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娜与我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安娜与我读后感精选

2021-08-16 00:1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娜与我读后感精选

  《安娜与我》是一本由[以色列]丹·夏维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与我》读后感(一):爱的极致是毁灭?

  《安娜与我》是一部“战争阴霾下关于爱与伤害的故事”。初读这本书,几乎受不了男主人公那种卑微、懦弱、敏感而又内心极度残忍的近乎精神分裂的性格,这样的人能活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展开,人物性格心理的全方位展现,我们可能会从文字背后感受出与字面意思相左的想法。

  这本书中的人物不多,主要有安娜、阿耶莱特、艾立尔和“我”。“我”叫丹尼尔,是一个小学教师。在一次无心参加的婚礼上,丹尼尔与安娜不期而遇,进而感情升温、结了婚。但好像这次婚姻只是两个深陷旋涡的落水之人无意中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一旦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毫不犹豫丢掉这根稻草,寻找新的救命工具,比如一根永不沉没的原木,甚至一条小船。

  两个人对彼此存在的这种想法心知肚明,他们两人都知道彼此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为此做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即使是在这道鸿沟之上搭一座最窄最薄的桥也不行。尤其是安娜,她遇见拉比之后,体验到了“极为难得的、精神上的狂喜”。她很疑惑自己等了这么长时间,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尽管这时他们两人已经有了一个孩子。

  这是安娜的错吗?似乎也不尽然。只要看看我们的男主人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内心分裂的自卑之人,他似乎整天都在出离灵魂,阅读本文经常会有这种感觉。这一秒钟还在现实生活中,下一秒可能已经游离到了自己的胡思乱想、甚至是幻想之中。现实生活与虚幻生活交织并行,现实的无奈更加剧了对虚幻生活的刻意勾勒与向往,而不管那种生活是否符合现实。仿佛在这种臆想式的精神世界中,他才找到了自我。

  当安娜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也遇到了两个让自己意乱情迷的人,他们分别是女孩阿耶莱特和男孩艾立尔。年轻、有活力、充满激情,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也是不再年轻而且相貌丑陋的丹尼尔所缺少的。奇怪的是,这两个年轻人似乎也喜欢上了丹尼尔,尤其是姑娘阿耶莱特,从跟着他䃼习功课的小姑娘变成了小情人。这种发展,在情理之中但也出乎意料之外。毕竟丹尼尔是这样一个无趣又无聊的人。

  而且,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丹尼尔对阿耶莱特和艾立尔的复杂情感。这个表现自卑、内心狂热,异常脆弱又抑制不住内心暴力,爱一个人又幻想内心杀了对方的人,实在是太让人无法捉摸。丹尼尔的性格是分裂的,内心是冷漠的,一股透着冷气的爱情足以让人窒息。他对爱的人是如此,对待自己也是如此。本来没有生病的他害了妄想病,“你生病只是因为这样你才能把自己抽离出来,不用去管隔壁房间发生的一切。事实上,你根本就没有病,你只是在逃避。”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又能逃到哪里去?无路可逃。就像丹尼尔的灵魂,“如同悲伤的风在空旷荒凉的走廊里哀鸣,苦苦寻找那不存在的光明,寻找安宁和一点点温暖,而这些也都不存在。”

  丹尼尔用一种近乎绝望的固执,苦苦追寻所有加在他身上的各种问题。但是他找到的答案,他破解答案的方法过于惨烈。为什么一个小学教师会产生如此扭曲的心理,为什么一个本来可以过着平静生活的中年人会在下半生发生如此之大的巨变?难道仅仅是年少时代遭受了父母的心理冷暴力所致?

  而在父亲去世、母亲老去的时候,本应怜悯母亲、也怜悯哥哥,因为“他们都处在一种困难而痛苦的处境当中”。但事实上,他“不愿可怜他们”。这又是怎样一种决绝的无情?

  如果说对待亲情,丹尼尔做出了这种选择;那么对待爱情,他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丝毫不出意外。一个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人,一个失去了异化亲情与爱情的人,一个丧失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只能从毫无边际的幻想中寻找自我。这种幻想最理想的栖息地,就是死亡。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以色列的丹·夏维特,小说创作背景大概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来自的国度,故事发生的时代以及背景,已经预示了这部作品的情感基调。而作者这种忽而现实、忽而虚幻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主人公人生走向、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丹尼尔是孤独的,是悲观的,即便在他与阿耶莱特、艾立尔相处很愉快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问自己:“如此美好的日子,一个男人能够享受多久呢?

