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卡吧!吃货团》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精选

2021-08-09 08:06: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精选

  《打卡吧!吃货团》是一部由岳云鹏 / 魏大勋 / 刘雨昕执导,真人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一):融合美食与游戏,探索跨类型创新

  与其他“走马观花”式的美食寻访节目不同,《打卡吧! 吃货团》将打卡美食的过程与有趣的游戏挑战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吃货团”的美食之旅更加跌宕起伏,也呈现给观众更加丰富、有层次感的内容。

  节目的规则一言以蔽之,就是嘉宾们需要“凭本事吃饭”,将品尝美食的福利与游戏挑战的结果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王宝和酒家,“吃货团”通过夹字游戏决出两位胜者,只有胜者才能品尝饕餮蟹宴,而落败者只能啃大饼。从王宝和酒家组成两队出发后,吃货团需要通过节目组提供的线索推理出所对应的美食,前往打卡并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越高才能在晚上的合宿中获得更好的住宿条件。美食的诱惑和不同的待遇构成了双重驱动力,让"吃货团”成员更加投入。

  据悉,这档节目的总导演是曾担任东方卫视《极限挑战》总编剧的王海龙,擅长用简单却独具巧思的游戏规则设定激发出嘉宾们的真实反应。例如在首期节目开头,节目组设置了一个早餐游戏,来考验“吃货团”成员的默契程度,只有4位成员都挑选到同一样早餐,才能结束游戏,否则便要吃下所挑选的食物。

  一方面,成员们因为默契不足而造成多轮挑战未成功,狂喝豆浆啃饼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在推理的过程中,每位成员的个性也呼之欲出,例如综艺“萌新”THE9-刘雨昕呈现出明显的“游戏黑洞”属性。更重要的是,这个游戏还令观众对上海“四大金刚”早餐印象深刻,可以说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通过美食打卡与游戏挑战的结合,《打卡吧! 吃货团》让嘉宾们吃嗨了,也玩嗨了,营造了出色的真人秀效果。直言“对这个团的未来着实有点担心”的丁禹兮飞快融入其中,化身小丁侦探找寻关于美食的蛛丝马迹。面对这档“没啥规则”的节目,穿上道具服装时,飞行嘉宾郑恺感觉好像来错了片场,但历经游戏完成任务后,他却想成为常驻嘉宾。

  随着当下真人秀节目数量的增多,创新的挑战越来越大。而《打卡吧!吃货团》通过跨类型的融合,以游戏化思维带来沉浸式美食体验之旅,通过环环相扣、脑洞大开的游戏社交互动,节目深入探索了美食节目多元化的新表达,也为真人秀提供了创作新思路。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二):寻味城市美食,追溯各地文化印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打卡正在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生活方式。而《打卡吧!吃货团》以此为核心概念,邀请几位明星组成“吃货团”,走访全国6个美食之都,每站打卡9道当地美食。为了挑选出更具代表性的美食,节目组会随机地采访当地的民众。观众得以通过观看节目了解到这些地方的特色美食和风土人情,跟随明星完成“打卡之旅”。

  在首期节目里,“吃货团”来到上海,早餐“四大金刚”——油饼、 油条、粢饭糕、豆浆,以及蟹粉小笼、鱼米之乡、菊花对蟹形、腌笃鲜、四喜烤麸、排骨年糕、浇头面等上海美食轮番上阵,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口水直流。

  不光好吃好看,《打卡吧! 吃货团》还注重呈现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特征。节目组用心地为每道美食配上了小片,讲解其中的门道。透过节目,观众可以了解到,原来四喜烤麸中的烤麸即”靠夫”,寓意家中男丁取得高成就。凭借吉祥如意的色彩,这道菜成为了,上海人年夜饭中的常备菜。

  为了寻找到相应的美食,“吃货团”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前往最受当地人青睐的老字号店铺。这些老字号构成了上海的饮食文化坐标,串联起了一幅充满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的美食地图。

