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为杰作》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何为杰作》的读后感大全

2021-10-26 00:4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何为杰作》的读后感大全

  《何为杰作》是一本由[英]肯尼斯·克拉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为杰作》读后感(一):艺术入门,《何为杰作》的细节剖析

  《何为杰作》收录了两篇英国艺术史家克拉克的两篇演讲稿《何为杰作》《当艺术家老去》。

  先说《何为杰作》一讲,其主旨讨论着杰作的母体:艺术创作与人性的洞悉。正如书中所说,“它既是一幅超凡的设计,又是对人性价值深邃的肯定”。克拉克引述的杰作,除了我们熟悉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伦勃朗,还有乔托、委拉斯开兹、鲁本斯等作品。这本书最棒的是,将提及的作品都做了全图加细节放大的处理。能够更好的把握和体会克拉克所说,尤其是情感的拿捏在细节上的呈现。比如:《死去的基督》中,老妇人的眼泪,耶稣脚底板和手上的伤痕……何为杰作,除了呈现杰作的定义与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欣赏与感受杰作。

  比起《何为杰作》,更喜欢《当艺术家老去》,这也许才是时光论证之下的礼物。看得出,克拉克除了对艺术史十分了解,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十分喜爱,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的诗歌与故事,引用恰如其分。没想到他会将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也请来加持。是呀,岁月与年纪,虽让人少了激情,可经验、审美、思想沉淀,总会有稳定的创作。年老的深思熟虑并非不好,相反更能展现对人性的洞察。

  《何为杰作》读后感(二):当谈论杰作时我们在谈什么?

  BBC彩色纪录片《文明》堪称纪录片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作者肯尼斯·克拉克作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致力于多种形式的艺术普及。《何为杰作》收录了作者的两篇演讲稿,《何为杰作》及《当艺术家老去》。两篇文章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两个艺术主题的思辨,进而为大众对艺术的认知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何为杰作》事实上一篇命题作文,但作者认可“杰作”对于整个人类之伟大架构的重要意义,尽管是主观的,但涉及到“我们的信心”乃至“人性的骄傲”。作者通过实例的方式尝试给出“何为杰作”的答案,并逐步如何引出评判杰作的观点。

  首先,人性的因素是杰作不可或缺的。成为杰作的作品内涵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一个场景,更蕴含了对人性的洞察和时代的反馈,杰作所展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人,它所承载的“不是一个人那么厚重,而应该是很多人那么厚重”。文中对伦勃朗、提箱肖像画的评价格外精彩,“他展示那个人,却没有变成那个人”。

  其次,杰作的主题也并不唯一。不可否认,基督教主题催生了众多伟大的作品,诞生、背叛、死亡,命运,无论佛罗伦萨、威尼斯抑或罗马。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最简单直接的诱发感官欢愉的主题同样也具有成为杰作的资质,“经过想象的升华也可以达到是的境界”,而这也是从古至今艺术最持久的造型及最亘古不变的源泉。

  此外,画幅巨大、技艺繁复、精益求精的作品虽然令我们力不从心,但也不失成为杰作的另一层含义。杰作的诞生必然蕴含智识和技巧的结合,因此技术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构成。基于此,艺术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流派,但只有洗脱了风格主义的套路,用超凡的艺术技巧去辅助需要展现的艺术情感时,一件作品才具备成为杰作的资质。

  从作者的结论来看,杰作必须使用所处时代的语言,无论那个时代多么低俗。“艺术家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普遍的体验”,顺应时代的潮流又经历时间的考验,那他的作品成为杰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何为杰作》的叙述中,作者如同一个向导,在艺术长廊的游览中指出那些熠熠生辉的景色。近年来对于艺术的讨论中,也很喜欢陈丹青的《局部》,尽管似懂非懂,鉴赏能力还远不能企及,但为非专业人士抛出无穷趣味。

  《何为杰作》整本书设计典雅,纸质、排版及色彩均给人愉悦的阅读体验。但是非常可惜的,作为一本艺术鉴赏占大量篇幅的书籍,装订问题导致所有跨页图片无法完整展开,而这往往是一副作品最核心的视角,因此大大减弱了作者以实例讨论的基础,希望在未来尽量改进。

