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食一味》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食一味》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1 03:5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食一味》的读后感大全

  《一食一味》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食一味》读后感(一):一食一味,均是情怀

  汪曾祺先生是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着,一位作家。记得贾平凹评价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梁文道说他: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好。我觉得这评价真的十分贴切了。你可以立刻脑补出老狐狸熬白粥的画面,满腔文学在肚里一转,变成了白粥,咸鸭蛋,黄油烙饼……汪老的笔下没有大爱大恨,只有各种乡土美味,花花草草。这样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感恩的作家,用自己手中的笔传达出乡野人情和文化风情,让饮食走进千家万户。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书中记载的都是作者曾经吃过的,令人望尘莫及的美食,但是当我走进书中才发现,一食一物都是曾经我们经历过的时光。据说汪曾祺先生他平生最爱逛菜市场,他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我想这也他的爱好分不开,在回忆家乡小吃的时候就是他记忆中对家乡的记忆,而在四处游访中的美食更是让作者的饮食文化得到升华,印象最深的就是长沙的臭豆腐和昆明的米线,在作者笔下寥寥数笔就将美食呈现于读者面前,未曾见过未曾闻过,但却对他充满期待。我想这也是他厨艺为什么如此厉害的一个原因,每当有港台作家或外国友人来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就直接安排客人在汪曾祺家吃饭。其实能将饮食从厨房带到文化的层面上来说这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而汪曾祺先生真真实实的做到了,因为一道美食确实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当我看到汪曾祺先生从古文的珍馐分析古人的吃食,瞬间让我觉得饮食文化也是需要传承的,我想这也是汪曾祺先生写出这部作品的意义之一,也是让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我们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汪曾祺先生平凡朴实的人生态度,而他淡定从容的态度也许读者对于他的作品充满期待我想这也是我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的原因。 有人说比他会写的没他能吃,比他能吃的没他会画画,比他会画画的没他有意思。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最下饭的文人”的汪老汪曾祺。最喜欢先生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一食一味》读后感(二):食中百味

  晚上看一本书,看的饥肠辘辘。这本书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食一味》,本书有一个让人想食指大动的封面,应该是水饺和蒜汁。想想,把美味的饺子放在蒜汁里沾一沾,然后放在嘴里咀嚼、下咽,真是人生一大开心事。谈到吃,我脑海就会出现很多美食,有过桥米线、羊肉串、玉米面、关东煮……但是,这些吃食,感觉与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美食相比,都失之色,差之味。有些时候,文字比实物更有感染力。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章不追求词藻的华美,也不追求内容的玄奥深奇,就如多年好友和你闲话家常。这是一场没有距离的交谈,让你品咂出生活的本身滋味。 《一食一味》是作者从小吃上感怀生活,没有特别复杂的吃食,每一道小吃都有着很简单的做法。虽简单,不敷衍,日子就应该以这样的姿态过。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没有急迫感,没有浮躁态,有的只是踱步庭院的从容闲时。 《一食一味》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常酒菜。主要写的作者家乡的一道道日常小吃,马铃薯、萝卜、蚕豆、豆腐、栗子……这些常见的吃食,在作者的文下一字排开,好像看到了它们的颜色,嗅到了味道。第二部分是四方食事。作者游历过的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而使这些味道延续的就是各地的各色美味。从金华火腿到梁山的鱼,从长沙臭豆腐到昆明的米线,从昆明的茶到沽源的马铃薯,它们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散发出诱人的味道。第三部分是吃食与文化。学习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时,我总是感叹古人的命途多舛,为古人悲泣哀伤,却从来没有深究过里面出现的菜在现在是什么。作者在这里让我明白了,“葵”乃“冬笕菜”,具体“冬笕菜”是什么样子,作者有详细的描述。汪曾祺先生还从古文里的珍馐分析古人的吃食,从下酒菜到面食,都有所涉及。吃食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吃上品读文化,也是一个有趣的点。 文中,有些吃食作者还配有做法,如果有兴趣,大可以自己动手去做。生活的乐趣不也体现在洗手做羹吗? 书中的一道道小吃,都是制作者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读文,感受到了美食的诱惑还有俗世中的自然风趣。正如作者所说:“活着真好!”

