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宫物语》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故宫物语》读后感1000字

2020-03-24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宫物语》读后感1000字

  《故宫物语》是一本由[日] 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物语》精选点评

  ●"也许因为日本是温和岛国性格"简直是一派胡言

  ●非常一般的纪实文学作者对于中华文化并不了解,尤其是对清朝和北京故宫并不了解,文中多处谬误封皮设计不错,比正文好看

  ●省了导览费了

  ●今年感觉尤甚的是:外国人中国历史,反而更通透简明

  ●每一篇太短了。

  ●之前看过作者的《两个故宫的离合》和《谜一样清明上河图》,这个日本记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痴迷让人感叹,尤其是在研究故宫的历史与现状问题上,他的第三方立场对于了解台海两方的态度以及观念有着很重要参考价值。这一本《故宫物语》是在上一本书的基础上写成,对于台北故宫的介绍比较全面,尤其是对于台北故宫在近些年政局演变下的地位介绍的更为深刻,让人感慨台北故宫已经沦为政治斗争的一个砝码前途不明朗。作者从事记者多年,书中的很多采访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通俗读物,作者也延续自己之前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然学术色彩基本没有,但是作为一本通俗读物,也是不错的~

  ●一般般

  ●进入专业领域不行了。

  ●“也许政治就是政治,但文化不仅是文化,也是政治。”

  ●如果仔细看了序,就知道作者并不是要写一本关于故宫历史或者故宫文化的教科书,读者又何必纠结于书中的历史不够深入的问题呢。作为第三方的人看两岸关系,也算是客观了。“政治往往会利用文化,而文化有时也会利用并接近政治。”“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脱离政治、实现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我挺喜欢这种赤裸裸的真实观点的。能给人带来新的思考角度的书就是一本不错的书。

  《故宫物语》读后感(一):粗俗成为浅显 历史

  

纪实系列较弱的一本,由台北故宫37件展品简介、故宫故事人物访谈组成平淡导游词,如若非要说能读的话,仅第一部分值得略看。 文物之于历史是可以窥见端倪线索,比如最近颇有争议的在日展出的颜真卿真迹,无论是安史之还是如今在日展出的不同声音都是时代的剖面。 又如富春山居图的两卷,台北与北京故宫的两部分见证了两党纷争

  《故宫物语》读后感(二):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缩影

  故宫博物院诞生是因为清代的灭亡;故宫文物从北京迁移到上海、南京是因为日军侵略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故官文物开始从南京迁移到四川,这是因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已逼近南京;故官文物跨海到台湾,是因为蒋介石输掉国共内战。北京和台北的两个故官,延续着两岸的分离。 台湾方面,只要有风险,举办海外展览时一定会确认是否已有担保免扣押的法律,以此为是否借展该国的基准。 台湾在意“免扣押”这件事,是因为担北京方面会主张“这是中国的东西,应该还给大陆”所产生的诉讼。即使诉讼没输,系争文物很可能被假处分而禁止移动到台湾,文物就会流落在借展国;如果诉讼输了,很可能北京就会取回,不是没有风险。

  《故宫物语》读后感(三):另眼看故宫

  今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灯光秀,喜欢的人说是创新,批判的人觉得是因为和台北故宫叫板。故宫做网红是不是好事说法不一,但是如果因此有更多人对故宫、故宫里的宝贝、故宫的历史有兴趣,那就是一件好事。

  写故宫的书很多,中国人多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入手,从日本人的视角看是第一次,今天两个故宫的存在,恰恰是中日关系导致的。号称清高的人总愿意将文化艺术和政治分开,可是书中说得不错,文化和政治原本就是相关的。故宫原本就是政治的产物,举个例子,与故宫关系最深的三个皇帝有宋徽宗、乾隆和溥仪。

  台北故宫也是政治的产物:“故宫诞生于一九二五年,六年后的一九三一年,日军侵略东北,北京文物迁移到南京,一九三二年才在南京稳定下来,五年后的一九三七年发生第二次上海事变,文物又向西迁移疏散。中日战争结束时是一九四五年,四年后的一九四九年,部分文物渡海到台湾。”后来的事情大都知道了,就造成了现在两个故宫的存在。

  可是不管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艺术品始终都是中华文化,去台北故宫一定要看看书中的36件文物。

  《故宫物语》读后感(四):日本人果然很了解中国

  这是一篇读后感。

  1、日本学者对故宫的了解,让人诧异。钦佩日本人研究中华文化的毅力和决心,作者也承认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不知道这算不算来源之一。对两岸故宫珍品文物的如数家珍,颇显实力。

  2、毛公鼎、祭侄文稿、寒食帖、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快雪时晴贴、清明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一些承载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珍品文物,才真正称得上是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这样的会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看书之前,我就有点不明白,看完之后,和作者的想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翠玉白菜是珍品,但属于工艺品领域,巧夺天工算,但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任,恐怕难以担当。

