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100字

2021-08-12 00:4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100字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是一本由曾良泉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一):中式面点的诱惑

  热播剧《北辙南辕》中鲍雪数次在剧中提到,姥姥包的饺子绝了,是天下最好吃的饺子!剧中吕正吃了一口也赞不绝口,他说,真香啊,这是我七十年来吃过最香的饺子。 作为碳水爱好者,这个剧情让我对那盘饺子的味道充满了好奇,看剧不禁把自己看得饥肠辘辘。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如今想在外面吃上地道又好味的面点,是越来越不容易了,最好吃的永远是家里做的。但是很多人都被面点制作的繁杂工序吓退了,于是一边不敢动手,一边忍着肚里的馋虫。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可以说是面食爱好者的标配书了,它把中式面点系统根据面团的特性与烹调方法,精心归纳为“水面”“烫面”“发面”“老面”“酥皮”“米制品”“中点精选”七大单元。 通过详细的文字解说和细致的步骤图片,它把实际操作手法一一道来,让新手也能按照书中的方法做出成功的南北风味中式面点。

  本书作者曾良泉是一名台湾名厨,曾经获得第六届世界烹饪大赛特金奖,国际中餐名厨等奖项,荣获法国国际美食协会、世界御厨协会、法国蓝带美食协会、奥古斯餐饮名人堂联合颁发的“亚太十大国际名厨”称号。 他在这本书中毫无保留地将毕生面点“厨艺”倾囊相授,从厨艺课程中精选出60道人人都能轻松上手、每天吃都吃不腻的面食。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中一探中式面点的究竟。 1.面点的历史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民和县发掘古代遗址时,发现了一锅4000多年前的面条。 由此可见,面食起源于中国,自从远古时代开始,面食就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口粮。 在新石器时代,因为已有石磨,所以当时已经可以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再后来,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许多风味小吃,比如饺子、油条、拉面、汤圆、粽子等等。 2.做面点没有那么难 面对很多对面点制作望而却步的食客,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面馆、餐厅强调“手工”“手感”,其实自己在家就能轻松做出。 用新鲜的面粉揉出面团,擀成面皮、面条,再搭配个人喜好的内馅、配料,不需要多精湛的厨艺,只要将水煮滚,把做好的小笼包、馒头往蒸笼上一放,待熟后上桌,就能征服大家的胃。 作者更是透露,做好面点的秘诀没有其他,就是多下功夫,用点心就好了。 所以,自己做面点切忌急于求成,要知道烹饪都需要花费时间,但所有的美味都是值得等待的。 其实,面点的基础制作技术一般都是这三步。 一是混合搅拌。就是将原料和配料混合,搅拌均匀,加速面粉吸水形成面筋。 二是发酵整形。让酵母菌发挥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形成气孔,使面团体积涨大。 三是做成。通过蒸、煮、煎、炸、烤、烙等不同的手法,做出软弹、香酥有嚼劲的面食成品。 3.最爱的两道面点 作者说,只要有基本的原料,搭配其他食材,照着《金牌主厨的面点课》里记录的配方、材料和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成功制作出书中的美味中式面点。 在书中的60道面点中,我最爱的是黑糖馒头和小笼包。 黑糖馒头跟白馒头相比,要甜软一些,而且吃起来有黑糖的香气,在饥肠辘辘的早晨吃上一个,真是温暖到心里。 它材料简单,就是黑糖、中筋面粉、酵母、油和水。 黑糖和水一搅拌,再放入酵母,跟面粉一起揉成面团,压出气泡,擀成长方形,刷上清水,然后卷成圆柱,最后均匀地切割成几份,放进蒸笼。20分钟后,美味就新鲜出炉了。 小笼包是江南的名点,皮薄,汁水饱满,吃的时候轻轻夹一个,咬上一个小口,吸上一口肉汁,十分满足! 馅料是小笼包的灵魂所在,要用新鲜的猪绞肉加盐、水、葱白还有酱油、酒、芝麻油和白胡椒粉搅拌均匀。 包子皮要用滚水围绕面粉倒入,搅拌成滚面面团,冷却到室温,同时用酵母、水、中筋面粉、糖、油混合成团,盖上湿布。然后用滚面面团和发酵面团混合,分割后擀成面皮,包上馅料,发酵后大火蒸上10分钟。 为什么外面的面点怎么做都不如家里的好吃? 正如一位美食家所说的那样:最美味的食物,永远是自己亲手下厨,为家人制作出来的食物,因为其中饱含着爱与幸福。 如果你正打算学面点,不如打开这本书来亲子体验,为你自己,或你爱的人制作一道美味,感受那流淌在舌尖的感动!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二):干饭人,不如干面!

