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摘抄

2021-09-20 00:4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摘抄

  《老后两代破产》是一本由[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21-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一):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

  日本“不麻烦别人”的思想还真的是深入骨髓了!我以为只有他们老一辈才有这样观念(是我错了)

  《老后两代破产》是《老后破产》的续作,当然又是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

  从《女性贫困》到《不让生育的社会》到《高中生穷忙族》到《无缘社会》到《老后破产》到 《老后两代破产》到《看护杀人》这些书其实描绘的是一个日本社会生活现状的一个恶性循环图。上一辈的贫困会继承给下一代,其实不太敢想象的。

  2019年走在日本的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络绎不绝的旅人,争分夺秒的上班族,城市很整洁也很繁荣,消费水平也很高。“看不见的贫困”藏的太好,没有露一点点马脚,风中没有它的气息。

  看了好几本日本社会现象系列的书,其实看这本还是挺生气的,特别是他们的不麻烦别人的思想,我这么说仅仅是个人主观,甚至还有一些偏见。这些不幸的人,你忍不住为他们难过,惋惜,叹气。几十年如一的看护,打几份工但还是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真的很坚强,也竭尽全力去生存了。

  “两代两败俱伤”的危机,可能会随时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日本相对而言,养老制度还是比较前沿的。少子化和老龄化没有想到日本这么严重了,五十多岁的无业子女要看护八九十岁的父母,靠着养老金度日,生活风雨摇坠。但一面还要维护仅有的自尊,有困难不说,不求助。谁能想到有可联系的兄弟姐妹,有亲近的邻居,还有要好的朋友都没有摆脱“两代两败俱伤”的危机,一线的护工员工,肯定想不到。

  一开始还过得去的独居老人的生活,加上一个非正式工作的子女,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看着邻居曾经过着普通的日子,老后却如此贫困潦倒,苦不堪言。一方面还是他们的意识问题,"不麻烦别人,不发求救信号“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逆风,将家庭吹向更深的贫困泥潭。

  尽管日本的养老制度相对完善,但是也有很多“无养老金”的人,他们要是再陷入“两代两败俱伤”的困境,可以想象生活有多么困难。制度是不断完善,有看到日本政府作出了努力,本书后面也提到一些积极方面的响应,希望可以慢慢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关键还是在于自救。

  以前家庭是温暖的港湾,老后靠子女养老,自己的养老金只是用来补贴家用,现实却是反过来的。日本还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就业问题,男女的薪资差距过大以及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的薪资差距也过大,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35岁就很难找到正式员工工作了,收入一下子相差一倍以上,引发“两代两败俱伤”危机的重要因素。当然失业率更是造成社会动荡的因素之一。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真希望每个人家庭都是幸福的。

  《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二):《老后两代破产》: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

  读《老后两代破产》的想到一首曾经很火的诗:

  回到正题。

  研究一个社会命题,往往是研究成因—现状—破解之道(或者未来方向)。

  《老后两代破产》关注的是“日本失业子女回到老人身边,两代人同住”这样一个群体。

  作为社会报道,这个选题绝妙且有前瞻性。

  以国内媒体为例,长期以来关于老龄化的报道都是“空巢老人”(近些年逐步转向“智能时代下老人被边缘化”),老年人的情感依托被放大,使得提到老人,大众的印象就是孤苦、寂寞。就像歌里唱的:“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那么如果让子女和老人同住,一起生活,会让老人生活得更好吗?

  《老后两代破产》告诉我们,“在深度老龄化的城镇中,步入中年的子女因为失业或看护老人,回到家乡与老人同住”会使两代人的生活急转直下,更加难以为继。这也就是书名“两代破产”的含义。

  成因:医疗负担与中年贫困

  剖析老后两代破产首先要定义“老后破产”。

  书中定义是:仅依靠养老金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削减医疗和看护费用勉强度日,被称为“老后破产”。

  虽然这一现象在空巢老人中较为普遍,但若失业的子女回归老人身边,反而加重了两代人的生活负担,则会演变成“两代破产”。

  中年失业是两代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失业,无法支撑城市的吃住行等基本费用,不得不搬回城镇与老人同住,而在老龄化城镇,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即便找到了也只能得到极低的薪水。

  若是子女失业,无疑会造成老年人的养老金供养两代人,必然导致两代破产。

  若是子女找到工作,这又涉及到日本的生活保护制度,类似国内的贫困补助,当子女有工作后会视为有收入来源,老人将被取消这一补助,同样加速两代破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额的医疗费用。

  在《老后两代破产》所列举的例子中,多数看似子女的回归加重了老人的负担,但实则也存在老人的高额医疗费加重子女负担的情况。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从中产到破产只需要一场大病。而老年人的脑梗、阿兹海默、偏瘫等都需要高额费用。

