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读后感精选
《闪闪的红星》是一本由李心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一):经典重读
《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问陈独秀“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党。 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的,让中国人能过上好日子无产阶级政党 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 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让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这是我在一个月内二刷的剧,之前我不喜欢这样的剧,觉得那段历史太过于屈辱。而如今在这部剧里明白总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中国的民富国强奉献着他们的力量。他们被历史铭记,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闪闪的红星》是先锋出版社纪念建党百年的百部红色经典系列的一册。潘冬子的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年幼时这部电影看过很多遍,那个时候学校是组织看电影的,播放的也都是经典的抗战电影,很多的故事也是那个时候知道的。或许当时的我们年龄相仿,那个少年坚定的信念和不饶的精神带个我们极大的鼓舞。至今还记得潘冬子那坚定的眼神。《闪闪的红星》讲述了还是孩童的潘冬子在父亲参加抗战走后,母亲也英勇牺牲了他人就战斗的故事。小说创作于艰难时期,这个艰难是环境的艰难,中国已经迎来解放,新的问题却滋生着,如今我们回顾那一段历史会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在时代的背景下承受着一切。关于这个故事或许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我们要已经很熟悉,中国能走到今天,正是这些人抛头颅洒热血带来的。《闪闪的红星》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也有着生活中的原型,而这样的人和事是抗战历史上最为常见的,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能见到新中国的胜利付出了太多。 小说的故事以潘冬子写给父亲的一封长信结束,父子未曾相见,在后序中作者李心田说过他是写了两人的团聚的,但是编辑让其删掉了,因为那样太过于戏剧了。或许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见很多不完美,才想将完美交付于故事中。但我们知道,冬子和他的父亲一定会再见面的,抗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再次相见定是这美丽的新中国。 《闪闪的红星》故事过去已经半个世纪,却依旧活在我们的心中,潘冬子的故事激励着少年们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都在。时间的流逝会让感情淡化,会让人们逐渐不再谈及那段历史,然而历史是不会消失的,每一次重读经典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认知。依旧有着一群人拥有着为民族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人。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二):重温记忆里的潘冬子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对于80后来说这首歌跟《闪闪的红星》里那个大眼睛圆脸盘的潘冬子一样,都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记忆里。当然还有那个惹人恨的胡汉三,以及他那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但是可能因为那时候还太小,所以对剧情记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对置身于白匪汉奸压迫下的人民的痛苦也并没有非常深入的感受。现在重读原著,不禁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顽强抗争的人民感到钦佩不已。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三):《闪闪的红星》:小英雄潘冬子
九十年代,电视荧屏上有很多战争影片,里面的情节大多惊险、激荡人心,爱憎分明,我的童年是伴随着这些战争片成长起来。
每当我看起这些优秀战争故事的,脑海里会充满童年的会议,那些难忘的岁月,又浮现在眼前。
《闪闪的红星》就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让人心潮澎湃。
作品充满了独特得感染力,这也是作家李心田独特得创作风格,引人入胜,他得另外一部优秀作品《两个小八路》也是如此。
一旦读入其中,留恋忘返,情节口人心弦,有时候充满紧张感,仿佛身临其境,好像那个主人公就是我,故事代入感非常强。这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做到的。
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跨度比较大,从红军时期到建国前夕,十余年,全面刻画了主人公潘冬子成长。
作品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潘冬子非常懂事,机智,勇敢,作者写了多个小故事着力反映这些品质。如在米店,沉着冷静,火烧胡汉三;在长江边智夺枪支,解救五个壮丁青年;长江以北的山上用石头打掉敌军的机枪阵地。而且冬子也非常的勇敢,参军回乡后,徒手拿着一把大刀,捉住了胡汉三,报仇雪恨。这一些列的事迹说明冬子已经逐步成长为一位小英雄。
本书对反面人物的刻画得也非常成功。这也是作者李心田的一贯表现力和优势。比如胡汉三,从语言、动作、人物表情、人物外貌,妥妥地将胡汉三刻画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作者非常也是擅长刻画反面人物,就如曾经的《两个小八路》。
故事中还有一些反转剧情,让人屏住呼吸,拍案叫绝,如胡汉三已经认出潘冬子,小说环境烘托非常到位,冬子已经无处可逃时,米店的刘先生突然出来掩护冬子的身份,一句机警的话,巧妙地让冬子脱险。让读者大大得长吁了一口气。这也说明了小说很强得可读性和生动性。
但是小说中还有一些颇为夸张得剧情,让人颇生疑惑。比如潘冬子徒手游过长江,这个一般的小孩少年应该做不到吧,有点欠真实。还有潘冬子还用石头打掉了敌人的机枪阵地,这固然能表现冬子的机智勇敢,但是对于从未打过仗参过军的孩子,有点不同可思议。
本书跨度大,但是衔接不够自然,很多地方寥寥数语,冬子的成长历程未能很好的展现。
总之,作为儿童文学,故事还是非常精彩,有着鲜明的正反面人物,这也是比较有趣的。情节充满紧张感,作者善于制造情节冲突,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四):还记得那个唱着红星闪闪的潘冬子吗?
