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怎么理解“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怎么理解“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2021-09-20 15:31:16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怎么理解“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怎么理解“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这句话是莲池大师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否认修行人的开悟,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人“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菩萨为未来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有僧人说:“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来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灭之体。明心见性,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不住其间,明悟此一刹那之感,此感便是如来体性,知觉如来体性,便是明心见性也。”而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看来,成佛的关键,不在于他度,而在于自度。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者的追求,但是见性只是见到了自身的佛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梦参老和尚开示: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就像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所以菩萨又叫“觉有情”。禅宗除了乘愿再来的佛菩萨外,开悟见到佛性,只是理上成佛。在事上还要广学多闻,就是四弘誓愿中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明心见性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位,明心是七住位,见性是十住位,才是成佛的入门阶段。

  所以,禅宗的开悟,还要“悟后起修”,就是“理需顿悟,事须渐修”。渐修,就是渐次修证,是渐进的、有次第的修证,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佛经讲,一个人若想超凡入圣到成佛,整个过程漫长而且遥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佛是两足尊,智慧和福德圆满。所以个人就算开悟,只是理上见到佛性,在事上还要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积累福德,同时还要广修智慧。

  因为开悟并未了脱生死,禅宗历史上很多开悟的禅宗大师,由于没有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转世就成为大富贵之人。像草堂青禅师作曾鲁公,五祖师戒禅师后生作苏东坡,真如喆禅师荼毗的时候连他穿的纸袄都烧出舍利,最后生到大富贵处成了一个皇帝,都没有解脱生死。所以,靠自力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说这番话的意思和永明延寿大师的做法是一样的,唯有永明延寿大师,一生兼二宗的祖师——禅宗和净土宗的祖师。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资格来比较禅宗和净土宗之间的异同。而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先参禅悟道,大彻大悟后,反过头修净土念佛法门,这是在做给我们看,让我们对念佛法门引起足够重视。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句话,实际上是劝禅宗开悟的人和参禅的人,也要具足信愿念佛,这样才能往生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