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2: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0篇

  《鱼翅花椒》是一本由[英]扶霞·邓洛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一):可能是对中国菜最内行的老外

  第一次知道扶霞是在Netflix的纪录片ugly delicious。第七集,来中国拍摄的亚裔主厨被扶霞邀请,吃一顿传统中国菜,筋腱奇怪的口感让他直接吐了出来,扶霞相当淡定地解释中国人对于食感的重视,菜肴的食材,做法。我自然地产生疑问——这么内行的老外是谁?

  简单查了资料,很快得知《鱼翅与花椒》译本上市,第一时间买来看。一切都有了答案。扶霞在书里记录了对于中国饮食接触,沉迷,研究,反思的整个过程。不同于其他外国人猎奇或单纯觉得好吃的心态,她细腻描写食材成为食物的全过程,探寻菜系和技法的由来,以浅显的方式补充史料。也凭着一腔热爱,不辞辛苦,寻根溯源直到乡野和食材的原产地,令人敬佩。

  这也构成了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对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的中国街巷样貌,市井生活的全新视角还原,强化了纪实的本质,而其中与政府官员,大厨,美食达人或是山野农妇,普通留学生交流聚餐的经历大大增加了可读性。译者对于方言和四川旧时当地生活的追究成为《鱼翅与花椒》美食世界的坚实维护者,保证每位读者在扶霞的书中肆意畅游绝不出戏。

  扶霞用自己的语言写书,在自己的国家得奖。但是这些深入的体验和有趣的故事其实在为异国的读者打开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一扇窗,且打开方式亲切友好。感谢,期待下一个扶霞作品的译本。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二):删减说明

  我看见很多朋友都在问有没有删减。先来说明一下。

  我暂时没有时间对照全书,对照了一下最有可能删减的几个部分,没有删减。(对比的是我交上去的完整译稿和出来的书)。当然我没时间对照全书,不敢说别的没那么有可能删减的地方有没有删减。

  而大陆和台湾(我没看台版)两个版本可能存在的不同,也许是作者自己又做了一些修改,因为她让我不要照原书翻,照她发给我的的pdf来翻,原书和她发给我的pdf有一些词句和细节上的不同。

  另外就是两个译本之间的不同啦。

  这本来就是一本应该轻松一点读的书,不像“纪实系列”的其他书那么扎心,所以大家也轻松一点读啦,别一上来就想“有没有删减!?”这么沉重的话题啦~~~

  (另外原书当中有一章Journey to the West 西游记,繁体版和简体版都没有,作者发给我的pdf里面也没有)。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三):千万不要在晚上看这本书,否则后果自负!

  我一直自诩为一个资深吃货,直到最近看到译文纪实系列最新一本书《鱼翅与花椒》,才发现自己与本书作者相比根本算不上吃货。

  本书讲述的一个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的中国寻味之旅,从川菜、湘菜、粤菜、闽菜、宫廷菜、淮扬菜的美食探寻,到她自己深入学习中国厨艺,从调味、刀工、火候、口感到寻找最正宗的清溪花椒,并对饮食造成的环境问题及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思考,真是一部好吃又好看的书,只是友情提示,前往不要在晚上看这本书,因为书里讲述美食时太过诱人,怕你hold不住。

  扶霞的中国美食之旅从香港的皮蛋挑战开始:

  “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鱼翅与花椒》

  皮蛋在中国人看来太小case了,当然,这也是扶霞的美食冒险的前奏,她来到成都四川大学,本来是研究少数名族的,后来却成为研究川菜的专家,首先从敢吃开始,她从接地气的锅盔、担担面等小吃过了花椒这关,到挑战脑、兔头和罂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尚不敢吃兔头,只能说佩服。

  扶霞对美食的热爱不仅仅像大多数吃货一样停留在吃,而是要研究为什么好吃,怎么做才好吃。于是,扶霞开始了自己的中餐厨艺学习之旅,刚开始喜欢去小吃店、大饭店后厨偷师,后来得朋友带,在菜市场看到各自生猛的现杀各种动物食材,而且中国人物尽其用,几乎不想放过这些动物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用来吃,血腥画面与内杂全吃这可以算是食物冒险的第二关。

  为了深入学习美食,扶霞进入了当地的专业厨师学校,开始专业学习。从刀工、调味到火候的掌握,扶霞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