  所以老后两代破产并非单向的成因——结果,是两代人互为因果导致的。

  现状:两代破产从“隐形”到“普遍”

  一个群体的现状,需放到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下去考量。

  《老后两代破产》给出的数据是“2012年与父母同住的壮年未婚(35-44岁)失业率是10.4%。”这是9年前的数据,近年来,尤其是受疫情、经济内循环的影响,这一数字应该更高。

  年轻一代贫困化已经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加上老龄化严重,更糟糕的结果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金,必须提高税收,提高税收就加重了年轻人的贫困化。长期以往,与老人同住的子女会越来越多,老后两代破产也会越老越普遍。

  破题:“家庭分离”不是最优结果

  如果破解老后两代破产,书中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家庭分离”。

  既然1+1<2,那么至少保持1=1,让子女和老人分开,老人继续享受生活保护补助,子女养活自己。

  但“家庭分离”面临很多现实困境,如中年失业的子女因精神负担不愿再找工作,情愿啃老,而老人出于亲情羁绊,愿意或不得不养巨婴。再者,长期空巢的老人在与子女一同生活后,精神空虚得到弥补,即便陷入经济困境,也乐于和子女一起生活。

  所以在解决“老有所养”的同时,不可忽视“老有所乐”,面对一个社会议题,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是需要考量的。

  至于如何破解老后两代破产,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当然,有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所以还需要全社会积极探讨,甚至需要几代人去努力研究。

  ps:书中用“两代人两败俱伤”来形容“两代破产”。

  “两败俱伤”的意思是“双方争斗,都受到损失,谁也没有得到好处,”有“双方争斗”的前提。

  实际书中所描述的“两代破产”中绝大多数家庭不存在子女和老人之间争斗,子女赚得微薄的薪水+赡养老人,老人拿出养老金+补贴家用,更像是一种唇齿相依、报团取暖的状态,造成两代破产的是外因,而非子女与老人抢夺养老金。即便无业子女瓜分了老人的养老金,也更像是“单方面侵占”,而非争斗。

  不太认同“两败俱伤”这个词,更倾向为“两代人难以为继”。(仅个人意见)

  《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三):如履薄冰

  现实仿佛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身在其中的人找不到缓解现状的线索。 —— “现在的时代似乎是在欺凌老年人啊。” 如今的年轻人眼看着自己的祖辈父辈,不知道心中还能否生出这样的对自己人生未来的路的期望:只要勤恳地工作、建立温暖的家庭,晚年便能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多行业都逐步被智能技术所改变或替代。眼下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困境,是非正式雇佣(不稳定收入)以及自身无力承担成家立业之后的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 更别说,超老龄化和少子化正在蔓延。正年轻的劳动力在逐年减少。曾经离家出外打拼的青壮年劳动力们,一旦遭遇事业上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挫折,又有可能重回家乡和父母身边。这是逆流现象。这样一来,本来单靠养老金和社会保障的老年人,面临着新的境况。这是儿孙绕膝的锦上添花,还是倚赖啃老的雪上加霜? ⭐与亲情的拉扯 与家人生活是保障还是屏障 亲情是横亘在安田义昭先生心中的一道坎。 本来他辛苦拉扯到三个儿子长大成人,看着儿子们都出外工作成家,即便他们都没有怎么和自己联系,他也过得相对舒心。

  没想到的是,二儿子昭男先生在离婚后无暇兼顾工作和照顾儿子。他拜托自己的父亲义昭先生帮忙照顾儿子。后来,昭男先生失业,也一同搬进义昭先生的家。爷孙三人挤在小小的家。 值得关注的是,义昭先生得过脑梗死,因后遗症而无法自由行动。昭男先生也考虑到这点,因此放心不下前来同住。 义昭先生被通知已终止生活保护了。这宛如晴天霹雳。非正式雇佣的儿子的不稳定收入也被算在家庭总收入里。这样一来,义昭先生就不属于生活保护申请的资格范围里。他以前能借助生活保护去医院治疗和开药的费用都转由自费。本来不宽裕的家庭更难以为继了。 (书中有提到,义昭先生行动不便,无法独自坐公交去医院看病取药,需要换坐出租车。医院往返加上医疗药物费用,每次要花上5000日元。) 他想过要申诉,证明儿子的收入不稳定。但很哭笑不得的是,当资格审查人员来审查时,刚好儿子收入颇丰,反之,不来审查时,爷孙三人的总收入(扣除日常需要缴纳的生活费以外)明显捉襟见肘。 义昭先生很珍视和儿子孙子的相处时光。同样地,孙子也很喜欢和爷爷一起生活。他们无法轻易分开。义昭先生也许没想过用“家庭分离”方式重新成功申请生活保护。