  俗话说“民吃百谷”。

  自古以来,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米饭,早已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从明朝时起,水稻和麦子也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不过,就面食而言,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南方人不以面做主食,但会以面做点心。尤其从江浙到闽南、广东一带,面点追求精致奇巧,种类丰富。而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特别各种饼类,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汉代人有人赋诗云:“重罗之面,尘飞雪白。”明代谚语中也有说:“命合吃粗食,莫思重罗面。”重罗,就是细罗筛。重罗面,指的就是一些精致的面粉。古人将面粉称为“玉尘”,中国人的心目中的面食,是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的。

  在《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中,拥有30年经验的世界金牌名厨曾良泉,用60道满溢匠人之心的面点,重新还原了面食穿越亘古时光的那份古老的,如玉一般温润古朴的情怀。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

  中式的面点有着庞大的系统,从购买原料和食材开始,超市货架上的高、中、低筋面粉,就已经足够迷惑人,不知从何下手。更何况,中式的面点,为了使口味层次丰富,需要经过蒸、煮、烤、炸、煎、烙等不同的手法来完成。制作工艺繁复,让很多烹饪爱好者在面点面前,都望而却步。

  不过,这位金牌主厨却别具新意地把中式的面,归纳为水面、烫面、发面、老面、酥皮、米制品和精选七大单元。内容分门别类,各自收录了我们所熟知的家常面食,由浅入深,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连厨房小白都可以通过这本书,迅速分清各种面点之间的区别,感受到烹饪面点的乐趣和巨大的吸引力。

  作者还搜罗了中国从南到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式面点。从闽南的润饼、虎咬猪,陕西的炒饼,东北的韭菜盒子等地方特色,到日常的一碗肉丝面、水饺、包子,馒头等,甜咸不限,新旧不拘,让人看了耳目一新。

  比如江浙地区的代表细点小笼汤包。

  小笼汤包的精华就在于汤,汤包的饱满度取决于汤汁是否丰沛。汤包中的汤,实际上是猪皮冻,由猪皮和鸡脚等富含胶质的食材熬煮后的汤汁凝结而成。

  皮冻和肉馅儿要切得足够细小,才能够被包住。而汤包的面皮,要求更为苛刻——要薄,却又要有足够的弹劲儿,来包裹住内馅儿和汤汁。

  这不凡的面点技艺,让司空见惯的小笼汤包,也蕴藏了几分格外的细腻与用心。

  与小笼汤包同样细腻的,还有花素蒸饺。

  秋月形的饺皮内,包裹着满满的新鲜蔬菜,微微透出些时蔬的红黄绿意。天然的清爽扑面而来,仿佛饺皮之下就是一大片风景,等待着享用的人前来探索。

  60道菜,像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中式面点旅行。眼睛先出发,精美的照片中,掌心的温度与食材碰撞的火花,跃然纸上。五颜六色的馅料在锅中翻炒,悠悠的锅气与鲜香力透纸背,弥漫开来。

  跟着一个个简洁清晰的步骤看下来,身体就突然涌上一股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去,购齐食材,回来在厨房大干一场。直到亲手做的那一盘美味入口,或浓郁或清新,大快朵颐,一扫而光,这一场从书挑起的冲动到落地现实的味蕾旅行,才算告一段落。

  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在熟悉中寻找新知。也许,这正是一本好菜谱,带给我们的意义。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三):中国十大面食排名,陕西无一上榜,江苏独占两席,网友:吊的一比

  从远古时代开始,面食就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之一,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期。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民和县发掘古代遗址时,曾发现一锅距今4000多年的面条,由此证明,面条起源于中国。

  受气候、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较广,而南方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因此素有“北面南米”之说。

  各地依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域风俗,精进制作技术,发展出具有不同风味口感的各类面食。其中,陕西更是被称为“面食王国”,如biangbiang面、臊子面、油泼面、摆汤面、蒜蘸面、宫廷罐罐面等,大概有上百种各色面食。

  然而,在商务部和烹饪协会举行的评选中,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的分别有:

  武汉热干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担担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烩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评选中,身为“面食王国”的陕西,各类面食却全军覆没,而江苏却独占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两大品种,成为面食霸主。

  不过,正所谓“众口难调”,中国的美味面食实在太多太多了,再怎么评选,也无法列出一张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排行榜。但正如一位美食家所说的那样:最美味的食物,永远是自己亲手下厨,为家人制作出来的食物,其中饱含着爱与幸福。

