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名字读后感摘抄
《消失的名字》是一本由旧海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名字》读后感(一):是这轻轻喘出的一口气
(前排提示,有很多剧透)
走走说,小说中人都自有纯粹而干净的底气,对命运本身不恐慌,不脆弱。唯其这些,文学成了这芸芸众生“轻轻喘出的一口气”。对于这轻轻的一口气,我找到了,好像早已丢失多年的一种共情。
文章开篇,便是一段充满年代感的叙事,我向来不喜欢这种年代感的铺陈,但作者的这种年代感流畅,不做作,既没有城里人佯装农村人的虚假描绘,也没有大肆渲染,扎根土地渲染乡土生活,节奏很快的进入下面的叙述。
姐姐的故事,先扬起来。是我临近生产,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围上来,很快便被生活抑了下去,还是在最顶点被抑下去的,我生完孩子不久,姐姐也怀孕了,但是悲喜相通的是姐姐被查出来了病。下面悲剧接踵而至。
弟弟故事的开始,一度以为那种远去的苦难文学再度回来了,但生活往往裹挟着困难与不幸,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生活赋予太多困难的底料可以全部都塞进去,看得出来,作者已经很克制了。作者来自安徽阜阳,与我的家乡相邻不远,有着相近的乡音与生活习惯。这两年家乡发展的很快,天翻地覆谈不上,日新月异毫不夸张,虽然我在外读书多年,但读到这里,记忆里的相衬的一切全部蹦了出来,弟弟和人打架受伤主演,医院的场景,派出所的场景,打工工地的场景,我的社会经验不多,但是真实的就像我自己站在旁边在记录。
最后是“我”的故事,通过姐姐和弟弟的故事中,对“我”的形象有一个大致的勾勒。在深圳打拼多年,做服装市场生意,精明能干,和老公在火车上浪漫邂逅,因书结缘。这怎么也是从农门考出去的大学生的故事。结果励志故事是没错,在这部分讲述了我走出乡村的故事,这故事对于我来说很熟悉,邻居姐的姑姑、姐姐多的是,中学没读好,成绩一般,或不好,也有很优秀的。但生活让她们走向了城市的各个工厂去打工。
另外夹杂着的一些苦难,老生常谈,像我不知道为了宣传还是怎样,宣传语中提到的82年的金智英一样面临的家庭困境。乡下老家一块地,一口气的争执,从古至今,可能近来被忽略,但从未改变,哪怕村里的路修得越来越宽,楼盖的越来越高。
一直觉得,社会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个体会越来越糟,越来越忙碌,压力越来越大。但一转身,这本书所讲的困苦是实打实的,生老病死,家庭困境,或许,我们现在的焦虑的“化学性”的,但这种苦难袭来是实打实的,是物理的。
在这个时候,文学成了这芸芸众生“轻轻喘出的一口气”。这句里面似乎还有个双关,主人公,也就是我,被父母家人唤作“云云”。
《消失的名字》读后感(二):……
其实从头到尾,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书名叫做《消失的名字》,消失了的,是去世的姐姐的,还是改名了的我的,还是飘落在外的父亲的。到最后其实也没太搞明白。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吧,在经历着生活的变故之后,忘记了许多的事情,成为了不一样的人。
我很久不看自传体 的小说了,感觉不如第三人称描述的客观翔实,从“我”出发的叙述,往往落于俗套。也可能是因为自传体会让我们带入“我”的角色,而第三人称的叙述却可以让我们作为一个隐形的旁观者跟角色一起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也能清楚的知道我是作为旁观者可以随时抽离开的。这个故事真的很苦。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一些家长里短,而“我”是婚姻家庭还算美满家人也都联系紧密的,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就是被疾病压垮的大姐,火速再婚的姐夫,陷入传销被骗又遭遇斗殴脑损伤的弟弟,婚姻也濒临崩溃。这样的接连遭遇实在是让人心生不忍,所以我坚持相信这只存在于小说里。但现实是可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正在上演这样的悲剧。这个悲剧故事里,父母的角色是最苦最痛的,中老年失女,变卖了所有的财产还肩负着债款和下跪的人情,儿子也没什么大的成就还出事一件接一件。看的时候真觉得钱真是好东西,钱到位了可能大姐也不会去世,好多事情可以迎刃而解。“我”也很让人有代入感,并不是父母最看重的孩子,拿着平凡的工资嫁了平凡的人,却要在关键时候肩负起家庭的重任,要负责父母弟弟,还因为钱和时间的冲突与本来感情就不稳固的丈夫面临婚姻破裂,sigh。
