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羊吃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羊吃草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5 04:2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羊吃草的读后感大全

  《羊吃草》是一本由西西著作,中華書局(香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8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吃草》精选点评:

  ●#2013077#

  ●這本書是學校開券有益2014讀書活動中的一本,活動要求的書中的中文書籍大多都是小說,這本是散文,都是我不太感興趣的內容。西西集其實當時只讀了前面幾篇散文,散文怎麼理解都行,每句話可能都可以挖掘出你想要的含義。 今天又在書架上看到了這本書,才又細細讀了起來。 中華書局編輯部一定都是人才,《想幹散文典藏》的出版說明簡直是一篇精美絕倫的介紹文章。“散文,並非動輒百萬言的煌煌巨著,亦非歌頌時代風雷的史詩,而是個人對所見所聞的描繪,對身邊事物人情的感悟,相比起高屋建瓴的作品,散文也許只能算是文學中的小品。雖屬小品,散文卻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寫散文,作者通常不會有文以載道,主題先行的心態,多屬抒懷遣興,觸景生情之作。"

  ●以前看说香港文学无病呻吟我不信,现在我信了。还没看董桥呢。

  ●最喜欢《狒狒》和说猫咪的

  ●怎么说呢,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私人流水账日记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发表的必要。各种园林的介绍不如直接去看旅游小册子。西西的散文真是比小说差远了。

  ●尤喜怡红院的室内设计那篇

  ●西西的小说像散文,所以第一篇就是小说了。

  ●很好的散文,有style~

  ●选编集,前半本多出自《花木栏》和《旋转木马》《剪贴册》(前两本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单册了),仔细看了下编,讲苏州园林的

  《羊吃草》读后感(一):好看~

  稀裡糊塗淘到這冊港版書。

  我OUT了,原來港版書不都是豎版。

  這冊《羊吃草》是繁體橫版線裝書由左向右翻正文不帶段首空格紙質上好而且封面也比大陸版好看的多再加上作者是香港人出香港書……所以大家都來讀港版吧。

  嗯嗯,我是格式控。

  掰著指頭把身邊的親友數了一圈,我覺得ta們會喜歡上這位叫做西西的作者,雖然她已經七十六歲了。

  原因嘛,因為大家都好忙,各種疲於奔命。所以西西的“不溫不火+孜孜不倦”大概能幫到我們一點兒。

  她筆下有花花草草,有貓咪,有堆滿書的屋子,甚至有歷史古蹟。大大小小的物件,在她眼裡似乎生機勃勃,信手拈來嘮家常,也是言簡意賅,神清氣爽。

  去搜索她的信息,竟是娛記出身,很接地氣的職業。可是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文字裡面煙火氣卻已不足。

  大隱隱于市,大半輩子邊寫作邊領取退休金,不用電腦不看電視。年紀很大了依然去離家不遠的大學裡旁聽易學課。

  同學問她,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辛苦來上學,還是學易傳;

  她說那簡單的很,只有兩個理由,一是因為學校離家近,二是因為講課的是牟先生。

  讀散文就要慢,心閑手也閑最好,慢慢捕捉作者的思維節奏,偶爾失笑“原來事情可以這樣看待的”

  《羊吃草》读后感(二):西西

  散文恐怕是最能明晰的展現作者心靈圖景的文體。閱讀散文像看獨白劇,作者們嘴脣開合,向你描繪他眼中所見,耳內所聽,心中所思,歡喜,憂愁,不滿或者偏見——不同的是,獨白的主人公有時是激昂宣講的政客,或者是滿口誑語的醉漢,或者是個踡著腿坐在客廳的椅子上喃喃的失意女人。

  而在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西西散文集《羊吃草》裏,讀者描畫出的形象,一半是絮語的孩童,另一半又是博學的友人。西西的散文時常可見孩子式簡短易懂的語言。譬如《答問》中,西西用問答的形式拼貼成全文,拋出一些諸如“這裏的冬天會不會下雪”的童稚問題,卻又接著以類似“我實在是很喜歡吃雪糕的”的“荒謬”答案回復。老店鋪裏的容器,貓眼睛的顏色,家中的大小傢俱,再加上時不時冒出的天馬行空的聯想,成為充溢著妙趣的素材——猶如赤子觀察世界,對萬事萬物皆懷揣著好奇的目光。