  在《金牌主厨的面点课》一书中,来自台湾的名厨曾良泉,将自己30年的厨艺化繁为简,从厨艺课程中精选出60道人人都能轻松上手、每天吃都吃不腻的面食。

  从东南亚的娘惹糕点,到各色港式茶楼里的经典点心,从台湾的细白绿豆椪,到北京的胡同小吃驴打滚,曾良泉为我们规划了一场品尝各地中式面点的深度旅游。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面馆、餐厅强调“手工”“手感”,其实自己在家就能轻松做出。用新鲜的面粉揉出面团,擀成面皮、面条,再搭配个人喜好的内馅、配料,不需要多精湛的厨艺,只要将水煮滚,把做好的小笼包、馒头往蒸笼上一放,待熟后上桌,肯定能俘获所有人的胃。

  因此,不要把烹饪想得太难,只要有最基本的面粉、水和切刀,搭配其他轻易可得的食材,无须熟背什么秘诀,无须牺牲饭店级别的专业口感,只要照着《金牌主厨的面点课》里记录的配方、材料和步骤,一步步操作下去,就能成功制作出书中的60道美味中式面点。

  就拿炸酱面来说吧,“炸酱”最早叫做“酢酱”,是江浙一带的开胃前菜,后来发展成拌面的配料。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这“面码儿”就是炸酱面的灵魂,各家有不同的做法,丰俭由人。

  曾良泉在书中教我们的是一道“八宝炸酱面”,既有蔬菜的爽脆,又有肉酱的浓郁,食用时佐以葱丝、黄瓜丝与胡萝卜丝,配色的协调与口感的层次同样讲究。

  具体做法是,先将200g五花肉切末,用少许油将肉末炒至出油,然后放入20g豆干丁,用小火煸至微微焦香。随后加入30g红葱头及30g蒜末,炒至色泽金黄。接着,加入20g毛豆仁、20g胡萝卜丁、20g竹笋丁,继续小火翻炒3分钟。

  随后,在锅中加入色泽浓厚的豆瓣酱和甜面酱,炒至锅中食材上色后,加入200g水,大火煮沸后转为小火,盖上锅盖,焖煮至汤汁即将收干即可。另煮一锅滚水,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沥去水分,升入碗中,淋上刚炒好的炸酱,再码上一些小黄瓜丝,一碗香气扑鼻的八宝炸酱面便出炉了。

  白色的面条与黑亮的八宝炸酱形成强烈对比,以翠绿的小黄瓜丝作为调和的媒介,清新又雅致。还未曾进口,便在视觉上享受了一顿丰盛美味。

  再如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黑糖娘惹糕。在东南亚,人们把当地土著与华人通婚后生育的混血儿,男性称为巴巴,女性就是娘惹。

  娘惹糕便是多民族交融后产生的一款糕点,色泽繁多,带有南洋的瑰丽风味。

  在制作时,先将200ml水、50g粘米粉、75g莲藕粉、25g木薯粉,以及200ml椰浆均匀混合,搅拌成粉浆状。随后,取一半粉浆与50g黑糖拌匀,另一半则与50g白糖拌匀。

  将模具蒸热后,在底部薄薄抹上一层色拉油,然后倒入三分之一的黑糖粉浆,蒸6分钟,再加入三分之一的白糖粉浆,同样蒸6分钟,随后以相同方式,将黑白粉浆交错蒸熟,使糕体呈现出分明的层次感。最后将成品放凉,切成适当大小,沾上椰子粉即可品尝。

  由于加入了木薯粉与莲藕粉,糕体微微透明,层次分明,细白的椰子粉营造出摇曳的椰林树影,将娘惹糕甜糯的南洋风味衬托的一览无余,其中更带有文化与气候的不同联想——吃上一块娘惹糕,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用舌尖品味一下热带的风物人情吧。

  当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烹饪也是如此,看再多高级食谱,也不如自己动手实践一次。正如曾良泉所说的那样,与其整天点外卖、下馆子,“倒不如把这本书带回家亲自体验,为你所爱的人或者自己准备一道诚意十足的美味面食,慰劳一下疲惫的身心,体味齿间的美好!”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读后感(四):我从没见过如此“劲道”的书!

  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选择主食的机会,“米”和“面”你会放弃谁?

  早在7000年前,在长江下游便发现了“米”的存在证据,连第一位被记载下来吃大米的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敢尝百草的神农氏“,甚至他还发明了“石上燔谷”的烹饪方式(先将石块烧热,把稻米直接放在石块上加热熟后再食)。