  例如,创建于1744年的王宝和酒家有“蟹大王”“酒祖宗”美称,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蟹”逅美味的重地;富贵大酒楼的特色小吃萝卜丝饼,已有140周年的历史;从1921年开始营业的鲜得来,具有“排骨年糕大王”的称号,门庭若市;始于1981年的老弄堂面馆,坐上浇头面头把交椅,生意越来越兴隆。

  这些老字号的味道刻入了上海人的心田,而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情怀也化成上海独特的气质和精髓,增添了城市的温度,让更多人能够由此触摸时光记忆感受岁月美好。除了上海,《打卡吧!吃货团》还将前往哈尔滨等5大美食城市,寻味代表菜品,追溯各地的历史文化印记。

  可以说,节目力图以美食打卡为路径,探寻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让观众透过美食看到不一样的城市风景,也折射出美食背后蕴含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三):在喜剧中注入温情,唤起大众情感共鸣

  《打卡吧!吃货团》的另一大特色在于融合了喜剧与温情的元素。节目的两大出品方——东方卫视和欢乐传媒联手打造了喜剧节目IP《欢乐喜剧人》,而这档节目也延续了喜剧的底色,喜剧明星岳云鹏和颇具综艺感的杨迪一露面,便让节目自带喜感;两位综艺新人THE9-刘雨昕和丁禹兮则因为对综艺“套路”的不熟悉而制造了不少笑点,例如THE9-刘雨昕以为分数写在板子后边而跑过去找,被杨迪一语“揭穿”,引来哄堂大笑。“吃货团”在节目中一路吃、一路玩、一路笑,剧情反转不断,爆笑连连上演综艺名场面。

  但在欢笑之外,这档节目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浮现其中的温情瞬间。在每座打卡的城市,节目组会邀请一位生活在当地的明星作为向导,带领固定的“吃货团”成员找寻当地的味道,打卡记忆深处的故乡美食。

  第一站上海,节目请来了上海籍演员郑恺,因为鲜得来的排骨年糕,郑恺追忆起他跟着爷爷走半个小时路程解馋的经历,一道美食背后往往也有一种藏在内心深处的念想。对于广大在异乡打拼的人来说,这样的场面无疑会唤醒对于故乡的思念,加上片头那句戳人泪点的“无论追求梦想有多努力,别忘记好好吃饭”,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振。

  在完成美食打卡的过程中,“吃货团”成员们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也自然地与当地的民众产生了互动。节目组巧妙地在美食线索的推理任务中植入了当地的文化、方言,“吃货团”成员只能寻求当地居民的帮助才能完成。例如,当岳云鹏三人被“老CP”为线索的菜品难住,在路边请教一位上海阿姨,才得到了排骨年糕的答案。

  节目中围绕美食所发生的真实自然的星素互动,让人意识到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 解和沟通的部分,是人与人沟通的一座桥梁,也自带友善和情感的温度。

  可以说,《打卡吧!吃货团》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积极温暖治愈的风格,具有强烈的解压效果,让更多幸福感萦绕在大众心头,也唤醒了大家对于生活的热爱,是一档值得追随的综艺节目。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四):以个体视角打开时代记忆,引发群体共鸣

  美食节目一直是综艺市场上重要的品类。纵观以往的美食节目会发现,场景大多集中在室内,表现形式也局限在厨艺对决上。而《打卡吧!吃货团》实现了类型融合的创新,把美食题材户外游戏挑战类节目相融合,让美食节目走向户外,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

  据悉,整季节目将前往祖国天南地北的六座城市,在每座城市的行程中都会有1位嘉宾作为当地向导。本地向导除了在搜寻美食上有着强大优势,他们与家乡的独家记忆也能赋予观众更真切的体验。