到后面那段看到了作者一点很明确的表达:“一边是超额的工作,一边是大龄备孕,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我,我成了一个工具,一个电器,开关不在我的手上,我随着时间与别人给的指令由一个换套入另一个环,像在一个个模板里,地方圈好了,等待我滚动。”陷入婚姻和生育的泥沼里,随着命运的捉弄起起沉沉不由自主。可悲又可怜。
—————————————————————————————————————————————————————————
还是要说一下为什么我的打分不是很高,因为我感觉整个故事过于重视悲剧的刻画了而显得有些刻意,好几个地方都是还没有从上一个缓过来又被推着去经历下一场悲剧。
还有就是人物的刻画上,我有点意识到作者对于姐夫的描述,但感觉差了点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第一人称的缘故不能像侧写一样来刻画人物。
另外就是从看到之后就让我忘不掉的大姐的病,再障不是白血病!再障不是白血病!再障不是白血病!虽然重型再障死亡率也比较高,但它确实是良性病,白血病是恶性的,这俩本质上就有区别。大姐应该是因为感染或者其他的原因患了再障,然后由于继发的感染出血去世的。重型再障的病人往往因感染出现高热难以缓解,肺部感染多见,还经常合并败血症。出血可见皮肤瘀点瘀斑和内脏出血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往往是死亡原因。
《消失的名字》读后感(三):《不曾消失的记忆》
已经很久不看自传体类的小说。因为自传体的小说总是千篇一律的过程,痛苦的童年、艰难的成长、以及最后飞黄腾达的成就。我很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偏见错过这样一部精彩的作品。很早之前我就读过作者的《遇见穆先生》,当时就对这位青年女作家旧海棠印象深刻,她专注于描写生活在城市中各类人群,能够淡化人性之间的冲突,温和的时光与人性在其中流转,我尤其喜欢她对生活细节本身的描写。她能用七部中短篇小说、七个故事探索人性,文字的力量让人惊叹不已。一对邂逅在古村的中年男女时空忽似倒置,千回百转终于相见;或讲述在沿海城市跌宕谋生的打工男女,曾目睹恋人惶惶受难最后消失人海。点点滴滴的描写都让读者沉醉其中,仿佛跟随作者的文字重新走过了主角们的人生,这样的文学功底让我们深深折服。同样这部《消失的名字》也没有让读者失望,反而充满惊喜。当你读完这部作品的那一刻仿佛你对生活、人性、命运又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的艰难与痛苦谁不曾与之拥抱过呢,点点滴滴的回忆都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揉不碎化不开。我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是只有小时候这么艰难,还是永远这么艰难?”答案是“永远。” 但是当你读过这部作品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还有你不曾经历过的噩梦。一家人的进城及返乡这段跨越了四十年的历史,见证了人的存在与消失、时代的陷落和腾飞,让人不由得感叹人真的太渺小而脆弱了,这些回忆、这些悲欢离合只是历史长河之中的一部分,但也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却为文学书写普通人的苦难开辟了独特的抒情路径。