  说得这里,我想起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对一件事物是真爱还只感兴趣,扶霞的经历告诉,所谓真爱就是你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挑战难度去学习的事物。

  学习中餐,只学习技术是还不够的,扶霞通过自己的经历敏锐的洞察到了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他跑到中国甘肃穷乡村朋友家去过了一个中国年,她发现食物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事物,是人与家乡的联系,也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成都呆几年之后,扶霞开始她的寻味中国之旅,她在非典期间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学习湘菜,还吃了果子狸。尝试了粤菜的奢侈。跑到福建去吃各种野生动物,跑到北京发现食物与权力的关系。

  扶霞的行为又让我想起“真爱”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始终对真爱对象抱持的反思能力,比如中餐的味精问题,中国人暴富之后奢侈浪费和吃珍惜野生动物的行为,以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又在试图拔高,但是恰好表现了我无法传达这本书最大的价值的缺憾,就是无法传递这本书的趣味。

  这本书的趣味有两个,一种内容文字的有趣,这得益于扶霞外国人的身份和趣味经历,我多次读的时候突然笑出声来,同时,还得益于译者雨珈老师是一位四川妹纸,四川话的翻译非常地道,熟悉而有趣。

  另外一种有趣,就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以前一直困惑,什么是真正的有趣?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有趣就是对事物深深的热爱以及因为热爱做出的常人不理解的行为和散发出来的气质。

  老实说,这本书和我今年读的其他三本外国记者的纪实文学《独生》《长乐路》《剩女时代》相比,在深度上是不及的,但是,我被扶霞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所感动,让我们明白,对于一个人来说,有趣比深度重要,热爱才能真的幸福,尤其是个在这个功利的时代,热爱是种稀缺和奢侈。不好意思,有点鸡汤了,但是真心希望某天能煮出一碗美味的鸡汤,才对得起自封的“吃货”称号和快200斤的体重。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四):扶霞——浪荡美食江湖的小郭襄

  虽说这是一本以吃为中心的书,可最打动我的却是扶霞的活力。她好像根本不用犹豫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她也有写公寓的生活条件并不舒适,床垫被单都潮乎乎的,夏天闷热多蚊蝇,冬天潮湿灌冷风,还有竹子里住着奇怪的小东西晚上发出窸窸窣窣咀嚼的声音。但扶霞说她对这个国家着迷不已所以这些小烦恼完全抛到脑后不下话下。扶霞可真是帅气。

  她在各种馆子小吃店混脸熟学艺这事儿甚至让我想到神雕侠侣里面的郭襄了。因为单纯可爱的缘故,她跟江湖上各色神魔都能相处得很好。扶霞的单纯可不是因为她傻,只是因为她一心想着厨艺,所以纯粹。扶霞说她在中国认识的很多人都有着发自内心的慷慨和开朗,我想这种慷慨与开朗,很可能是扶霞自己引出来的,但她却不知道。她的笔记本上还有老婆婆回忆小时候吃过的美食写下的东西,中英混杂,还有草绘,要是能看到扫描版的扶霞笔记本该多好啊。

  我一直都好想吃蜗牛。因为同学去法国拍的蜗牛壳封满了绿色酱汁实在太诱人了。但是每次想跟别人说这个事,都很害怕会被讨厌,因为有的人真的觉得吃蜗牛很恶心,感觉就好像我跟他说我想吃鼻涕似的。但是我想如果面前是扶霞,她一定会很理解,说不定还会去找菜谱和蜗牛做给我吃吧。

  还有我在学校里认识了很多重庆的同学。每次见到他们都要逼他们讲重庆话,连哄带骗的,因为实在太好听了,一听就很开心,想笑。所以呢,在《鱼翅与花椒》里不断看到“噻”“啥子”“喃”的时候我当场就笑了,耳边回荡着那慵懒闲散的尾音。