  这句话,送给阅读本书的你。至于问题背后的答案,需要自己寻找。比丹尼尔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创造美与幸福的时代,想和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一件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事。

  《安娜与我》读后感(二):《安娜与我》一切都会好的,一切!

  日常说到中东这个词语,我们就会联想到战争。从20世纪中期至今,中东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和平。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那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战争下,发生了令人压抑、窒息的故事。而《安娜与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应该说是当下普通民众关于生存与命运的故事。书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到他的故事可能是以色列平民百姓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他们的传世经典《圣经》,耶稣被出卖后钉在十字架上开始,这种苦难和挣扎就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文化基因。

  文章以一篇序开始,用第三视角来介绍了作者丹·夏维特及其文笔细腻柔软的原因,如同他的人一样。序后面的正文故事作者用第一人称像读者讲述那段岁月,那个发生在在两次战争(1967年夏天,以色列同阿拉伯打了“六日战争”,1973年秋天又打了“赎罪日战争”)期间,紧张而亢奋的年月里的一些故事。主人翁丹尼尔,一个自卑、未老先秃、被原生家庭伤害—父母的抨击、不认同,导致他对自己的否定,不自信、卑微且软懦的性格。

  他向往定居到耶路撒冷生活,却又因妻子安娜执着于生活在拉特维夫而妥协让步。他们生活中彼此态度冷漠,在同一个屋檐下虽为夫妻却又极度陌生,这两性关系极度敏感、紧张,哪怕他们共同孕育出孩子,这个家庭里微妙的人物关系依旧没有改变。而性是他们唯一身心交流的方式,仅此而已。在战争的阴霾下,有人失去方向,也有人找寻到方向。

  全书分三大章,安娜、阿耶莱特、艾立尔这三个与丹尼尔生活密不可分的人共同构建了丹尼尔这个人的完整性、立体性。“她的脸上、身上散发出一种疲惫的宁静,优美高耸的颧骨上一双深邃的眼眸带着悲伤而疏离的神情,她的一举一动、言语神情无不透露出一种刻意的自制。她轻巧而仔细地拨弄着眼前的食物,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简短、精练,我的心充满了好奇。”作者刻画丹尼尔描述初遇安娜时的样子,悲伤、疏离却又自制,安娜这种悲伤是由内而外、发自骨子里的,是那个岁月里犹太人经历过战争后特有的,即使他们取得了那次战争的胜利。

  第二章阿耶莱特的突然出现,暂时弥补了丹尼尔在失业、妻子安娜离家出走后的生活空白。一个纯真、率直、聪颖的少女阿耶莱特走进了丹尼尔的生活。丹尼尔被她吸引、为她沦陷,欲望与道德的枷锁相互折磨着,矛盾和怯懦伴随。作者把丹尼尔向往亲密关系又克制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仿佛丹尼尔就站在前面,他内心的犹豫,他的矛盾、他的纠结,让人看到心痛、怜惜且无能为力。

  最后一章讲述安娜、阿耶莱特、艾立尔与丹尼尔最后的人生交叠。安娜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向往,阿耶莱特和艾立尔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一直有着自杀倾向的丹尼尔能否突破自己,舍弃世间所有?这些疑惑,在第三章里都能给到答案,虽然最后的答案可能不是你想看到的。

  丹尼尔是多情的,他可以喜欢安娜的同时被同性艾立尔吸引,再到迷恋阿耶莱特并与之发生了关系;但他也是无情的,可以前一秒在劝说安娜带着罗恩回归拉特维夫,回归他们的家庭,下一秒转身就醉倒在阿耶莱特的身边,且一直脑海里想要谋杀自己、谋杀阿耶莱特、艾立尔。这么一个在自卑、矛盾、愧疚与爱中挣扎的男人,让你真的恨不起来他。你能感知到他的脆弱,感知到他对待家人(父母、兄弟)、妻子以及朋友内心的挣扎、冲突、彷徨。哪怕他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性命的行为,你都不会去恨他。因为你知道他是善良的、心中是有爱的,他从未真正想伤害过谁,除了他自己。

  《安娜与我》讲述了在战争阴霾下笼罩的沉闷的故事,是让人窒息那种沉闷,但是他又在传达给我们希望,“一切都会好的,我们一定能安全到达。”

