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兽之吻》读后感100字
《幻兽之吻》是一本由周晓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幻兽之吻》读后感(一):悲悯、无奈、和现实
一直好奇周晓枫写着写文章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又经历了哪些事,才能以悲悯之词写出这么多的无奈之事
但是有些时候生命之间就是这样的无理可讲不是么?今天你是所谓的“万物灵长”,所以你可以对别的生命生杀予夺,但是换个角度,你又何尝不是刀俎下的红白鱼肉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生命,生命之间基于对彼此的不同的需要,也会有很多互动的形式,或者共生,或者同死,或者你死我活,但是这些互动后面的难道不是最真实的欲望和生命的存在么,无论这些互动如何,只要生命和生命在一起,就会有爱有恨,有苦有甜的啊,别说人和猫、人和鱼之间之间,就是人和人之间何尝不是相互支持又彼此拖累啊?
当然另一种处理自己孤独和欲望的方式也是存在的,就是撑下去,在沉默中升华,或者在沉默中哑火,将此生定位为修行和参悟,但是无论怎么选,都会有一种收获和一种付出的啊
看书到中间,会突然有一种隐隐的厌恶,觉得作者把自己托成了一个飘然于尘世之外的上帝的角度,看似对世上的高低错落冷眼旁观,其实一直在表达一种人类高于一切的自负,文章像是明理,又像是在说教
总想让人和她争辩几句
我感觉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吧 即是文字的享受,也是观点的交流
《幻兽之吻》读后感(二):“动物”作为一种方法——评周晓枫的《幻兽之吻》
《幻兽之吻》是周晓枫一组关于动物的长篇散文,沼蛙、蚁群、兔子、蜻蜓、豆娘、狮虎兽等动物纷纷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其书写的对象。“幻兽之吻里,有致命的爱,致死的美,致残的深情,有致意的问候,致歉的告别,致敬或致哀的命运……”透过动物世界的幻兽之吻,爱欲、生死、关切、命运的无常等,都是作者关注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动物是一种修辞,一种言说的方式和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呈现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与生命体验的“方法”。作者将自己的观察、生活的阅历与经验、对生活现象的思辨与追问融为一炉,共同浇筑出一种充满熟悉感和陌生性的文本。表面上看,作者书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种动物,实际上,隐匿在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被局部遮蔽的那部分真实,才是《幻兽之吻》的迷人之处。
《幻兽之吻》是从蛙起笔的。一次雨后的是散步,“我”发现了地上的“小家伙”,经过一番判断,才确定它是中国南方常见的沼蛙。观看只是一种叙述的策略,“溪流在另一侧,而它正朝着人类的院落瞻望”,此处,“我”对沼蛙的打量是以沼蛙自身的角度来展开的,也就是说,“我”从他者的观看中转变为被观看者自身的呈现。当然,沼蛙的动态是“我”观看的结果,“我”的目光与思考贯穿着叙述的整个过程。随着观察的深入,“我”发现沼蛙是在进行“盛大的婚宴”,“身体的狂欢”与“随时为爱等待,随时为爱枯竭,为爱赴死”宛如生命的仪式在“我”的叙述中逐一变得清晰,在沼蛙的身上,生命的意义被重新发现和定义了。雄雌沼蛙之间的求偶时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激情与活力,那既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也是一场全身心投入的爱的盛宴。
同样,“我”对蚁群的观察也采取了与沼蛙相似的路径。晨练之时,从运动中的蚁群中甄别出那只被兵蚁运输的王——蚁后。作者的呈现直观而充满视觉冲击力,“数蚁并行,速度很快,像摄像机下六车道的高速公路”,“被高高抬起,肉虫始终保持着僵硬的弦月般的弧度”,这是一种秩序严密等级森严的运输队,“肉虫”从猎物到王者的身份转变,也是随着“我”观察的深入而得出的结论。在文章收尾处,“统治的秘密”成为该小节的文眼——“王”与“兵”之间的臣服与排异,传递出权力制造秩序、权力驯服他者的统治之道。“我”从日常生活的潜流之下寻找出一些被遮蔽的事物和现象,通过对其进行精准的描述,经由抽丝剥茧的思索,从而抵达现象覆盖之下的“陌生意义”。
