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2021-08-18 00:2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的读后感大全

  《昆虫世界社会生活》是一本由[法国] 法布尔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一):《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小昆虫大世界

  法布尔的《昆虫记》作为一部传世佳作,市面上的版本数不胜数,我比较喜欢的版本有熊田千佳慕的《熊田千佳慕的世界:彩绘法布尔昆虫记》,小林清之介的《最美的法布尔昆虫记》和《法布尔昆虫记(名家名绘桥梁版)》,奥本大三郎的《昆虫记》,以及花城出版社的套装十册《昆虫记》。

  不同版本针对的年龄层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除了花城出版社的套装是目前惟一的中文全译本,其他版本基本上都是节选或者改编。所以《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让我很好奇,它与《昆虫记》又是什么关系。

  通过目录对比,本书介绍的蝉、螳螂、金步甲、欧洲狼蜂、孔雀天蚕蛾、橡树蛾、波尔波塞甲虫、象态橡栗象、豌豆象、菜豆象、灰蝗虫、松树鳃角金龟这十二种昆虫也都是出自《昆虫记》。

  作为“巨人的肩膀”丛书之一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目的就是选取原汁原味的科学经典来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大众对科学理论和思想探索的兴趣。如果感觉直接面对大部头的《昆虫记》有困难,那不妨从《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开始感受科学精神,感知文学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怀。

  作为严谨的科学著作,《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可以让我们一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法布尔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

  法布尔所获得的不同昆虫的特征、习性方面的知识都是来自于长期细致的观察。在他所处的年代,昆虫学家们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将昆虫捉住,或者搞成标本,或者浸在烧酒里,近距离地观察昆虫尸体的触角、上颚、翅膀……

  而法布尔则坚持使用传统研究方法所不认可的田野实验的方法,在自己的菜园里,或者搭建的实验室中,通过观察活生生的昆虫,研究它们的本能和习性,记录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昆虫世界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法布尔的研究严谨且执着,虽然很多过程历经数年,但是无论是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方法,还是观察过程和结果,书中都记录得非常详细。

  他观察孔雀天蚕蛾如何求偶的时候,一步步推理一步步论证,思考全面,毫不敷衍。这样的实验持续了三年多,仍然没有得出满意的结论。于是转而利用橡树蛾继续研究,希望可以解决在研究孔雀天蚕蛾碰到的疑点。然而,一只螳螂的出现让这次研究又等待了三年才得以继续。

  法布尔这种毫不气馁、求真求实、善于探究、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佩服,也让我们感受到重大科学成果背后研究人员的付出是多么巨大!法布尔也曾心灰意冷,质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价值,但是他的这份充满着执着、理性和耐性的科学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除了是一部科学性极强的昆虫学著作,还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法布尔对螳螂捕食产卵,欧洲狼蜂刺杀蜜蜂的描写极为细致精确,语言诙谐活泼,特别传神。就好像我正惊异地看着这一幕幕情景发生在眼前。读者还可以从《蝉和蚂蚁的寓言》中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中的昆虫形象,并通过科学的观察指出文学作品中的错误。这种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令法国著名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大赞法布尔,“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

  没看多《昆虫记》的读者,不妨先从《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感受法布尔的魅力吧。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二):不为人知的昆虫世界

  手上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同时也是博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著有《昆虫记》。维克多·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法布尔很善于讲昆虫的故事,在《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一书里,同样生动精彩地分享了关于蝉、金步甲、蜜蜂、螳螂、孔雀天蚕蛾、橡树蛾、甲虫、象态橡粟象、豌豆象、菜豆象、灰蝗虫、松树鳃角金龟等小昆虫的生活习性,从居住、觅食、繁衍、战斗到迁徒、自救等种种生命活动,揭开一个与人们从寓言风俗或者传闻中得到的昆虫印象更加真实深刻的昆虫形象。为那些可能被误解过的昆虫印象做了细致而生动的说明,颇有些拨乱反正为昆虫正名的意味。

  法布尔是科学家中极富文采的一位,他笔下的昆虫活灵活现,昆虫们也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小虫子们,而如同孩童一般有性格、有脾气。不知不觉,一本书就愉快地读完了。在法布尔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调里,轻轻松松走近自然,走近各色昆虫。也让读者面对昆虫,不再惧怕,反而有了一种研究和好奇心。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一书可以作为了解昆虫的博物学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趣味自然生物的科普休闲读物。

  比如,蜜蜂们也有天敌比如欧洲狼蜂,但是面对强敌,他们依然可以刺中敌人,用自己的毒针杀死对手。作者兴致勃勃还原了欧洲狼蜂与蜜蜂你死我活生死相博的瞬间释放的技巧,欧洲狼蜂对蜜汁疯热爱好也让他们一次次地尝试从蜜蜂尸-体里榨出最后一滴蜜汁——这种昆虫贪婪贪食又爱残酷的打劫。

  比如,螳螂是个很悲剧的物种,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而且是一口一口吞食。并且雌螳螂之间也会互相吞食。这真是这种物种繁衍的暴行,野蛮且残暴。