  “家庭分离”暂时是最好的能保全两代甚至三代不被互相拖累的办法。但它的同义词是割舍亲情,论谁也无法轻易办到。 义昭先生父子俩为对方考虑着,拼尽全力守护着濒临崩溃的家庭。 孙子感受到爷爷和父亲的生活重压。他自己也在超市打着工,努力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不又是现实发生在眼前的“高中生穷忙族”吗? 这像是一个闭环。“共同生活下去”的愿望很美,却让我不禁想到系在绳上的两只蚂蚱。 ⭐《看护杀人》的另一种结局 不难看出,日本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不想麻烦人”的观念。同样的,深陷贫困病痛甚至长期看护的人们并不想邻居或者旁人察觉到他们已经急需求救和帮助。

  事实上,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眼前的困难是过不去的坎,也不是他们抱持着努努力就能忍过去的生活考验。连他们自身都不重视,想要伸出援手的相关人员就很难对症下药。 罹患重症肝炎的佐藤武(64),在过去二十年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满(91)。他们多日后才被发现相继在家中死去。武突然病发死去。行动不便终日卧床的满不停呼唤武却无人应答。满最后因“低体温症”栽倒在武的遗体两米外的地方。这事一度让人唏嘘。 母亲满的身体每况愈下,让本来还在附近牧场上班的武辞掉了工作。他们的生活从武辞职专心照料母亲后变得更为艰难。他们依靠的收入少得可怜。邻居们看到的也只是武在房子周围种植的许多蔬菜。他们没听到过武的一句抱怨,一句求助。就连武的弟弟在电话中都没发现哥哥武的异样,反倒是武来安慰弟弟,问询有没有需要帮忙的。这样看来,武对于自家状况“隐藏”得很好,好得让人无处察觉。 实际上,未发出求救信号不代表没有内在问题。我一直都有个想法,就是没发现不代表不存在。有心上门关怀家访的工作人员一旦看到独居老人有家人同住了就放心了不再家访。这就相对大意了。 (他们也提到独居老人的基数大。一月一次家访下来,他们筋疲力尽,没有多余的心力再去走访那些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住户。) 读完武和满的事例,我有这样的疑问。就算外人看来武还是能和满长久地共同生活下去,是否有人从经济层面上去关心武能否负担得起高昂的看护费用?有没有“零离职看护”的政策来帮助这些不得不放弃工作来全职照顾家中老人的看护者?

  还有,《看护杀人》一书提醒着作为读者的我们,看护者在长期看护病人的过程中容易睡眠不足、状态不佳和精神压力大。这是否有警醒众人,看护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都需要被看见被照顾。他们自身承受的远比我们肉眼看到的要严重得多。假如关怀家访独居老人很是必要,那么“看护离职”也需要被看见。 他们像是滑步行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再多加疾病缠身或是经济困难,就不堪重负,瞬间坠落,酿成悲剧。 ⭐“家庭分离” 丨 愿意割舍亲情吗 跟前面的安田义昭先生一样,铃木隆(83)面临着两难考验。他和两个儿子一同生活。妻子一年前病逝。儿子们都过做涂漆工的工作,但也因为年纪渐长,加上工作导致的腰背劳损而陷入收入不稳定的窘况。父子三人的状况都很不好。

  (之前铃木太太不舍得花钱去医院检查及时就医而错过了治愈最佳时机。现在铃木先生的健康状况堪忧。铃木家有房有地还有收入,并不能符合生活保护的申请条件。他也无从接受良好治疗。) 铃木先生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容忽视。前来探视铃木先生的援助中心的杉山劝说铃木先生趁早做好离开家的觉悟,即“家庭分离”。把自己从两个儿子的家中独立出去,铃木先生才满足接受生活保护的条件。他的身体早已不允许他执意say no。 “虽然生活上没什么困难,但是现在几乎没人会到这儿来看我,我也见不到住在附近的熟人了。一整天就是靠着电视打发时间,也没有人可以说话,日子过得很无聊啊。” 接受生活保护且住在养老院的铃木先生,身体暂时无碍,但他少了儿子的陪伴和左右邻居的闲聊,很是落寞。但是,他不“家庭分离”的话,就(健康和未来)一切无从谈起。 但是,他是甘愿的吗?

  ⭐加固保障 摆脱代际贫困 超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现象持续蔓延。子女重回父母身边的“逆流现象”慢慢显现。为避免书中的类似悲剧再发生,我们该警觉起来。 ○关注非正式雇佣人员的就业现状,主动跟他们沟通交流。“茧居族”需要的是走出来的信心和动力。帮助和指导就业成为生活有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怀家访从邻居做起。 书里提到的关怀家访服务仅仅是针对独居老人的。与家人同住的老人亦需要关注。考虑到关怀家访服务的工作人员人手不足,邻居们不妨趁着茶余饭后的时间到身边的邻居家串门。这样一来,邻居之间可以搞好关系的同时,也可以简单观察到哪些需要帮助的人未向外界求助。(再次感觉到“不麻烦别人”是双刃剑,自己能解决当然是好事,解决不了也可以稍稍请求帮助的!) ○看护护理以及生活保护制度的再改善。 从《高中生穷忙族》的借贷型奖学金制度不难发现,要满足生活保护的申请条件真的很困难。把不稳定收入也计算在内,或许显得审查条件相对没有那么人性化。 即便老人有房有地,这不能代表他不需要生活保护。当真的出现老人变卖自己的房子来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栖身之所的老人构成“老人漂流社会”。这样的场面,谁也不想看见。这是年轻人梦想的未来吗?