豆娘是在蜻蜓的对比下出场的,它“体形娇小纤细”,“我”在墙角看见它,它在交配时缔结“心”形的闭合环,不免让人想起这是与死神的婚姻。“我”从蜘蛛网上解救了一只豆娘,它不能飞翔了,“豆娘的身体和腿都纤细得失真”,“我难以处理两片已经融合为一体的翅膀”,于“我”而言,“拯救”与“杀戮”之间的转换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仅在一念之间。在豆娘身上,“我”试图赋予它新的生命。“解救每个陷入困境的挣扎中的生命,都绝非易事”,能给予他者的帮助是极其微弱的,生命的脆弱在于眼睁睁看着他人落入困境而自己无能为力,这俨然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虽然后来“我”成功地帮助了这只豆娘重获新生,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让“我”心生怀疑。
倘若从文本角度来考察《幻兽之吻》,我觉得毫无疑问它的特点就在于“发现”,发现日常事物中被隐藏的部分真实,发现动物世界的爱恨情仇,发现动物与人类在情感和处境上的相通之处,发现那些形而上的统治之术,发现生命的丰盈与脆弱……作者以其敏锐的捕捉能力、精准的白描能力、细腻的情感处理,将“我”的观察与思考不动声色地传递了出来。《幻兽之吻》是一种在场式的写作方式,作者的书写始终保持着同原生态生活之间的血肉联系,“我”观察,“我”的写作的意义就得以确立。
作者在给《幻兽之吻》写的创作谈《鸟羽、鱼鳞和兽皮》一文中说道:“动物为我们提供食物和温暖,提供知识和审美的教育。它们的美,它们的暴力,它们身上无穷无尽的谜……因为超出想象而几近幻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新认识动物,理解它们的美学与暴力,理解它们给予人类的一切,我们才能拥有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永葆一颗善于“发现”生活美的心灵,这样,生活的丰饶与轻盈自然尽在我们的眼中与心中。
(周聪,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省作协第二届签约评论家)
《幻兽之吻》读后感(三):须须缕缕,归顺于字里行间
我格外喜欢纯真的作者,他们对文字有一股子执拗劲儿和敬畏,他们总是不畏艰难。这种创作的张力是体现在文字中的,更接近于“元”力量。如果他们恰好创作的是文学作品,那就更易触达艺术的美学高度。
周晓枫就是这样的作者。常被她出其不意的比喻惊艳到,也被她笔下那时而紧凑,时而戏谑,时而略带神经质的颤动引发共振,鸡皮疙瘩起一身。
最近读完《幻兽之吻》,某些章节将我带回第一次读《巨鲸歌唱》的颤栗,有些章节亦庄亦谐,令人莞尔一笑,再陷入沉思。
我首先被她对微小生命的体察触动,那是与自然的同频共知,其纤毫毕现的共情力和呈现力令人艳羡不已。
我以写作者的角度代入,努力理解着她如何坚持,如何丰富知识体系以夯实内在结构,如何丰满自己的笔触,学习、探索、内省——宛若爬山,有时狂喜,有时痛苦,有时自我怀疑——在此状态下,她坦诚地面对自己,遵从内心,把东奔西突的思绪拢合在一起,放到一个架构中,和笔下的精灵一次次对话,不断锤炼,达到既结实又轻灵的质地。
这是和心灵共舞的过程,我实在羡慕她。
很多作家,成名之后容易产出即插式作品,美名其曰坚持风格。只有严肃地,真挚地热爱写作的人才会在文字性和文学性上不断纵深。他们须耐受寂寞,不为信息的洪流干扰。这过程既艰苦,且“不合时宜”,甚至可能因为过于细微琐碎,从而陷入写作的“内卷”。
周晓枫的平衡感极好。她是真的好热爱写作啊,虔敬专注让她身处精神的福地,其姿势宛如一个有信仰的手艺人。
她写梦境,写宠物,写自然,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让人惊喜的篇章是那些对女作家们的分析。她摒弃学术式套路,找到一个个冷峻的切口。
女性似乎更了解女性,但这些篇章又有矛盾的去性别感,没有群体式的自怜。萨冈、杜拉斯、普拉斯、奥康纳、茨维塔耶娃、桑格塔、尤纳瑟尔、卡特、波伏瓦,以及作为写作者的玛丽莲·梦露……她回溯到作家的时代,通过她们写作的罅隙还原其生命状态;她探讨她们的动因、欲望与激情。文字不多,题眼也不大,但异常精准。
关于动物,周晓枫上一本佳作《你的好心看起来像个坏主意》描写得幽默有趣,是童话的写法;而《幻兽之吻》中,则更带悲悯之眼,虫子、蛙、土拨鼠,拟人感极强,皆因观察入微。
尤其是《男左女右》中,土拨鼠的一生,从令人从捧腹到潸然落泪,作者的情绪和它们的生命交织,一切自然流淌,你不由跟她进入土拨鼠的精神世界,也代入其饲养过程中的喜悦、内疚、放纵、宠溺、相依为命、惊心动魄……上一个让我如此叹服的是《所罗门王的指环》的作者康拉德·劳伦兹,但他是动物行为学家啊。
我也被书中关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伦理性话题震慑到。我猜作者的厨艺还不错,因为她的笔尖流露出深谙食材特性——这至少依托于烹饪的熟能生巧——她拎出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从动物角度看却异常残忍的问题:何为肉食?我们身处食物链顶端,但从生命与生命的关联看,其中却隐藏着幽微的不安与恐怖。
这其实也是我日常的困惑:在面对肉食时,我们的赞美时而浮夸,时而刻奇,我们对食物的描写与拍摄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对此似乎安之若素。然而,这,合理吗?