  3、台北故宫的院长们,在民进党执政期间的杜正胜、林曼丽期间,开始讲究所谓的多元,尤其是杜正胜,其本质无外乎“去中国化”,可是,故宫本来就是传承自中华文明的相对单一的博物馆,所谓的多元,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和大英博物馆一样建成多元博物馆?台湾可以和英国几百年全球殖民,雄霸全球,搜罗文物相比较吗?所以,虽然不关心所谓的台湾政治,但民进党这种狭隘的格局观,还是难成大气候。

  4、现在知道南京博物院为什么可以成为院了,这在全国也没几个,原来故宫文物南迁时,尚有2千多箱,10万件文件在南京,为了这2千箱文物,甚至造成了两院的对立和口角,南京博物院的层次又上了一个台阶,看来,南京博物院一定要经常去,里面的精品文物确实也很多。

  5、看完本书,才知道,四川乐山还有个战时故宫博物馆,基本由民间人士筹措资金,一个日本人,都知道,都不远万里去采访,可是,在国内,知道的人很少,甚至在四川乐山旅游的纪念册上,也都只有乐山大佛,没有这个战时博物馆,不知道这个原因,有没有当年的战时博物馆,都是国民政府所为这一层面的因素。

  《故宫物语》读后感(五):两岸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逛无印良品时无意中发现这本书,只花了十秒钟匆匆翻看过后就去付款买下了。自己大概从来没有想过,会从一本日本人写的书中认识故宫的历史和文物。

  书由90篇小文章组成,分为话文物、谈故宫和访昔人三部分,体例上比较简单,总体内容是根据作者野岛刚多年的采访稿整理而得。

  “话文物”部分列举了许多两岸故宫知名的文物,台北故宫文物稍多于北京故宫,对文物的解释并不详细,很多只是常识性地诉说,并未花大篇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对于喜爱文物的人而言,有些隔靴搔痒,意犹未尽。

  “谈故宫”主要是故宫的变迁史。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之由来,近年来的一些交流。也是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两岸故宫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1925年,故宫成立,因遭受日军侵略,未保护文物,故宫的文物南迁至南京,后又迁至贵州避难,最后因国共内战,2000多箱文物被带到台湾,成立了中山博物院,大家习惯地成为台北故宫。故宫的命运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近些年,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两岸故宫的交往也逐渐展开,但是文化的交流归根结底还是受政治形势的束缚,缺乏真正的自由。故宫也一样。我们可以去台湾欣赏两岸故宫的联展,但因“免扣押条款”,我们无法在家门口看到台湾故宫文物的展览,不得不说是遗憾。想起2015年,去台湾旅行,去到台北故宫参观,跟随大部队看到了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但受限于当时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观赏中国宋元古文物的大好时机,而是匆匆一瞥就离开了,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下懊悔。

  “访昔人”采访了两岸故宫的离任馆长及两岸文化学者和日本收藏家等。台北故宫因受台湾地区政局的影响,上任的院长有党派之分,对故宫的运营也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导致了台北故宫发展目标的不明确和近年来发展裹足不前。

  不赞同台北故宫杜正胜的“故宫应该多元化”的观点。故宫是博物馆,但也不该真的“博”,古代皇宫的收藏是故宫最大的特色,多元化将会使这样的特色被冲淡和稀释,最终流于平庸。毕竟,如今故宫里收藏的是真正顶级的文物,要寻找到能与之相媲美、与之平起平坐公开展览的“元”,是极为困难的。若是以一些不够格的东西来充数,那台北故宫的存在就很尴尬了。

  整本书对北京故宫的内容提及颇少,也不够深入,想要更多了解北京故宫的朋友,还是看大陆出版的相关书籍,相信会更好。

  坊间一直流传着“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宝贝”的话,事实上并不正确。台北故宫的确是宝贝众多,当年蒋介石可是挑了价值最高、最易携带的宝贝去的台湾;但是北京故宫现在的宝贝也不少了。从前或许是以明清文物为主,稍显单一,如今经过捐赠、考古发掘等多种形式,北京故宫的藏品可谓叹为观止了。

  至于蒋介石当年为何去台湾还要带着故宫的文物,一方面是处于文物保护的思想(当然或许不是蒋的想法),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拥有故宫文物的人,才是“正统”)。在武力上失败了,但是文化上拥有权力,也是极好的。

  最后说一说,为什么故宫在中国的地位超然,两岸的故宫对民族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可以说一句:故宫=文化。故宫代表的是中国千年来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工艺凝结于故宫中每一件书画、陶瓷、工艺品之中,通过故宫我们感受到的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即使是台湾,也是不能否认的一点,就是通过故宫看到的是中国文化。只是时过境迁,台湾人在看故宫的时候在想什么,故宫在台湾人的眼中代表着什么?若有机会接触到台湾人,我倒很想问问他们的想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