  《何为杰作》读后感(三):由华托《舟发西苔岛》说起——读《何为杰作》

  作为一篇演讲稿,克拉克没有急于给“杰作”下定义,而是通过美术史上的经典画作,梳理出杰作的部分特征,比如:“人性因素是杰作所不可或缺的。”“最高层次的杰作都是伟大主题的图释。”“虽然杰作有众多词义围绕,但最主要的是指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天才艺术家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普遍接受的体验。”“杰作源于个人天赋。”等等。不简单下定义说出“杰作”是什么,而是总结出几条共性特征,这是克拉克讨巧的一种作法,也是试图对艺术进行分析时不得不采取的明智之举。

  书中提到的画作,大多创作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前后,以宗教、肖像画为主,克拉克讲得并不深入,大多点到即止,起到一些引导作用,属于一次普及型的美术讲座。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历史,处于元明及清初,元代的水墨画、明中叶的版画、青绿山水、清初的花鸟画等风格多样的创作,把中国画推向新的境界。而中西绘画技法的交融,亦在一些西方名作中有所体现,书中提到的法国画家华托的《舟发西苔岛》即为一例。

  舟发西苔岛

  37岁早逝的华托,以“快乐的轻浮”,成为洛可可风格的大师。这幅画约创作于1712—1717年,现存法国卢浮宫。克拉克认为,幸福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我希望没有人会否认华托的《舟发西苔岛》是一幅杰作。尽管有评论家在其中发现些许微妙的忧郁,但他无疑是一首赞美幸福的诗篇。”(P66)对于华托作品传达的“忧郁”,英国的E.H.贡布里希亦有同感,他在《艺术的故事》中选取了华托的《游园图》,指出:“它呈现的是一种美妙而近乎忧郁的平静景象。”“华托用优美风流的景象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宝库。”(广西美术出版社《艺术的故事》P454)

  华托曾研究过中国的《百戏图》,画过一些中国景物和人物画,反映了他想象中的东方。武斌在《文明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广东人民出版社,P208):“在技术上,华托在许多方面借鉴了中国画法,给风景画注入了一种独立的生气。”并引用德国的利奇温在《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书中的论述:“华托喜欢用单色山水作为画的背景,这正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由一幅画,勾连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迹,这是读《何为杰作》的意外收获,也印证了克拉克杰作“闪耀着超越时空的人文之光”的论断。

  《何为杰作》读后感(四):《何为杰作》:让大师的艺术品把我们领进艺术欣赏的殿堂

  对于绘画艺术的欣赏,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特别是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多数是宗教写实类作品,让我们的欣赏更是毫无头绪。难道仅仅是哪副画画的像、画的漂亮就是好的作品吗?怎样把艺术精品和普通的绘画作品区分出来,怎样了解艺术大师和普通的绘画工匠的区别,这是摆在我们欣赏艺术品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艺术素养,把曾经的那些经典、那些杰作牢牢的铭记于心,并了解他们为什么杰作,什么样子的才能成为杰作,当我们再看到其他的艺术作品时,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肯尼迪•克拉克是著名的艺术史家、策展人、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相信从他眼前经过的艺术品一定是数不胜数的,他对于艺术品的鉴赏力也是毋庸置疑的,由他来解答《何为杰作》,也一定是最合适的。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何为杰作》由克拉克的两篇演讲搞组成。演讲是面向于大众的,一定要大众乐于接受,并听得懂、听得进去。因此,这本书、这两篇演讲稿的阅读没有任何难度,语言浅显易懂,再配上大量的世界名画作为辅助,名画配上讲解,在增长我们关于艺术欣赏的知识方面,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说一下我们怎样欣赏一幅艺术作品。相信很多人都有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历。一个场馆,我们参观下来需要多长时间呢?看一幅画需要多久呢?一两分钟或者仅仅匆匆的一瞥,如果可以拍照的艺术品,拍张照片以示留念。好像我们已经完成了艺术的欣赏,已经增加了我们的艺术素养。但这是真的吗?也有的朋友可以更进一步,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欣赏一幅名画时,提前做好非常多的准备工作,可以背诵很多艺术鉴赏家的相关鉴赏结果,也可以把艺术品说的头头是道,但这是欣赏艺术品吗?好像也不是。