  《一食一味》读后感(三):知食之味,能治百病

  (919字)汪曾祺有三板斧:写字、画画、做饭。小学时开始练字,旁观爱画工笔画的父亲画,长大后也随性画画。前两者都需心境平和,沉心静气,“心闲气静时一挥(齐白石语)”,写字、画画都可以养性,所以,幼时多年的耳濡目染让汪老养成一幅平淡冲和、不争不怒的文人好性子。这在做饭一事上同样如此。

  《一食一味》里讲的就是做饭这件事,讲各地美食,讲家常小吃等,不算是食谱,却有地地道道的美食风情。书中有些文章曾在其他辑子里曾读过,也有些是以前的辑子没有的文章。这些美食都不复杂,几乎都是寻常食物,汪老很会讲故事,这些寻常食材之外的不寻常之处都娓娓道来,让人好像跟着作者回到那年那时那刻,闻得到花香菜香,看得到花色菜色。少年汪曾祺自在自得的花园,青年昆明求学的游历,以及中年从容淡然的生活,让汪老的这些吃食染上各地的性情风骨,这些文章真可以当作掌故,慢慢看,细细品,甚至动手尝试做出来。

  作家喜谈吃,并以能做出倍受人赞誉的美食而出名,汪老是独一个。戏剧家吴祖光说的,“写美食的文章比写爱情故事、悲剧、喜剧之难度不在以下”。估计也是因为能称得上美食家的,不一定会写文章,会写文章的可能不怎么会品鉴美食。文人美食家难寻,原因可能也在于,写的人要写得津津有味,听的人要倾耳入神,要会“馋人”,要能以一场“精神会餐”,调动“人对某种食物的回忆和想象”。在《知味集》后记里,汪老将美食、谈者、观者、食者多方关系说得很形象,只要对谈者有所回味,有所向往,皆是“知味”者。是在“吃之外的享受,是欣赏老北京下层人民的朴实、爽快和幽默”。

  三辑内容除了“家常酒菜、四方食事”之外,还增补了“吃食与文学”一辑,这一辑主要是一些“食道旧寻”,曾经与同道好友讨论过的作家谈吃、咸菜文化、《吃的自由》序和《旅食与文化》题记等。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时光,浓淡相宜; 人心,远近相安; 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箪食瓢饮之间就是生活,就如钱钟书所说,“烹饪是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最亲切的表现”。知味,知生活之味,知人生之味,当有一天“人们重新发现布衣暖,菜羹香,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最美的景致是绿地蓝天”,那便是最好的吃味者。

  有人说,友情和马奶子酒能治百病,我想说,一食一味,知食之味,亦能治百病。

  《一食一味》读后感(四):民以食为天

  汪老除了作品出名,还有一点出名那就是他是一名十足的吃货。而这本散文就摘录了他写得关于吃这方面大部分的散文,其中包括我们读书时课本中曾经出现过的一篇《端午的鸭蛋》,那文中的咸鸭蛋蛋黄流油的描述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而且书的封面上就写着食中有性情,味中有人生。汪老童年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而且应该是常常在乡间的小道上玩耍。汪老认识很多野菜,哪里像我们现在的孩子早分不清咱杂草和野菜了。

  书中散文的摘录也是特意安排过的。作为江苏高邮的汪老自然是对家乡的美食写过很多的散文,书先是介绍了家乡的美食,接着是汪老去过地方吃过地方的美食。我有种汪老可能就是每次去一个新地方就会把那里吃过的好吃的美食用笔写下来,而就和现在我们吃了好吃的美食拍照发朋友圈异曲同工。再好的记忆力也会有衰退的一天,拍的照片再回看你会重新回忆那美食。但是汪老那时候可没有手机这样便利的东西,只能用笔写下当时的感觉回味食物的味道,那么当重新看写下的文章就能回想起当时的味道了。

