又充满了哲理,是一本难得的消遣的好“闲书”。借助多看的摘录功能选择了书中的一些小的故事和观点做一个记录

  关于择偶

  在问到马先生的妻子对待收藏的看法的时候,马先生的回答是:她也不是支持我,她是不反对。不反对就行了,支持就坏了。我觉得不反对是最佳状态,支持是一个很坏的状态。因为一支持,她就会混在里面;一混在里面,两个人在很多事儿上就会有矛盾,比如说一件东西该买不该买?她就有判断了。她现在是没有判断力。我觉得婚姻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能顺拐,两人是同行这婚姻一般都好不了,尤其是两个人的性格又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更不能干同行,除非两个人干同一件事但性格互补,性格上抵消很多。一定得有差异

  觉得马先生一语道破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就希望找一个和自己是一样额,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很多人在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之后经常会吵吵闹闹,本来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情需要两个人共同来商讨面对了,如果下班回家之后在工作上两个人还来争论,那该多累啊,我以前一直想把女朋友培养到和我一样,但是后来发现她要是真的和你一样了,那日子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反而是现在让她顺其自然,两人之间的感觉更加和谐

  关于谋略

  在采访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感觉很有意思,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的人的那种坚守和智慧。

  马未都:过去在乡下看好一件东西,老头老太太死活不卖。老人嘛大部分都比较恋旧,他对那东西有几十年的情感在里面了,东西再破再烂他都不舍得扔,更舍不得卖了。那我就给他的邻居留下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是没有内容的,没有瓤的,只是一个空皮儿,邮票什么的我都给他贴好了,然后我就跟他说:“老爷子眼看着不行了,等他过世了,你就把这信封扔到信筒里就行了。”

  梅 辰: 人家就帮您扔?

  马未都: 我给钱啊。我把信封搁他那儿的时候我就先给他一百块钱,你得先取信于他是不是?我跟他说:“你把这信好好留着,等老头一死你就把它扔到信筒里,等我接着信回来的时候我再给你一百块钱。”我估计等我走了以后他就天天在家盼着那老头死,好再挣一百块钱,等老头真死了,他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奔了邮局了。

  关于赚钱

  关于赚钱,关于讨价还价可能是很多人每天都会去干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像马先生这种大智大慧的人真的不是很多,对人性的洞察,对细节的把控有些让人发指,如果马先生转行做生意,成为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我想也许会成为商界的胡雪岩。

  马未都 他不知道它值多少钱。我说“一百吧?”(梅:秀水砍价法:“拦腰一斩”)对,买古玩按原则是不管货主开价多便宜你都得还价。主要是让他舒服,而不是让我舒服。

  梅 辰 这话怎么说?

  马未都 他要二百,你立马就掏二百,他立刻就觉得开价低了,他心里就不舒服,他就会找借口不卖了。

  梅 辰 那怎么行呢?话都说出去了。

  马未都 人家说“您听好喽,我刚才说的可是二百美元……”招儿多了,所以不管多便宜你都得还价。

  我的原则是让做生意的人都有钱赚,我多给他一点钱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会给我打通一条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原则。只要有低处,水一定会聚集在那儿,对吧?物质永远会向最有价值地方去流动,钱也是这样。你买古董当个大头没有坏处的,当他再有东西的时候,他想到的第一个买家一定是历史上让他挣过钱的人,说“马未都这人不错,让我挣钱了,我先给他看”。我一看,嘿!这东西我喜欢,我就买了,这样就保持了一个通道。要是人家说“我卖谁我也不卖马未都,这主儿一分钱没让我赚过,还老让我赔钱,回回弄我一半死,我才不给他呢”,这路不就断了嘛!我认识的古董商多了,成百上千,每回我买东西都是这样。你得让人有钱赚,人家才能总想着你,所以我的机会最多。

  让人家多挣点儿钱没什么坏处,当然不能离谱,说这东西值一千你给人家一千二,不过分;你给人家八千这不就离谱了嘛。在不离谱的前提下你多给人一点儿没坏处,机会就全上你这儿来了,你买的是下一次的机会,你不能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呀,光便宜有啥用啊!

  再比如大米,全国哪儿最贵它就会涌向哪儿,不用你去

  物以知为贵

  马先生一语道破了现在的各种明星各种炒作的本质,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社会是一个需要去出头的社会,需要去展示自我,需要去秀的时代。

  汝窑若从科学角度看它并没有很高的价值,尽管其数量少、名气大,但质量却并不高。汝窑不是以稀为贵,而是以知为贵。它并不稀少,比它少的东西还有,但并不值钱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物以稀为贵是在过去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今天的社会都是物以知为贵了,比如说“超女”,一夜成名后财富接踵而来了,再好的东西不为人知也不会值钱。简单地说世界上被公认的最美的女人如果按照客观的标准都并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比如格丽泰·嘉宝、奥黛莉·赫本、英格丽·褒曼这样的女人,好看归好看,但比她们好看的人有的是,长得比玛丽莲·梦露好看的女人肯定有,但她没被发现那就没用!社会价值的体现绝对不是客观的标准,有时候就是主观标准,我捧谁就是谁。现在捧红的人多了,好看吗?!

