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读后感锦集
《二三事》是一本由庆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三事》读后感(一):是成长是沉沦在于自己的选择
蓦然回首,人生不过二三事
最近特意回顾了一下《七月与安生》真的很AB,不可否认,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连名字起的都那么相似,叛逆的安生,乖巧的七月,相识于十三岁的两人,性格的迥异,却形影不离,她是她的光,她是她的影子。却因为一个叫家明的人,打破了沉静。是逃离是解脱,最后彼此成了对方。
《二三事》是安妮宝贝早期作品,全书以良生和莲安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如果说原生家庭决定着我们未来人格的形成,那么我们以后所要走的路,命运已经安排好了。我们总是能听到一句话,“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长大以后,如果不能和自己和解,会终生痛苦。对原生家庭,我们不能选择,童年的不幸不是你的错,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不管是离异单亲家庭的良生或是私生女莲安,因为幼年时心理受的伤,或振奋或沉沦都是自己的选择,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终都要靠自己找回来,即使不能原谅,也需要学会放下,与自己和解。没有完美的家庭,所有的家庭或多或少是有缺陷的,我们需要自我救赎。在良生与莲安在稻城邂逅,有感于,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两个人从此命运纠缠在一起,莲安是丰盛妖娆有生命力的女子,并性格坚韧。良生则桀骜不驯,孤独,封闭。
莲安因为母亲的影响,堕落与奔放并存,她试图与生活对抗,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经纪人Maya,帮助莲安成名,使她成为了明星。但这并没有改变她骨子里的东西。
良生与莲安两个有童年阴影的人,在长大后,她们又渴望得到爱却又害怕受到伤害。
故事中良生的结局是美好的,在岁月静好中,选择遗忘过去,竭尽所能抚养莲安的孩子恩和,给她足够的爱,他们互相治愈对方,在宁静的生活中遇到了人生的归宿,建筑师盈年。光阴含笑,岁月不语。往事莫追忆,当下且珍惜。经历过才发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回顾二十年,作为前作的修订版,从稚嫩到成熟,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事情,无法体会他人的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我们只能从自我角度来审视。也许是历经沧桑最终选择平静,从欲望纠缠到无爱的淡薄和甘心承担,亦或是自我的救赎,从书中你能找到。
从时间的长度来说,安妮早期的作品容易让人颓废、自私麻木、迷幻,生命是一场幻觉,后期的作品更多的是家庭、感悟、反省《眠空》即是如此,能让人静下心来,如果说早期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那后期便是不再迷茫,心有所属。如果以前的你喜欢安妮前期的作品那么现在的你一定会喜欢她后期的作品,是沉淀,是思想的成熟。就像是一个拥有尖利锋芒的女子不再虚无中前行了,而变得更加平静且耐人寻味。
《二三事》读后感(二):人生不过《二三事》
安妮宝贝是个很火的名字,但从未好好读过她的作品。关注她,是她改了名字为庆山后,在微博上经常看她分享生活和思考,便觉得似乎在精神上有些认识相同的地方。后来在书店也偶尔翻看她的书,类似素年锦时,夏摩山谷。觉得她起的名字真是好,素雅,有禅意,也好听。
这本《二三事》是庆山二十年前的作品,那时候没有读到这部作品,二十年后,阅读时,和书里主人公相仿年纪,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契合。年轻,不羁,向往远方,随着生命。
在阅读的时候、有很多的句子都被我贴上了记事贴,让我也似乎想起了那个也曾去远方旅行,恋爱,不管不顾,最后也沉静的自己。生命,本就没有什么必须。
/我的人生 倏忽过完了大半 不过是二三事/
这一句是写在封面上的话,也是主人公良生经历过起起伏伏,内心归于平静的感受,人生无需多言,谁,都要走上这一遭。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的名字为章节名称,良生,莲安,沿见,恩和,盈年。写了一个关于爱,救赎,孤独,索取,温暖的故事。
苏良生,那年二十七岁,她决定有一次旅行。
故事就始于这次旅行。
生命随风起落,不可存留,不被探索与需索。最后只是静寂。
在这次旅行之前,苏良生刚刚结束了一份持续了三个月的工作。
二十几岁的时候,似乎也厌倦了生活的重复,质疑工作的意义。就像苏良生所感受到的,她始终不清楚工作的意义,也许仅仅只是想在人群里遗忘失望。每天的生活似乎像被安排好的机械,几点要做什么,抱怨着却又继续着。
结婚。离婚。怀孕。养育。谎言。幸福。
每个人的人生或许都逃离不了固定的程式,都只不过那二三事,但心境又是千差万别了。苏良生似乎在这生活的风雨中,又有着一颗良善坚定的内心。
日子每个人都要度过。而如何过,也似乎没有任何必须和定数。
庆山在后记写,《二三事》以爱为信仰,以爱为救赎。情爱的边界如同深渊,无法触及。挣扎醒来,发现不过一场幻梦。
二十年后,我们又在哪里呢?