  我觉得里面相对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家常下酒菜了,这一篇短短的散文里涵盖着十个菜。十个有新意又省钱又省事的菜。我觉得汪老最喜欢的就是拌菠菜,其实可能是因为他怀念家乡特制的拌枸杞头 ,汪老说自己拌的菠菜最为细致。在我看来确实如此,汪老将熬酱自己做拌菠菜的步骤都详细地写了下来。拌菠菜的配料,摆盘都是汪老自己精心研究过的,果然吃货不一定会做满汉全席,但一定对自己会做的小菜有独门秘方。我也从这篇散文里看出了汪老应该挺会做菜的,毕竟不会做的人又怎么会写做法呢?这些平平凡凡的下酒菜其实都是包含着对朋友的欢迎,对自己手艺的认可,汪老应该也经常和朋友聚在一起喝酒,朋友来了不慌不忙地准备下酒菜,和朋友喝个两三盅,吃几口下酒菜,探讨一下最近近况,生活就应该这样有几个交心的朋友,也应该自己在家准备饭菜与朋友小聚一下。

  一个人对食材的了解,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不是一个讲究的人,我想汪老应该挺喜欢自己下厨的。他也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菜式,他去过很多不同的地方,尝试了各个地方的特色菜。但是我觉得他对家乡菜还是有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可能因为人终究是思乡的。就算自己功成名就,在更好的地方有个很好的发展,可能总想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家乡总是能给自己有一种觉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汪老写作的时候总是把很多菜与家乡的菜相比较。可想而知汪老还是很思念故乡。

  每个人有不同的口味,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的人喜欢吃辣的,有些人喜欢吃酸的。不一样的口味其实也是对你人生的一种反射, 人的口味跟着性格也有的很大的相似之处。从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汪老的口味应该是偏爱甜的,汪老也是有一颗乐观的心。

  《一食一味》读后感(五):吃与文学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汪曾祺的好吃不负盛名。

  谈吃鸡,他说“广东的盐焗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鸡扒......”第一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鸡瘦则肉柴,肥则无味“,但武定鸡却是”肥而有味“。他真是会吃!

  他说吃梨,也是河北的鸭梨、山东的莱阳梨、烟台的茄梨、昆明的宝珠梨和“火把梨”,全都吃过,并做比较。

  汪曾祺写吃食,不得不令人佩服。

  吃食深度与广度并举,这是他的特点。

  深度上来说,一般人的吃,就是吃了。而他却能付之于笔下,描绘出独特的感觉——这感觉并不是让你狂咽口水式,不像动漫里渲染到爆衣的震撼,也不像吃播视频那样看着口水大动。这种描绘是淡淡的,他一如既往的笔法:既能说出做法,又能夹带感情,解释背后的文化。

  他说家乡的锅巴和焦屑,其实并算不上什么美味,但却是家乡、是童年的风味,即便他自己也说:“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对吃的文化,他的研究无出其右,不光自己买菜,做菜,他还常常研究菜谱——古人的菜谱,像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幽兰居士的《东京梦华录》,其余如《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梦梁录》、《武林旧事》、《会仙酒楼》等等,能从古考证美食,然后品评美食的,不枉为大家。

  其二是广度,在周先生的文章里,四方吃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还有臭(臭豆腐),他无所不吃。具体自可观之。

  我想说的是此话的言外之意,周先生不止在一篇文章提到“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他劝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古代还是异地的食物,都要试试。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言外之意,对文化,也要多尝试些口味,多吸收,而不能故步自封。

  最后,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一段吧(居然是说水果店):

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一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每一种长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余味淡淡,自行品味。

  :此段颇似其师沈从文《从文家书》:“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颇耐人寻味。

  《一食一味》读后感(六):原来大师也是一枚吃货

  本书完备地收录了汪曾祺谈美食的系列散文。说到吃的,总是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哪些菜有哪些功能,哪些菜需要跟哪些菜配在一起才好吃?