  关于公平

  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本身就在个人社会资本上存在差距的有些时候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你是谁,而是取决你举着你的人是谁?也许同一个人去找工作,自己找可能找死都找不到合适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中间人去推荐你一下,也许你就瞬间从地狱跨入了天堂,这就是信任代理产生的巨大的价值。

  社会比较残酷,社会不是一个科学机器,社会学和科学之间是有差距的。社会学是聚集了所有人的情感因素的,科学是不带有情感成分的。我们现在所谓的鉴定,不是科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是社会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我们今天的鉴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学而不是科学。都是凭眼睛看的那叫啥科学呀,对吧!到了尖端的时候,越往上走,社会的其他因素就越强烈、越复杂,包括情感的表达也已经超越了事物本身。你比如这东西我拿着出现就跟他拿着出现完全不一样,对不对?同样一个剧本攥在张艺谋手里与攥在一个县城导演手里它能一样吗?投资情况能一样吗?什么情况都不一样!而且这剧本攥在县城导演手里它还可能就“死”了。张艺谋手里即使是个破本子都有可能卖出大价钱!那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

  关于成长

  由浅做起,由艳俗做起。先买雅俗共赏的东西,然后逐渐地自己再品味。你想写小说,你得先买几本畅销书看一看,不管它是好是坏你到底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儿。对吧?

  这段话我更愿意理解成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只能从低处开始着手就像是说要想钓到鱼就要用鱼的思维一样,当你想要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最起码的拥有这个行业最基本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要给自己一个积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的去提升,慢慢的去丰富。

  关于审美

  我认为关于美有两点:一是产生美必须得有天赋,二是发现美则是通过学习。具体来说何谓产生美?比如你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舞蹈家、画家、文学家,这都得有天赋,否则就不会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

  而实际上金鱼就是一个畸形,它是一个怪胎。如果你平生没见过这样一个东西,没有人教给你,你今天肯定觉得这东西怎么那么恶心呀!在水上漂着两只大鼓眼,身上花花搭搭的,什么玩意儿啊,跟长着一身癞似的。它怎么能好看?!它肯定不好看,太难看了!因为你所见到的鱼都是健康的鱼。但是人家告诉你,这叫珍珠,那叫鹤顶红、龙睛、望天,都是名贵品种如何如何,你就觉得好看了,其实这些都是畸形,这种畸形和人类缠脚裹足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一个病态美。当人家告诉你这东西很好看的时候,你就觉得很好看。

  觉得这段文字写出了很多东西,就像是时尚界一样,其实很多东西看起来也许并不觉得好,可是当有一个人每天反复在你耳边炒这个概念的时候,慢慢的你就会接收这个了,也会认为这个是史上的,所以说一个牛逼的产品是在制造感觉,引领感觉的,很多时候用户不是挖掘出来的,而是培养教育出来的。

  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

  我们真的就是不愿意为无形的东西付钱,我们不接受这些,现在有点愿意付无形资产费用的就是律师费了,因为你不付不行,你不交钱人家不理你!而像我们这样的艺术品经纪人是完全靠眼力生存的,因为文物的鉴定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以目鉴为主,全世界都是用目鉴的方式,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无形资产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但是没有人愿意付这笔钱。我觉得购买门票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我前两天去首都博物馆参观,我是绝对可以免费参观的,我带着朋友也是一样可以免门票的,随便找个人我不就进去了吗?但我仍然是买票参观。自觉地买张票不就完了嘛。

  我一直不太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我觉得在哪看都是一样,一样的人物,一样的清洁,一样的场景,花那么多钱去电影院看,还不如在家看看买点吃的,慢慢的看,看到不爽的地方还可以快进一下,多么的自由,但是随着最近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深入之后发现有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事情本身,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去思考,比如说买书,电子版和纸质版对我而言没什么差别,但是我还是回去买纸质版,仅仅只是为了支持一下作者,支持一下这个行业。

  放弃是一种智慧

  就说出名这事儿吧,按照出名的一般标准我二十几岁就因写小说出名了,如果我不放弃的话,如果我愿意当官的话我可能也是总编辑了,因为当时比我后来的人现在都是总编辑了嘛。但我放弃了。因为我想明白了:世界上的事儿不可能都让你得了,包括收藏也是一个不停地放弃的过程。为什么我不开新的收藏领域?青铜器我不收藏,尽管它对我有诱惑,我也不能收藏。为什么?因为我一旦开了一个新领域,我就会扑上心,如果我只买一件是没有意义的,买一堆就很痛苦,因为东西是无限的,钱是有限的,这不是自找痛苦吗?我没法儿跟国有企业比,花好几千万买俩兽头……我不行啊。

  有些事情不是你不想做,而是你不能做,很多时候我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容易,但是我们做自己想做却不能做的时候却是最难的。

  整本书读下来非常的顺畅,读完之后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强烈推荐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