我们是否有必要去思考此类问题呢?
作者又问,难道吃素,伦理上就更优于食肉吗?地球的生态系统无法孤立存在,我们彼此依赖,循环往复。这种讨论是否杞人忧天?
既然我们无法跳离这食物链,那是否有必要遵循一种更向善,更动物角度的伦理规则?我们又该如何更合理,更人道地界定食物的规则?
最后,我高度喜爱并认同作者对写作的乐趣与虚荣的看法。
身为写作者,不管为谁而写,写什么,只要打开纸笔,敲击键盘,我们就身在创造的蓝图中,我们已然开启了一条充满未知和冒险的路径,这种深层的乐趣驱动让我们成为“造物主”,让我们获得至高的价值。这乐趣和虚荣,是一种有养分的致幻至乐。何妨?
阅读同理。在此过程中,一定存在着主动创造的激情,或可说阅读给了我们通往心灵创造的通道。
这些须须缕缕,归顺于字里行间。多幸福的作者。
《幻兽之吻》读后感(四):书评:写作者的孤独与小兽类似
周晓枫在写作上的独特性,一向体现为她的文本是个混合体,在细腻中有粗粝,在勇猛中有脆弱,在善意中有血腥。追踪她写作上的变化,会发现她近年的作品,除了多些童心与温情之外,本质上仍然具备雕刻般的精准与痛感,她在电脑笔记本上打字,如同在皮肤上盖下印章,让许多阅读者,体会到某种敲击的力度。
巨鲸、候鸟、野兽……以往周晓枫的作品主题,容易让人把她往自然主义文学的领域推。但其实不然,不管周晓枫的现实足迹还有写作视野走得有多远、放得有多宽,她的文章读到最后,总会具体到内心的荒野,那里植物茂盛、杂草丛生、海水斑斓、沙砾如金,适合陆地、天空、湖海中的各种动物野蛮生长。
周晓枫新书《幻兽之吻》,书名仿佛科幻小说。没读之前,以为她笔下的巨兽会像《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上的六脚马、幻影骑士的坐骑托鲁克那样,神秘又炫目。但读完之后会发现,她这本书的主角,是经常蹿到她阳台上讨要食物的流浪猫,她在家中饲养的两只土拨鼠,她在小区公园遇到的沼蛙……
都是再日常不过的动物,但读它们的故事,仍然会有内心的悸动。周晓枫没有放大它们的体积,但却无限放大了它们的情感,真切地让人觉得,那些小兽,拥有了与人一致的七情六欲,掌握了与人交流的全部秘密,它们的存在,让地球上的人类家园,有了那么一点潘多拉星球的魔幻意象。
无法回避的告别与死亡,是《幻兽之吻》想要绕开但最后却不得不重重落笔的要点。一只做绝育手术因麻药过敏而死去的猫,一只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在地下车库被车撞死的猫,一只死后被埋在院子里玉兰树下的土拨鼠……在相关文章的多数篇幅里,周晓枫是以女孩的顽皮与稚气,描述与小兽们之间的欢快趣事与小小苦恼,然而当告别与死亡来临,她才有了一名母亲般的心碎,以一位作家的庄重,写下这些小兽在她生活与灵魂里刻下的痕迹。
周晓枫为什么那么爱写动物?她仔细地观察自己遇到的每一种动物,感受着它们身体里跳动的那颗或大或小的心脏,从它们的眼神中捕捉微妙的情感信号……从《幻兽之吻》这本书里,或可破解写作者的内心密码。
或是“孤独”,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一名写作者的孤独,与那些脱离了大自然必须依赖人类才能活下来的小动物们的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与共鸣之处。周晓枫写小兽们的可爱与暴躁,弱小与乖巧,其实也是曲笔在写人被无形的环境与事物“囚禁”后的本能反应。在巨大的城市里面,当黄昏的街灯或者落雪的傍晚,一个内心充满担忧的人怀抱着她需要照顾的宠物回家的那刻,画面里,他们的无助是一致的。