  书中写到的一道道日常小吃,既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令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情的乡野人情以及俗世生活中含蕴的自然真趣。

  这本书是从家常酒菜、四方食事、吃食与文学这三个方面对美食进行写作,你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你会想到这是一篇怎么样的文字。你以为这是一部菜谱,可是,这是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关于美食的书,你会发现这本书,会给你很多关于人文情怀方面的东西,会让你感受更多的温暖。作者无意于写得深刻,从容闲适的笔触却每每让人品咂出生活本身的滋味……

  谈起作家中的吃货,许多人第一印象是汪曾祺。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他发散到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什么,他发觉是冬苋菜,“叶片圆如猪耳,颜色正绿,叶梗也是绿的”。又一次,他谈起家乡高邮的鸭蛋,引经据典:“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一篇《端午的鸭蛋》,涉及风土、史料、文学、掌故、工艺。汪曾祺把吃谈成了学问,动情之处,每有考据。

  顺着汪曾祺,你能缕出一条士大夫谈吃之路。饱暖思淫欲,诗书可怡情,饱读诗书又不愁吃喝的士大夫阶层喜欢谈吃,从张季鹰到苏东坡,从张岱到袁枚,汪曾祺谈高邮咸鸭蛋,就引用了袁枚的《随园食单》。此书若在今天,就是一本才子佳人的美食清单。袁枚寄情天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全书共十四单,曰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据考证至少记述了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但袁枚谈吃食,容易雕饰过度,玩弄文字游戏,汪曾祺曾借金冬心之口道:“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把几味家常鱼肉说得天花乱坠,真是寒乞相。”

  民以食为天,你也可以有美食的天赋。

  《一食一味》读后感(七):世上万般好,吃乃第一遭

  口腹之欲,实是雅俗共赏之美事。《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真是人生第一真理。

  说到吃,我想世上其他国家的人也能掰着手指头说出几样美食来:法国鹅肝、日本寿司、意大利面、德国汉堡,等等。但咱中国的美食与它们比起来,非但不逞多让,还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信您瞧: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真要一个一个数,怕是数个三天三夜也数不过来。且不论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单一道满汉全席一百单八道,就能让您吃七天还不带重样。不怪乎一说到吃,咱中国人那是谁都不服,非得跟你整个一清二白不可。

  但抛却“吃”本身,细细想来,从茹毛饮血到如今的煎炸烹煮,“吃”早已不单单是“吃”本身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春夏秋冬、五味杂陈,都包裹在这“吃”中了。

  吃什么、怎么吃、如何做,在我看来,毫不逊色于所谓的“人生三问”。将它们整得明明白白的,古往今来,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就说咱中国的,苏东坡算一个,袁枚算一个,往近代数,汪曾祺算一个,梁实秋算一个,再数嘛,怕也找不到几个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汪曾祺。我对汪老最初的印象还是他那篇《高邮的鸭蛋》,滋~单黄蛋,双黄蛋,筷子一戳,往外直冒油,只是想想就要流口水了,更别说吃了。从此以后,我就记住了高邮的鸭蛋,记住了汪曾祺。

  后来,又接触到了汪曾祺其他的作品,尤其是他写的关于各地美食的作品,经常在半夜三更回想起,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不过,一直未在市面上见到他写的关于美食的合集,深以为憾,直到最近,听说文通天下出了一本叫《一食一味》的汪曾祺老爷子写美食的集子,十分高兴,忙买来一本,一饱“口腹之欲”尔。