  《安娜与我》读后感(三):《安娜与我》:一本读完让我深切感受到痛的普通人的小说

  “被一本书深刻而剧烈的打动,是一种最私密的体验,也许比结婚更私人化,这种关系比50年的朋友关系更坦诚。在小说里,我们能建立起比现实中更亲密的联系,我们知晓比朋友身上更多的秘密,我们知道这个作者跟我们相似,我们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知道这个同样在缤纷复杂的世界中徘徊流浪的人,如何努力的生存,兴许还活的平静安详。 —— 美国作家 华莱士•斯泰格那” 在读到以色列作家丹•夏维特的小说《安娜与我》的时候,我正因为美国作家华莱士•斯泰格那的上面的写作观、阅读观思考着。他认为好的小说,作者就是要真实而清晰细腻的还原事实真相,让笔下的人物自己活起来,而不需要作者过多的叙述、过多的评论。但好像之前读过很多名著,都有着大段的论述性文字,但他们也是名著,也被世人人接受,所阅读,哪种才是最佳的写作状态呢? 写作是私人的事情,是作者和读者心与心的交流,只要作品可以直击心灵,把读者带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这个作品就一定是好的作品。有着大量观点的作品是好作品,而通过细致描写还原场景的作品也是一部好的作品。

  说一下我读完《安娜与我》之后的感觉吧,这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以色列小说。作者叙事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作者阴沉的笔调中,那种来自于叙事的张力、来自于文字背后的压力、来自于故事情节暗黑的、痛苦的黏力,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一本充满了伤害的故事,书中的各个角色之间在相互伤害,夫妻之间在相互伤害,同样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也是一种深深的伤害,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放下这本书之后,我深切的体会着那种痛,长久的看着窗外的阳光,阳光明媚,生活静好,感叹着书中的世界,书中的那片土地,书中那个民族的,书中那种苦难与我们无关,真好。但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深沉的苦难,还是希望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可以安乐平和,任何人类都可以幸福美好。 《安娜与我》从最细微处展现了普通人生存的命运,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男主人公丹尼尔的角度,叙述了一段看似最平淡的生活故事。 丹尼尔和安娜相识于一个远方亲戚的婚礼上。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并结婚,相对平静的过了一段祥和的日子之后,他们还生下来一个孩子。但一切好像突然之间全部都改变了,书中没有交代这段时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切都以最平常的笔调叙述着,从个人的角度讲述着故事的发展。丹尼尔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他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他曾经的教师工作,也因为他本性的自卑、懦弱而无法进行下去了。但安娜越来越激进、越来越沉浸于所谓的“事业”之中。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渐渐分道扬镳,渐行渐远,甚至因为之间无法理解而喜欢伤害着,就有了丹尼尔自杀、安娜离家出走等情节。丹尼尔行为越来越异常,在这种异常中又有两个神秘人出现,请他做私人教师,给他薪水并生活在他身边的女孩儿阿姨莱特;帅气阳光的男孩儿艾立尔,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纠葛呢?小说就用白描的手法中,在各种生活琐事中进行着。也行在我们的阅读中会变得一头雾水,也许整个叙述情节略显迷糊,一切都等着读者自己去体味、去思考、去完善。

  作者背景交代并不清晰,也行这会成为阅读的一种障碍,但任何一个以色列人,一个希伯来人都可以从故事中读到那种命运背景下的无奈。1967年夏天,以色列同阿拉伯打了“六日战争”,1973年秋天又打了“赎罪日战争”,小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两次战争期间紧张而亢奋的年月里。 希伯来人好像命运中注定了有着苦难的基因。从他们的传世经典《圣经》,耶稣被告密钉在了十字架上开始,这种苦难和挣扎就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文化基因。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犹太人掌握着大量的财富,但他们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而回到耶路撒冷,回到那片神圣的土地,就一直是犹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二战后,犹太人通过他们的努力已经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合国的支持,终于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自此诞生。但自从以色列宣布建国以来,这里的战争就持续而没有停止过,巴以冲突一直是绵延不断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这场战争对于人的影响已经深入以色列人的基因之中,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安娜与我》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场战争间隙中,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故事。但是那种苦难真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

  《安娜与我》读后感(四):游走在爱与伤害之间的渴望与救赎

  当你在翻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当你看到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的时候,也许你会感觉压抑;也许你会感到莫名其妙;也许你会感觉到混乱;也许你会感觉主人公简直就是一个病人、一个疯子;也许你也会有放弃的冲动......就如我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样,那就请你再像我一样试着去读第二遍、第三遍,静下心来去感受主人公复杂而卑微的心境,去感受那时那刻的以色列人民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看这本小说,就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社会背景。小说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1967年夏天以色列同阿拉伯打了“六日战争”跟1973年秋天又打了“赎罪日战争”两次战争期间紧张而亢奋的年月里。但是我们知道中东战争从1947年11月第一次战争开始,到1982年9月29日以色列单方面撤军宣告第五次战争结束为止,五次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35年之久,而且现在仍然每天在爆发小规模冲突,还有可能再一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强大祖国的沐浴保护下,无法感同身受的。当我们读到艾立尔对主人公丹尼尔描述战争场景的时候,也许会体悟一二吧。