  最好的艺术品欣赏方式是让自己沉浸下去,让自己融合于艺术品的氛围之中。用自己的感官去注视、用自己的身体去体会、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合。而一幅艺术作品沉浸下去,可能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所以在艺术馆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站在一幅画之前静静的看着,一看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千万不要有什么误解,旁边的人是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的,但这才真正的是欣赏艺术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在我们阅读这本《何为杰作》时,也并不是匆匆的把内容看过一遍就结束了,我们可以仔细的欣赏每一幅画,虽然这是印刷品,无法达到真品的欣赏效果,但却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美的感悟。而这些画的局部特征还被专门的放大给我们看。仔细欣赏他们,整体、局部、细节,这才是增加我们艺术素养的最佳方式。

  首先是欣赏艺术作品,然后我们再需要细致的阅读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这才能得出结论,什么样的是杰作。人们倾向于说杰作不是职业画家能够创作出来的,需要画家于生活有更加广泛的接触。首先产生杰作的艺术家们,必定是有着天才的气质,可以有着更加敏锐的观察、更加激情的情感,然后在各种的生活感悟中,升华这种品种,才能把作品提升到杰作的地步。

  《何为杰作》就是那些可以给我们内心带来震撼的艺术作品。当我们驻足在她面前,沉浸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会有着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官体验。他能让我们短暂的忘记现实世界的、远离世俗的烦恼,完全沉浸在美好的艺术世界之中,这才是杰作。

  《何为杰作》读后感(五):解读杰作

  何为杰作? 这大致跟问“何为永恒”一样难以简单字句概括。曾经有个传播很广的广告语,向人们传达钻石和永恒一样永流传。那么,杰作也该是如此。 许多人一想到“杰作”一词,脑海中冒出来的印象就是那些博物馆/美术馆里面尺寸巨大、设计繁复、精益求精的作品,其中投入了画家的全部身心,以展示自己艺术生涯的全部功力和巅峰状态。 我也曾这样想过。之前在某个展馆看到巨型挂毯的作品,我首先感受到的感觉是视觉上的震撼,然后才是慢慢靠近去细细观赏画作的每个局部细节。那时的我认为,杰作是经过岁月洗礼后仍然能在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不褪色的存在的意义。这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还是画作背后关于创作背景和画家真实自我的呈现。 本书《何为杰作》分享了《何为杰作》和《当艺术家老去》两篇艺术演讲稿。读者们可以从作者的娓娓道来中,重新认识和定义杰作到底是什么。 ⭐何为杰作 ○杰作的两个特征:记忆和情感汇合形成某种理念,以及传统形式再创造的能力——既要表现艺术家的所处的时代,又要与过去息息相关。 譬如同样表现基督教故事,每位画家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极其不同:提香选择保留传统结构,借用基督下葬的这个艺术主题,创造戏剧化的场面,把主题的悲剧性和冲击感充分表现;而多纳泰罗的《天使报喜》作品中,人物姿势和动作栩栩如生,能使不了解故事背景的观者也可以大致猜测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虽然看似浅显,他足够给人理解的空间。 ○人性因素在定义杰作中也必不可少。当我们说有些肖像画是杰作,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画作还原了真人的精神样貌。画家就是看画作的观者的眼睛。人们透过肖像画,就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受画中人。我们虽然未能贴近接触画中人,但画家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通感的机会。 诚然,前面说到的人们的关于杰作的相对刻板印象(指“尺寸巨大、设计繁复、精益求精的作品”)也未尝不可能是对的。但我们或许得认识到,我们处在和画家不同的时代。单纯就尺寸和设计这些来考量作品是杰作,可能会存在些许偏颇。(19世纪后期,欧洲绘画的造型大小发生了改变。它改变了之前追求造型大于真人尺寸的巨制的趋势。) 那么,何为杰作?沃尔特·诺伊拉特在这次演讲的最后给出了他的答案。虽然杰作有很多种定义,但最主要的是指一个天赋异禀艺术家的作品。这位艺术家沉浸在所处时代的精神和氛围当中,将自己毕生才学转化成普罗大众能接受的体验,传达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故事。(并不因为造型尺寸的转移意志。)关键是作品被观者所看所感知。表达已经完满呈现,只等观者的心弦被触动。综上所述,杰作源于个人天赋。 ⭐当艺术家老去 “我们欢乐,发自内心” 这篇是本书作者肯尼斯·克拉克的演讲稿。我单单就读完来表达一下感受。 当艺术家老去,他们除了感叹时间飞逝,自己无力再创作更多自己满意的作品,还会叹息悲观情绪渐渐涌上来。他们会叹息自己已经缺少了年轻时候的激情和创造力。 但其中还会有把悲观情绪转变成另外的动力和创造力,比如塞尚和葛饰北斋。塞尚早年时候会小心翼翼,而晚年的他,他的笔触变得凝重而充满激情。葛饰北斋亦是如此,在画作中释放触觉和能量。他们并没有受到自然规则的束缚,反倒是更解开了本身没触发的创作灵感。 这让我想到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爬上山的顶峰时,看到对面的山峦,是该下山重新爬上另一个高峰,还是停留在原地。艺术家们的创作生涯也是如此吧。他们在早期就为了眼前的山顶而不断跋涉。他们各凭本事上山。真正的天赋艺术家和杰作都历经沧桑和考验。他们若是停下来,就只是怀抱过去的辉煌。若是走下山再往另一座高山进发,那是突破。 借用埃德蒙·沃勒的诗句结束: “我们年轻时眼中的感情云雾 将空虚掩盖,我们的年岁将其暴露 灵魂的黑暗小屋,备受摧残,趋向腐朽, 透过时间造成的裂痕让新的光亮照射进来。”