《二三事》读后感(三):生命就是一个由繁华走向静默的过程呀
生命就是一个由繁华走向静默的过程呀
文/苇眉儿
不知不觉,人生已过半程。庆山在《二三事》一书的结尾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的人生,倏忽过完了大半,不过是二三事。如同世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这样的慨叹,于我心有戚戚焉。
良生。
莲安。
沿见。
恩和。
盈年。
《二三事》一书,有这样五个章节,当时看的时候,还很奇怪,“良生”、“莲安”、“沿见”、“恩和”、“盈年”,这都是什么意思呀?等到沉浸到庆山一如既往细腻却又热烈、自由却又凛然、清奇却又清醒的文字中,才惊觉,原来,原来,这还是书中一个个人物的名字呀,不俗气不大众,带有些许小资的孤芳自赏的清高和决绝,却又在读者的心底荡起一丝丝温情的涟漪。
良生,苏良生,与只见过一次半小时面的男人结婚,父亲病故,与莲安相遇相知相交,后与盈年相爱结婚,幸福莅临。
莲安,尹莲安,其母亲毒杀了自己的丈夫死在狱中,由一名私生子变成了一名孤儿,成年后与乐队吉他歌手等人同居,后生下恩和。
恩和,随良生的姓,苏恩和,恩是恩赐的恩,和是和善的和。读完这本书有几天了,但我依然能将书中描绘恩和的句子说出来,“她很虚弱,但依旧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头发漆黑,有淡淡的眉,眼睛明亮,似浸润着眼泪,小脸如同莲花般皎洁。爱哭。笑起来则使人忘掉一切烦恼。就是这样的小小宝贝”,瞧,在庆山的笔下,弥漫的是有理想、有节制的温情,看得出人物的情与爱在字里行间的缠绵悱恻,带有绝望和颓废的气息,同时又自带一种凛然、执着的气质。
想来,书中诠释的那种爱,可以是轰轰烈烈的,亦可以是恩断义绝的。
直看得我一鼓作气,没有停歇,一口气看完后,长叹一句: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切,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一切,无非是为了生活。
一切,无非是为了爱情。
生活,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不好很容易地过好我们的一生。
爱情,也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好辛苦,爱会让人痛,情会感觉苦,爱情组合在一起有成千上万种形式,而最终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这一刻的爱情,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
谁说不是呢?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一面是俗而又俗的烟火人生,一面是仙而又仙的诗意浪漫。城市中的小人物,渺小地活,肆意地爱,走着走着,人生倏忽过半。回望来时路,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一桩,不足道也。
但是,这二三事,亦不过是旧人旧事旧物而已,当成为记忆,似乎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物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一切都遵从自己,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每一种选择,都将决定人生走向的大不同。一瞬间,一刹那,甚至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做出选择。
爱与被爱,你是哪一种呢?
