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吃食和文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吃食和文学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1 15:14: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吃食和文学的读后感大全

  《吃食文学》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一):走进汪曾祺的美食世界

  汪曾祺是享誉的海内外的知名作家,他是沈从文的学生,从西南联大到现代,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经历丰富而多彩,尽管经历了磨难与起伏,可是文学始终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汪曾祺一生只创作短篇小说,而没有长篇小说,对此汪曾祺的解释是他只会写短篇小说,而且也没将短篇添油加醋弄成长篇的意愿。

  不过在阅读了汪曾祺的散文之后,倒是觉得对于汪曾祺来说,生活本身就应该是一部长篇,他在其中作为主人公而存在的,与人、与他人在关系上要做到舒达,有人称赞汪曾祺为“最后的士大夫”,在我看来,在将生活实践艺术化这条标准上,汪曾祺也堪为士大夫水准了。在阅读汪曾祺典藏文集,《吃食和文学》时,觉得汪曾祺有点像清代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汪曾祺更胜于袁枚的是他自己擅长烹饪,在家中时常招待朋友,其特色菜肴也备受好评。

  各地风物与美食相关,汪曾祺有人记录了不少地方美食。在《唐巴拉牧场》一文中,他向我们讲述了唐巴拉牧场上马奶酒和手把羊肉特有的风味,与蒙古吃法不同的是,唐巴拉牧场上的哈萨克牧民会在羊肉下面衬上面条,将羊肉切碎,客人们一起捞肉吃面条,一种豪爽的吃法令人神往。在《昆明的果品》中,他讲述了当地特有的宝珠梨,还有一种梨叫做火把梨,因为皮色黄里带红,有的竟然是通红的,因此只要太阳一照,就像一个个的小火把了。

  汪曾祺对饮食文化有着挖掘和理解,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从《东京梦华录》中解读宋代的美食文化,认为宋代的饮食并不奢华,简单而清淡才是其根本。宋朝人喜欢吃面食,我们现在叫做主食,他们叫做丛食。汪曾祺翻阅了诸多宋代美食书籍,发现宋代并不食用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在明代才开始广泛食用。

  在《菌小谱》中汪曾祺写下了关于食用菌的美食记录,冬菇要用凉水发,才能有特殊的香气,鸡枞是一种名贵的菌类品种,样子最好看的要数鸡油菌,个大正圆,可是据说中看不中吃,味道确实不好。口蘑,黑蘑,汪曾祺对自己吃过的食用菌都做好描述。

  汪曾祺不同于一般美食家的地方,就是他能自己做饭,精通饮食之道,所以读他的文章亲切而有趣味是必然的。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二):《吃食和文学》|饮食,是一件最简单也是最讲究的事

  说到吃,就想起蔡澜曾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可不是么,人生,如果没有有所喜爱与享受,那还活个什么劲儿呀。但人生,若只知吃喝,那又该是多么无趣呢。

  我一直挺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的,究其原因,也许是那些文字真的很接地气吧。汪先生的文字平实质朴,自然不繁杂,没有刻意,也不追求词藻华丽,他的每一句话就像是某个熟悉的长辈在跟你话家常一样,那样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却又字字珠玑,手到擒来。

  从某些方面来讲,他的作品语言里是充满了古拙典雅的气息的,行文简洁不刻意修饰,这种朴素平实,也许正是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人所特有的淳朴和善、自然不造作的民风气质。

  《吃食和文学》这本散文集主要讲的自然是关于吃的东西了,但又不仅仅只是食物,作为一个爱吃也爱做的人来说,怎么可以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呢。

  “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

  汪先生的一生经历过不少运动,也遭受过不少生活的揉搓,对于任何事情自然也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感受与见解,对于食物自然也是这样。他所到一个地方,所吃到的每一种食物,他都有着很不一样的、深刻的感受,时隔几十年,想来依然如昨日般记忆犹新。

  这里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里,他看似在简洁平淡地给读者分享自己所认知到的每一种食物,实际上他又在借食物之力向读者传递如何去创作文学作品,更是毫无遮掩地表露了当时自己的处境与际遇。从这些关于饮食生活的点点滴滴上看,汪先生是一个非常坦诚感性的人,他不扬长也不避短,说起自己被捉弄,言语里依然是饱含着怀念的感情。

  汪先生足迹遍布东南西北,书中提到的某种食物很有可能就是你家乡的味道,基于这一点,就让人感觉很亲切。所以,在《吃食和文学》里,有某些食物是能勾起我们对于童年的回忆的,比如炒米,现在几乎都不会有了。但我记得在我童年时,每每家里来客人,总要泡一碗甜甜的炒米茶,妈妈还会在里面放进三四粒蜜枣。另外,大年初一,那时候汤圆很少做,就用甜甜的炒米茶代替,寓意新年伊始,甜甜蜜蜜。

  再比如霉苋菜杆,这跟臭豆腐相似,既臭又香,小时候没有很多菜吃,这个菜是夏季佐粥的良配妙品。记得腌制这个菜我爷爷是很在行的,别人腌制到可以吃时,会有硬芯,不会霉软,口感就会差很多,但我爷爷做的,就是“外酥里嫩”,臭香可口。制法还是有讲究的,我依稀记得,里面得加白矾。现在虽然街上偶有,但也不多见了,而且一盒一盒买的也远没有自己家里腌制的香味了,总之口味是不地道了。

  《吃食和文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东西,也是汪先生对吃食的喜爱和讲究的态度,也是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理念与修养的体现,更是他对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切的一种回顾与怀念。