  —— 有句话我记住很久了,高中时候听语文老师提到的冰心的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但求夕阳无限好,哪怕只是近黄昏。

  当艺术家老去,光亮会从时间的缝隙里透射进来。他们体内巨大的能量,会透过作品传达给我们,无论何时。

  《何为杰作》读后感(六):从《最后一片叶子》谈起《何为杰作》

  在高中,欧·亨利在《最后一片叶子》中就给我们了一个对杰作较为清晰的认识,尽管并不是学术性的,甚至带有感情的欺骗性质——因为他被一个颇为感人的故事所包装。小说的结尾,琼姗说:“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哪怕这杰作只是他墙上的一片叶子。我相信,很多感动于这篇小说所写的故事的人,也自然赞同贝尔曼所画的叶子是一副杰作的。毋庸置疑,我们更多是感动于贝尔曼的付出与牺牲才认为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但更毋庸置疑的且被忽略的是,贝尔曼所画的叶子是逼真的,是技法高超的,是骗过了琼姗的。这一种逼真骗过了眼睛,这种画称为“错视画”,在书本的第20页也有提到。第二,感情对于一幅画的价值。抛开我们所知道的故事,孤零零的一片叶子我们会认为是杰作吗?绝对不会。因为我们还要在意的是艺术家的心灵,在意人性。

  “杰作是存在的,杰作是伟大艺术家在心灵开启的特殊时刻所创造的作品。”(8)贝尔曼开启的是救助琼姗的心灵。救一个人的心灵是伟大的,没有顾惜自己的身体去救人,更是伟大的。贝尔曼可能不是当时所公认的艺术家,但在决定去画墙上的叶子时,他就变成了伟大的艺术家。是人性的因素使得贝尔曼的一片叶子散发光彩,自然也是人性的因素,使得欧·亨利这篇短篇小说历久弥新,同样成为了杰作。“人性因素是杰作所不可或缺的。”(14)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谈谈《何为杰作》这本小书,它由两篇文章组成,一篇为《何为杰作》,一篇为《当艺术家老去》,皆是作者的两次讲稿。在《何为杰作》这篇中,他首先否定杰作这个词是出于心血来潮和社会跟风的个人观点的表现,他认为,杰作一词与美一样,是抽象的,是难以定义,但依旧有些的共识,因为杰作与杰作之间,必然有不同于非杰作的共同点。