  第一站来到上海,吃货团的丁禹兮和郑恺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的本土优势显露无疑,用上海话与市民无障碍交流,集思广益之下,带领同队的岳云鹏迅速破解了腌笃鲜、四喜烤麸、排骨年糕等美食。

  打卡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时,郑恺久违地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在1921年,鲜得来创始人何世德在弄口的一个摊档上开始售卖排骨年糕,由此诞生了这道上海家喻户晓的美食。郑恺回忆起小时候爷爷带着自己去吃排骨年糕,虽然要走上半个小时路程,但那份要吃到美食的激动支撑着年幼的自己一路走下去。

  当下社会,越多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故乡拼搏,常年在外拍戏的郑恺也不例外。长大后,排骨年糕的味道成为了郑恺与爷爷的专属回忆。

  可以发现,《打卡吧!吃货团》以美食为介质串联起两条叙事线,明线是吃货团的打卡之旅,暗线则是当地向导的故乡寻味之旅。亲切的乡音、熟悉的街景、记忆深处的美食,无疑能够治愈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

  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在于,有着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老上海,也有大批因学业工作而来并扎根于此的“新上海人”。探寻城市文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打卡吧!吃货团》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从个体的视角入手,让更多观众产生代入感,用普世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引发群体共鸣。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五):以美食为切口,展现上海人文气质与城市基因

  如今的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是中国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在这样的光环下,上海作为历史名城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却鲜为人知。《打卡吧!吃货团》以美食为切口,来展现上海在国际化大都市之外独特的人文风情。

  节目开场,吃货团就收到了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粢饭糕、油饼、油条、豆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天就这样被拉开。而后的全蟹宴,可以说是给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也揭开了上海人吃蟹的故事背景。

  早在五千年前,上海就有蟹壳出现。1945年被饥民用于果腹的大闸蟹,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人钟爱的美食之一,年消费量达到5-6万吨。吃货团打卡的王宝和酒家创建于1744年,酒楼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也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王浩大厨介绍每道菜的制作方法,能感受到他对美食和这份职业的热爱。而传统技艺得以百年传承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上海师傅的坚守。《打卡吧!吃货团》对百年老字号的宣传,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对于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正向意义。

  而后吃货团穿梭于上海的街头巷尾寻找美食,自然进入市民在饭店用餐的画面里,双方如同身边的朋友一般自然地问候交流,并且所遇到的市民都积极给他们提供帮助。

  节目不吝惜把镜头聚焦于普通人身上,比如跟妈妈逛街突然被岳云鹏拉来玩石头剪刀布劈叉游戏的小朋友,顺风大酒店里解答“老CP”线索的阿姨,邀请杨迪和刘雨昕上二楼用餐的老弄堂面馆老板等。上海人热情周全的待客之道,这座城市的生活景象和社会风貌就这样被勾勒出来。

  整期节目,从早餐到全蟹宴,再到浇头面、排骨年糕、草头圈子等被吃货团打卡的九道特色菜,上海的美食图鉴逐渐丰富完善。此外,节目在呈现美食的同时,还对每道菜品的烹饪方式、风味口感加以注解,对背后的历史渊源进行普及,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基因。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六):追梦路上,别忘记好好吃饭

  蟹粉明虾卷、酱油毛蟹、菊花对蟹形、蟹粉小笼……由王宝和酒家蟹宴第二代传人王浩大厨带来的这一桌全蟹宴,瞬间勾起了观众的食欲,也打开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美食记忆。

  由东方卫视和欢乐传媒联合出品的户外美食趣味真人秀节目《打卡吧!吃货团》,于8月7日起每周六晚八点档上线。丁禹兮、THE9-刘雨昕、杨迪、岳云鹏、郑恺组成的吃货团,将在整个旅程中完成6大城市的美食打卡。首期吃货团来到上海,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人文风情都在这趟旅程中悉数展现。