  即便是写美食,汪老爷子的文字也如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平实朴雅,不以夸张戏谑博人眼球,正如其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诸君如有兴趣,自可买来一观,便知我所言是实是虚,我就不在这赘述了。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汪曾祺老爷子有几分相似之处。

  去年年初,我搬到了东五环外的一处居民楼中。由于嫌麻烦,我就把锅碗瓢盆什么的都放在了原来的住处,再加上自己懒,一直没买新的,就天天在外边吃。楼下有一家“大娘水饺”,是一对五十岁左右的东北夫妻开的,老板高而瘦,戴一副金丝眼镜,面容冷峻,木讷寡言。老板娘(也就是大娘)是东北人,具有典型的东北特征:豪爽、好客、嗓门大、爱聊天。我常常想,夫妻这样也是挺和谐的。

  大娘爱跟食客聊天,天南海北、酱醋油茶,什么都能聊。一天,大娘突然问起我的职业,我说我是一个小编辑,大娘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双手按在桌子上,脸冲向我,眼睛闪亮,满脸堆笑。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笑靥如花。她说:“哎呀,太好了,我这人平时就喜欢写点儿东西,也不知道写得好不好,总想找个人给看看,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今天正好碰上你了,你方便给我看看呗。”说着转身回头吆喝,“老头子,给这小伙子送盘凉菜。”嗯……这我本来还想着谦虚两句,得,为了这盘凉菜,也就勉为其难了,毕竟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嘛。

  把大娘写的东西拿来一瞧,虽说有些用语还稍显稚嫩,但还是能看出大娘有一颗细腻的心。她写的多是个人见闻,平实朴素,读来竟还有一种世事看淡、超凡脱俗之感,令我大是意外。当时,除了几处用词、标点的错误,我也没提其他。

  后来,来的次数多了,与大娘也就渐渐熟络起来。大娘告诉我她是前年到北京来的,因为唯一的女儿在北京工作,离家太远,不常回家,老两口向女儿想得慌,索性就卖掉房子也跟女儿来北京了。来了之后,就凭着自己做饭的手艺开着这家小餐厅。但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渐渐感觉有些干不动了,就想着什么时候享享清福,不再给人做饭了。她跟我说她喜欢吃、喜欢玩、喜欢到处跑,去过法国、瑞士、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听得我十分羡慕。她过得是我想过的生活啊!

  年底的时候,大娘跟我说过年就不做了,要彻底退休享受生活了。她说她要先去环游世界,痛痛快快玩一圈,回来后再读读书,养养花,写点东西,和老伴一起快快乐乐地安度晚年了。我听来心里百般滋味,又是替他高兴,又是暗自可惜再也吃不到大娘包的水饺了。

  过年回来后,我看见大娘水饺的招牌已经撤了,店里有几个工人在装修。在门口伫立片刻,想着大娘此时可能正在欧洲某处,心里泛起了涟漪。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大娘应该回来了吧,我突然很想念她。

  շ�2��Zi

  《一食一味》读后感(八):古有袁枚《随园食单》,今有汪曾祺《一食一味》

  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已经很久了。

  今次又得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最新出版的汪曾祺散文集《一食一味》,读来甚是有味道。

  从自己收藏的2007年10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季红真选编的《汪曾祺小说》《汪曾祺散文》开始,陆陆续续的已经收集了不少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著作。仅只从装帧上来看就是越来越精致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爱汪先生淡泊文字的人越来越多了。的确,由好文字组成的好书,值得出版者花点心思让她成为读者永远捧读的枕边书。一过一过的读,每一过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说到吃,人们必然会提到袁枚的《随园食单》。再少读书的我们也借助张爱玲的笔头知道了袁才子的《食单》。在她的笔下,翰林出身的大家族虽已破败,但在重要的日子里还是要借助其菜谱来壮一下门面。然而,汪曾祺对此有自己的心得:

