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2021-08-02 00:3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一頁folio |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注定的悲剧

  三岛由纪夫的经典代表作,作者通过一个青年僧人的独白“我嫉妒金阁的美丽”展开异常丰富的想象,成就了这部作品。对于沟口来说,烧毁金阁,毁灭美是为了更接近美。金阁给他带来了震撼,和无与伦比的影响,最基本的是导致他无法与女性发生关系,这种世俗的欲望无法得到排遣。“美达于极致就要遭到毁灭”。 里面隐隐约约的战争氛围,也预示着残酷的现实,但是即便如此,当沟口烧掉金阁后,还是决定活下去。现实的抗争是有了,但是美也不在了。这就是人生的悲剧。我们毁灭了过去纯真的自我,却只能换来世俗的虚假的肉身,怕也是一种注定的悲剧吧。

  《金阁寺》读后感(二):金阁寺的美

  这种暴力美学的感觉对于我这种 一直阳光的人来说读着真是一种奇幻的感受 爱之深恨之切 得不到就要毁灭的一种美。一味只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会碰到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沟口的那种自卑扭曲的黑暗 本身在鹤川的阳光照映下 还可以保持稳定 但随着鹤川的突然离去 柏木的做法 让他内心的恶不断积累 同样都是身体有缺陷 沟口会在心中不断积累 而柏木则视自身缺陷为一种手段 到达自己的目的 这在沟口眼里是无法理解的 在多次的感情交涉中 金阁寺的美不断阻碍了沟口的生 加上住持对他的恶的无视 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他要毁掉金阁寺的美 这样生才属于自己 而在最后他选择和美一起灭亡的时候 金阁寺好像又拒绝了他 于是他选择活下来 或许金阁寺的毁灭 也让他心中极致美随之而去 从而己生 在文字上三岛对于金阁寺及其环境的描写真的是太赞了 而了解了三岛的生平 对于最后他的切腹我很难不带入到小说之中 就好像沟口对金阁寺美的执念 三岛对于战败后日本军人的无所为 他的那种军国主义思想在众人眼里仿佛就是笑话 那得不到就是毁灭 小说中沟口一把火烧了金阁寺 现实中三岛也终结了自己。 看完书之后又在b站了看了up主的解读 感觉顺畅不少 还是自己理解能力欠缺

  《金阁寺》读后感(三):第十章

  三岛关于金阁美的描述是我记忆最深的地方,总让我想起来《华严经》中因陀罗网的比喻(喻诸法空性,一摄于无穷,无穷摄于一),下面是两段文字的摘录:

  “然而我不明白,美是金阁本身呢,还是与包裹金阁的虚无的夜等质的东西?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即是细部,又是全体;即是金阁,又是包裹金阁的夜。这样一想,曾使我苦恼的金阁的不可理解的美,似乎明白一半了。为什么呢?因为细部的美,那柱群,那勾栏,那棂窗,那木板窗,那花头窗,那宝形的屋盖……那法水院,那潮音洞,那究竟顶,那漱清……那池水的投影,那成群的小鸟,那松树以及泊舟石等细部的美,一一检点起来,美绝非在细部终了,在细部完结,任何部分都包含着下一个美的预兆。细部的美充满自体的不安,它既梦想完全,又不知完结,一昧被动地走向下一个美——未知的美。而且,预兆连着预兆,一个个不存在于此的美的预兆。虚无就是这种美的构造。于是,在这些美的未完的细部之上,自行包含着虚无的预兆,这座匠心独运,精美纤细的建筑,犹如风中颤动的璎珞,颤动于虚无的预感之中。”

  —— 陈德文版;第十章

  “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目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无所隐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现珠中,所现一切珠影,亦现诸珠影像形体,此是二重。各各影现,二重所现珠影之中,亦现一切。所悬珠影,乃至如是。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

  另外“虚无就是这种美的构造”让我想起来穆齐耳《在世遗作》的一段文字:

  “假设有十二个钟挂在同一面墙上,如果你突然去看它们,那么每一个钟都处在不同的位置,它们全都在同一时间,但又都不在同一时间,而真实的时间在它们中间不知什么地方流淌掉了。这种感觉令人害怕”

  ——《永远不再膳食公寓》

  《金阁寺》读后感(四):那么,你心中的金阁寺是?