  我会很在意一本书的细节,细节是最动人的,而扶霞完全没让我失望。比如成都的市貌在飞速巨变,扶霞走在过去来过的街道上会觉得陌生,但她说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天生的“内在全球导航系统”,认路特别可靠,就算认不出到底是啥地方也能找到方向。很像一条鱼在说自己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没有水也能游的能力,没有水了,熟悉的地标没有了,明明应该有点伤感的,她却还在开玩笑。但是乐观如她竟然也用“悲剧”来形容规模浩大的成都的拆除。她说这“是我个人的悲剧:竟然爱上了一个正如此迅速地消失着的地方。我对饮食烹饪的研究,初衷是想记录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后来我才明白,从很多角度来说,我都在书写老成都的墓志铭。”很好,写这本书的小姑娘,不仅个风风火火的厨娘,也有着缱绻的深情。更厉害的是她到这里都没有停下来,她在感受到心痛过后又发现了九十年代中国拆平整座城市的举动中蕴藏的相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的无所顾忌的信心,她被扯痛的心又重新为这充满活力的乐观起搏、躁动。

  还有扶霞的家庭。这样一个扶霞从这样的家庭里脱胎出来是恰如其分的。他们家出去旅行是爸爸负责计划路线,爸爸选路的时候主要是看地图上路线的弯曲程度,越蜿蜒的应该风景就越好。开车开着开着就在路边停下,就地扎营。这也太随性了吧,但也可爱。

  在书里扶霞有用这样一个比喻:“我的人生也在改变。我在挖掘潜在的创造力、在交很棒的朋友,像一条蛇一样慢慢蜕皮。”的确,扶霞在游走中国以后已经变成强大的八岐大蛇了,而看这本书的人,而我,则是在她身后捡着她蜕下来的皮,并视若珍宝,或许还可以入药。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五):酸甜苦辣,烟火人间-我的译后记

  我是在大家庭长大的。童年记忆里的餐桌上,总有那么八九十个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逢着过年过节,有时候也不是什么特殊日子,我的舅妈曾庆红有一道“凉拌鸡”,总得她亲自来做。

  一定要乡下亲戚那里送来的走地土鸡,养几天熟悉熟悉县城里的水土,再处理了,放凉水里煮,根据鸡的大小,时间在二十到三十分钟,筷子插进鸡肉没有血水流出就好。煮好后立刻把鸡浸进事先准备好的一盆凉开水里,保证皮紧肉嫩(或者直接拿到冷水龙头下面去冲)。拿稍大的容器,装适量的糖、盐、味精,趁热把鸡汤淋上去,让调味料融化。汤要淋得宽(多),放在一旁备用。鸡要在凉水中把心凉透了再斩块,这样肉才嫩而不散。吃之前半个小时把鸡肉块浸入刚才准备好的调料,淋藤椒油,淋现制熟油海椒(四川很多人家都应该有一罐属于自家味道的熟油海椒)。喜欢吃蔬菜的可以加点焯过水的脆藕片,或者直接洗净切丝的洋葱。这做法写过之后,味道应该也不用多说了,总之这一段写下来,我已经咽了好几次口水。

  当然做法是舅妈后来才告诉我的,小的时候我也只管闷头吃,从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至于三姑父的辣子鸡丁,妈妈的酸菜鱼,爸爸的砂锅土豆牛腩,端上桌我就吃,对好不好吃也没有什么评判。因为家里吃饭总是定时定量,满足了一个少女成长需要的所有营养,我也很少在外面吃零食。偶尔家人会拉着一起去不怎么有人知道的小饭馆,吃点脆皮鸡,烹河鲜什么的,我也是淡然地吃,吃完就在农家乐的麻将声中继续看书写作业。那时候“吃货”一词并不流行,我也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好吃之人。

  直到十三年前的秋天,离开家去北京上学。

  因为是语言学校,食堂有世界各地的美食。彼时还没经历“猪肉涨价”,一锅石锅拌饭才六块,能吃得扶墙而出。怀着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兴奋劲儿,我每天开开心心地去食堂点不同的盖浇饭,没感觉到任何思乡之情。

  大概过了一个月,新环境适应了,课业开始忙碌,兴奋和新鲜渐渐趋于平淡。跟一个同学在食堂吃饭时,我突然脱口而出,“这菜要是放点儿花椒就更好吃了。”

  话一出口我才惊觉,我想家了。当然想念家人的温暖,想念熟悉不会迷路的小城市,但想得最多的,大概还是家里的饭桌。想凉拌鸡,想酸菜鱼,想辣子鸡丁,想土豆牛腩。想着舅舅炒菜一把把撒进锅里的干辣椒,想着外婆家每年用松柏枝熏过的川味香肠。想面前堆满各种美味的饭碗,想在做作业的间隙抬起头,看见厨房弥漫的烟火。原来小时候的不经意,是这么奢侈的幸福啊。