单向性、不对等的爱,不要也罢。良生说:“盈年善待于我。我们珍惜对方,温和相处。”良生还说:“少年时的桀骜与风霜褪尽之后,我的内心分明,自己只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寻常女子,即使心存眷恋,也是静默无言。”
想来,生命就是这样子一个由繁华走向静默过程呀。
《二三事》读后感(四):以爱为信仰,以爱为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寻爱补空”的故事。有两位女主人公,苏良生和尹莲安。两人的经历印证了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的后半句,她们寻寻觅觅一种叫“爱”的情感,都是为了填补童年创伤造成的心理缺陷。
苏良生,7岁父母离异,母亲自此离家,留下父女俩人共同生活。父亲用拼事业来回避感情失败,忽略了尚且年幼的女儿对于家庭温暖及爱的渴求,俩人就此产生嫌隙——“我们从来不彼此表达感情。不管是爱,还是失望。”这直接导致了苏良生没有学会如何与其他男子相处以及分辨爱与幻觉,她不懂爱也不会爱,像盲目的困兽,错误地选择用颠沛流离的方式追寻在漫长时光中所缺失的感情与安全感。
这种消极影响直接作用于她的第一次婚姻,对象是一个只见了半小时面的男人,仅仅是因为嫁给他能够离开家和从小生活的城市,因为他“某个瞬间的爱”收留了自己关于幸福的幻觉。结局可想而知,这段婚姻短暂如昙花一现。
尹莲安,一个没能逃脱宿命的女生。她的母亲临是才华横溢的美术生,却在20岁的年纪生下了她,自此开始了沉堕而悲哀的一生。先是与父母断绝关系,退学,漂泊;而后一直与比她层次低下的男人交往,他们一面看不上临单身母亲的身份,一面又想占有她美丽的身体;最后嫁给了画框店老板,被家暴,毫无尊严,却奇葩得从未想过离开。
“他酗酒,并且殴打临。她(尹莲安)目睹临左边耳朵被打聋,被吊起来用刀在大腿上一道一道地割。用烟头烫她的皮肤,手臂皮肤发出吱吱的灼伤声音。她躺在床上起不了身,脸上青肿,没有尊严。但是临从未想过离开。一年之后,又为这男子生下一个孩子。是个男孩,起名兰初。”
尹莲安15岁那年,临因毒杀丈夫而入狱,最终在狱中自尽身亡。临不是个负责任的母亲,为着和交往的男人们出去旅行,时常把幼小的莲安寄放在熟人家中,使她的童年时代充斥着辗转流离、寄人篱下的记忆。
临入狱后将莲安托付给曾经的追求者尹一辰,他十分富有,且给予莲安安全感,在物质和精神上成为她“强有力的偶像”。相处中,尹莲安对尹一辰产生了一种似爱又非爱的感情:
“(她)有时故意逆反他。激怒他,他就会更关注她。因为从小缺乏感情,她对感情有异常敏感的觉知。她知道愤怒需要付出更深的感情。她以恶性的方式获取足。之后,这成为他们之间的游戏。”
“她试图以被他控制的假象来控制他。在这样的控制中,她感受到自己的感情。在走廊里听到他轻轻咳嗽的声音,他因为抽烟太凶,有咽喉炎。她觉得身上的皮肤会抽紧,似乎被拥抱。”
这似乎是一种畸恋,或许根本不属于恋的范畴,尹莲安只是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被关注、被在乎,她缺失的不是爱情而是爱,来填满她寂寞孤独的灵魂。书里反复强调尹莲安“爱”的状态:“她知道她在爱。这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在与尹一辰决裂后,她一面掐灭了对男人中某个个体的希望,又不放弃从这个群体索爱,似乎还带着对尹一辰的执念,就此开始复刻母亲沉堕而悲哀的人生。不断与比自己低层次的男人交往,为毫无责任心的保罗堕胎,被庸俗狭隘的卓原家暴也未曾试图离开,也生下了一个从外到内都十分像自己的女儿,最后和母亲临一样杀了一个与自己有纠葛的男人。
书里借苏良生之口描述了她与尹莲安之间的关系:“她与我是对立的镜子,看得清楚彼此的意志和欲望。她是我的反面,抑或是我的真相。当我失去这面镜子时,我是盲的。”尹莲安或被视为是完全释放本性的苏良生,尽管表面上苏比尹沉静、有节制得多。但是我的感受是,故事发展到后期,两人不仅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苏良生是尹莲安的进阶版,主要表现在尹以爱为信仰,而苏进阶到了以爱为救赎的境界。