  美就是金阁吗?如果是,那么我想,我必须毁掉它。”

  如果你爱一件物品,觉得它极致美丽,久而久之与它产生宿命般的纠葛,互动的,复杂的,变幻的,亦爱亦恨。那么,最终你会毁灭它么?

  《金阁寺》这本书是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时间跨越了这么久,这个故事读起来却有着超越时空的力量,你会看到金阁寺背后熊熊大火带来的一种畸形的美。

  沟口,从小就从照片、教科书和父亲的口中认识了“金阁寺”,在他的梦想中的金阁寺”必须有一拥而上的黑暗作为背景,美丽纤细的柱子由内而外散发着微光,安逸地端坐在黑暗之中,它像穿越时间之海的美丽船只“。父亲去世,把沟口托付给了金阁寺的住持,于是他成了金阁寺的弟子。他在心中呢喃”金阁啊,我终于在你身边住下了。哪怕不能立刻实现,我依然希望有一天,你能与我亲近,向我吐露你的秘密。”

  在金阁寺生活的这些年间,沟口认识了充满阳光正能量的鹤川,邪恶却有强大内驱力的柏木。沟口觉得鹤川是自己的阳面,“将一切阴影翻译成向阳,将一切夜晚翻译成白昼,将一切月光翻译成阳光,将一切夜晚青苔的湿气翻译成白昼灿烂新叶的摇曳”,而故事的最后,阳光少年鹤川却因为感情问题自杀了。

  柏木是一个有内翻足的少年,他用几乎畸形的方式去获取感情,并且讨厌持久的美,他喜欢的只有转瞬即逝的音乐,几天内就会枯萎的插花...柏木和沟口最终也因为金钱纠葛而闹翻。

  沟口一直努力想继承金阁寺,却与住持闹翻,继承无望。若此前继承金阁寺还是个令人紧张的飘渺愿景,是个有诱惑力的可能性,现在这条路已被彻底封死了。沟口绝无希望再做金阁寺主持了,继而,他也绝不可能通过成为主持这种方式,拥有金阁寺的无与伦比之美了。就在这种绝望的解脱中,沟口出走了。他站在咆哮的大海边,一个念头暮然却又自然而然的升起:把金阁寺烧掉!

  读完着整个故事,你不会觉得沟口仅仅是因爱生恨去烧毁了金阁寺,而是疯狂而畸形地爱着金阁寺,希望用烧毁这一形式去延续永恒。那种强大依恋产生的链接,需要用毁灭的形式,才能彻底解脱出来。不再寄希望于虚无,是一种妥协解脱,也是一种毁灭成全。“金阁总是出现在女人和我之间、人生和我之间。于是,我的手一触触及到我想抓住的东西,那东西就立即变成灰,展望也完全化成沙漠了”。

  三岛由纪夫最终是以切腹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日本一种毁灭性的美学。了解这些,就不难理解金阁寺被毁于一旦的故事。

  那么,你心中的金阁寺是什么?

  《金阁寺》读后感(五):真实本身的书写永远与美同在

  “一味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碰到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

  1950年,七月二日。青年僧人林养贤焚毁金阁,为着青年的一句独白“我嫉妒金阁的美”三岛由纪夫写下了他的《金阁寺》。当年青年人说出这句话,焚毁金阁的事实已远去,三岛由纪夫由此编织的关于沟口的梦,却延续了青年眼中金阁的美。

  鹤川的明朗温驯伴随着他的死亡消失了,鹤川的美未能够收容沟口。柏木丑陋的内翻足对于美的一种消解却深深吸引着沟口,因为他们都是以自己的丑陋存在不断观望着他人的凝视,只是柏木对于人性丑陋的确信让柏木存活了下来,而在沟口心中这种对于美的对抗式的存活也未能收容他。他像一个保留着童贞的人,对于金阁的美的占有的执念,如同呓语般不断在心中呢喃着,对于包裹在周身的黑暗浑浊始终敏锐地感知着。幼年时的那天夜晚,父亲那双巨大而温暖的手加剧了母亲的丑陋,老师蜷缩一团的痛苦背影也成了温情的诱惑,柏木与鹤川之间的信札再次消泯了沟口在鹤川身上的寄托,自身口吃的存在使得美成为了沟口的怨敌。“这美……美的东西对于我,是怨敌”