  一本关于吃的书,里面却有叙述,有传递,有思考,有遗憾,有怀念,真真是一顿思想和感情丰富的营养大餐。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三):《吃食和文学》——在美食中体会文化,品味生活

  吃食与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人们说饮食即文化,没错的,美食是人们生活中最有意趣的那一部分,文学来源于生活,美食更是不可或缺的素材,当美食与文学融合在一起,写就了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吃食和文学》是“典藏汪曾祺”系列丛书中的一部,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作品,读者们在流畅自然的文字中,去体会美食与文化的关联,去品味生活的真谛。

  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有着最寻常的吃食,他和我们谈萝卜、豆腐、蚕豆,也谈栗子、面茶、豆汁,看似随意,却别有一番滋味。他将自己的创作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浸润着恬淡平和的生活。先生带我们品尝百味,去体会美食之妙,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真的是应有尽有。在唐巴拉牧场喝喝马奶子、吃吃手抓羊肉;在梁山吃一吃东平湖里鲜活的鱼;在泰山顶上品一席夜宴。这样多的美食,调动了我们对食物的回忆与想象,对吃过的东西有所回味,对没吃过的东西有所向往。

  不得不说,汪曾祺先生的确是作家中的美食家,他不但善写美食,能够为我们描述出山南海北的美味,更有几道拿手好菜,清新爽口的拌菠菜、香甜的干烧小萝卜、颜色红亮的乳腐肉、酥脆的塞肉回锅油条,都让朋友们赞不绝口。汪曾祺先生总能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们在美食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美食不但美味,还包含着每个人的独特记忆,故乡、故人、往事都寄托在食物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故乡和昆明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坐标。故乡的炒米和焦屑、质细而油的咸鸭蛋,这些都是故乡的味道。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待了七年,其中五年在西南联大读书,两年在中学教学,那段在昆明的时光对于先生来说是难忘的。汽锅鸡、油淋鸡、锅贴乌鱼、酱鸡腿、火腿月饼都是昆明的美食,而当那些美食与那些人、那些事交融在一起,当那些回忆再一次落于行云流水的文字之上,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先生对于昆明特殊的感情。生活中有无数种味道,文学就能呈现给你无数种的滋味,却更加动人和感人。

  生活的快乐有很多,美食当然是不可错过的。在这煎炒烹炸中,在这酸甜苦辣里,汪曾祺先生在文字与美食间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纽带,让我们领略到那从食物中透露出的人生百态和世间滋味。生活是如此繁杂,唯有文字与美食不可辜负!

  《吃食和文学》读后感(四):不曾忆苦,只是思甜

  “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评)吃食上我向来是不落人后,看到这本“典藏汪曾祺”系列作品六部之一的《吃食和文学》出版后果断下手。

  《吃食和文学》作者:汪曾祺

  作者汪曾祺1920年出生到1997年逝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66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在此期间留下诸多作品,如短篇小说《短戒》小说集《晚饭花集》散文集《逝水》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文集》……

  随书所赠书票

  他的作品主题积极乐观、充满诗意,文风朴实典雅、宁静隽永,字里行间彰显着他平静旷达的心态。

  看这本书,可以体会作者文学表达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虔诚书写的民族传统美德。

  《站在云端看人生》作者:萧乾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本书《站在云端看人生》的作者萧乾和汪曾祺是同时代人物,他们的经历部分重合,萧乾也是京派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文风写词达意、阅读起来轻松惬意,读完却又能令人深思。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这本书评)

  每个小章节不超过十页,无论是忙里偷闲还是随手阅读,都是再适合不过的一本书。

  不仅可以从书里看到各样美食,还能从其中咂摸文学意味,甚至可以开启自己的文学人生从而达成一石三鸟的成就。

  看着不过瘾还可以自己做或者动身去吃书中描述的当地美食,品味作者那时的感受,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打卡”了。

  葡萄月令

  第一章节的葡萄月令的描写倒是让我从坐中站了起来,走出屋门看着院子里的葡萄架。此时已是初秋,葡萄叶子已有部分染微黄,偶然还可以看到枯黄的的叶子飘落。

  倒是见证了它从初春的老藤、夏季的缀果到初秋的零落,口中似是泛起了酸甜的味道,那冰镇过的一颗颗葡萄熟的发紫,散发出它本有的自然的果子的清香。

  于是这一年还未过去,我竟已开始期待来年它那重新挂满一串串葡萄的美景了。

  不过想起接下来的挂黄的柿子,那也不那么可惜葡萄树的凋零了…

  家常酒菜

  之后又看到一章关于家常酒菜的描述,不禁回忆起小时候过年去亲戚家的一大桌酒菜。其中几乎每年都有的凉拌菜-拌菠菜,菠菜焯熟,切为寸段,加蒜醋汁。作者描述的里面还加了芝麻酱,倒是可以今天吃饭的时候就试试其味道了。

  还有凉拌黄瓜、凉拌松花蛋、油炒花生米、煮毛豆、炸里脊肉、炒火腿玉米粒、芝麻酱拌腰片……

  最后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儿子汪朗对于爸爸如何误打误撞成为美食家的回忆叙述,可以随着他的描写看到汪曾祺是如何对做菜有兴趣,到后面对做菜有点上瘾、多番尝试、鼓捣到后面成为家里的厨房一把手以及擅长制作的日常吃食,其中汤面尤为一绝,还曾和老友商量成立吃喝团……

  汪曾祺

  有时间还可以去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或者汪曾祺故居景点参观,并且可以在汪曾祺纪念馆推荐的典藏书系中看到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