  所以,二十出头都没怎么进过厨房的我,一毕业就开始在租来的小公寓捯饬锅碗瓢盆,每年回家,走的时候,行李箱里塞满的是腊肉香肠酱兔头,辣椒花椒豆瓣酱。有一次带了好多瓶藤椒油,恰遇车站安检加严,差点没上成火车。大约也是想免去辗转携带之苦,几年前面临人生去向抉择时,我跟对成都印象颇佳的广东老公,一起回了四川。

  几年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听到里面说,“也许,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我握着正在炒豆瓣酱的锅铲,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所以张编找我翻译这本书时,我看了看内容简介,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张编还说,我觉得这个题材你来翻译比较合适。我“嘿嘿”一声心想,您直接说我是吃货好啦。

  《鱼翅与花椒》,无论是读原书还是翻译,我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兴奋的情绪,作为把吃饭和做饭当成人生一件大事的人,我几乎从头到尾都带着深切的共鸣,边在电脑前敲字,边嗤笑着点头说“对对对”;边把那些描写美食的英文变成中文,边吞着口水,然后起身去炒个菜加个餐(友情提示:深夜勿读此书,会变胖哦!)最感动我的,大概是其中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的过程。扶霞啊,你哪还有个英国淑女的样子呢!吃火锅最爱的菜品是鸭肠毛肚,没事就去小摊上“啃兔脑壳儿”,听到有回锅肉吃,不管不顾地就去了陌生人的家。至于“非典”时期入湖南,烟花三月下扬州,寻“娃娃椒”到汉源……在我们吃货界,你也该是数一数二的“急先锋”了。

  我跟扶霞是加了微信的,翻译过程中会问她些问题,或拍下我做的菜给她看。她偶尔还问我“这个鱼香烘蛋是怎么做的”,也会说,“看着真好吃!”吃货本质比书中显露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圣诞节,我们各自都做了圣诞饼干,她用中式的传统模具,做了看着很像月饼的饼干,形状都是鱼、莲花、寿桃……我用一个外国人的配方,做了酷似教堂花窗的硬糖黄油饼(是的,我也爱烘焙)。图片先后发到彼此的微信上,我们大赞对方的饼干颜值高,心思巧,完成一次小小的 “中英友好邦交”。

  书翻译到大概一半,有一天她在微信上跟我说,嘿,我要来成都哦。我马上兴奋地盘算要带她去哪里搓个几顿,成都近几年有哪些“苍蝇馆子”她会感兴趣,又有哪些地方能安静地品尝佳肴,摆摆“龙门阵”的。

  遗憾,计划最终没有成行,因为她有工作在身,停留时间也短。我们只约了一顿饭,我本想着精选一家饭馆带她去的,结果她发来微信,“中午我们直接在XXX饭馆见吧”,一家我也没听说过的饭馆,在成都一条老街上。

  到了才发现,我这个“新成都人”终究还是孤陋寡闻了,这家并不起眼的路边馆子在工作日的中午也挤满了人,门脸没那么招摇,但店里的墙上竟然挂了一个巨大的招牌,真是内敛的张扬,低调的奢华。我进去刚好遇到一个小桌的客人吃完抹嘴走人,赶紧占了位子。

  几分钟以后,扶霞来了。一个年轻姑娘上来招呼我俩,涨红了脸想说英语。扶霞张口是带着“伦敦腔”的“川普”:“李老板儿在吗?”

  小姑娘堆了一脸惊讶的笑:“今天中午不在,出去了。”

  “哦,那我们先点菜。”

  我对这家店的期待值已经升高到一百分,连忙看着旁桌吃的内容点了豆瓣鱼、烧白(扣肉)之类的,扶霞赞许地说,“他们家的这些菜都是经典。”接着又很熟络地问,“再来个素菜?空心菜吧?”