  在本书中另一些作品里,讀者又仿佛与一位博學的友人并肩漫游,聽她追溯藏在卡納克神廟磚石背後的埃及王朝史,蘇州園林和周作人、章太炎、俞樾等學者的源淵。這位朋友會不厌其烦的花上大段筆墨,詳盡的向讀者描述建筑的精巧構造(對細節的著迷遐想,又是兒童的一種特徵),談笑之間,又信手拈來的穿插與之有關的歷史或轶事。

  何福仁在本書的序中所言,西西“用一種平實、朋友家常的語調”寫作,向讀者分享她眼裏的一草一木。在西西的分享中,喜樂和趣味是顯著的,苦澀和嚴肅也沒有缺席,只是隱藏著的,或者說在一種追尋安寧喜樂的生活哲學下偶爾被窺見。書中的《羊吃草》一文寫道,看似柔弱的羊卻能爬上高山,享受荊棘的滋味,在佈滿芒刺的世界裏悠然步行。閱讀本書中的文字——大概西西是想與讀者分享那有著軟綿綿身軀的羊,在這充滿愁苦的世界試圖怡然吃著荊棘草的心境吧。

  《羊吃草》读后感(三):西西的世界美在生活中到處都是絢麗的色彩

  這本書是學校開券有益2014讀書活動中的一本,爲了那1000塊其實根本用不出去的書卷,當時速讀了10本書,寫了10篇讀後感,活動要求的書中的中文書籍大多都是小說,這本是散文,都是我不太感興趣的內容。西西集其實當時只讀了前面幾篇散文,散文怎麼理解都行,每句話可能都可以挖掘出你想要的含義,所以寫出來兩頁讀後感簡直是閉著眼睛也能干的事情。

  今天又在書架上看到了這本書,才又細細讀了起來。

  中華書局編輯部一定都是人才,《想幹散文典藏》的出版說明簡直是一篇精美絕倫的介紹文章。“散文,並非動輒百萬言的煌煌巨著,亦非歌頌時代風雷的史詩,而是個人對所見所聞的描繪,對身邊事物人情的感悟,相比起高屋建瓴的作品,散文也許只能算是文學中的小品。雖屬小品,散文卻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寫散文,作者通常不會有文以載道,主題先行的心態,多屬抒懷遣興,觸景生情之作。唯其如此,在散文中往往更可見到作者的真性情真胸臆,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一個與我們自身經驗迥異的天地。” 其中還引用了布萊克 (William Blake)的名言“從一顆沙粒看一個世界”。

  散文是需要詩一樣的情懷去理解,我做人格測試一直說我并不很適合藝術職業,可我一直想走這條路。“問答”這篇裏面有一句“你問我,愁字的筆劃是多少。我說,我們必須努力把這個字忘記。”…我數了好幾遍,愁字一共13劃。

  “店鋪”裏面有一句“…古老的傳統在逐漸消失。是電梯的發明,使這些房子提早老去。”同樣是表達科技使古老文化的傳承出現危機,西西的表述方式獨具一格。

  “狒狒”裏面關於讀音的說明,“非非”其實讀音並不一樣呢,平仄不同,是粵語裏面讀音相同么?我小時候也曾經管“狒狒”叫“拂拂”或者“佛佛”,後來才知道叫“沸沸”。

  “羊吃草”這篇是標題選用的文章,不明白爲什麽選用這篇,是寓意西西的寫作具有羊吃草一樣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精神嗎?但我讀完至少知道了“烏魯木齊”的意思是“美麗的牧場”,維吾爾族語嗎?

  “接異”這個故事提到換頭是“小說裏的一段誌異如此說”,那麼這段誌異是出自哪個小說呢?

  下編裏面描寫了八個蘇州園林,我竟然一個都沒有去過,旅遊總是走馬觀花,去了就奔著拙政園、獅子林這樣的景點園林,又不能認真觀察每個亭台水榭設計的獨到之處和其歷史背景,感覺自己兩次去蘇州呆的數周都白呆了。而西西對於一個清暉園裏面的每一個建築都能用數段篇幅描述其樣貌特點並且類比引申,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澳門大學的設計約莫就是參照蘇州園林的虛實結合層次分明的理念設計的,可惜蘇州園林往往是因為空間狹小地方不夠,想要製作景深才這樣設計的,澳大地方那麼大,這種迂迴輾轉的設計方式只能是增加不便,讓許多新同學都要迷路個兩次,順便被各種臺階絆倒一次,增加對校園的“深刻印象”了。