  袁才子这个人我并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而汪曾祺笔下的食物,每一款,均来自于其亲自制作。一个寻常的拌菠菜,用其话来说就是“北京大酒缸最便宜的酒菜”,经其用家乡制拌枸杞头、荠菜的办法改良后,成为佳肴一道,请馋酒客,亦佳。对拌干丝、煮干丝,也深有心得:

  都要多加姜丝,多多益善。

  更特别的是,还有其首创的菜式:塞馅回锅油条。汪先生自得地说:“这道菜为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也许是源于汪先生多年生活于云南昆明的原因,今天的昆明餐厅里,已经不难吃到汪先生提到的菜式了。比如这道塞馅回锅油条,已经很漂亮地出现在了一些比较高档而有文化气息的餐厅里。 感谢汪先生随着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生活学习了多年,让我这个云南人得以借助他的文字了解到了许多自已生活在其中而不自知的美味。 比如,中国咸菜里的“神品”——曲靖韭菜花。

  曲靖韭菜花是白色的,乃以韭花和切得极细的、风干了的萝卜丝装在一个浅白色的茶叶筒似的陶罐里。凡到曲靖的,都要带几罐送人。

  ……

  一边读着汪先生的《一食一味》,一边想象着,坐在他家的客厅里,看着“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这是汪先生的家常待友酒席,也是我等追求的生活最高境界。

  如此想来,那位曾经真的到汪先生家吃过饭的台湾女作家是幸运的。仅就一个烧小萝卜,她吃了就赞不绝口。汪先生对此的解释 在我看来就是透着一种得意:

  那当然是不难吃的;那两天正是小萝卜最好的时候,都长足 ,但还很嫩,不糠;而且我是用干贝烧的。她说台湾没有这种小萝卜。

  一个区区萝卜,让汪先生吃出了精彩:“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大抵一种东西头一回吃,总是最好的。”估计那位台湾女作家在后来的时光里,回味最多的当是这次汪家便宴了。

  爱汪先生文字的人们是这样评价其文字的:

  汪曾祺的文字干净而传神,既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泊通透,如话家常。

  如是,汪先生夸美食的词也干净得很:

  四川人用白萝卜炖牛肉,甚佳。

  扬州人、广东人制萝卜丝饼,极妙。

  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二尺多长的活治整鳜鱼入大锅滚油干炸,蘸椒盐,吃了令人咋舌。至今思之,只能如张岱所说:“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不由得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每每吃到美食的时候,会自发地竖起大拇指,直呼:“好吃!好吃!”的情景了。

  正如林语堂所言,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是学问,而是吃。而汪先生的吃,便是在日常吃食中吃出了淡泊人生。汪先生说,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由是,我想说,古有袁枚《随园食单》,今有汪曾祺《一食一味》。

  -end-

  作者简介: 可普,本名童云,副编审,资深图书责任编辑。因为喜欢文字,所以在工作之余,著有人物传记《曹雪芹》、长篇原创小说《心路》以及中国茶系列的知性白领茶书系《茶之趣》和《一壶普洱》。现常以被友人解释为“可以喝普洱了”的“可普”为名在网络上进行博客写作,并设立微信公众号“可普茶客”(微信号:kpck2016)交流品茶读书写字育儿心得。同时,也会用朋友对可普的昵称“童童”进行写作。

  图片版权说明: 本公号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摄影人均为可普(童云)、倮倮张(张宗群)。

  《一食一味》读后感(九):简单·丰盛·美好

  相信大多数人知道汪曾祺谈吃是从这篇《端午的鸭蛋》开始的,“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两句将吃鸭蛋的让人尤为深刻,也曾尝试过这样用筷子头一扎,但是买的不是高邮的鸭蛋,也始终看不到“红油冒出来”的画面。也由此喜欢上汪曾祺对于“吃”和“食物”的描写,准确简明的叙述,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只有很用心地去享受生活,才能在往后的岁月里仍旧清楚地记得过去的一种小小的食物。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而他笔下的食物各有特色,通过文字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这本《一食一味》收录了汪老有关吃和食物的作品,分为三大板块,有日常生活中的【家常酒菜】、不同地区特色饮食的【四方食事】、引申到文学的【吃食与文学】,详细讲述了关于吃食的方方面面,不仅描写了不同食物的特性、吃法,还能从饮食习惯看出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性,更是将吃食与文学联系起来,从中汲取道理。