  录完一期《打卡吧!吃货团》,吃货团共同的感受是,要吃上一顿饭太难了。与其他美食节目相比,艺人需要完成各种趣味打卡任务,只有打卡成功才能品尝美食。

  首期节目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团魂考验、夹字游戏、石头剪刀布劈叉等玩法。第一个早餐任务就让吃货团陷入了豆浆“魔咒”,直到第五轮刘雨昕得到岳云鹏的视频提示,才顺利汇合。面对阻挡自己吃全蟹宴的夹字游戏,吃货团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把两个字的词语生拉硬拽成近三十个字的长句。

  与节目组对决失败,艺人还要完成“羞耻行为惩罚”,比如刘雨昕在街头跳女团舞,杨迪向客人撒娇,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节目采用美食打卡的形式,不止于给观众带来欢乐,更深层的目的,其实是强化吃饭这件事的仪式感。享受一日三餐本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当日常被琐碎的事情填满,吃饭的优先级被迫不断降低,对生活的热爱也逐渐消磨。

  正是因为洞察到这一社会现状和年轻人的痛点,节目设置了打卡成功才能享受美食的玩法。打卡任务以及服装、经费上的限制,对应着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会面临的种种难题,比如饭点被临时安排加班、被家人催促加快人生进程等,而战胜困难后的美食奖励自然更加香甜。

  《打卡吧!吃货团》把好好吃饭的仪式感与重要性植入欢乐的旅程中,也十分契合当下年轻用户的审美取向。通过吃货团的身体力行,节目向年轻人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无论追求梦想有多努力,都别忘记好好吃饭。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七):《打卡吧!吃货团》首播,东方卫视值得商榷,“士贡梅煎”对吗

  8月7日晚间,东方卫视播出全新的综艺节目《打卡吧!吃货团》。首期节目当中,打卡了很多上海的美食“策源地”,节目可看性非常高,颇有一些舌尖上的上海的味道。作为美食打卡类的综艺节目,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过,节目当中,也出现了一处值得商榷的文化常识内容,那就是“士贡梅煎”。

  首期节目当中,在一项美食任务之后,有些嘉宾未能完成任务,因此,他们只能喝酸梅汤解渴。似乎也是因为这档综艺的赞助商是某酸梅汤饮品,所以,在《打卡吧!吃货团》当中,加入了一段对于“酸梅汤”的“古籍式”解读,告知观众,酸梅汤以前叫“士贡梅煎”,并且讲了清廷当中的一些内容。

  基于我个人对于古籍内容的阅读,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我觉得,东方卫视播出的“士贡梅煎”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的局面。东方卫视是影响力非常巨大的一线卫视大台,“士贡梅煎”一旦以讹传讹、大面积铺开,再更正过来,难度就很大了。因此,容许我掉书袋,论证一下,酸梅汤以前不叫“士贡梅煎”,而是应该叫“土贡梅煎”。

  “梅煎”这个词,很容易理解。古籍当中,一般情况下,是用水熬之。当然,也有用油的时候,比如,在《齐民要术》里边讲,手团作饼,膏油煎,就是用油。具体到“梅煎”这个词上,基本上可以确定是用水的。直白一点讲,就是把梅子放在水里边,熬制。到底熬多少遍,就需要看各位厨师传承的手艺是什么了。

  “土贡”还是“士贡”呢?我个人倾向于“土贡”。一言以蔽之,古汉语当中,我还没有找到“士贡”的说法,换言之,我的阅读范围内,就没出现过这个词。“士贡”到底是什么,真说不清楚。是士大夫向皇帝进贡吗?似乎不是。古语词,必须要有出处才行,这是汉语言的常识。

  “土贡”这个词,就有出处。

  古代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语出《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物土贡,制内外,或修刑政,或昭文德,远迎之势异也。

  土贡是中国历史上臣属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珍宝和财物。是赋税的原始形式。 土贡相传始于夏禹。《尚书·禹贡》孔安国序: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自秦汉至明代,土贡一直沿袭下来。