  《何为杰作》提到了很多作家的很多作品。这些作品在书中都有插图以助于读者理解,可以说是图文互释。在第11页,作者说“杰作不应该只是‘一个人那么厚重,而是应该有很多人那么厚重’”,即杰作“既要表现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又要与过去息息相关”,同时,我认为,这也意味着,艺术家即表现自己的心灵,表现自我,同时,又要展现人类共同、共通的心灵。这必然考虑到人性因素。

  接着,作者看到杰作往往是对某些主题的图释,尤其是关于基督教的主题。但作者也看到了艺术技巧,或说形式,或风格的一面。因此,他说:“如果形式占主导,……活力和人性就会受到损害……如果主题占主导……则会导致心灵失控”。(54)杰作一定是主题和形式的平衡。

  最后,作者总结道:虽然杰作有众多词义围绕,但是最主要的是指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天才艺术家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普遍接受的体验。……但归根结底,杰作源于个人天赋。(99)

  第二篇《当艺术家老去》,作者看到老年作家与老年画家、雕刻家的不同,似乎后者要比前者保有创造力得多。他认为,老年画家有一种“老年风格”的东西,其特点为悲观主义、强烈的愤怒、与世隔绝、反现实主义、充满象征。(123)我认为,抓住“老年风格”去理解这篇讲稿就能理解大半了。

  最后,我说说此书上的一点不方便读者的地方,最大的困难在于当横跨两页的图片出现时,在两页之间的沟壑,图片是连接不起来的,我想拿到书的读者会拼了命的撑开书,发现依旧有碍杰作的观赏,于是放弃。第二,在《何为杰作》中,有关地点、建筑、艺术家的注释略少,我自己看的时候要查找,虽然可能这些注释对理解文意不太有帮助,但也算是小知识,或是知道某某是某某的高徒,也是颇为有趣的。第三,还有些句子不太理解,不知是因为演讲稿,演讲者和听众有种心有灵犀之感,所以某些东西一点即通,但在文字上则表现为一笔带过,让我大为不解。比如第42页,“这看似宽容,但或许与我们现在的感受类似,也是在承认某种失败。”还有些句子可能翻译不通,比如142页,“叶芝和里尔克使用自由体诗和老年画家所表达的几乎不能理解的象征意义”。

  总之,这本书纸质柔滑,插画精美,需要一定的艺术史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行文,但在把我篇章的中心思想则没有太大的困难。同时,文章中有很多金句值得圈画和琢磨,这是对艺术有极高鉴赏力和体悟才能做到的。另外,有些插画分辨率高,有些插画分辨率低,不知原画如此,还是能有版权的图片是如此。

  《何为杰作》读后感(七):什么是经典的艺术画作

  简单来说,这本书想告诉读者的就是,什么才称得上是经典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等。因此这本书是一本艺术鉴赏类的图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一方面不知道欧洲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更不了解文艺复兴和艺术发展,在作品认知上不太清楚,所以在艺术层面上的鉴别力就更没有了,但如果是给艺术生去读,去看就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了。总的来说,专业性很强。

  第二方面,因为豆瓣之前出过一次批评译文被曝光的事件。我也不是专业人士,译文应该是尊重原文的,但我觉得如果这本书像傅雷老师翻译作品的时候那样加上一些注解或者注释的东西可能收获更多。可能也是因为这本书的专业性太强了。想要读懂读通,确实需要做点功课。

  装帧和插画:

  我真的是奔着封面来的,真的是太好看了。图书中的插图,也完完全全的配合着作者的讲解做了细节放大。非常到位,这一点在阅读体验上真的太棒了。人们热爱艺术大概也是因为美。

  关于博物馆

  肯尼斯·克拉克

  一定要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属于业界泰斗和大牛级的人物,他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纪录片主持人。27岁就开始任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30岁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持了战时艺术家计划,保障了艺术收藏品的安全。战争结束后,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教授。进入20世纪50年代,创作了多部艺术类电视纪录片并担当主持人。

  也正是因为作者这一生都在跟这些艺术品打交道,所以这本书的含金量真的可想而知,所以只要你是爱好艺术,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或者之前的作品,那么这本书你真的绕不过去。或者,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欧洲历史,研究欧洲宗教文化的人这本书你都绕不过去。