  汪曾祺写食物,不是酒楼名厨的饕餮盛宴,而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平常的食物简单的烹调,最平凡的食物在有心人的眼里能散发出不凡的魅力。马铃薯、萝卜、豆腐、鱼肉,我们的三餐也都是吃的这些,都是很普通的食物,洗干净切小煮熟,做成菜好吃饱腹就可以了。但在汪曾祺的笔下,普通的食物也得细心对待。

  “萝卜斜切为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只需用点功夫改刀,加上佐料,轻松地就将一个萝卜变为一道下饭菜,想象一下口腔里的唾液就直冒出来,只恨没法当下实践一饱口福。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虽说昆明的炒鸡蛋独有妙法,但精细到这种程度,可见用心。简单普通并不能妨碍食物的华丽变身,炒鸡蛋能做成这样,谁不得称一句“绝了!”

图片源于网络

  除了家常酒菜,【四方食事】里对于各地特色有名的美食也有详细的描写。汪曾祺在昆明七年,将之当作第二个故乡,对当地的饮食习俗也自然有深厚的了解。四季果蔬、汽锅鸡、米线、饵块、火腿,这些只有在昆明才能吃到最地道最正宗的食物,通过汪曾祺的文字展现在眼前,令人心向往之。沽源的“紫土豆”、莜面,山西的醋,南京的臭,唐巴拉的马奶子、手抓羊肉,莱芜的鱖鱼,每到一个地方,汪曾祺总会品尝一下当地特色美食,将喜爱的菜品学起来,一有机会就露两手招待亲友。实乃真吃货!

图片源于网络

  看罢这本书,发觉每天能吃的不同的美味的食物,将是一件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我们身处的大千世界无所不有,而食物的世界也是“百花齐放”,只有吃不完的美食,没有无滋味的食物。一食一味,每一种食物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形象、味道和故事。如果从每天的饮食中能看到不同食物,并且记忆中能反应出有关这些食料的故事区分不同,那样的生活面也更广了。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除非是特别喜爱的食物,不然是很难描述出每一种食物的独特滋味。但对于喜爱文学的人来说,我们有幸可以从优秀的作品中去了解认识,“品尝”每一种食物的滋味。

  汪曾祺鼓励人口味要杂一点、兴趣要广一点,于日常生活中将简单的食物用心巧手加工,做成丰盛的菜品,自己享受、招待亲友,将“好滋味”传播出去,生活也更加美好!随书附赠的书签

  《一食一味》读后感(十):一食一味人间美味

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瞧三公斤。减肥拼命小半年 ,未到功成又过年

  每到过年放假,最常挂在嘴边的莫过于这句话啦!

  不管你老家是东北还是江南,爸妈亲友的美食总是自己出门在外的牵挂。

  于是,回到家中一顿又一顿的胡吃海塞则成了经常出现的场景。想想临放假前关注的体重秤,想想快要开工/开学,心中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

  说起美食,大概没有什么能比各种美味塞进自己嘴里刺激着味蕾更加真实解馋了。或许《舌尖上的中国》之类的视频资料可以更加全面展示着食物的形和色,但美味说到底还是味道,或许加上扑鼻的香气,已经鼓胀的肚子才能真正给人满足感。

