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一个店铺》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摘抄

2021-10-05 08:18: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摘抄

  《最后一个店铺》是一部由牛丰沛/陶书豪/李轶嘉/武亮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一):总有一些人把时间拖慢

  《最后一个店铺》很慢,在这里,城市是慢悠悠的,街道是慢悠悠的,人是慢悠悠的。

  然后讲了一些慢悠悠的故事。比起这些店铺的主人们,我竟然看完了这个系列的主要推动力,其实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客人们。那个和老伴儿认认真真互相发牢骚的老大爷,那个和闺蜜在街上哭的稀里哗啦的女同学,还有热烈的回忆父亲的阿姨姐妹。在现实中,这些店铺于我来说一定是陌生的,但是这些顾客,却仿佛遍布我的身边,甚至,是某一刻的自己。

  在旧书店的故事里,老店主病重、离世的片段很打动人,我看到时,也只是感慨。但是,当昏黄的光影下,略微摇摆的镜头里,那本来自父亲的书缓缓打开时,我和片子中的阿姨一样,哭的不能自己。十几年过去了,我的父亲应该也在某个地方,等待着用某种特殊的方式与我重逢。

  一家小店,店主的故事是他的岁月,顾客们的故事则是我们的时代。“最后”二字,是悲凉,是无奈,时代大步往前,不敢回头。“最后“二字,也是倔强,是故人如书,是相邻如水,是童真如昨。

  感谢那些把时间拖慢的人和痕迹。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二):水酒店

  《最后一个店铺》第五集中的“一元水酒店”开在居民区不起眼的角落,甚至连招牌都没有,但它仍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顾客,其中有人从小就跟着爷爷经常来店里。

  第一次看到这集的名称有点不解,也要给小伙伴们说一下店名的断句是“一元水酒,店”,没错店老板好任性,几十年从未涨价,一碗水酒只要一块钱,再搭配上花生米和卤味,简直是街坊闲时的“天堂”。 看完本集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让我想起了老家小区的十字路口,也有这么一家开了几十年的卤味店,老板同样是热情好客。每次购买时,大家总是会很自然地和老板闲聊几句,生怕老板忘记自己这个老客户,老板的笑容也让凉拌好的味道更好了。当然,很多这样店铺的老板都有个共同“爱好”,就是喜欢大方痛快地赠送一些其他小吃,这样的“小确幸”轻而易举地让人们的忙碌生活增添了一丝惬意。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三):老西关濑粉

  要说广州去过很多次了,但是水菱角确实从来没听说过,(对,我没听说过的有很多= =)神奇的是,看它第一眼还真猜不出来它应该是什么味道,看那粉Q弹Q弹的倒是很有想一口塞进嘴里咀嚼的欲望。

  话说没想到这一碗小小的水菱角,制作工艺也是繁杂的,果然好吃的东西,都没有那么简单,竟然是用筷子一个一个的做出来,如果没有老手艺,肯定这一天做不了几碗水菱角,更别提开店了。这画面看的我口水可以流三尺,仿佛闻到了米香味儿,我觉得此刻我应该先去嗦一碗粉...

  民以食为天,总之希望这种老手艺店可以长久的开下去吧,看到老板说现在年轻人不一定喜欢粘稠的口感,会改成麻麻辣辣的,爽口一点的口感,果然,老板你很懂我!(重点是我是年轻人)哈哈哈,老板等我,我要组团去~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四):最后的火种,需要小心呵护

  连环画、老唱片之流,我们现在来看都是很小众的东西,但还是有人把他们当成精神食粮。可当这个时代注定要把它们当成过去式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有这个心气,咬牙坚持这最后的荣光呢?这个记录片就是这样给我们展现了,当某样事物渐渐消失在人们身边的时候,还是有人在用一间小小的店面,给这点火种有一个避风港。 像在杭州的二手唱片店里,老板心心念念的音乐分享会,我能感受的是那一个圈子里的人,他们成为朋友,他们在一起分享音乐,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满足。可以看的出,这家店的老板真的是很艰难的在维持着这家二手唱片店。聆翔,在老板的心里,他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也许真的是在飞翔吧,音乐会带给他无限的可能。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家小小的店面耗废了老板大量的时间,还有金钱。用一个小小的饭盒盛着的是局促的一顿午饭,但老人还是乐在其中,他说这一个店投下去的钱,可以买一套房子,家人的不理解也给他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些努力,换来的是值得,在那个女孩找到在陪她度过校园时代的记忆的时候,音乐刚刚响起,她就不能自已了,又是开心,又是感动。我们不知道在这个女孩的过往中,这首歌陪伴她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但是在片中,我是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她对着那一张唱片留下的眼泪,往事浮现,映下的是这张唱片的留存下来的意义。 二手唱片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是有有一些人在关注它,收藏它。而在这家店里,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对那些名家啊,珍藏啊,关注的少,人们还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寻求那一份铭刻这自己情感的载体。 而从整个系列的纪录片而言,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里,那些不是数字化的自动化的老事物是在那些小小的屋子里,保留这最后的一点火种。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五):有的人,一生都在坚持一件事。