  我早期的旅游真的都是奔着著名景点去的,然后吃吃喝喝,走走停停,直到后来被一个博物馆迷的同学拉去参观博物馆(还免费)之后,就从此爱上了博物馆,以后但凡出去旅游,当地的博物馆就一定会去,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这个古迹的古,一大部分都在地下,剩下的就在博物馆里。

  这本书之所以写的如此详实、专业就是因为作者一生都在和这些艺术品打交道,他知道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我们也因此知道了作品的前世今生。当然这本书主要探讨的还是艺术创作层面上的专业鉴赏。

  《何为杰作》读后感(八):杰作的前世今生

  “何为杰作”,不同时代,不同美学家、艺术评论家,观点不同,一直争论不休。

  杰作的概念,不好定义,一方面,它总是同完美等概念相关,但每个时代对完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完美的判断标准也没有定式;另一方面,最早在浪漫主义时期,当时杰作被定义为是真实存在的作品所无法触及的。

  “何为杰作”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了一场持久的辩论。一件作品,它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它们自身的价值,还往往受制于历史、社会等因素。面对艺术作品,我们的感受是自然呈现。而杰作,是那些自发地开启我们与美学间关系的作品,它引发多样的阐释,却又挑衅一切描述。

  《何为杰作》一书,开启了我们对于杰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的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对于普通读者和艺术爱好者来讲,都将受益匪浅。

  作者肯尼斯·克拉克,(1903年7月13日-1983年5月21日),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纪录片主持人,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大家之一”。正因为作者一直在与伟大的艺术品接触,才对于这些杰作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

  基督受难(Christ's Sentence),1565年,518×1224公分,壁画,威尼斯圣洛克大教堂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篇演讲稿,一是“何为杰作”,另一篇“当艺术家老去”。

  作者没有对于杰作的概念,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精美的作品举例。过去有些人,现在也仍然有,认为杰作,或者大师之作,不过是出于心血来潮和社会跟风的个人观点的表现。

  按照作者的观点,杰作最主要指的是这样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天才艺术家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普遍接受的体验。如果他有幸生于一个许多令人感动的画意正在流行的时代,那么他创作杰作的机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所能接受的绘画题材都是严肃的主题,而且在许多层面触动我们的心弦,他将一路顺遂。

  雨果·凡·德·古斯于1475年完成《波提纳里祭坛画》木板油画(打开后高253cm阔586cm),现藏于意大利翡冷翠乌菲兹美术馆

  归根结底,杰作源于个人天赋。这个观点也说明了杰作的遇而不可求。

  另外一篇“当艺术家老去”,体现了艺术家的悲观情绪,“老去是度过漫长的天日,却没有一点我们也曾经年轻的感觉,老是在隐秘的内心深处,郁积着对变化的乏味回忆,却没有激情——丝毫没有!”

  本书十分精美,印刷质量极高,看着都是一种享受。如果骑页的图片制作成折页,就会更好。

  《何为杰作》读后感(九):无真实与自由不为“杰作”

  在说这本书前,想先分享一个有趣的玩笑。众所周知,梵高的画作不被当时的批评家们欣赏和接受,野兽派也是,印象派也是。有意思的是,每次有新的风格画作出现,都会遭到当时的批评家们嫌弃,谈不上批评(这是个赞美词),就是认为这些作品不入流,简直一塌糊涂。但这些作品,我们所知的都成为了“经典”,也是后来人称之为“杰作”的部分。反正,批评家们很快被打脸,久而久之,他们也不敢再评论新出现的画派或者画作如何了。当然,他们还是有一如既往进行自己的批评工作。所以,到底“何为经典”或者“何为杰作”?前者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它是后人给出的评价,暂且不是当时批评家们的工作,后者需要批评家们的意见和评定。正如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其《何为杰作》(What is a Masterpiece)一书中指出,“杰作”是个抽象词汇,正如“美”一样。如何告诉他人,何为杰作,何为美,需要具象的例子。