  至于文字作品能不能勾引起人的馋虫,以前我是存疑的。

  毕竟,我相信没有什么比舌尖本身更加有品尝味道的能力,舌尖上的中国也不行。

  不过,自从看过汪曾祺先生的《一食一味》,则让我大大动摇了之前的看法。因为在他的笔下,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感触,而是文化、生活与人们彼此之间的美好回忆。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的《浣溪沙》有云: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汪曾祺先生不愧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之美名,文笔干净纯朴,平实传神。

  这本《一食一味》大约是他流传下来各种关于饮食方面的散文结集而成,并非集中写就,却感到其文笔一贯的干净。

  整本书分“家常酒菜”、“四方食事”、“吃食与文学”三个部分。各有所侧重,却都写的传神而真切。

  他是浙江高邮人,却长期生活在北京,南北饮食都有很深的研究。描写的各类吃食,都鲜活到充满烟火气,似乎能从字里行间品尝到他笔下的各类饮食。涉猎的内容,也并非“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山珍海味,往往平淡无奇。他在家常酒菜中就写到: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

  并进一步解释道:

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于是乎,他笔下的家常酒菜,是拌菠菜、拌萝卜丝之类的菜品,在酒店三分钱一碟,自己做的时候更加细致一些,却会更加省时省事省钱。

  这家常酒菜一篇中,21 篇文章,描写的大多是野菜、时蔬、豆腐之类,鱼和肉类仅仅各 3篇,也均是当地常见的吃法。

  不仅描写的都是当时当地的寻常食物,而且,还专门撰文强调自己反对所谓“工艺菜”(即看菜),认为“菜是吃的,不是看的”。虽然菜需要看重色香味,可以适当考虑形,也主要是为了引起人的食欲,单纯为了摆盘好看,拼出龙凤图案,也不过倒人胃口罢了。

  在这些平凡无奇的吃食描写中,竟然能把我看得饥肠辘辘。

笔下蔬果味更鲜

  旧时齐白石落难时,去菜市场买不起白菜,于是拿了一幅自己画的白菜图,想要与小贩商量换颗白菜吃,却被小贩奚落:

你那是画的假白菜,休想换我的真白菜!

  若说起果腹,当然多少饮食文章、画中珍馐也没法填饱腹中饥渴。若提起文化知识,读书作画,则意义大于饮食。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的那样:

“有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在汪曾祺先生的这本《一食一味》中,很多饮食典故,过往由来,都在书中一一道来,让人增长见识。比如吃木耳菜,入口有些涩味且黏滑的味道,并不好吃,文中却考证这就是《十五从军征》中“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中的葵。

  这种并不算可口的蔬菜,见证了千年前战乱!

洗手羹汤谁堪尝

  《一食一味》写的都是汪曾祺先生家常或走遍大江南北记录下的一些吃食美味,就让人口齿生津。

  这种文笔值得效仿。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一个是不讲求对仗工整,头尾押韵。有种信手拈来的从容,这种文笔似乎平铺直叙,放在饮食文案中尤其精彩,似乎已经将美食摆放在桌前,只等人举筷品尝了。

  他的每篇文章的结尾也很有意思,我们平时学写作文,老师总是强调虎头豹尾猪肚,结尾已经华美有力,上升意境。驾驭不了的往往因此沦为口号。

  而汪曾祺先生这本书的每篇文章,结尾都看起来略有些突然,似乎仅仅是寻常聊天的自然而然结束,既不突兀,也没有多少上升立意的想法,似乎是主人殷勤介绍了一道美食,自然而然住口,只等你大快朵颐似的。

  比如写萝卜,文章数千字,结尾的时候只一句“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煮熟蘸酱吃的”。

  写豆腐,篇幅不少,末了一句则是“豆腐皮可做汤。炖酥腰(猪腰炖汤)里放一点豆腐皮,则汤色雪白”。

  而写蒙古手把羊肉,文章最后一段,则是介绍新疆手抓羊肉的吃法礼节和蒙古不同,描写洗手用铜壶的样子——“铜壶颈细而长,壶身镂花,有中亚风格”。

  每每如此,让人意犹未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