  西西稱大觀園為“單身宿舍”,不僅莞爾。她從來不會秀幽默,但有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俏皮,讓讀者更加歡喜。還有西西那篇考據古代文化的“從一幀劇照看《赤壁》的室內設計”,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幀劇照也能反映出人物性格與相應的古代文化,側面顯示了電影製作時的嚴謹,令我也想再去重溫這部電影了。

  生活中的文學無處不在,區別只在是否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西西把家裡的傢具都寫一遍,把房間的隔斷寫一遍,一面素墻勾勒一番,也是兩三篇高質量的散文。

  《羊吃草》读后感(四):【第三十六頁書】西西《羊吃草》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在島嶼寫作”的第二部上線。在這一系列中,“島嶼”的涵義不再局限於台灣島,而是延伸到了香港,西西就是其中一位被搬上銀幕的香港作家——儘管嚴格來說,香港全境只有港島和離島能算得上島嶼,西西成長和居住的九龍紅磡,其實是位於一片與大陸相連的半島。

  這部電影由著名的本土導演陳果操刀,片名“我城”取自西西的同名小說。《我城》的原著我沒有讀過,據說書寫的是一代從內地來港的移民對這片華夷雜糅的土地又是依賴又是排斥的複雜情感。

  看過陳果的《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或是其他作品的觀眾都知道,他偏愛一種意識流的演繹方式,拍《我城》的時候亦然,陳果的固執己見使他和同樣倔強的西西鬧翻,以至於最後拍出來的影片並不成功,至少西西的讀者大都覺得這並非他們心目中的西西。

《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海報

  這本《羊吃草》裡面,輯錄了西西的數十篇散文,大多摘自她在報刊寫的專欄。西西的散文非常隨意,有的長達十數頁,有的僅三五百字,就像舊時仲夏之夜,左鄰右里在大樹下納涼時家長裡短的閒話,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恰似信馬由韁,寫到哪裡盡興了,便戛然而止,不大講究什麼格律和結構,也不字斟句酌。這樣一來,與擅長挖空心思地放彩蛋,把人家《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好端端一科幻作品,都能拍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的陳果導演放在一起,這兩者的風格可謂大相徑庭,怪不得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羊吃草》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是此前曾經結集出版的經典作品,下篇是一些發表過的沒有輯錄成書的文章,被編者稱為“給舊朋友的驚喜”。

西西《羊吃草》(2012)中華書局

  不知道是不是主編的故意為之,下篇大部分都是西西遊覽園林所寫的遊記,有蘇州的曲園、聽楓園,也有揚州的亇園(這個“亇”不是“個”的簡體,而是“竹”的一半,因園主愛竹而取名),還有我們順德老家的清暉園,而且一口氣寫了30多頁,分成21個小節,從進門的楚香樓、澄漪亭寫到裡面的船廳、小姐樓,這些都是我們小學時作文課寫爛了的景物。

  不過,我自己更喜歡上篇,每篇都帶著一點梁實秋的神韻,以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不過西西畢竟是個女作家,字裡行間也就多了幾分女生的淘氣。我尤其喜歡這篇《造房子》,她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自己筆名——“西西”的來歷。

  可是女生又怎會開門見山地給你道破?她先是碎碎唸了一大通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

我的朋友說:你一定是喜歡密西西比河了,我的朋友說:你一定是喜歡陝西西安了,我的朋友說:你一定是喜歡西西里島了,後來,我的朋友不再說什麼你一定是喜歡圣法蘭西斯·阿西西了等等。

  繞了半天的圈子,她才揭開了謎底。其實“西西”這兩個字,來源於她小時候很喜歡玩的一個遊戲,叫做“造房子”,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跳飛機”——一群人輪流在地面上畫好的格子上,按照標定的數字順序一個一個格子地跳過去,當中還有單腳雙腳的要求,不過我已經記不清楚具體的遊戲規則了。

跳飛機

  西西說她讀書的時候常常玩“跳飛機”,後來當老師的時候,又常常和學生玩“跳飛機”,久而久之,就用“西西”作為自己的筆名——因為“西”字是一幅畫。

就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裡。如果把兩個西字放在一起,就變成電影菲林的兩格,成為簡單的動畫,一個穿裙子的女孩在地面上玩跳飛機的遊戲,從第一個格子跳到第二個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

  你看,這種“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的脾氣是不是很小女生?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