  沟口拒绝了柏木所说的:用认识来忍耐生命保持世界永恒的做法,而是奔向了彼岸,烧毁金阁,占有美。如同多年前,沟口目睹有为子的死而占有了她“由于叛逆,她终于接受了我,她就是我的人了”,在烧毁金阁的那一刻,究竟顶上的金箔如同蝴蝶翅膀上的的鳞粉飘落在了沟口的身上。

  最终沟口奔向彼岸的金阁,沟口践行了他对柏木说的唯有行动改变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是属于沟口的世界,在美的映衬下,一切都堕入黑暗的世界。“一味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碰到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如果作为美的代名词的金阁消失了,在沟口的世界中的黑暗是否也就此消失了?

  跟究竟顶一起消失在大火中的诉求被拒绝了,沟口最终留在了此岸,见证着自我的反叛。“我要活下去”……

  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对于沟口心理活动的细腻书写,不仅仅是对于青年焚寺这一事件的想象性填充,更是自身对于美的理解的真实投射,对于自我存在的敏锐感知,始终浮游于虚无的暧昧境地,由此痛苦溢出每个字眼,真实本身的书写永远与美同在。

  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对于人物心理过于细腻的呈现,极容易让人觉得过分矫饰而没让人物自己立体生动起来。但日本文学本身的物哀部分很好的分担了作者的情感宣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接受了日本文学的细腻与暧昧,也接受了《金阁寺》中充满了作者对于自我、世界的纤细又爆裂的剖析痕迹,沟口不过是三岛由纪夫的代言人。

  我欣赏《金阁寺》并不总隔着审美的距离,更多的是,我在其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自我存在的尊重,我本身也是渴望这样的尊重的,《金阁寺》满足了我。

  《金阁寺》读后感(六):火烧金阁:懦弱自卑的我、被迫面临的唯一选择

  【前言-阅读体验】

  非常细腻的一本书,将平时未察觉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便被理智/外物/新刺激掩盖的情绪一一解剖。

  我们其实很少去仔细辨析与归类自己情绪产生变化的根因,其实表现出来的愤怒、不满、幸福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都沉浸在外现的表层感受中,并满足于此。这本书就是要一点点沉入水中,一窥冰山扎根的水下的世界。

  逐字逐句去领会意义反而丧失了这本书的美,精神深处的奥妙只能脱离大地去理解。

  【一、金阁在“恶”的彼岸】

  金阁是什么?金阁在主角心中是恶的反面,它象征着“美”、“生”、“向上”。

  而随着他的成长,金阁从一种美与向往变成阻碍、最终彻底对立为仇敌与毁灭。

  愚以为,金阁意象的变化,是主角对“美”和“生”的希望逐渐消亡的过程。他曾经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他将自己划分为金阁的“朋友”,他们一起在恶的对岸。

  【二、金阁是“我”的敌人】

  然而,成长过程中,现实的际遇打破了这种虚妄的幻想,他逐步直面了世界的恶,比如有为子的死,老师的不端,朋友鹤川的“背叛”,和军官月光下恋爱那位女子的自甘堕落...

  他自卑而敏感,真实的大世界与村落中孩子的幻想天差地别,而作为一个敏感、自卑的人,面对这种真实的恶,他更加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沦为了一个被动的承受者。

  于是,无力改变世界现状,又拒绝改善心态接受变化的他,二者相互撕扯无法自洽。

  主角作为一个执拗的完美主义者,无限纠结与狂躁过后,他惯性的用被动承受论粉饰太平——一切的不幸都是天降横祸——是金阁拒绝了我。

  “虽然金阁拒绝了我,但我还是想和金阁融为一体。”

  这个过程充满痛苦,内心深处的自我拯救频频闪现,他挣扎于理想的“金阁”与现实美妙的“黑暗”之间。每当他想要做什么的时候,金阁的闪现像一种警示。他在恶不成善不就的中空地带徘徊。

  他不是能够坚守善良阵地的梦想家,而他软弱的性格不足以支撑他在主动做出放弃金阁的决断。

  如何解决?