尹莲安从始至终都十分自我甚至自私,她为了践行爱的信仰,可以对好朋友的男友表白并且怀上他的孩子;明知身体状况不适合受孕,也无法保证日后悉心呵护,却因“希望她能代替我,重新活一遍”的私心,一意孤行生下女儿恩和,造成的影响是“恩和下地之后便没有男性的手来抚摩过她。没有再多的人对她表示欢迎。有些人生来便带着生命的诸多欠缺,犹如一种原罪”;始终保持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淡薄,不考虑会伤着待她如至亲的人……她像个暴戾而又天真的孩子,终其一生在寻爱的路上跌撞、迷失,纵情恣肆却也伤痕累累。
苏良生走的是自我治愈之路。最初她与尹莲安一样以爱为信仰,试图通过满足对爱的需索来驱除童年阴影。但受四个关键事件影响,情况发生转机。第一个关键事件是苏良生第一次失败的婚姻,她像母亲选择离开父亲一样离开丈夫,这段婚姻让她理解了母亲当年的决定,“我在近二十年之后想起母亲的脸,终于原谅了她”。第二个关键事件是父亲病故,让她对父亲释怀,摸着父亲的骨灰,完成了“最终的彼此谅解的仪式”,“我知道回忆是我们能够占有的唯一财富。它不是痛苦”。第三个关键事件是与莲安相识相知,尝试在莲安身上践行“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永无止息”。莲安落魄时对她不离不弃,包容她的纵情,哪怕牺牲正常生活也要不遗余力地照顾她、帮助她度过低谷期,还尽心抚育她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苏良生用对莲安的“爱”,“一针一针缝补自己,试图填补内心的欠缺与阴影,以获得救赎”。第四个关键事件是与宋盈年相识并结合。宋盈年与大多数男人都不同,从最初起便对良生无所期许,不过问她的感情经历,只要她在那儿就好,这种宽和又像是无情的爱恰好适合她的心理状态,不但给了她后半生的幸福,也打开了她的心结,为她提供了一种与人生和解的方式。
至此,苏良生悟出了关于“爱”的一些道理:“爱里面有太多贪恋胶着,所以会有离散。若从爱到无爱,如同盈年,这感情却是更有担当。与其说他爱我与恩和,不如说他怜悯和有恩慈,并且知道我们。”从爱到无爱,良生对爱的理解随着时间流逝和经历见闻有所改变,越来越冷静、通透。如果说尹莲安一辈子都以爱为信仰,那么苏良生则慢慢摆脱了这种近乎耽溺的状态,获得了救赎。莲安的执着寻爱固然难得,她的赤子之心亦是可贵,但良生从求爱者到施爱者的转变,是一种升华,温暖了他人,也抚平了自己的创伤。
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不过是救赎而已。
《二三事》读后感(五):爱不能救赎,婚姻也不能,能救赎的只有慈悲和忍耐
这是个有点悲伤且意境深远的故事,所讲的不过五个字:爱不能救赎。
它是安妮宝贝写于2000年、2001年的长篇旧作,它充斥着自由、沉堕、伤害,也弥漫着清透、凛冽、天真。它是《二三事》。
这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着重讲述了良生、莲安、沿见、恩和、盈年五个人的故事。文字伤感厌世,氛围孤寂冷清,飘飘渺渺,无所依托,像一种幻觉。
“我”是良生,我是一个撰稿人,除了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我几乎不接触陌生人,也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妥当方式。工作并没有那么固定,只要必要,随时都可以停止去旅行。七岁的时候,母亲因对父亲失望,离开了父亲和“我”,离开了这个家,而“我”与父亲从来不对彼此表达感情,在“我” 孤独害怕的时候,他没有抱紧我,在母亲离开后的“我”的生活中,他也没有参与过。因此,“我”虽然清楚父亲是这世上唯一会对“我”付出无偿感情的人,但我们却一直在互相伤害并不断疏远。当父亲去世,我用手捂住眼睛哭泣,无法自控,从此父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一根刺。