  还可以看看蛾子们独特而执着的求偶表现,也许你不巧遭遇的一大群蛾子大军就是雄蛾们闻到了雌蛾发出的“神秘信息”而义无反顾的追求吧。

  每一物种的生命都是奇迹,而这些呈现的不可思议皆让人惊叹。地球物种丰富,也正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生命自有奇迹,人类也不过是生物中的一种。尊重每一分奇迹,尊重生命的可能存在,尊重每一物种的趣味,对自然心怀一丝敬意,我想这也是法布尔的昆虫记长盛不衰,一直大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三):有图有真相,法布尔揭开的真相的玄机

  蝉,凭借它无休止的歌(噪)唱(音)一跃成为了夏天的标志。蝉蜕,凭借其能被入药的功效而被广为人知。当然,我相信被广为人知的更大原因是它能换钱。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许多个夏天的早晨,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有没有新的蝉蜕壳子可以收集。那都是一个个冰棍儿的启动 资金。都已经这么熟悉的小动物了,翻开它的章节,还是能不断有内容刷新我的认知。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是法布尔对社会性昆虫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和文学化描写。没错,就是那个法布尔。代表作是《昆虫记》的法布尔,这个填空在初中生的考试试卷上还时常出没的法布尔。

  社会性昆虫,是指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其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的昆虫。这本书里囊括了二十一种之多,细腻又启发人思考。这本书讲到了蝉、螳螂、欧洲狼蜂等的昆虫世界。昆虫世界的觅食、战斗和生存策略读来非常的吸引人,我甚至都能脑补法布尔观察欧洲狼蜂而花费的一个又一个午后。不然,何以描写地那么细致传神。

  法布尔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昆虫实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这是众所周知的伟大贡献。其实在这本书中,法布尔也发表了对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某些社会属性的见解。从金步甲的食物,作者联想到人类究竟会进化到怎样的理想高度。“我们被赋予了野兽的属性,被赋予了食欲这个污点,它是兽性的源泉。”这句被法布尔称为远离了主题的思绪万千,其实也让我浮想联翩。我是被作者的思路和角度惊艳到了。人类的缺点就这样被这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毫不留情地一语道破。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吧,不然何以那么睿智。

  曾几何时,我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是带有盲目性偏见的。昆虫?田野里到处都是,他可能就是知道的种类多一些、花费多一些时间研究而已。一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几乎让我羞愧到无地自容。想自取一个键盘侠的帽子面壁思过去。法布尔说无知总是带有侮辱性的,无知充满了激烈、武断和带有恶意的揣测。法布尔向欧洲狼蜂道歉,并表达对它的尊敬。其实道歉和尊敬也是我需要向作者表达的。

  现代文明的发展,难道不是以这众多科学革命中的先驱者为基石么。科学、哲学、动物学、医学等,每一个学科的科学变革,这些承担了历史使命的人都值得被更多人捧为心中的明星。

  有机会感受一百多年前的“巨人的肩膀”的力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和成年人感受这份开心,去探索这些科学哲学类书籍。了解,尊重,甚至去撼动现在的“常态科学”时代。

  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里有儿时密切亲近大自然的欢笑声。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四):来看一期纸质版的《动物世界》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罗大佑的歌曲唱出了很多人的童年。儿时的我们也曾在夏天爬过树、捕过蝉,在我的脑海里,蛙叫和蝉鸣大概算得上是夏天到来的最大标志。

  时过境迁,环境气候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人类的影响,野生蛙类在我所生活的周边区域越来越少见,使得夏夜“听取蛙声一片”场景逐渐远去,但好在蝉声仍未在我的每一个夏天缺席。

  巨人的肩膀系列丛书之《昆虫的社会生活》,正是以蝉为主角开始了全书对蝉、螳螂、金步甲、欧洲狼蜂、孔雀天蚕蛾……等等13种昆虫不一样的习性的叙述。

  作者法布尔是19-20世纪初法国的一名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在现代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书中的叙述,像极了以往我们观看的《动物世界》节目中的语言表述。

  法布尔在书中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这十几种昆虫的常见种类、分布区域、外形特征、身体构造、捕食及繁殖等生活习性。文中有详述她观察昆虫过程,也有她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所进行的思考、推测和想象,以及她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听说的一些新奇的乡野趣事,提高了我们对这十几种昆虫的认识。

  以蝉的羽化为例。我国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羽化是从蝉的中胸开始的,第一个阶段进展很快,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除了腹部的末端还在壳里,其他部分几乎已经完全挣脱了外壳。蝉羽化的第二个阶段用时要长一些,整个过程大约持续半个小时,这个过程结束后,它从外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只成年的昆虫。此后,它还需要在空气和阳光中带上一段时间才能使脆弱的身躯变得更硬,同时身体还会变色。大概三个多小时后,蝉终于从开始破茧羽化到飞入空中的完整蜕变。

