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店铺》经典影评有感
《最后一个店铺》是一部由牛丰沛/陶书豪/李轶嘉/武亮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一):连环画,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
连环画,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夏天炎热的午后,一只风扇、一半西瓜、一本连环画,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我们小城中卖连环画的书店还不少,只是现在,很难看见了。 怀念这种老店,也是怀念一整套生活方式吧,怀念还没有被过多打扰的专注。那时候,书店就是书店,没有咖啡厅,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创商品。抱一本书,一站就是一下午。时间嗖得过去,没有微信要回。 这些老店,给了我们太多珍贵的回忆,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 就算年纪变大,也总会记得,第一次和广袤世界的某个角落产生精神连接的时刻。很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从连环画书店走出来,心中充满愉悦和梦想,我确信,自己是个不一样的人:我要做大侠! 我喜欢这种老店,因为它身上的坚韧、因为老板的坚持,在现代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夹缝中生存,在年月逝去后依旧独树一帜。 《似水流年》里有一句歌词:“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在岁月流走之后,一座城市的外貌早已改变,书店生存的处境也大不相同。 如今铺租跃升、书店生存很难,也希望老店有更多人光顾的同时,能有人潜心看一看店中的书籍,淘一两本自己喜欢的,当做是对老板一路坚持下来的尊重吧。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二):连友的最后的家
前两天看了一个系列的短纪录片——《最后一个店铺》,其中有一集让我特别有感触,是关于成都连环画专卖店。这是四川省最后一家的连环画专卖店,店里买的书就只是连环画,专供连环画爱好者。书店的老板小时候家里穷看不起连环画,于是长大了就开了个专卖店,把所有小时候看不起的那些连环画都看一遍。
喝茶的叫茶友,玩香的叫香友,而这样一群喜欢连环画的人,因为这个兴趣爱好也形成了一个固定名字——连友。这家连环画专卖店就成为了这群连友的纽带。他们定期交流,一起看书,甚至背靠背地看书,画面非常有爱。
其实这个感觉就让我想到了之前在B站看到的一个纪录片,叫做《只是还有书籍》,里面有一期叫做《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就是说一群喜欢收藏二手书的人,他们会定期交流,交换手里的二手书,把自己最近淘到的好书拿出来分享,以志趣会友。
我特别容易被这种情操所打动,一群人因为相同的志趣在一起交流,一起成长,而且还不是那种低级的趣味。我觉得生活就是需要有一些高级的趣味来做调剂,你想如果你一周辛苦地上完班,在周末或者在某个闲暇的晚上,有这么一群朋友,这么一个地方,可以去讨论大家喜欢的东西,是多么治愈的一件事呀!
希望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种志趣,而且其实这个纪录片后面也有很多相应的内容,比如合肥增知的旧书店啦,杭州的黑胶唱片店,重庆的胶片相机修理店,都是一种生活志趣的表达方式,大家都可以去看一看,一集也就十多分钟,相当治愈哦。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三):老店铺里的回忆
看到第一集片子里面的连环画书店,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拉回了06年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妈在一家超市工作,晚上7点半下班,所以每天放学之后我都会去她上班的地方等她一起回家。
超市的负一楼是书城,里面有很多家书店,但大部分都是卖教辅教材的,唯有拐角处的一家名叫“东风第一枝”的书店,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漫画和小人书。每次等我妈下班的时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也是在那里,我看到了老夫子、阿衰等一系列漫画,觉得等待的时间一点也不漫长,经常被老妈叫走后还意犹未尽。
后来老妈不在那儿上班了,我也就再没去过那个书城和那家书店。直到高中毕业那年,想淘点旧漫画看看,想起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书店。可是再去的时候它已经关门了,连同那个负一层的书市都荒废了,只留下纸张在略显潮湿的楼层里散发的霉味。
所以,当看到片子里的“连环画之家”,曾经的记忆一下子就涌了上来。现代技术的发展让“阅读”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也让“阅读”变得越来越廉价——我们习惯了一目十行,习惯了大量的分段,习惯了在拥挤的地铁上打开手机阅读,却忘记了怎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静静地翻阅一本旧书,品读一个故事。
诚然,时代是在进步,新旧的更替是大势所趋,但那些“老”的、“旧”的东西,依然还是有它们存在的价值吧,那些书更是如此。它们记录的不仅是书本上原有的知识,还承载了人们的回忆和快乐。或许有一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借助纸张来记录,不再需要借助书本来学习,但是也不能忘记它们存在的意义,不能抹去它们存在的痕迹。就让他们留在时光的角落里熠熠生辉吧。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四):必须给大家安利一波!!!