莲安出生就只有母亲,但母亲与她却感情凉薄。莲安十岁那年,母亲说她要结婚了,是彼此权衡利弊后将就的婚姻。因此,母亲与那个男人很快就出现了争吵,那个男人酗酒,并对莲安的母亲日日进行加剧的虐待。她的母亲没有离开,却反而为这个男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她变的软弱堕落,丝毫承受不了命运的捉弄,就这样沉默着。莲安的弟弟三岁时,她母亲在男人的酒里放了老鼠药,他死了,她被判了十五年有期徒刑,她显得平静,面带微笑。在莲安远走去投奔母亲的好友时,她母亲用一块碎玻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良生和莲安都是没有接受过爱的人,她们都有着欠缺的童年,只能通过漫长的时光来愈合心底的伤口。相似的遭际,相似的伤口,使她们懂得对方就如同懂得自己,她们相互给予对方爱,她们是彼此的支撑与救赎。你倒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同性恋,那种爱,只是因为太过相似而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也许正因为幼时缺爱,所以成年后她们才需要更多的爱。二十三岁的时候,良生和一个只相处过半个小时的男的结了婚,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温暖的家,然而那个男的,彻夜打游戏,无所事事,一味沉堕,短短两个月后,他们就分居了,三个月后,他们离婚了。
莲安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明星,但她只想获得一个洁净温暖的男子,过温和平等的生活,于是遇到了卓原。他是寻常的上海男子,职高毕业,在寿司店谋生。他们看电影、吃饭、聊天,过一般的情侣生活。莲安以为卓原不知道她是谁,因为她的低调,也因为他的自然,却原来他第一次就已认出,只不过他没有点破,莲安有些失望。身份和财富的悬殊使莲安逐渐轻视卓原,这增加了卓原的积怨,后来,他便开始打她,打的很重。虽然打完就后悔,但他们之间确已越行越远。
不管是莲安母亲、良生的婚姻,还是莲安的恋爱,最后都是以惨烈的痛和刻骨的伤害为结束,让我们认识到,爱不能救赎,婚姻也不能,只有心智健全成熟的两个人,彼此信任,始终不离不弃,才能收获岁月静好。书中的表达有很多地方的区别很细微很模糊,让人不能明显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就譬如,沿见与盈年,为什么和良生到最后的就是盈年?似乎凉薄这个理由有些论据不足。
书的题目是《二三事》,那么书中的故事到底讲了哪二三事呢?撰稿、旅行、恋爱。是不是很小资的生活?差不多99%讲的又是恋爱这个事,当然应该说的更宽泛一点是爱:父母子女之爱、友情、互相救赎之情等等,似乎生活的全部就是爱和伤害了,似乎眼中就只剩下爱和伤害了,让人有矫情、做作、不真实的感觉。
虽然安妮宝贝的文字很美,营造的氛围也很清冷孤绝,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但文中人物的道德关系实在有些混乱。我可以接受两个人真心的相爱,不论他们的年纪、身份地位、性别取向,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性,为了内心的满足,那么我是无法接受的。就算你受了很多伤害,你需要很多很多的爱,那也不能自私到将自己的救赎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为奇葩的是,那个别人还不认为自己受伤害。
洋洋洒洒读下来,收获了安妮宝贝独特的美与情调,但最后感觉有些空,思想不够深刻,且有些强词夺理的感觉。我倒认为,爱是救赎,世间的一切伤害,只有通过爱与被爱才能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变浅消失。故事中的那些女子最后没有善终,只是因为她们选择了错误的选择,却又坚持了错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