周晓枫拥有一名优秀写作者的基本内心素质:强大而理性,她可以为与小兽们相处时所受到的攻击而趁机大哭一场,但当面对重大事件时,却能够做到约束情感不泛滥,保持一种近乎让人肃然起敬的仪式感。被捕杀的鱼,逐渐失去体温的土拨鼠,被捣碎喂鸟的身体透明的幼虫……在周晓枫的眼睛里,一场场的生离死别,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而她能做到的,只是用手掌给它们短暂的一点点温暖或依靠。
能够毅然转过身去,这不是残酷,而是悲悯。作家的最大责任,是诚实地告诉读者真相。世间万物,每一秒都处在不停地竞争与杀戮当中,能够正视因为敏感的觉察而蜂拥而至的痛苦,是一个人保证自己可以尽可能地做一个正常人的前提。
周晓枫亦在用她写作小兽时的角度来写那些她喜欢的女性,包括玛丽莲·梦露、萨冈、杜拉斯、茨维塔耶娃等十位。她写这些女性的外在,也写她们的内心,但更多的笔触,是在写她们作为女性的本能。十名女性构成的群体画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男性化的脸谱,她们真实、野蛮、尊重自己的欲望,她们坦然地说谎、占有、抢掠。她们敢于展示自身的两面性,不惧晾晒内心的疤痕……读完周晓枫笔下的她们,不会产生幻灭感,反而会因为在平等层面的拉近,而产生某种敬重,乃至于还有一些“我们都一样”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对痛感的迷恋,对真实有着近乎癖好般的挖掘,还有不知疲倦地对细节进行天高地阔般的扩展,使得周晓枫的写作一直是充盈的、丰沛的。《幻兽之吻》中,尽管一些章节有着鲜明的女性写作特质,但整体上,这本书还是没法用性别去定义的。她保持了少女时期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打量,所以不管她的文章透露出多少属于成年人的残酷,纯真仍然是底色。
在《幻兽之吻》中,周晓枫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外部事物方面,内在的觉察与反省,以更凝练的篇幅隐藏于作品的某一页、某个角落。这是周晓枫创作倾向的一个细小的转变,她似乎开始收复曾经大敞四开的内心失地,转而让第三方的形象与信息,大面积地占领她的注意力。当一名作家的自我开始向后退的时候,这意味其已经获得了某种满足与安全感,继而向更开放而宏大的领域迈进。
作者|韩浩月
首发于《北京青年报》
《幻兽之吻》读后感(五):(转)甚至不妨把《宿命》看成是电影人版的《幻兽之吻:男左女右》
甚至不妨把《宿命》看成是电影人版的《幻兽之吻:男左女右》
李翼。
勿庸讳言,读周晓枫老师的这本《幻兽之吻》,有部分原因还是他作家身份之外,还长期担任张艺谋导演的文学策划,我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字看得不多,除了少数在《收获》等杂志上发表的。其实个人更有兴趣的,还是文字与影像之间的过渡与关联,毕竟这也是通常人阅读文字时,头脑中一直在进行的活动,只是有些会很具体,有些则抽象的紧。这就好比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在一部电影拍摄之前,他其实早就在头脑中“拍”过一遍……可能也意味着,真正的电影其实是处在剧本与拍摄之间。于是,那种过分依赖剧本,或者极为注重在拍摄现场冒出来灵感的电影拍摄方式,都不是太地道与纯粹。不知周晓枫眼中的张艺谋导演是属于上述的哪一类导演?尽管她在本片的履历介绍中,并未罗列她在电影方面的成绩。
