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摘抄

2021-10-25 00:15: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摘抄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是一本由扬之水 著著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7.7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一):掀开日本珍藏唐代宝物的冰山一角

  本书有着口袋书的外型,比儿时的连环画稍微大一些,可以塞进衣服口袋随身阅读。书的装帧设计保留古朴的特色,比如文字竖排,图文的比例恰当,保持着简洁与紧凑的审美法则。纸张摸上去很舒适,第一印象就博得了好感。

  本书的名字富有感情色彩,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参观”比喻成了“约会”,这是一场远赴海外、一年一度的约会。对象是建于公元八世纪中期奈良时代的日本正仓院,本身是作为保管寺内财宝的仓库。收藏着服饰、家具、乐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样的宝物,总数约达9000件之多。

  日本正仓院中的宝物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朝鲜等国。尤其是珍藏着唐代时候的众多宝物。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带去的佛经、医药、书法等就存放在正仓院内。

  唐代的不少宝物在国内已经非常罕见,难能可贵的是有相当一批唐代文物在正仓院内久居1000多年,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本书作者扬之水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她写过很多学术论文、专著。不过本书可不是一本很学术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本观展的随笔。

  正仓院每年秋季开放时,只拿出其中70件左右的文物进行展示。因此参观者看到正仓院宝物的机会非常珍贵。扬老师每年便会和友人一起赴约。每次都能欣赏到部分从未展示过的宝物。

  本书正是基于展出宝物基础上的观展笔记,带有部分深入探究,毕竟这些宝物常年在日本,第一手资料全在那里,我们研究员没那么方便能够进行研究。无论是作为普通观众,还是研究者而言,欣赏唐代的宝物,看到的第一眼就会让人发出赞叹,品相好,很精美,工艺很精湛。

  然后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想要了解它的欲望。好比是与佳人的一次邂逅,我们想要更多地了解她。

  我没去过正仓院,对此的了解甚少,我本人很痴迷唐代,假如可以时空穿越回到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中我最想回的就是唐代,那是一座超级国际大都市,有着先进、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还有极好的艺术审美,透过这些唐代的文物反映出来。

  扬老师这本随笔一样的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再一次激起我对于唐代的情怀。翻一翻这本薄薄的册子,蕴藏的信息量实则巨大。

  大气磅礴,自由开放,透过文物拥抱那个美好的时代。

  唐代的宝物值得细细欣赏,本书掀起了冰山的一角,更多美好的宝物留待着我们的深入品鉴与探究。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二):外行看出的“门道”

  一本装帧典雅的小册子,图雅、文雅、内容雅。

  从书中知道了日本有个“正仓院”,但正仓院是什么,除了知道这里藏有大量中国唐代文物外,作者并未作太多的介绍。通过百度,了解到正仓院乃日本奈良时代的仓库。在今奈良市。始建于8世纪后半叶。756年开始启用。这一年,圣武天皇驾崩,光明皇后在举行49天的法会之后,将天皇日常用品及珍藏物品交东大寺保管,东大寺把这批遗物收入正仓院。此后,诸如东大寺大佛落成仪式上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及信徒捐献物等,也收入正仓院。这里的收藏品数量大,种类多,有许多是从中国及亚洲各地传入的,对研究当时日本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摘于百度)。看书的内容介绍日本正仓院,是除中国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正仓院的唐代文物不同于考古出土品,均为传世品保留至今。并且文物规格很高,品相完好,其完整、精美程度是出土文物不可比拟的。这里收藏的文物则是在奈良国立博物馆分年度展出的。

  未去过日本,也较少涉猎文物展,对书中介绍的所有一切极度生疏。但随着作者扬之水先生在《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中的生动描写,透过那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清雅的文字,以及引经据典铺陈罗列的唐诗宋词、古籍今册、名人佳句,鉴赏宝物用同时代的诗词考证,而宝物也为相关的诗句提供了佐证。不仅让我们知晓了被他国收藏的唐代比如木质琵琶、棋盘、人胜等易损难保存的文物,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唐代器物和工艺,惊叹于我们古人的艺术造诣、精湛技艺、匠心独运,更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自豪。