  蝉同时也是作为一味中药出现在我国的医学应用当中。《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有趣的是,本书当中法布尔也提及在当地乡下药物手册所推荐的蝉被用于利尿、治疗肾衰或者水肿的金玉良方。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免想起平日里孩子们在看到各种小昆虫时那种好奇的天性。他们时常表现得比大人们更想接触和观察这些昆虫。近年来,我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抓捕金蝉做餐饮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金蝉数量急剧下降。在某些地区,夏天已经再也听不到蝉声了,金蝉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有绝迹的可能。书中列举的一部分昆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未必常见,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昆虫世界的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我一个成年人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阅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类似小时候看《动物世界》的那种感受。

  昆虫世界与人的世界有着本质上的隔阂,本书以科学的角度为我们寻求了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合理解释。下一次,我们在公园、树林和草丛中陪伴孩子观察诸如蝉、螳螂此类目前仍是常见的昆虫时,也能借助书中的介绍给孩子们普及多一些有趣的小知识。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五):昆虫世界的爱恨与情仇,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看完了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两本关于动物学的著作之后,再看这本法布尔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简直看得我泪流满面。和赫胥黎的硬核动物科普书比起来,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显得亲民了很多。

  这本书以讨论蝉与蚂蚁的寓言开场。在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中,蝉往往是一个喜欢自吹自擂,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愿意为今后的生活做打算的形象。而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几乎都知道蝉为了每年一次的歌声嘹亮,实际上已经在地底下蛰伏好几年之久。蝉的最后一夏的歌声,实际上是自己生命的一次终结,用尽自己一生的力气发出最嘹亮的声音,这又是另一重角度的寓言了。

  法布尔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讲述了关于蝉的生命历程。从蝉出地洞到蝉如何羽化,再到蝉最后的高声歌唱,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述。法布尔的讲述非常的通俗,便于理解,又极其详细,可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之中得到身临其境的体会。

  之后法布尔用同样的方式讲述的昆虫还有螳螂,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甲虫和蛾子,总共十二种昆虫。

  在每一个章节中。法布尔都会详细的描述每种昆虫不同部分的形态。以螳螂为例。

  他从螳螂宽大精致的绿色翅膀,讲到了螳螂小小的精致的小嘴和灵活能上下左右转动的脖子,以及非常显眼的,看起来非常残忍像镰刀一样的前肢。

  为什么螳螂要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螳螂是食肉昆虫,它的嘴这么小?这么小的嘴巴和他的前肢又是如何进行配合的?而我们平时忽略的螳螂的小腿和大腿又是什么形态的?这里面都做了解答。螳螂的小腿像一个双刃锯,锯齿小,数量多,小腿有一个硬钩,硬钩像钢针一样锐利。这个硬沟又有什么作用呢?擅长刺入和撕裂,可以辅助自己的两个大钳子进行攻击。那个钩里面还有小细槽,两侧有像剪刀那样的双刃。

  我只能说这个描述实在是太精细了。我小时候抓过这么多次的螳螂,从来也没有发现过螳螂的小腿里面还有硬钩。

  接着法布尔再通过螳螂的生活习性的研究来推断出,螳螂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对他的生活习性的作用。

  在描写螳螂生活习性的过程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螳螂是怎么进行捕食的。法布尔的文字非常的优美而准确。看他描写的螳螂捕食的行为犹如看两位高手之间进行的搏斗,而螳螂肯定是更具有压倒性力量的那一方。捕食的过程真是惊险又刺激。这其实也是昆虫世界的常态,每一次捕食都是最赤裸裸的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中每种生物为了生存下去所需要面对的残酷的厮杀。

  螳螂的交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小时候的《黑猫警长》里面就有类似的桥段。我们知道雌螳螂和公螳螂体型上就有巨大的差异。公螳螂弱小而母螳螂强势。

  在法布尔的观察笼子中,公螳螂和雌螳螂交配之后,会立刻被雌螳螂吞噬掉。这也就有了公螳螂为了后代壮烈牺牲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动物会心甘情愿地被吃掉。每种动物都有想要逃生的本能。所以在现代关于昆虫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野外,雄螳螂在履行完他的职责之后,会第一时间逃得远远的,逃离可怕的配偶。

  而在法布瓦尔的观察中,他经常看到公螳螂在履行自己的重要职责的时候,事情还未完成,就已经被雌螳螂吃完了。这也从侧面表达了在动物世界中生存的残酷性。

  接下来法布尔又详细的描述了螳螂是怎样建筑自己的巢穴并在其中产下自己的后代的。

  从螳螂的形态生活习性到螳螂的交配特点,到最后螳螂产子时候搭建的巢穴,我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关于螳螂的生活社会描述。

  在看完法布尔和赫胥黎的三本关于动物学科普的著作之后,你会发现即使同样身为动物学家,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赫胥黎更偏向于动物的解剖性质,以及从哲学的角度上阐述动物的某些反应特性。他运用的科学术语比较多,在阅读上比较硬核。

  法布尔就好很多了,他的动物科学更纯粹的讲述了动物们日常的动物习性。他所描述的动物学更加的亲民,更加的通俗,能让普通的读者读起来非常流畅。

  如果你要了解动物学的话,两位作者科学家的书都值得一读。可以从法布尔的书先开始启蒙。再进阶到赫胥黎的动物科学可能会比较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