  —— 现实仿佛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身在其中的人找不到缓解现状的线索。 现在,我们带着线索来了。剩下的,就等改变了。

  《老后两代破产》读后感(四):【2021/09/08】『住在一起不好吗?』

  【2021/09/08】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老后两代破产

  『住在一起不好吗?

  ——名为两代人互相扶持的噩梦』

  2021年阅读之BOOK105

  *请参考《老后破产》和《看护杀人》一起阅读。

  读日本观察系列的作品时我内心总是很慌乱的,虽然日本学了很多我们国家的文化,可他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我都觉得是超前了我们一步,而这样的情况,我们遇见了,却没有很好地去防止。

  继《老后破产》之后NHK这一次又来了,薄薄一本书,不到十万字,但是却揭露了一个更为可怕的事实:老后破产的可能不仅仅是正老的那一代,还有即将老去的中年,甚至是失去了中年庇护的青年。

  这样的现实让我在刚才出门买东西花钱的瞬间闪过了一丝如履薄冰感,我在想平日子花钱大手大脚不节制的日子会不会让我在未来的那个瞬间也变成了书里所记录的人一样。明明换了工作和父母住在一起是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可为什么到了最后,自己的收入没办法平衡开始,还过起了啃父母退休金的日子。甚至是,因为人到中年的孩子们无法独立,本该退休的父母选择继续工作,然后损害的身体。

  这一定不会是书里那些人的初衷,可事实是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原来不希望的样子。

  我很喜欢安田三代人的那一章故事。尤为感动的便是成绩优异的孙子明白家里承担他大学学费是相当一种负担之后,才高中生的他就开始每天放学后在超市打工的生活。“一方面我想要支付大学学费,另一方面我还想生活得更宽裕些……虽然我不知道要花多少年,但是我想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后,让爷爷和爸爸过上更好的生活。”穷人的孩子的确早当家,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其实他本可以不这样。

  因为职业关系接触到的不少高中生,尤其是我教过的学生,家里的经济环境真的不差,上大学之后有不少家长和我讨论孩子生活费的问题,听到有家长说孩子觉得父母理所应当给他们较高的生活费时、我就想还好已经不教他们了,万一是自己的孩子,我可能会一脚踹过去。在本就已经足够舒适的基础上更奢侈地活着,对比成绩优异的安田家的孙子,就觉得真是生气。

  他们觉得自己享受子女的权利那样理所当然,可有没有想过身为子女要对父母的义务呢?

  如果说读《老后破产》只是单纯害怕老去之后的自己穷死,《老后两代破产》所带来的更为恐惧的现实是自己身上作为子女的那一份承担。第三章“看护离职”下母子两人没来得及呼救的一同身亡看得人很是揪心,而更为可惜的,是六十多岁的儿子武和九十多岁的母亲满一直以来的相依为命即使生活拮据,却也是积极向上的。武一直都乐观向上,大家都喜欢他,睡梦中去世的他没办法继续照顾自己的母亲,母亲满觉得很冷,挣扎着攀爬着想去寻找儿子,没力气了、爬不动了,倒在屋子的一角,在寒冷中去了天堂。“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母子俩都是相伴相依。满和武一直以来都是两个人相依为命,现在的他们应该在天国一起生活着吧。”看到两人亲戚感慨的那一刻真的是无言到了极点。如果他们的生活会好一点,那么善良的、乐观的、温柔的,给身边人带去快乐,自己种菜还会分享的武,是不是还可以和母亲再看看这个世界的色彩。

  《看护杀人》里我看到的悲剧是内心不能承受压力的痛苦。而《老后两代破产》中的悲哀,是他们很努力了,但是依然无能为力。

  我想很多人小时候提起梦想的时候都会觉得追梦才是最重要的,保持初心,然后去积极追求心中的理想,金钱、地位其实一点儿也不重要,也看不起父母长辈眼中的铁饭碗,可到了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所谓铁饭碗的好处真的就这么板上钉钉摆在我们面前——至少老了,你有一份养老金。

  原来防止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努力奋斗,好好存钱。

  难怪大家伙想会做一个一夜暴富的春秋大梦。

  PS:附一张《老后破产》时的读后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