  看了第五集的一元水酒,很有感触。店主一开始为生计所迫,才继承了母亲做水酒的事业,然而一做就是30年。30年的时间,围绕一方小天地,每天坚持一件事情,很难。现在什么都很快,店铺的更新换代很快,像学校周边的奶茶店,一个学期同一个位置换了三家店铺,价格也从一开始的8块,到12块,再到15块;生活节奏很快,快到来不及好好吃一顿午餐,然而这种老店却有一种魔力,能让时间慢下来,让人停住脚,看看生活中的烟火气。我总觉得,在各地开花的快餐店,是年轻气盛的,是懵懂的,而老店是沉稳的、有记忆的。它记得守店的人,记得每天来的老伙计,这些店,长着长着就成了一座城市的记忆。很遗憾的是,随着人的老去,这些老店也消失在城市的街角。可能有人为它们的诞生感到过欣喜,可能它们也经历过辉煌,可能它们陪伴过失意的人,但最终人走茶凉,它们像是孤寡的老人,再也没有了来看它们的人,最终消失得默默无闻。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文化传承的意识越来越高,现在有人开车几公里到店附近买菜,只为喝一杯水酒,有的人发朋友圈呼朋唤友,其实大家都想留住这样的店铺,留住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新店成为老店,一生坚持一件事,它长在了人的骨血,有了责任心,最不愿意的事情反而是放弃。像片中的主人公,他们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但还是日复一日做着水酒,只希望那些老伙计再来的时候,能仍有一碗水酒等在桌上,说一句:嘿,你来啦。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六):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后不是一个好的词汇,它往往意味着:在时间或次序上在所有其他的后面,是最末尾的那个。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去看待的话,它也意味着最终的坚守。

  有这样一档节目,它记录了六个最后的故事,它们横跨大半个中国,是六段不同的人生,也是“六代人”记忆的时间胶囊。

  在这六段不同的人生里,他们远离闹市,做着在快餐时代已被淘汰掉的事情,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它们是成都《最后一家连环店铺》、广州《最后一家濑粉店》、杭州《最后一家黑胶唱片店》、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南昌《最后一家水酒店》和重庆《最后一家胶片相机店》。 不用明说,只需看到这六段人生的小标题,就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时光、关于情怀的故事。 在所有人都大步向前的当下,哪怕一秒钟的停留也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更何况他们停留在过去,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人生从来都没有无用的过去,在这场故事里,有无人问津的苦辣,但更多的是被同好认可、支持的甘甜。 他们身体力行地坚守着最初的美好,也带来最后的感动。

  最后一家,有无奈,也有顽强,它们珍藏着一代人的味道、声音与色彩,纵使时间流逝,时光却永远凝固。 如果你肯驻足停留,听一听他们的故事,或许你会收获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七):《最后一个店铺》整体来讲确实不错

  《最后一个店铺》整体来讲确实不错,以民间手艺人、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为纽带,以一座城市讲述一个文化。从第一集成都的连环画书店,到第六集重庆的相机维修店,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南昌的“一元水酒店”了。

  一开始就以一种南昌人特有的酒文化习惯作为了水酒店的引子,后面又引出了店主王细英与其哥哥多年来制作水酒的艰辛,经营店铺的用心。介绍了水酒制作手艺传承的同时,又以街里邻坊多年来对店铺的深情作为贯穿全程的主体,剧情紧凑且让人百看不厌。

  几十年来,水酒店从未涨价,一直以1元一碗水酒精心经营。这份精心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技艺上,更是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暖心的人情!纪录片虽然短暂,却用这仅有的十来分钟充分将感情与传统相融合,无不恰当,完美的将水酒手艺人王细英对这份文化的感情与南昌人对当地酒文化的感情相结合。

