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兴趣安个“家”
今天在文章中看到了一个词语:兴趣效应。我理解的就是一个人想要把某件事做好,首先要对这件事感兴趣,这样才能让兴趣产生巨大的效应。百度了一下,兴趣是一个人能动地从事一种活动并可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前提,在这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效应法,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必须考虑人的兴趣这一心理因素,使人才从事符合心愿的工作,从而让兴趣发挥出最佳的效应性能,为人类作出积极贡献。兴趣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会想办法去做好,才会有努力的动力。
文章中的阳阳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提不起学习兴趣,对其他事情也提不起兴趣,在学校表现不太好。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作为父母,应该找出孩子的兴趣点,挖掘孩子巨大的潜能。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兴趣点呢?
首先,要有培养孩子兴趣的意识。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会努力学习,积极主动探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潜力。虽然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是却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因为兴趣,而不是被迫,我想孩子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
其次,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父母要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并积极引导孩子,把兴趣发展为特长。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表现出无所谓,没有什么兴趣的样子。这时候父母更要积极引导孩子,争取去发现孩子的一个兴趣点,培养孩子的兴趣。
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兴趣并不是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擅长打游戏,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一个兴趣去培养,父母要引导孩子培养积极向上有意义的兴趣。当然,兴趣不能取代一切,不能说为了培养兴趣,就不好好学习。兴趣是在业余时间培养的,并不是在课堂上发展的,还是需要分清孰轻孰重。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到学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提醒孩子,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当然,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有的家长会跟风,看到别人报什么兴趣班,就跟着报什么兴趣班。如果过一段看到别人报了别的,也会跟着报别的。这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千万不可以有,一定要因材施教,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也不能因为培养一个兴趣,让孩子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培养兴趣的前提是不以牺牲其他兴趣为代价,而是着重把某一兴趣努力发展为特长。
当孩子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时,千万不要怀疑孩子的智力。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明白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才是正确的选择。给孩子的兴趣安个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