而周老师过往出版的作品以散文集,还有童话作品为主,而这本《幻兽之吻》虽然还是散文或随笔一类的文字,却是处处有童话的气味在。第一篇是《野猫记》,作者虽然从上小学开始就第一次养猫,但因为缺乏喂猫常识,结局与回忆都不美好,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心理障碍。反正这一回,她没有把野猫变成家猫,家中几乎是唯一开放的“通猫口岸”就是阳台……
其实《野猫记》这篇和后面的《男左女右》关联似乎是最紧密的,但后者被放在了倒数第二篇,中间隔了很多篇别的,比如《雌蕊》,讲各类知名女性,主要还是作家,不过是以梦露开头,波伏瓦收尾。《男左女右》看文名,似乎跟《雌蕊》会相通,免不了是讲有名的男女之间的轶事,但其实不是,那是有关一对黑尾土拨鼠的故事,是家鼠,作者花了好几千块钱买的,男鼠叫左左,女鼠叫右右。篇幅不短,几乎通篇就是在讲作者,以及出场不多的男家属,朋友,和这一对土拨鼠之间相爱相杀的往事。不得不承认,周老师下笔很认真,遣词造句间都力求写出不同的感觉,而且心思应该很细腻,跟土拨鼠之间的互动也有趣,一波三折的,虽然在过程中,也常常是好心办不太好的事,最后的结局也足够让人唏嘘,而夹叙夹议的风格中,也不乏自省的成分。
周老师据说当过动物园的志愿者,而且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可谓见多识广。而这本散文集中,除了对于一些女作家,童话的描述与思辨外,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她与动物,或者说宠物的互动上。这不免也让我想起内地的纪录片与国外的不同来,特别是某些知识类的片子,老外就是传播知识的,而且各种数据罗列的非常准确,甚至是过度精确,而反观内地的一些纪录片,在知识之余,更多的是在讲观察者自己的感受,而且画外音的用词有时会太过文艺与抒情。之所以联想起这些来,可能也是因为周老师也更乐于在跟宠物的互动中,加入女性的细腻感受,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接下来对于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反省,似乎就有那么一点做作。特别是前面有一篇讲捕鱼的,周老师起初是以旁观者身份,还是在观察,并且发出一些悲天悯人的感叹。看这情绪与用词,感觉接下来她应该是以高价把这些鱼买下来放生,才对。但是,接下来的戏剧性转折出现了,周老师随后却是负责宰鱼,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难道是因为那时身处墨尔本,所以便可以放下一点鱼道主义,提倡些实用主义吗?这难道就好比如今国产电影争先恐后的出国,就因为在国外就可以放开些手脚,做一点在国内做不了的事情,发生一些原本不可能发生的情节?
可能是因为曾从事了不短时间编辑工作的原因,周老师的文字段落分明,而且常常镶嵌有醒目的关键词,甚至包括在跋中。另外,就如我刚才提过,这本散文集里大多就是动物,还有作者本人,除此之外,很少提到他人。而对于动物,作者自然在多数时间里只是个“诡异”的观察者,因为动物智商再高,和人类直接对话,互动的可能性都不高,虽然这中间有些时刻,可能无声胜有声。但周晓枫老师的这种安静“旁观”,还是让人印象深刻,如果非要给她罗列几个关键词的话,旁观一词一定名列前茅。毕竟就像之前那本《宿命:孤独张艺谋》,那其实是一本视角很独特,或者说是怪异的文字,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持客观立场的,周晓枫就是依然那个标志性的旁观视角,却也娓娓道来。甚至不妨把《宿命》看成是电影人版的《男左女右》,把公左雌右替换成一对电影人“兄弟”,直到后来成为宿敌,只是如果非得对号入座,二张中间,谁是左左,谁又是右右呢?