  纪录片最后一点,提及了水酒文化申请非遗,同时要在更多地方开分店的事宜。但在我的理解上,非遗和分店的确让人感到振奋,最后王细英的那句:至少在我这辈里,这家店永远是1元才是关键。这1元不仅仅是简单的经营收入,更是王细英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流露。时间飞逝,物换星移,但人情却像传统文化一样,应该永久被后人铭记!我是觉得这样的纪录片可以多出一些,毕竟泱泱文明大国,这些文化是应该被传承的。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八):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后不是一个好的词汇,它往往意味着:在时间或次序上在所有其他的后面,是最末尾的那个。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去看待的话,它也意味着最终的坚守。

  有这样一档节目,它记录了六个最后的故事,它们横跨大半个中国,是六段不同的人生,也是“六代人”记忆的时间胶囊。

  在这六段不同的人生里,他们远离闹市,做着在快餐时代已被淘汰掉的事情,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它们是成都《最后一家连环店铺》、广州《最后一家濑粉店》、杭州《最后一家黑胶唱片店》、合肥《最后一家旧书店》、南昌《最后一家水酒店》和重庆《最后一家胶片相机店》。 不用明说,只需看到这六段人生的小标题,就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时光、关于情怀的故事。 在所有人都大步向前的当下,哪怕一秒钟的停留也是一种生命的浪费,更何况他们停留在过去,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 但人生从来都没有无用的过去,在这场故事里,有无人问津的苦辣,但更多的是被同好认可、支持的甘甜。 他们身体力行地坚守着最初的美好,也带来最后的感动。

  最后一家,有无奈,也有顽强,它们珍藏着一代人的味道、声音与色彩,纵使时间流逝,时光却永远凝固。 如果你肯驻足停留,听一听他们的故事,或许你会收获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九):连环画,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

  连环画,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啊,夏天炎热的午后,一只风扇、一半西瓜、一本连环画,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我们小城中卖连环画的书店还不少,只是现在,很难看见了。 怀念这种老店,也是怀念一整套生活方式吧,怀念还没有被过多打扰的专注。那时候,书店就是书店,没有咖啡厅,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创商品。抱一本书,一站就是一下午。时间嗖得过去,没有微信要回。 这些老店,给了我们太多珍贵的回忆,也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 就算年纪变大,也总会记得,第一次和广袤世界的某个角落产生精神连接的时刻。很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从连环画书店走出来,心中充满愉悦和梦想,我确信,自己是个不一样的人:我要做大侠! 我喜欢这种老店,因为它身上的坚韧、因为老板的坚持,在现代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夹缝中生存,在年月逝去后依旧独树一帜。 《似水流年》里有一句歌词:“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在岁月流走之后,一座城市的外貌早已改变,书店生存的处境也大不相同。 如今铺租跃升、书店生存很难,也希望老店有更多人光顾的同时,能有人潜心看一看店中的书籍,淘一两本自己喜欢的,当做是对老板一路坚持下来的尊重吧。

  《最后一个店铺》影评(十):黄金时代

  中国人民站起来啦!——大概是我看了《最后一个店铺》之后的第一反应

  往日也有好事情了,回忆的口吻全然没有苦大仇深了

  我们终于更倾向用【怀旧】这个情绪回首过去,而不是【忆苦思甜】

  胶片相机,老唱片,连环画,旧书,还有水酒跟濑粉,仓廪足了,肚子饱了,人民群众才可以搞些精神副业,才可以拥有几样松弛的贯穿一生的爱好。这些爱好在时代的淘沥后,终于又成为了牵动几代人柔软心肠的温和回忆。

  片子文案似水温柔,老店的守与留没那么重要,人心重要,记忆重要

  比起很多扛着大旗,强行“坚守”的故事,我更喜欢这样的论调

  时代有时代的选择,顺势而为才是中国人的哲学,才是我们今天承继的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都可以《午夜巴黎》一下,抱怨几声《从前慢》,但如果是注定要消失的,不必挽留,如果是时代仍有需求,那便回应时代的召唤

  在这样一个什么都被记录在网,公众记忆却颇短暂的年岁,我们关于【家】和【根】的信念存放在哪里?很多移民二代的朋友生如浮萍的心境,便是他们并不在我们语境中成长的结果,精神上颇有些无家可归的苦恼。

  而与其说这六集片子里的物件和店铺是某种时代的缩影,不如说是共同走过这段岁月的中国人和他们的记忆,演生了让彼此可以同心同德的新的文化根脉。那是在长城秦俑,唐诗宋词之外的,新生的文化肌理,至于百年之后哪些化了白骨供奉在博物馆里,哪些改头换面焕发新生,那是又一个时代的选择

  “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

  以及远去的笑声

  再次的见面

  我们又历经了多少的路程”

  我辈当自强,担得起这盛世,文化自有出路

  致敬改革开放,缅怀美好时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