  《文献通考·自叙》: “汉唐以来,任土作贡,无代无之,著之令甲,犹曰当其租入。然叔季之世,务为苛横,往往租自租而贡自贡矣。 至于珍禽奇兽,袤服异味,或荒淫之君,降旨取索,或奸谄之臣,希意创贡,往往有出于经常之外者。甚至掯留官赋,阴增民输,而命之日羡余,以供贡奉。上下相蒙,苟悦 其名,而于百姓,则重困矣! ”

  基于这些内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土贡梅煎”,而不是东方卫视播出的“士贡梅煎”。“土贡梅煎”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臣属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梅煎。而且,我的这种理解,还有典籍文献的佐证。

  《新唐书·地理志五》:“洪州豫章郡,上都督府。土贡:葛、丝布、梅煎、乳柑。”

  《新唐书·地理志六》:“﹝成都府蜀郡﹞土贡:锦、单丝罗、高杼布、麻、蔗糖、梅煎、生春酒。”

  所以,至少从《新唐书》开始,“土贡”和“梅煎”便已经发生了联系。在我的古籍阅读范围之内,没有找到过“士贡”,更没有找到过“士贡”和“梅煎”的联系。所以,我感觉,东方卫视采用的“士贡梅煎”应该是以讹传讹了。

  当然,中国古籍文献,博大精深,肯定有我知识所不能及的地方。若是真有“士贡”这个词,并且有“士贡”和“梅煎”产生联系的典籍,还望读者亲人不吝赐教。若是没有,真心希望东方卫视能够修正这个“错误”。虽然瑕不掩瑜,但毕竟,尽量不要以讹传讹才是。(文/马庆云)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八):轻松又治愈的美食综艺,《打卡吧!吃货团》解锁吃货名场面!

  “这是个整人节目吗?”在第一期《打卡吧!吃货团》节目中,郑恺对着镜头忍不住吐槽,让旁边的小岳岳和杨迪也连连点头!由此可见,尽管打上了美食节目的标签,但《打卡吧!吃货团》却远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打卡吧!吃货团》第一期开头,节目组就用了一个看起来容易但实际却极其困难的游戏来考验四位成员间的“团魂”——上海早餐“四大金刚”,每个人在各自的房间中进行选择,只有四个人都选择了一样的食物才能完成任务成功会面。于是乎,我们看到已经吃过早餐的小岳岳机智地选了豆浆,而杨迪和丁禹兮在吃了两轮“硬货”后也选择了豆浆,没成想剩下的一位成员刘雨昕却成了问题选手,连着好几轮都选择了和其他成员不同的食物……

  从这第一个开场环节就能看出,《打卡吧!吃货团》确实不是一档简单的美食综艺,至少从成员们的反应上可以看出来——想要成功吃到美食真的太难了!在节目组选择的第一家饭店中,成员面对面前的蟹宴不自觉得流下了口水,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另一个“残忍”的现实是:最终5位成员中仅仅有2位能够成功吃到美食,而剩余的3位成员只能啃饼充饥!

  除了展现了地方美食美景外,和其他一些户外综艺类似的,《打卡吧!吃货团》通过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游戏来决出最终能够吃到美食的胜者,而这也是这档节目的优势所在。节目成员中小岳岳和杨迪都是综艺老手,自带喜剧天分,而在游戏环节中他们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搞笑本色,不断为观众奉献出各类让人捧腹的名场面。