  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没说几句话,光是这点菜,就已经给我一种两人非常熟悉的错觉。毕竟,这点菜方式、风格,跟我的成都朋友们没什么两样啊。就连服务员问“有没有忌口?”我俩也是异口同声:“没有忌口,什么都吃”,然后相视一笑,这笑容里面飘满了葱、姜、蒜、香菜、折耳根……的香味,是属于吃货的默契。

  菜的味道自然没的说。招牌菜的豆瓣鱼味道醇香丰富,听说豆瓣也是自家做的,咸味恰到好处,混着葱姜蒜香菜调出来的酱汁,入口先感觉咸鲜,接着悠悠的甜味和豆子自然发酵的那种特殊味道慢慢包裹了味蕾,和咸味完美融合,豆瓣的小颗粒又增加了生动跳跃的口感,很对得起这条肉质软嫩爽口的大鱼了。至于烧白之类,在我吃过的同类家常菜中,也是翘楚。我边大快朵颐,边在心里感慨,扶霞推荐,果然比我这半吊子成都人认真计划的还要靠谱,真正是术业有专攻啊。

  李老板儿回来了,是个亲切的阿姨,特地到我们这桌打招呼,态度比小姑娘要自然很多,四川话张口就来,“哟,你来啦?”

  扶霞满脸笑容,“啊,跟朋友吃个饭。”

  “你这回又是从英国(gui)还是美国(gui)过来哦?”

  “英国(gui)。”

  “有点儿远哟是不是?”

  “远得很。”

  店里年轻的服务员不识得这位老食客,大概又觉得她亲切,有点好奇地凑上来,问一些略微尴尬的问题。

  “你中文怎么这么好?”

  “筷子怎么用得这么好?”

  大概回答类似问题已经一百万遍的扶霞也不恼,笑着朝我挤挤眼睛。

  她是拉了个行李箱来的,吃完饭就去坐车,要去四川东北部的一个古城阆中。

  阆中的古镇是真古镇,很有味道,地理和文化意义也都不同于别处。我问她去干什么,“去参观吗?”

  她抬眼一笑,筷子上还夹着一片烧白,“去吃。”

  看她满眼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要不是还有杂务在身,我都想跟她一块儿了。

  不出所料,当天傍晚饭点儿的时候,我微信就接到她发来的图片,满满一桌子好菜,她说,“阆中很好吃!”

  我笑着摇摇头,心也飞到她那边的饭桌上了。

  翻译《鱼翅与花椒》实在是我迄今为止最快乐的一份工作。总体上来说,这是一本轻松的“小书”,就算有从古籍而来的引经据典,有从地方吃食产生的深入的社会思考,但因为主角是食物,每一个字便都好像沾染着最亲切的人间烟火气。扶霞写得生动丰满,我也尽量去还原其中的“地气”,也从一个外国友人的文字中,再添了对故乡的了解与爱,大概还有一丝丝对旧时光的怅惘。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的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

  特别感谢我成都的朋友们,听我喋喋不休地叙述书里的内容,反复地问,“这里是不是写得特别好?我翻得到不到位?”还有些吃货朋友做了某些段落的第一读者,有的赞叹鼓励,有的提出修改意见。书中涉及到其他地区美食的章节,天南海北的朋友更是被我问了个遍,旧时香港的同学,还把广东香港的同事都拉了个群,来讨论书中某句话如何还原成地道的粤语。说到吃,大家都很是踊跃呢。来成都吧,欠你们一顿火锅!感谢亲朋好友,特别是父母,听说我在翻写自己家乡的书,纷纷为我回忆起四川旧时的吃食和成都的老街巷,让我翻译到相关文字时特别有画面感。最要感谢的,是你们从小给我的“投喂”,长大以后要自己做饭的我,才明白小时候那种餐餐都能品尝美食而不自知的丰足之感,是多么难得多么幸福。

  当然,每一本书背后都少不了你的陪伴。有时我深夜翻译到书中写的美食,馋得慌又不敢敞开吃,只好读给你听,让你陪着我一起垂涎三尺,而你总是笑着说,“你想吃就吃嘛!胖点儿更乖(可爱)。”有时我翻译到喜欢的段落激动兴奋,你总是放下手里的工作,问我,“又看到什么好吃的啦?”这么多年我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离不开你这个充满理解和欣赏的伴侣。我洗手作羹汤,虽然是出于对食物的兴趣,全不是为了“俘虏你的胃”,然而看你夹一筷子放进嘴里喜滋滋点头的表情,我心里也会洋溢被鼓励被欣赏的喜悦。一起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然而最温馨幸福的,不过是平常日子里每天拿着筷子面对面吃饭谈笑的时刻。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来嘛,干辣椒放起,豆瓣酱炒起,肉切薄点儿,菜弄多点儿,火开旺点儿,装盘上桌,咱们开!饭!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