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钦天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钦天监》读后感精选

2021-08-02 00:1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钦天监》读后感精选

  《钦天监》是一本由西西著作,世界·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钦天监》读后感(一):小兄弟,历史不是普通人写的,那要看谁当家做主

  看似在讲天文,实则涵盖了从清初开始的历法、数学、物理、宗教、政治、建筑学等太多方面,是博尔赫斯百科全书式写作。书中主角周若闳从黄口小儿写到知天命之年,结尾康熙驾崩后雍正给赵昌抄家,历史都熟悉但她不写这些惊心动魄,作者西西晚年八十岁在叙事结构上做了归真,用两个人一生对话看似在说康熙年间的事,实则却和当下产生了不自觉的联系,像主人公在叙述故宫的结构时,对方听完回了句——“ 紫禁城的角楼,原来是蝈蝈的笼子。”即便你对历史和人物毫无兴趣,权当看看三百多年前北京的风土人情也是非常有趣的。

  随便摘录几句:

  “小兄弟 历史不是普通人写的,那要看谁当家做主”

  “允祉爱好文学艺术,在所有皇子中他可能对储位最没野心,交结的都是读书人。但是时代毕竟在变,有时是渐变,可有时却是突变,变得令人陌生起来。”

  “我们总爱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我们抬头看天,天就是天了,天是没有国界的,没有国族,星斗满天,叫星宿,可不叫星族。”

  《钦天监》读后感(二):叙事风格上的一次新冒险

  首先看两页书

  连续的这两页内容,不说出处,如果我说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科技史通俗读物,应该也不会感觉太突兀吧?

  其实,上述内容是新书《钦天监》中的两页,而根据这本书腰封上的描述,这是一本长篇小说。

  在这部长篇小说里,类似这样的内容还不少,只是也许不像这两页内容这么直接引用资料记载,别的地方可能是借某个人物的叙述说出,或者某个人物看到了些事物后,就开始接上关于这些事物的各类知识。

  像这样直接化用各类资料的写法,恕我孤陋寡闻,读到的还是很少很少的。也许这是一种新的风格吧?我不清楚文坛最新动态,这样的创新也是有可能的。

  我还是不能适应这样的风格。有人说,小说别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把人物立住了,也就差不多成功了(大意)。我的死板脑筋还停留在这一传统阶段。按照这个说法,检视《钦天监》中的人物,似乎没留下什么印象,性格啊思想啊,肯定是深刻的,但恕我浅陋,在书中各类知识资料中“应接不暇”,人物啥的还真没记住什么。也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吧。然而,这样的话,喊一声书中人物叫做“工具人”,应该可以吧?

  另外,请千万恕我死板,恕我教条主义,恕我抠字眼,书中第70页人物说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第76页出现了“相声”,在我极其贫瘠的知识体系中,这两种说法似乎最早也得清朝末年才会出现,而这本书的年代背景,经我再三确认是在康熙年间。

  更为神奇的是,引用或者化用诸多资料还意犹未尽,书中每隔几个篇章还会直接把相关资料原文放在篇章之后。还是请恕我浅陋,我恍惚间会觉得这些原文似乎比前面的叙述还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第240页引张岱《快园道古》:“南京宫殿成,(明)太祖与高后往视,见轮奂嵯峨,辄叹曰:“胡做乱做,做出如许事业!”仰视,见有画工在上,自悔失言,呼下欲除之。高后示画工以意,自摸其耳,画工遂假作耳聋,屡呼不应。太祖使人摘下,问是耳聋,遂赦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这样的话,也许我去直接读读第375和376页的“引文参考文献”,应该能更加有助于对这本书的理解。

  《钦天监》读后感(三):筆記 - 豆瓣 version

  – 不無尷尬的是,作為香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作者,我過去並沒有讀過西西的作品(除了中學時唸過的課文)。

  – 這次會讀這本《钦天监》,頗大程度上是因為鄧正健在《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的那篇文章。

  – 其實早陣子我在逛書店時,就有見到這本書。當時我有點奇怪,為甚麼西西的作品是簡體字的呢?我還特意上網再找一找資料,發現這書好像真的只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這個版本。