  他再一次将自己放在被动承受者的位置上,暗搓搓的期待一件恶事发生,挑衅老师、借钱、离家出走...他用出格行为,引出“恶”的反馈,“迫使”自己成为金阁的敌人。

  最终,他“被迫”烧毁了美丽的金阁。

  【三、Poor Little Old Me】

  孤僻软弱的人如何能做出烧掉金阁寺的惊世骇俗之举?

  因为主角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懦弱者。

  其实自我放弃是成长必然,我们每个人活到现在,都在不断放弃虚妄,于妥协和自我坚持中找寻平衡点,进而立足成一个站在大地上的人。前方是光,身后是影。

  但他拒绝承受这种变化,极端的白无法达到,他便投身极端的黑。

  自我放弃是难过的,所以他步步堕落皆是被动承受的无奈之选;

  深处暗处,再仰望遥远光明是难过的,于是他将金阁看作“需要消灭的敌人”。

  在光明阵营,他对抗的是世界,懦弱无力。

  而深处暗的阵营,他反而得到了力量,自暴自弃使他找到一个强大的后援团,于是他成为了最忠诚的斗士,顺应世界的潮流,报复泄恨一般,一把火烧掉了金阁。

  在他心里,全世界都在为此鼓掌。一切挣扎皆化为泡影,他可以安心的在黑暗中,看不到光,就不会觉得黑暗有多糟糕。

  《金阁寺》读后感(七):金阁很美

  “一味只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会碰到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

  “我”是个极度自卑的不入世的结巴,是丑陋的,“我”在年少时接触到了象征着无上的美的金阁寺,“我”任由金阁寺的美在心中生根发芽。

  “金阁啊,假若你的美是地上无与伦比的,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何这般秀美?为何非要美得这么出众不可呢?”

  “我”多希望能在战火中和金阁寺同归于烬,怎奈,战争阒然结束。

  后来,鹤川的死,柏木的恶,老师的无言与伪善,等等,使“我”在现世中变得愈发灰暗而扭曲。

  这时金阁屡屡出现,横在“我”和人生之间,阻拦着“我”,“我”开始萌生出一种和金阁水火不容的事态,总有一天,“我”要摇撼金阁!

  “也想逃避金阁吗?”

  “是的,想逃脱金阁。”

  “金阁也无能吗?”

  “金阁不无能,绝非无能。但它是一切无能的根源。”

  “我”作了一次旅行,途中得出了“必须烧掉金阁”的结论。一来,避免了让金阁湮灭在明日的命数,二来,保存了金阁的美,也将金阁据为己有。

  “美统括着各个部分的争斗、矛盾以及一切反常的格调,并君临其上!”

  “我”端详着金阁,它的美是永恒不灭的,只是,美对于“我”是怨敌,达于极致更要遭到毁灭。

  通过“向里向外,逢者便杀”,到达“不与物拘,透脱自在”。“我”终将金阁付之一炬,将这被异化的金阁的魔障破除,将这被桎梏的眼界打开,选择了活下去……

  “我”是挥刀斩猫的南泉,亦是头顶草鞋的赵州。

  是毁灭亦是重生?既绚烂而又暴烈。

  现实无情:日本战败,天皇失势,社会西化,集体价值观得到颠覆与改造,三岛尊崇的“美”正走向消亡,呼吁兵变无果,他决心殉道,剖腹自杀,致上对武士道的最高敬意——斩断实体,徒留精神永存。

  一方面是金阁的美丽与崇高,一方面是人世的污浊与丑恶。

  小说充斥死、颓废和腐败,更有对生、活力与健康的向往。

  后者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三岛的文字,直击人心,绝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