我一直在想《消失的名字》指的到底是什么?是流落他乡的父亲认祖归宗名字失而复得、还是因为辍学去打工冒用他人身份的妹妹、又或者是因为孕期重病延误治疗去世的姐姐。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社会中我们不曾相遇的小人物为了生存拼尽了全力,甚至付出了性命。而现在的我们与你们都是生活的幸存者,那么,请现在的你无论经历着什么不要不开心,不要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不要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把前途描摹成黯淡无光的样子,不要碰到一点不开心就把它搞得似乎是自己这辈子最黑暗的时候。毕竟你我皆是命运的选择。一直以来,旧海棠始终用一种独特的风格去娓娓道来,但是我们依然能从文字中感受她理解之下的纯粹与质朴。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备受瞩目的原因。
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其中一处心理描写。“我心里怦怦地疼。我想姐姐了。想她正在承受她的苦难。”这么直接的写下了自己感受的句子,多么直击人心、多么痛彻心扉,仿佛我看到了这个让人心疼的姐姐为了孩子要把身体弓起,让医生把长长的抽骨髓的针从腰间的脊椎上插进去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姐姐挂在嘴边苦涩的笑容。感同身受也许并不存在但是这一刻的心疼却是真真切切的啊。一本好的作品也就是这样了吧、一段动人的描写也就是这样了吧、一位优秀的作者也就这样了吧。
《消失的名字》读后感(四):《消失的名字》:用创作治愈自己用作品摆渡读者
旧海棠的新著《消失的名字》在《收获》杂志增刊上发表时,篇名叫“你的名字”,“你”字对应作品中那个名叫陈平平的女性,怀孕时被诊断罹患了白血病后她和家人采用了保孩子的医疗方案,生产后死于并发症,那一年,陈平平30岁。《你的名字》是以陈平平的妹妹陈云云的视角展开叙述推进情节的,所以当时阅读时只当是旧海棠创作的一部小说。一经问世,出乎旧海棠意料的是,她的作品被读者热议着,这位谦虚的特别在意读者意见的作家通过各种途径与读者分享她写作《你的名字》的体会,从而我们知道,《你的名字》是基于旧海棠的原生家庭真实经历过的生离死别、家庭变故完成一部作品。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将书名变更为《消失的名字》的同时,将其定义为自传体长篇小说,白纸黑字地坐实了小说中的叙述者陈云云就是旧海棠本人。如此一来,捧读《消失的名字》时,我们会强烈地意识到,书名中的“名字”一词虽依然对应着那个名叫陈平平的女性,但那是旧海棠给姐姐的一个别名;至于改“你的”为“消失的”,是从封面就开始提醒读者,这是一个失去的故事。
虽说是她的首部长篇小说,以诗人进入文坛的旧海棠向小说创作转型已有多年,且佳作连连。
《遇见穆先生》和《返回至相寺》,是旧海棠由诗人转型为小说作者后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我没有通读过旧海棠的全部小说,但《遇见穆先生》和《橙红银白》已足以让我见识到,这位作家正在以多变的风格证明自己作为小说家,多么游刃有余。所以,当她打算将自己的家庭往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时,应该是手到擒来吧?并不。
8月21日下午,上海文艺出版社借“小麦自在生活”网络直播平台,邀请旧海棠与读者分享她的新作《消失的名字》。
为纪念姐姐而起意创作的《消失的名字》,最初是以非虚构的样貌呈现在旧海棠的笔端的。可是,初稿写到7万字时,想象中可以一一写入作品的那些人那些事干扰起旧海棠来,她意识到自己必须遵守写作伦理取舍已成往事的家庭变故。但是,要将最真实的姐姐的故事还原在一部非虚构作品里,旧海棠觉得有些舍弃是她不愿意做的,难以取舍之下她索性停下了创作。然而,为姐姐写一本书的念头却没有因为她的停止而消退,听命于心声,旧海棠再度起笔写作以姐姐的生与死为主线的作品,只是,这一回她写起了虚构作品。
陆续进入到题为“我若不坚强 谁替我勇敢——《消失的名字》线上发布会”的著名作家笛安和媒体人郭玉洁,先后表达了共同的阅读感受,亦即旧海棠创作的这个动人故事,虽不乏沉重的部分,但写来不失控,她在创作中兑现小说是一种展示心碎的技术的同时,也在作品的时时处处实践着小说也应治愈心碎的社会责任。如果说,在写作《消失的名字》的过程中旧海棠治愈了自己,那么,她奉献给读者的这本自传体长篇小说,能摆渡心中有块垒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