  跟随扬之水先生的妙笔,我们鉴赏了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桑木阮咸、红牙拨镂拨、金银平文琴等乐器,并通过他人的说法告诉我们,这些从中国舶来的,“其真正用途并不是用来弹凑,而是作为古玩”;还有紫檀金银绘书几和唐式笔罩亦即笔筒;有唐代人胜残件(人形饰物);有来自唐代的精美的镜子和镜盒;有漆胡瓶,并介绍了“金银平脱”繁复的制作工艺。先生写道:“柔条萦的缠枝花卉,对舞的凤凰,双飞的鹦鹉,纤丽精细的线条挥洒出鸟语花香,创造它的不是笔墨,不是针线,却是坚硬的锤錾”;有白石火舍(香炉)、唐代鹊尾炉、漆弹弓、木画紫檀双六局、献物几等等。先生告诉读者,展出过的正仓院的藏品中,“纯金器一件也无”。“如果东渡的大唐好物中包含了选择的因素,那么似可认为当日的‘他者’眼中的唐物,要义在于工艺”。令他国人折服的不是纸醉金迷,而是集大成的文化与文明。书中指出,代表唐代工艺杰出成就的是镶嵌艺术,木画,金银平脱,金筐宝钿,螺钿或曰宝装,都属于此。它从上古时期的金属嵌错发展而来,在材质方面则大大扩展,即以纸绢之外的各种材质表现画意或者说追摹绘画效果,精丽工巧,夸妍斗艳,达到了平民造型艺术的极致。

  一次书本的鉴赏之旅结束了,不由自问,这些宝物无为何要远涉重洋去他国参观?是躲在深闺人不识,还是……作为学识浅薄且孤陋寡闻的屁民,我无法自答。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三):以最为诗意的方式,解读正仓院

  “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扬之水先生在开篇写到,多么诗意的话语,非常有画面感了,这也奠定了本小书的语言风格基调。《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这本小书,以最为诗意的方式,为大家解读正仓院的藏品,让大家感受到什么是精工细作。

  扬之水先生长期从事名物研究,可谓是这方面的巨擘,她被誉为“新一代名物学开创者”。之前有接触到扬之水先生的《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考古中心的图书角,当时就在想居然有这么诗意的命字?后来了解到命字是来源于《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正如名字一样有诗意,先生写的文章有些也是非常有诗意的。

  前几天又看到今年正仓院展览的宣传了,但是由于疫情,基本上大家都没有机会去看了。是什么能够让先生从2012年开始,基本每年这个时候都去正仓院观展?之前在互联网上也接触过这个话题,看到过一些展品图片,是非常的精美。正仓院收藏有服饰、家具、乐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样的宝物,总数约达9000件之多。宝物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朝鲜等国,保存的非常不错,而且能够每次都展出不少的文物,是非常难得的。

  可以想到,能让这么重量级的专家,从2012年开始,每年秋季都去赴约看展,展品必定是有特别之处。作为大众,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能到现场会有看了个寂寞的感觉。但是如果跟着专家是脚步,看专家如何解读,那些是重点必看的展品,自然就会得出来了。整本书超过130张精彩文物图片,包括全貌和局部放大细节。例如世上仅存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毛笔、漆胡瓶工艺、“宝粟钿金虫”工艺等等,非常难得。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展散记》这本小书共分八个篇章,都是扬之水先生近些年每年秋天赴约看展之后的随笔心得。从古代乐器、文房用品、金银首饰等等,来个大家引经据典,各种考证,并且还会拿国内相对的文物进行对比。这就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机会,就是在国内相关的博物馆,集齐看到类似的文物,感受大唐的风韵。去年去西安看到了不少小书中提到的文物,非常有亲切感。