《最后一个店铺》第一集“连环画”中的这家坐落在成都街头不起眼的小书店,我曾经有幸进入过,老板赤诚可爱,在炎夏中是一个不错的乘凉避暑之地。当看到这集纪录片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这家店 是“连友们”的神秘据点~
对老板来说,连环画书店是他与妻子爱情之路的连结;
对大爷来说,连环画是他大半生的精神支柱;
对墙绘者阿恒来说,连环画不仅为他唤醒童年记忆,也带来灵感。
一本连环画,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虽然连环画算是千千万个爱好中比较小众的一种,但在今天这个包容的社会中,它会一直被尊重地存在下去。
成年人的世界很辛苦,但有连环画,我们都可以做回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除了故事方面,这个纪录片的画面、音乐也不错啊!连我这个外行都连刷好几遍,语言都略嫌苍白了,谁看谁知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五):只是还有书店
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当时许知远开的单向空间书店发起了一个拯救单向空间的活动,就是你捐多少多少钱,可以换一本单向日历,其实也就是花钱买日历这么一个行为。但这个行为当时让我颇为感慨,甚至有些悲从中来,连单向这样的品牌书店都这样了,其他的书店又会怎样呢?
然后最近又看到了一个纪录片,叫《最后一个店铺》,其中有一期就是关于开在成都的最后一家连环画书店,也是四川的最后一家了。这个最后一家就很有悲悯感。
书店的老板和妻子当时两个人是背靠背一起开了两家书店,但是最后合并成了这一家,片子里有句台词让我还挺难过的,“时光匆匆,曾经的小破书店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从繁华的春熙路,到寂静的小路边,两家变成了一家。”城市是越来越繁华了,但是书店这样的精神寄托却渐渐地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
虽然因为疫情的到来放大了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局,但很多书店悄无声息的消失却已经成了时代快速发展的结果,书的定价越来越高,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互联网平台动辄半价、满200减100的打折手段,让书店越来越难以存活。但我们熟知书店的美好之处,那种被书籍包围的安全感,那些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书架,都是网络购书无法替代的。
这部纪录片也是把书店的这种美好感给完美地营造了出来,以及爱书爱连环画之人的心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大爷大妈的对话,说这么些年拿来买书的钱,给房子按揭都够了,然后大爷说房子有住的就行。底台词就是,但书不可以不买不看。这真的太对我这个爱书之人的心性了,导演捕捉的特别好呀!
无人知晓书店的未来会通向何方,会不会最终被碾碎在时代的巨轮之下,但是我们坚信书店会长存,属于书店的时代不会仓皇结束,它会成为我们心中色彩斑斓的一块化石,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像这部纪录片中的记录一样。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六):一本小小的连环画是多少人的坚持
一本小小的连环画是多少人的坚持
在《最后一个店铺》里,我最想去的就是那家成都的连环画小店。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没有看过漫画的时候,我捧在手里的是有些年头的连环画,发黄的纸上,有我最开始看故事的记忆啊。
在成都的一个小小的门面里,有这大大的世界。在这集里,我看到了夫妻俩因为连环画结缘,有朋友以连环画的小屋为秘密据点,有老人谜一般的喜欢,也有连环画的精髓在另外的地方延续。
这一对夫妻因为连环画结缘,又是连环画的店铺支起了这个家,两个人都是连环画的爱好者,连环画又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而连友之家里,这些大朋友们,开心的笑容不会作假。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连环画里的故事让他们入神,不得不说这部记录片真的很好,对友情的表达很真切。
在张大爷的眼中,买房都没有买书重要,不得不说,张大爷在镜头里还是有一丝童趣的,他一兜一兜的买书,于是老伴发牢骚也是笑呵呵的。
而阿恒则是一名墙绘师。他以连环画的故事当作素材的来源,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将连环画的精髓延续,也让连环画的故事长久的保留下来。
其实这部《最后一个店铺》的制作还是挺精美的,将述的都是一些快要被所谓时代抛弃的事物,还是有人用一间狭小的店铺当成阵地,在那里坚守着。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七):#男人致死是xx——
这个句式很常见,看到后面的“xx”大家也很容易自行代入“少年”二字。以这个hashtag开头,我只是想给这6集影片中三位为自己的小众爱好坚持了几十年的“老少年”打个“call”——黑胶唱片店、胶片相机维修店,还有,我最喜欢的连环画之家。 我是成都人,热爱骑车,无数次骑车经过后子门背后的小巷,偶然间也看到过这家书店,不过,在看这一集《最后一个店铺》之前,我一直以为,暗红色的店招下,只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下苦苦挣扎生计的实体书店,也就从来没有对她产生过兴趣。然而看了一遍影片后,我对这里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想了很久,我认为我的记忆点是集中在了几个场景的几组画面中,分享给大家~ 这是《连环画之家》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店主背靠着连友翻看连环画,两人一边看,一边像老夫老妻一般斗嘴,互相嫌弃却又不马上分开,斗斗嘴、看看书,非常惬意。
而“连友”张大爷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在店里,是这样的画风……
这样的画面我看着有点感动,几个大老爷们儿进了门就变得和小孩儿一样,连环画这个孩子使的玩意儿果真使人年轻! 在张大爷家,我忘不了这一组镜头——
这是为老顾客预留的新书,但从这个画面里看,装在塑料袋里的哪是一摞一摞的书,分明是一个一个老顽童的热情。下次回到成都,我也要去感受一下老顽童的热情,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