  之所以说《打卡吧!吃货团》不是一档简单的美食综艺,除了表现在节目组对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外,还与节目里丰富的内容息息相关。比如在成员来到的第一处饭店,在开始品尝美味的蟹宴之前,节目组用了一大段旁白来介绍大闸蟹的起源,以及上海人对大闸蟹的情有独钟,期间还穿插着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不禁让观众感慨美食与文化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此同时,《打卡吧!吃货团》的后期也非常给力,与一些同类型节目不同,摄制组对节奏的把握更加熟稔,作为观众在观看中丝毫感觉不到拖沓,同时借助后期流畅的剪辑手法,让节目每个环节间的衔接显得更加自然,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此外,作为美食综艺的忠实观众,也要对《打卡吧!吃货团》中的成员搭配竖一个大拇指。以往一些美食节目在制作时往往会顾此失彼,比如对美食过分倚重而忽略了成员嘉宾间的互动以及综艺效果,又或者将太多笔墨放在了成员嘉宾上,对美食文化的介绍一笔带过。而《打卡吧!吃货团》则很好地平衡了这两方面,不仅能在节目里领略到各类美食,同时成员间也会有一些有趣的互动,贡献了不少让人捧腹的笑点。

  从第一期的效果来看,初次见面的成员也呈现出了不错的化学反应,比如小岳岳和杨迪能够很好地起到喜剧担当的角色,郑恺作为上海人能够起到成员间桥梁搭建的作用,而刘雨昕和丁禹兮作为更加年轻的成员,也在节目中展现出了阳光开朗的一面,丝毫没有偶像包袱。相信随着节目的推进,几位成员间的化学反应也会越来越好!

  《打卡吧!吃货团》影评(九):打卡吃货团,不一样的美食综艺

  一直是美食纪录片的死忠粉,下饭必看!但该看的能看的都看得差不多了,偶然发现《打卡吧!吃货团》,一点进来就爱上了。

  之前对综艺有一点刻板印象,总觉得就是明星效应,主要是粉丝在看,这个综艺真的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没想到美食和综艺结合会这么有趣!

  感觉节目组很会选人,杨迪是综艺常客了,再加上岳云鹏一起做笑料担当,我真的笑得停不下来。第一期开头早餐游戏直接破冰,也把四位嘉宾的性格都呈现了出来,每个人的反应都太真实了哈哈哈这节目绝对没有剧本!

  之前看一些美食节目和明星综艺会明显感觉到一些环节和设置比较尴尬,嘉宾很容易互动不起来或者直接尬住,我简直当场替他们脚趾抓地抠出三室一厅,但《打卡吧!吃货团》居然从始至终都很融洽,甚至还有素人互动也把一部分规则放给嘉宾灵活处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岳云鹏和杨迪跟两个小朋友的玩游戏环节,真的太有爱太温馨了,走向未知却是真的快乐,也很怕杨迪的卖萌环节原地尴尬起来,没想到他灵活处理了,也是欢乐无限。

  用非常抽象的线索去寻找美食乍一看难度很大,但节目组没有限定嘉宾们寻找美食的方式,找上海美食当然问地道上海人啊哈哈哈,上海老阿姨们太给力了,找两位上海嘉宾郑恺和丁禹兮也是神助攻,已经跟随他们的足迹爱上上海这座城市了!他们吃到的每一道美食我都好馋,已经在线Mark了!去上海玩一定去打卡

  在我看来最不一样的一点是,这档节目真的用心在推广一座城市的地道美食,嘉宾们寻找的过程笑料不断充满欢乐,观众也跟他们一起逐渐了解美食的由来和历史,并且深深的记在了心里,并不只是靠明星效应或者换句话说凑了一个明星旅行的局,最终的核心落点还是在美食本身,而这些美食也是经过地道本地人认证的,不是骗游客的那一种,爱了爱了。

  成功打卡美食后,每一组嘉宾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如何分这些分数也充满了笑料与槽点,嘉宾们也是生动又快乐的参与其中的,这也是这档节目可贵又高明的一点,我也万万没想到看一期就解锁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互动小游戏哈哈哈,立马现学现用下次和朋友聚会就用起来!

  《打卡吧!吃货团》只看了一期我就深深爱上了,下期必追!期待嘉宾们后续的故事!默默祈祷,希望能去长沙和洛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