  – 閱讀的過程是相當舒服的。我沒有讀過西西的其他作品,是故不知道這書能否代表她的風格。但在這書中她的文字非常簡單、輕盈,讀來不徐不疾,故事娓娓道來,相當舒服。

  – 故事放在清初康熙年間,主人公阿閎的父輩、祖父輩曾在明朝做過欽天監,故事是關於阿閎進入康熙年間的欽天監讀書、長大,成為工作人員,成家,參與長城的偵測、地圖繪製等。當中最為’有趣’的地方大概是,談到清初在華的傳教士的角色,包括主角與南懷仁的情節,湯若望的蒙難,禮儀之爭、康熙及後禁教等舉措。

  – 另外透過主角,故事也描繪了官場的險惡,康熙皇帝的一些側寫,包括對科學、西學的好奇與尊重。

  – 我覺得小說其實觸碰了一些迄今還相當重要的問題。如何看待科學知識?如何處理所為中學、西學的分別?中國對著科學知識(以及背後的西方文明)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要開放多少?只學技術而不觸碰文教可以嗎?學術應否加以推廣(而非束之高閣、故作神秘),皇上/國家要扮演怎樣的角色等。

  – 從欽天監這位置書寫,也有其有趣的地方。相比起官場(國子監),天文官員好像有某種的「超脫」,因為他們專於天文現象,那裡邊有科學、大自然運作的客觀原則,不為人為意志所影響。但又由於天文牽涉到曆法、吉凶等,欽天監與皇帝又有另一種親密關係,而且主宰了皇朝的興衰。而又因為定位於傳教士來華後的北京,中間又牽涉到要不要學西學、如何學、學多少,除了西學外如何看待傳教士想要傳教等重要題目。

  – 我也很喜歡書中的細節描寫,如欽天監中的課室、校園設計,細訴長城各個重要關口、堡、鎮的特色,又或紫禁城中的宮殿設計等。作者與父母、朋友師長的感情寫得也動人,與其青梅足馬的妻子的感情也是寫得讓人相當憐愛。

  – 看澎湃上有篇文章說,這書也反映了西西一直在問香港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等; 而這書其中一個主題是關於如何看到中西文明,當然也有知識份子在世局中的自處。這書寫了五六年,於前年寫完,今年初於內地出版, 乃值得注意之作。

  《钦天监》读后感(四):天地人 日月星

  天空中闪耀的群星,自古以来就承接着人类无尽的想象。

  灵台观星,古已有之。中有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西有托勒密编制的48个星座。人类用自己的想象和智慧,丰富着星辰之间的假想线,并试图“天垂象,定吉凶”。

  “我要把所见所闻verbatim记录下来,虽不奢望勾勒出一幅蓝图,却也试图给子孙后代留下符号之符号,以求他们作出诠释。”翁贝托·埃科以人老发白的阿德索(修士)为视角,讲述了其一三二七年在某修道院的经历,以侦探小说的外壳,引发人们关于宗教、哲学、历史的无限追问与思考。同样地,西西以周若闳(清代知识分子)为视角,讲述了他从康熙至雍正年间的成长与经历,以历史小说的外壳,以观星为脉络,以“士”的信念为根基,向天地人、日月星发出疑问,也向读者发出“认识我们自己”的疑问,留待诠释和回答。

  虽说是博尔赫斯般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我更愿意把《钦天监》理解为周若闳的回忆录。容儿在旁红袖添香,二人边写边谈,带着一股子淡然从容的味道,如阿闳父亲推崇的落下闳一般。初识西西的文字,源于《看小说》。她曾说,“有些学者,喜欢写小说,虽然难得写出伟大的作品,却往往有个人的风格和特色,譬如说意大利那位著名的语言符号学家翁贝托·艾可,一本一本小说,愈写愈高兴。”西西的风格特色则在于:温情与从容,却又不失力量与野心。记得在《小说稗类》里看到过一句话:“看着四五岁的孩子学写字,则每一落笔稚拙,都反映了造字时代先民的心理经验,这种‘天真’,本来就是堪称完备的‘古法’”。西西的珍贵正是抱持这种“天真”的“稚拙”之心,以松绑式的描述、通俗化的表达,在朴实的文字之中,寄予深意与期望。