  尽管人类很早就被“米”征服,可纵观历史深远、地域广博的美食版图,“面”绝对牢牢地锁住各方食客的胃。

  爱面食的人,多爱“面”的善变。

  据说1984年,曾在全国举办过一次大型的面系评选,统计共有256个面系。全国各地单面条的做法就百十种,还不算各家各户中“藏龙卧虎”的独门绝技,这才只是“面食宇宙”的冰山一角。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简简单单的面粉、盐、水,在面板上经过“和、揉、擀、切”几道工序,不用添加多余的材料,在沸水中翻滚跃动几次,粗枝大叶的撒上浇头,一碗弹韧有劲的面条,就是中国1/3个省份餐桌上的珍馐。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倘若你不爱“面”的粗犷,偏喜欢“犹抱琵芭半遮面”的娇羞。它也能收敛成小团,三三两两坐在蒸屉上,屏气凝神地接受水蒸气的考验,待你送入口中的一霎那,爆出修炼多时的汤汁,滋味妙到烫了嘴,你也心甘情愿。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爱面食的人,对口感要求极高。

  悠久的历史酝酿出中式面食丰富的种类,同一种面食又衍生出千差万别的花样。

  陕西油泼面、北京炸酱面、上海阳春面、河南烩面、兰州拉面、武汉热干面……同为面条家族的一员,口感则完全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来看看下面几张分析图感受一下。

  示意图,醒面过程中的时效成形原理

  示意图,平面擀面法与卷积擀面法

  示意图,煮面过程中热交换介质

  这是被“吃货”疯狂叫好,出自老陕学霸的《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科普文中的示意图。

  这篇文章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醒面、为何要卷着擀面、煮面时为什么要加少量凉水”,学渣跳过内容直接上结论:面食的多样性是发酵与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无论是弹性和延展性佳,但质地较硬的冷水面团;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还是让面粉糊化,使之柔软易熟,适合油炸类面点的烫面面团;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抑或加入酵母粉,需静置膨胀,可以发酵成蓬松多孔的发面面团;

  面团皆可根据需要揉成不同软度与湿度,做出弹软、香酥又有嚼劲的面食。小小面团里大有乾坤,或松软糯口,或筋道弹牙,全在老师傅醒面与揉面的手艺里。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想要吃到完美的面食,两者的“黄金比例”就是诀窍。

  爱面食的人,总愿尝试自己烹制。

  一个漂亮的面团端上餐桌前,若经过蒸、煮、煎、炸、烤、烙等不同程度的“梳妆打扮”,必是一道流连于舌尖的好味。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自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面食就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力,各地区依循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域风俗,精进制作技术,发展出风味口感。

  再到今日,全国代表不同“门派”的厨师,将小小面团创造出超越原料本身的精彩,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让人怎能抵挡住面食的诱惑啊!

  现在,金牌主厨「曾良泉」将入厨30年的经验汇集成书,带来这本诚意十足的《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暂无评分

  曾良泉 / 2021 /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曾主厨经历过大小比赛,带领团队与世界各国大厨竞赛,斩获过第六届世界烹饪大赛特金奖、有“亚太十大国际名厨”的称号。可到了出版这块,他仍然如新手一样谦卑,期望能多花些巧思,贡献自己多年的入厨心得。

  10年间,他先后出版过《烹鲜》《完美酱料全书》《金牌主厨的面点课》,这本书筹备时间最长、图片拍摄也最为用心,食谱部分的撰写历时半年以上,力求呈现最佳口感。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依据面团的特性与烹调方法,将庞大的面食宇宙精心归纳为“水面”“烫面”“发面”“老面”“酥皮”“米制品”“精选”七大单元,道道皆为老师傅总结出的“黄金比例”。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只要你有最基本的面粉、水和切刀,无需熟背什么秘诀,依循书上的配方与做法,搭配市场上轻易可得的食材,家中小厨房也能再现大饭店的味道。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最终敲定的食谱是从超过2000堂厨艺课程中,甄选出来60道吃不腻的中式面点。以适合家庭厨房烹饪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到花样面食、精致细点的应用,南北风味尽收其中。

  喜欢翻看食谱的读者,可能一眼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因为光是快速地翻看图片,就能勾起你肆意转动、雀跃而起的食欲。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原来这本书为拍摄下足了功夫,其中收录的图片是从拍摄的近万张图片中,选出最能表达制作重点的图片。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金牌主厨的面点课》

  为了既有“中式面点的内涵”,又有“西式面点的视觉美感”,曾主厨全部一道一道实作,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如同他亲自为你上菜一般。别管你的嘴有多挑剔,都能让你流下口水。

  因为每个环节的“用心计较”你能隐约感到,这里不止有老师傅传承的厨艺,更有想让每位食客享受美味的决心。

  写到这里,不知为何想起小时候总喜欢溜进厨房,从大面团上扯下两三个小面剂,捏在手中感受它柔软的质感。被大人发现之后,免不了被数落两句,可下一次再碰上忍不住还要扯下几个。

  长大以后,看着餐馆里师傅展示面食制作过程,在掌心与面团不断摩擦的间隙,仿佛还能想起家中厨房醒面散出的酸味,那时候的难闻刺鼻,今天似乎开始特别怀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