《幻兽之吻》读后感(六):甚至不妨把《宿命》看成是电影人版的《幻兽之吻:男左女右》
甚至不妨把《宿命》看成是电影人版的《幻兽之吻:男左女右》
勿庸讳言,读周晓枫老师的这本《幻兽之吻》,有部分原因还是他作家身份之外,还长期担任张艺谋导演的文学策划,我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字看得不多,除了少数在《收获》等杂志上发表的。其实个人更有兴趣的,还是文字与影像之间的过渡与关联,毕竟这也是通常人阅读文字时,头脑中一直在进行的活动,只是有些会很具体,有些则抽象的紧。这就好比希区柯克曾经说过,在一部电影拍摄之前,他其实早就在头脑中“拍”过一遍……可能也意味着,真正的电影其实是处在剧本与拍摄之间。于是,那种过分依赖剧本,或者极为注重在拍摄现场冒出来灵感的电影拍摄方式,都不是太地道与纯粹。不知周晓枫眼中的张艺谋导演是属于上述的哪一类导演?尽管她在本书的履历介绍中,并未罗列她在电影方面的成绩。
而周老师过往出版的作品以散文集,还有童话作品为主,而这本《幻兽之吻》虽然还是散文或随笔一类的文字,却是处处有童话的气味在。第一篇是《野猫记》,作者虽然从上小学开始就第一次养猫,但因为缺乏喂猫常识,结局与回忆都不美好,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心理障碍。反正这一回,她没有把野猫变成家猫,家中几乎是唯一开放的“通猫口岸”就是阳台……
其实《野猫记》这篇和后面的《男左女右》关联似乎是最紧密的,但后者被放在了倒数第二篇,中间隔了很多篇别的,比如《雌蕊》,讲各类知名女性,主要还是作家,不过是以梦露开头,波伏瓦收尾。《男左女右》看文名,似乎跟《雌蕊》会相通,免不了是讲有名的男女之间的轶事,但其实不是,那是有关一对黑尾土拨鼠的故事,是家鼠,作者花了好几千块钱买的,男鼠叫左左,女鼠叫右右。篇幅不短,几乎通篇就是在讲作者,以及出场不多的男家属,朋友,和这一对土拨鼠之间相爱相杀的往事。不得不承认,周老师下笔很认真,遣词造句间都力求写出不同的感觉,而且心思应该很细腻,跟土拨鼠之间的互动也有趣,一波三折的,虽然在过程中,也常常是好心办不太好的事,最后的结局也足够让人唏嘘,而夹叙夹议的风格中,也不乏自省的成分。
周老师据说当过动物园的志愿者,而且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可谓见多识广。而这本散文集中,除了对于一些女作家,童话的描述与思辨外,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她与动物,或者说宠物的互动上。这不免也让我想起内地的纪录片与国外的不同来,特别是某些知识类的片子,老外就是传播知识的,而且各种数据罗列的非常准确,甚至是过度精确,而反观内地的一些纪录片,在知识之余,更多的是在讲观察者自己的感受,而且画外音的用词有时会太过文艺与抒情。之所以联想起这些来,可能也是因为周老师也更乐于在跟宠物的互动中,加入女性的细腻感受,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接下来对于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反省,似乎就有那么一点做作。特别是前面有一篇讲捕鱼的,周老师起初是以旁观者身份,还是在观察,并且发出一些悲天悯人的感叹。看这情绪与用词,感觉接下来她应该是以高价把这些鱼买下来放生,才对。但是,接下来的戏剧性转折出现了,周老师随后却是负责宰鱼,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难道是因为那时身处墨尔本,所以便可以放下一点鱼道主义,提倡些实用主义吗?这难道就好比如今国产电影争先恐后的出国,就因为在国外就可以放开些手脚,做一点在国内做不了的事情,发生一些原本不可能发生的情节?
这也不免让我想起之前柴静采访丁仲礼院士的一席谈,柴静更多是从意识形态的方面进行“引导”,而且举手投足间都有标志性的悲天悯人,但丁院士之后就有点“不留情面”的回应道:人类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
可能是因为曾从事了不短时间编辑工作的原因,周老师的文字段落分明,而且常常镶嵌有醒目的关键词,甚至包括在跋中。另外,就如我刚才提过,这本散文集里大多就是动物,还有作者本人,除此之外,很少提到他人。而对于动物,作者自然在多数时间里只是个“诡异”的观察者,因为动物智商再高,和人类直接对话,互动的可能性都不高,虽然这中间有些时刻,可能无声胜有声。但周晓枫老师的这种安静“旁观”,还是让人印象深刻,如果非要给她罗列几个关键词的话,旁观一词一定名列前茅。毕竟就像之前那本《宿命:孤独张艺谋》,那其实是一本视角很独特,或者说是怪异的文字,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持客观立场的,周晓枫就是依然那个标志性的旁观视角,却也娓娓道来。甚至不妨把《宿命》看成是电影人版的《男左女右》,把公左雌右替换成一对电影人“兄弟”,直到后来成为宿敌,只是如果非得对号入座,二张中间,谁是左左,谁又是右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