  在这本小书中,先生真的是做到了经典诗词,信手拈来。如果之前有读过先生的著作《古诗文名物新证》就会理解,先生的功力是如何的扎实,所以能够在考证器物的时候,做到经典诗词信手拈来。不仅是能够从诗词入手,先生还善于结合文献对文物进行细致考证,还会引用相关学者的见解,但不少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而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书中也提到了不少的工艺,之前在陕历博看到书中提到的铜镜,但不是很理解其制作工艺。但是在书中有说到“金银平脱,即金箔或银箔缕切为各式花片粘在所饰器物的表面,上漆若干道,至漆地与之齐平,然后细磨,使花片露出。唐代的金银平脱,用作贴饰的做成各式花鸟纹样的金银片,便都是所谓“镂鍱”之属,如唐惠陵亦即李宪夫妇合葬墓出土漆器上面脱落的各种银饰片。”,正好解答我的疑惑,书中的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虽然本书相关文物研究是先生严谨考证,但由于是看展之后的随笔,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没什么门槛。大家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而且设计师选用了32开口袋书尺寸,使这本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你可以将它放在随身小包里,或是床边、客厅的柜子上,随时拿起阅读,让诗意文字充满那些生活、工作的零碎时间。这真是一本了解正仓院及唐代文化的必备读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东西就更轻松了。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读后感(四):梦回盛唐,从七次约会开始

  唐朝,无疑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巅峰,每个有华裔血统的人都做过一个梦——梦回唐朝。然而1000多年的岁月,让真实的唐朝尘封在历史的废墟里,尘封在泛黄的书本里。

  然而这时候又有一个传说在华人中流传,在我们近邻的日本的奈良,有座正仓院,而在正仓院里存有当时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的器物,这些器物现在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了。每年十一月份的一周时间内正仓院会把这些文物作公开展览,当然文物众多,不可能一次展出,所以是每年轮流展出的。

  消息传来自是群情振奋,然而现实的问题也来了,日本虽是近邻,但来去并不很方便,每年的文物也是不一样的,普通人不太可能年年去吧。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那些文物虽然都是中国的,但那个中国距今有1000多年,普通人看了那些文物真的可以全部看懂吗?

  这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扬之水老师的《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是一名长期从事名物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学者。从2012年起,每年北京城银杏树叶黄了时,京都枫叶也就红了,扬之水老师就和二三好友赴盛唐之约,前后共七次,其中包括一次日本新天皇即位,正仓院文物在东京的特展。这本书就详细介绍了这七次看到的文物。

  老师们一共看了四百多件文物(历次展览中有部分重复的),扬之水老师介绍的文物有乐器、书几、笔等书房用品,镜子、镜匣、香炉、瓶画、木画……最后是独立一篇的宝栗钿金虫。这些文物中有些我们在各种介绍材料中看到过,如螺钿紫檀五弦、螺钿紫檀琵琶、绿琉璃多曲长杯、鸟毛仕女屏风、螺钿镜、盘龙镜、骑鹤仙人镜、红牙拨镂尺等,更多的是闻所未闻的东西。

  有件以前从没看到过介绍的东西,我大感兴趣。就是一件紫檀金银绘书几,它是一根支撑在中间,上面有一个长长的架子,架子两端各有二个圆环构成二个卷轴。可以想见当时的人在上面看长条的卷轴画和书法作品时,一边看,一边一手放一手卷的画面,竟有现在看电影的效果,这和我们现在博物馆、展览馆把书画作品挂在墙上供人欣赏完全不同,画中人物、景物是在活动的呀,这大大刷新了我对观赏中国画的概念,记得在好像是《韩熙载夜宴图》还是哪幅古画里面看到过一张长桌,和这个对照看来,应该也是有差不多功用的。或许以后我们以这样方式看那些条幅的中国绘画作品时,会对作品有新的感悟吧。

  扬之水老师的这本书和那些传统的介绍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那些介绍书基本详细的用图片、文字、数据介绍正仓院的那些文物。美轮美奂的画面和文字介绍看的人热血澎湃,可终究感觉还是物件,远隔重洋的物件。

  扬之水老师的这本书在介绍那些文物时,不仅有上面那些图片、文字、数据介绍,还有中国历次考古发现的对照,还有和唐代诗人留下诗作的对照,这样一来,对读者来说,眼前看到的就不是一件件呆滞不动的器物了,而是一幅幅唐朝人使用这些器物进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鲜活画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真的梦回唐朝。

  书已经看完了,但不太好说已经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以后会经常翻阅,每当看了新的关于唐代相关展、相关影片、相关书籍的时候应该都会去翻看一下,甚至只是想念那个朝代了就会去翻看一下吧。总之,这本书看完后的感觉不仅是说更了解唐朝了,还有是觉得唐朝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了解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