  这是一场诚挚的邀请。想要真正回归“文本的愉悦”,就必须具备《平面国》中正方形所期望的品质——谦虚,一如西西“天真”的“稚拙”,真正潜入文字的肌理,感受文字的呼吸与节奏,探索平实叙事背后的举重若轻与险象环生。周若闳的一生,不仅穿插着康熙年间中西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人们的抉择与坚守,也诉说着古往今来“士”的不甘与怒喊、忧患与哀叹。因为,“占星,原来也反映时局世态,承载了许许多多历史、文化的记忆”。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周若闳不仅研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诗歌、书法、绘画,也学习了西方天文学、数学、几何,始终处于对中西思想和成果的印证与反思中,也同时引发了读者的追问与思考。而刘献廷、黄宗羲、方苞等人的文字,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的日记和回忆录,历史文献等闪现于正文之间,则展现了不同文本之间的有机结合,更是营造了多重的想象空间和阅读趣味。

  这也是一场勇敢的尝试。“人世匆匆,没什么可怕的”宽慰并不是终结,看似已经画上句号的文字,其实只是开始。虽千帆历尽,有着“天地一沙鸥”的心境,但仍怀着“星垂平野阔”的愿景。《钦天监》是需要反复重读的,其中涉及的政治、教育、医疗、新闻宣传、价值重塑、中心与边缘等问题,在今天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文字间的空隙,预留了无数的时空和假象线,等待我们来填满。重读之后,就会明白,“把文字释放出来,让我们可以想象,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还有就是,吸收外人传来的新事物、新想法,我们的文字、语言才能够一直活下去。”“不过许多事情,我们以为知道,其实并不是真的知道。有时我们可能知道事情是这样,却没有弄清楚,事情为什么是样。”……等诸多文字蕴含的深情与力量。这些,只有在重读过程中才能体悟到;初读过程中,“少不更事”的我们很容易不经意间就错过了。这便是作者的勇敢:她并不寄希望于我们一次就能完全读懂读透,而是怀着比读者更多的耐心,相信并等待着再次相遇,再次对话。那些反复重读的,才是她理想中的读者。

  这更是一场冒险的回归。钦天监中的求学生涯,不论是关于环境的视觉图景构造,还是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都有很多我们早已熟悉的概念,如点、线、面,算盘、九九歌,望远镜、放大镜,节气歌等,人们在阅读时往往觉得不过如此,甚至会觉得不以为然。在这里,我们应当警惕的是自以为是的风险,正如西西文中所说,“不过许多事情,我们以为知道,其实并不是真的知道。有时我们可能知道事情是这样,却没有弄清楚,事情为什么是这样。”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带着素读的心境,才能感受到其野心在于,通过对钦天监这一官署名草蛇灰线般的回顾,在文字的间隙发出“时代虽然不同,总算能够继承遗志”的期盼。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时为太史令的司马迁,继《春秋》作《史记》,如杨照所说“直接建立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面向,即如何看待历史。”《钦天监》也承继了司马迁“小子何敢让焉”的野心,工作于钦天监的周若闳,作为清初知识分子,其一生呈现的正是古代“士”的缩影;黄宗羲、方苞、汤若望、南怀仁等人,有着无比的信念抵抗俗世纷扰,坚持“吾道一以贯之”,“虽九死其犹未悔”。缓慢从容的笔调下,字字千钧,代表了西西的无限期待。她始终相信,“士”有来者。因为,“许多事情,你以为他真的熄火了,其实没有”。

  西西不仅是循循善诱的作家,更是耐心十足的导游,不管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紫禁城角楼,还是测绘长城,都让我们如同“个案在现场”。若将《钦天监》作为星空来看,跳跃的文字,也如同天上翻卷的浮云,漫步其中,彷佛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上天的世界即是地上的世界”,日月星辰,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中国儒家经典与西方宗教之间,周若闳与司马迁之间,西西与我们之间,都有着无数的假想线。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虽然,“星空这本书,我不过刚打开来,我还没完全读懂它的符号”;但是,不要怕;因为,同样没有限定的,是读者的想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