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时光,在长大后就变得稀少,而越是稀少
到了21世纪,中国人不光吃饱了,还能渐渐吃得好。吃饭问题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了,环境改变了,社会更安定,生活更富足。
上了中学,便没有人饿肚子了,不光有了米饭,不少人的饭桌上菜肴也开始丰富了。村里的阿姨叔叔们也变大方了,不再为一两颗青菜闹得不可开交,也不会因为三两块钱争得面红耳赤。
那时不了解这些变化都从哪里来,现在才知道,90年代初期,袁爷爷就已经带领团队,朝着高产超高产的杂交水稻进发了。他要以他的科研来证明,咱中国人自己就能养活中国人,高科技就能养活中国人,他真的做到了!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以上的人口,这是真正的奇迹!
让我奇怪的是,不管现在吃得多饱,能吃到的食物有多好,我总怀念小时候的那些日子:有些大餐有人过大寿时才能吃到,妈妈的拿手烧菜只有过大节时才能吃到,可能因为稀有,也才有了珍惜的理由——得来容易时,很容易忘记。
在北方工作的那几年,听北方朋友挂在嘴边的话:多吃点,吃饱了不想家。这样一句简单不过的话,听起来却很触动。
想家的时候,想的似乎是妈妈的一手好菜,其实,真正想念的,是那一桌好菜所营造出来的仪式感和温暖的氛围:
有人为你忙前忙后、精心准备,不过就是为了与你共度一小段时光,没有目的和期许,只是单纯地喜欢你在的感觉。在这个氛围里,你不用假装合群,不必刻意应对,很放松,很自如。
这样的时光,在长大后就变得稀少,而越是稀少,越是让人惦记得无可救药。
在哪不可以吃?和谁不可以吃?吃什么不能饱?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有没有那个让你感到窝心的人,还有那让你踏实和心安的眼神。
所以,现在每天都吃得很饱,我还是很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