  由于审美是一个主观行为,或者说涉及人类思想与鉴赏的,这其中必然有对比,有选择,有争议,必然最后也会定下某个标准,或者共识。不过,“杰作”的标准,人类的态度是一致的(认可),至少大部分是。问题在于,如何产生了“杰作”?艺术家们做了什么?克拉克首先强调了“情感”。他认为“杰作”凝结了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记忆与理解,也投注了自己身处那一时代的特殊感情。这一观点十分重要,因为“情感”是文艺复兴到来的信号。文艺复兴以前,画家只是工匠,他们接单为宗教及供养人绘制各种《圣经》中教化人的解说图,这些解说图只是对《圣经》文本进行简单的复制,画中人物造型与表情呆滞、冷漠,平面化且毫无生气。但有一人改变了这样的风格。乔托及其在阿雷纳礼拜堂绘制的《哀悼基督》。这幅被克拉克称之为“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在当时进行了几个创新(克拉克没在书中提及),一是圣母的脸侧向了观众(过去人物大多如画中最前面两位,背向观众,面向观众一般是神),观众看到了众人物的表情;一是每个人物姿态细节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的焦点是一致——在基督和圣母身上。还有一点,乔托用人物和背景表现出了透视和空间感。而乔托所用的这些手法,在当时都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克拉克称之为“让画面人物相互关联以形成一个整体的一切尝试的起源”。达·芬奇在绘制这类湿壁画时,很受乔托的影响。现在再看,这幅《哀悼基督》人物比例和透视确实并没完全发挥好,某些细节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生硬,但画中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所渲染的悲伤情感,依然能打动我们。另一张突破传统的大胆发挥作品是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死去的基督》,一种直逼观众的死亡气息。他使用了前缩透视法,这种表现手法在当时并不被认同,一般所画的基督,都是在圣母怀里死去的状态,但《死去的基督》却把基督表现成普通的死人,躺在床上,手脚的伤痕被放大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震撼没有让观众们满意,他们认为他们崇敬的基督被曼特尼亚推下了神台。当然,现在再看,我们更多的,感受到曼特尼亚试图表现一种真实的人性而非模板化的神性。

  《哀悼基督》

  《死去的基督》

  不难发现,文艺复兴之前(其实文艺复兴时期也是),“杰作”都是艺术家们以基督教的故事为基础,进一步发挥想象力而创作的。将“人性”注入宗教故事中,凸显“人性”还是要看文艺复兴时期,一种被克拉克称之为“肉体的欢愉”的人体美的呈现。不过在书中,克拉克列举的艺术家不是文艺复兴三杰,而是那个暴躁又爱惹是生非的卡拉瓦乔。他是个天才。为红衣主教绘制宗教画,刚好遇上好的时期,教会资金充足,意大利正在建造教堂,需要绘制大量宗教画。他的作品充满戏剧性,暴力,现实,他对画中光线的运用……卡拉瓦乔被后来者借鉴,鲁本斯的杰作,出了名的光亮人体绘画风格,近景细节与远景宽广视野处理,都彰显他绘画能力。另一种在“杰作”中发现的趣味,是艺术家们留在画中的小心思。我曾提过委拉斯开兹的《宫娥》,他把自己现于画中,又以镜子将画外视角补全。实际上,这幅画,克拉克认为其“杰作”之处在于,把一堆人放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不仅不局促闷热,反而每个绘画对象都有不同的情感展现。这十分考验艺术家智力与创作技术水平,但他做到了,并且,还能“忠于真实”。

  《圣马太蒙召》

  《圣马太的殉难》

  《宫娥》

  何为“杰作”?总的概括是真实与自由。“杰作”能展现出艺术家在传统与突破中自在遨游的状态,展现他/她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她本人的记忆与情感结合的创造力,基于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共情,赋予画布与图像生命力,同时又不囿于每一代艺术画派或者风格的规范,不屑于公认的技术,坚持自己的创作自由。即便如此,他们笔下或刀下的作品,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放飞自我而被我们无视,恰恰,我们深受感动,深受影响,即使过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我们依然向他人孜孜不倦宣传他们的作品:

  《何为杰作》并没有如专业艺术史著作一样精细分析作品为何称之为“杰作”,但如何理解那些留在艺术史上或者没有的艺术家们,流传于人世的作品是“杰作”,克拉克给出了标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