一首红星闪闪将我们带回了儿时坐等潘冬子捉汉`奸胡汉三的美好时光,那时的我们年龄虽小,却怀有一颗如闪闪红星一般的心,渴望着可以成为像潘冬子一样勇敢、坚强、机智且正直的人,可以说潘冬子这个人物形象影响了整个80后这一代人,同样也成为80后心中永远都无法磨灭的印记。
《闪闪的红星》是作家李心田创作的中篇小说,他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作家,著有多部小说及电影文学剧本等佳作,其代表作《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被拍成同名电影,其中《闪闪的红星》曾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电影院观看儿童电影,这部《闪闪的红星》应该属于播放率最高的一部。电影中的潘冬子以其稚嫩却又坚毅的面孔深受大家的喜爱,直到现在提起这部电影人们都会调侃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啦!”可见这部小说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较重的地位。
小说的故事背景仍旧是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李心田充分的挖掘出少年儿童的人物特点,将潘冬子这个角色深深地立在了小说之中,再现当代儿童在如此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勇于同反派胡汉三斗智斗勇,成功扳倒大汉`奸胡汉三的精彩场景。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回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以后,留在当地的一个红`军后代的孩子——潘冬子与大汉`奸斗争的生活。潘冬子的父母皆为红`军战`士,从小耳濡目染下的潘冬子就怀有一颗正直的心,在那个抗争的年代,爸爸随军北上,妈妈惨遭杀害,冬子四处寄人篱下,盼望着能够和爸爸一起抗`战。在当学徒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为富不仁的老板如何欺压学徒,如何坑害百姓,如何勾结孙局长,置穷人于死地。
再一次与仇人胡汉三相遇,冬子火烧胡汉三的住房,逃出米店。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在抗`争胜利之后,冬子回到家乡亲手处置了大汉`奸胡汉三,为妈妈报了仇。
整部小说通读下来相较于电影更显细腻、震撼,李心田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真实还原了革`命抗`战年代老弱妇孺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是如何被压迫,又是如何奋起反抗的。它真实的再现了一个孩子在如此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磨练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士的过程。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五):让孩子懂得珍惜平凡的生活
《闪闪的红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革命题材的电影。潘冬子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儿童红军战士。因为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所以这部电影情节在我脑海中非常的清晰。著名的那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就是出自于这部电影。
李心田的这本《闪闪的红星》小说,我倒是第一次看。书中的情节和电影情节相差并不是很大。
潘冬子的父亲是一名游击队员,跟随主力红军撤离了中央根据地,临走之前父亲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父亲走之后,母亲很快就被胡汉三残忍地杀害了。冬子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理解了抗日的意义。于是他长大了之后,担任了游击队交通员的工作。在米店里边做伙计,收集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最后终于打败了胡汉三。
看完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原来除电影之外,还有那么多延续的隐藏情节并没有被拍出来。潘冬子这个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完整,更有血有肉了。他的情感变化,对于红军的信仰依恋,对于反派的仇恨都更加有理有据,有线索可依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潘冬子这个形象并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李心田根据一个孩子为原型创造 的。这个原型就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许光。因为父亲远离家里去参加抗日战争,所以许光小时候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过着犹如潘冬子小时候的生活。当时的反动派也曾经对大别山革命老区进行过镇压和迫害。当许光与自己的父亲久别重逢之后,跟着李心田读书。李心田了解了他的过往之后,才有了灵感,创作出了潘冬子这个人物。
虽然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孩子能够接触到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化的文学作品,而对于我们小时候经常看的革命电影,革命故事已经不甚感兴趣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经常给孩子讲一讲抗战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原来这种和平幸福的生活并不是说天生就存在的,也是很多革命先驱,通过热血斗争和无数的牺牲者争取来的。就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幸福而平凡的生活。
让孩子们不要轻易就忘记一百年前风雨飘零,颠沛流离的革命时代,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和付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这本《闪闪的红星》开本比一般的书略大一些,比较合适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语言描写很优美,心理描写也层层递进,象征用法很多,对亲子阅读来说非常合适,是一本极好的暑假阅读书籍。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六):闪闪的红星,绚烂的光芒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闪闪的红星照万代……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首的《红星闪闪》记忆犹新。随着朗朗上口的曲调,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肯定会浮现在脑海里,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尤其对许多70、80的人来说,虎头虎脑、大大眼睛的潘冬子,绝对是小时候的“男神”。