  “人们想象不到那是怎样的一副情形。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把脑袋探出去,一颗子弹飞过来。到外边取样什么东西,然后再也回不来。你问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为什么有人决定为了某些含糊不清的目的,你每一天都必须用生命作赌注。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这种情况,逼得人发疯。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战争是什么。他们是用结果来衡量它。如果他们赢了,那战争就是好的,它们感觉自己更强大、更安全了。但参与其中的人知道战争中每一秒都是永恒。当你身处其中,你没有时间思考,只有在以后,回到家之后,你才突然意识到。”

  主人公丹尼尔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他个子很高,清瘦、驼背、秃头,五官也很难看,还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他精神上非常的自卑;他是一位小学老师,却惧怕孩子们的嘲笑,经常怀疑自己是否能干下去。他在那赫曼·伊莱修那里看到了智慧,“人只寻求活在当下,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他的妻子安娜却责备他,自此以后,他们走向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丹尼尔的眼中,妻子安娜并不爱他,让他摸不着头脑。在丹尼尔卑微而自闭、压抑而低调的生活中,安娜确实如一盏灯照亮了他的生命,她自信大方、举止端庄、带有神秘感的美丽,“她的脸上、身上散发出一种疲惫的宁静,优美高耸的颧骨上一双深邃的眼眸带着悲伤而疏离的神情,她的一举一动、言语神情无不透露出一种刻意的自制”。而也是因为安娜的背叛让丹尼尔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一度想要自杀。他们都不是彼此注定的那个人,这在一开始选择居住的地方时就已显现。

  丹尼尔的一个灵魂寄托是艾立尔,他是丹尼尔学校的体育老师,他是英俊的化身,是纯洁的化身,是永恒青春的化身,像天使一样。丹尼尔的另一个灵魂寄托则是阿耶莱特,她是丹尼尔在家辅导的学生,她是美好的化身,是真诚的化身,是天真的化身,以圣母的形象出现在丹尼尔的生命中。“阿耶莱特和艾立尔他们都在我羽翼的庇护下,有时候他们两个合成了一体。有时候他们一起存在于我体内,有时候我存在于他们体内。我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力量,他们以流动的魅力回报我,这些魅力在我的血管中奔流,重新换回我的青春。”

  在越深入的了解中发现,丹尼尔之所以会有矛盾的心理,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他父亲愤怒情绪的受害者,他的父亲从来都不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交谈,认为他“是一个巨大的败笔”,只知道用目光恐吓他。而他的母亲一直是顺从于他的父亲,一直生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下。还有他的哥哥,他的父亲把一切都给了他。这是丹尼尔冷酷残忍的根源。

  当安娜抛弃他的时候,他开始自我摧残,开始思考自己一路以来的失败,他内心的软弱以及隐藏在他身体里足以摧毁一切的强大能量,让他压抑又妥协,他无时无刻不在克制着自己,他害怕这股力量的突然爆发会吓着别人,也吓着自己。丹尼尔一直在追寻内心的宁静、寻求精神的自由、寻找最简单纯粹的爱,找寻完整的自己,他想帮助世人在那个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世界找到一条坚实的光明之道,可到最后他谁也帮不了,他连自己都无法救赎。战争即将再一次爆发,人人可危。“胜利已经侵蚀了我们的分寸,现在他会一样接着一样摧毁一切。”

  “战争是场革命”,是利益纷争的可怕欲望,是毁灭性的魔鬼,我们作为沧海中的一粟没有决定权也没有选择权,我们只能被动的去接受。我们或着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那也许还是解脱;或者苟延残喘的屈从,那我们的身体跟精神都将活在挥之不去的阴影里,更何谈理想,这是多么的残酷、痛苦。

  感谢作者丹·夏维特,让在1986年获得以色列总理奖的《安娜与我》公诸于世,更要感谢《安娜与我》的翻译者韩雨苇,如果一本外籍小说没有遇到一位好的翻译者,那再优秀的作品都不会给我们带来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还有少数的人对宁静的渴望、对爱的向往、对一切美好的追求,像丹尼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