《闪闪的红星》原著作者,是著名作家李心田。他著有多部小说及电影文学剧本等佳作,代表作品除了《闪闪的红星》以外,还有《两个小八路》,都被拍成同名电影。《闪闪的红星》还曾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不仅如此,随着影片《闪闪的红星》的上映,仅仅一年的时间,主题曲便红遍了大江南北,广为流传。1981年时,它还获得了全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
《闪闪的红星》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1932年初冬,在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居住着几十户贫苦人家。他们受尽了恶霸胡汉三的盘剥和欺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年仅八岁的潘冬子就是穷苦人家的一个普通孩子,父亲当了红军在外战斗,只有母亲在家照顾他。
可是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牺牲了,潘冬子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漫漫旅途,并在艰难万险中成长了起来,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
和很多跌宕起伏的文学作品相比,初版于1972年的《闪闪的红星》可能看起来没那么起眼,却显示了长久的艺术魅力。它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再版几十次,至今仍被当做经典读物推荐给孩子阅读。这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作品,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根源就在于它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个人经历,为什么至今仍受到大读者、小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象征着我们不屈的精神,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象征着人类向不公正抗争的骨气。
除了冬子,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位人物,则是笔墨不多的冬子妈。作为一名生长在旧时代的女性,她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为了让穷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支持丈夫参军。为了争取自由、翻身做主人,她又毅然决然参加革命,最后壮烈牺牲。上述种种,都是那样的让人感动,潸然泪下。
在《闪闪的红星》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就是那颗闪闪的红星。它是爸爸临行前,给冬子留下了宝贵礼物。在凄风苦雨的漫漫长夜里,这颗红星照耀着前路,鼓舞了冬子前行,并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战士。
多年以后,李心田在回忆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提起了张天翼为他发表于1957 年的短篇小说《我的两个孩子》所写的编者按:
在张天翼的影响下,李心田创作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从真情出发。我们跟着潘冬子的喜悦而笑,悲伤而哭,再一次证明了经典的价值,就是时代在变化,但是刻画人性本质的优秀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七):红星照我在战斗中成长
作者 李心田
《闪闪的红星》作者李心田曾说:“我小说里潘冬子的原型是鲍声苏,鲍声苏系湖北麻城籍开国中将鲍先志将军的儿子。”鲍先志将军自1926年秋投身革命活动,后在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将鲍先志的妻子贩卖,将儿子鲍声苏贩卖给了地主。鲍声苏在地主家中受尽折磨。解放后,鲍声苏找到了父亲鲍先志。鉴于鲍声苏文化水平太低,1961年,鲍先志便让鲍声苏到南京军区部队文化速成学校学习。当时李心田是部队文化速成中学的教员。由于鲍声苏在学生当中年纪较大,课余便经常与李心田老师聊天。当时鲍声苏向李心田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讲到了地主和还乡团的狠毒,讲到了麻城映山红杜鹃的美丽,讲到了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鲍声苏悲惨的童年深深打动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在他心中暗暗生根,他后来创作《闪闪的红星》也就应用而生了。
《闪闪的红星》是作家李心田1970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主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以后,留在当地的一个红军后代的孩子——潘冬子的艰苦历程和斗争生活。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的方法,重点围绕潘冬子和汉奸胡汉三的斗争展开叙述。从1934年至新中国诞生前夕,前后共15年,潘冬子由一个淳朴、天真少年儿童逐步成长为一个智慧勇敢红军战士。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聚焦少年儿童成长小说。全书以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模式,使作者更容易从亲身经历者的视角展开观察与叙述,情感真切自然,叙事焦点集中流畅。主人公潘冬子作为一名母死亡父亲失联的儿童,残酷的现实和经历使他提前早熟,心智性格处事等各方面都远超很多同龄孩子。全书沿着东子内心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这条线,最后得出东子改变命运、走向光明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投身革命。而父亲遗留的闪闪红五星,是革命信念的象征,是整部书的精神支柱。而红色革命苏区游击队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乡亲们的爱心关怀,又促使了冬子更好更快地成长与成熟起来。
《闪闪的红星》中主人公潘冬子形象集中体现在“复仇”和“寻父”故事上。全书以“我”的叙事视角,给人特别的代入感和真切感,带来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与生命体验,有力而有效地增强了成长小说的内容亲历性、环境现场感与心理感染力。全书着重笔墨书写潘冬子“复仇”与“寻父”的故事,背后也有一条极其深刻的引申意义,“复仇”并不单单是为母亲报仇雪恨,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打破旧社会,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寻父”也是主人公逐步进步成长、追求革命理念和真理的心灵蜕变。所以说,潘冬子的“复仇”与“寻父”的过程是一个少年的身心茁壮成长的结合。
《闪闪的红星》语言朴素流畅,故事性强,情节清晰完整,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尤其是磨难中的儿童心理惟妙惟肖,全书语言叙述简洁有力、自然流畅。全书在反映现实、儿童成长的基础上又兼具艺术美感,《闪闪的红星》是儿童红色成长文学中现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正如作者李心田生前所说:“这本书生命力很强,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有它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