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艺术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31 00:4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起源》是一本由[日] 杉本博司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起源》精选点评:

  ●意识的原点 让人思考

  ●杉本博司本身的想法太宏大了涉及时间历史和生命,但把这么宏大的内心思虑编成一本书本身就太草率了!!!美其名是对时间展览的解释,最后一部分直接放上跟中泽先生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好作者遇到烂编辑就毁了一个大家。

  ●最后几篇对话录有点看不下去了。。。

  ●好冷静,书中写道,艺术就是技术.不妨想想各种艺术的演变都与科学息息相关,不太能站在作者思想的那一边,但他装置的想法真的是给了我另一种观念.

  ●老爷爷写东西就是能让人看的心平气和

  ●很不爽的一天,跑国博门口才发现忘带了身份证,于是一天的计划完全打乱。在咖啡店刷完了杉本博司……可恶!

  ●落石那节很卡。

  ●不管是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如何继承先辈留下来的伟业,并能够将其引向一个新的水平,这也可以称得上是最先进的科学与艺术吧。作为讲述技术史的书,护封掉色,扣一星。

  ●10月在惠比寿看了杉本的综合展《lost human》,展出他数十年间收集的大量奇珍异物(化石、军装、模型)。当时只觉得是私货集合,今天重看本书对谈《历史的历史》,对展览和书都有了更多理解。杉本想重写艺术史,艺术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化石就是写真。

  ●杂文。随笔。属于大师的随意独白。于我用处不大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一):艺术的起源

  杉本博司的《放电场》既有闪电雷霆之势,又具植物根茎蔓延之态。《海景》:人类的自我意识来源于海洋,可以随着无限的海平面来延展自己的想象力与幻想。数字“十”就源于人的十根手指。“记忆总是随着时间懵懂前行,甚至我都怀疑记忆不过是我的大脑捏造出来的一种幻觉。”“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人的一生都必须不断地扮演自己这个角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二):读《艺术的起源》有感

  第一次把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时候,感觉这本书的装桢很讲究,纸张也很好。随手翻开两页,发现文字之外,时不时地穿插了各种风格的摄影作品,有的风格怪诞,但无一例外地都很吸引人。

  从文体上讲,就像作者自己在序文中所说的,这本书“既像是图录也像是评论集,既不是诗集也不是独白”,而是作者在讲述自己的作品或者议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写下的随笔。

  作者杉本博司在谈到何为艺术的时候,明确地给了艺术以这样的定义:“所谓艺术,其实就是技术。是为了将肉眼所不可见的精神物质化的技术。”这个说法指出了艺术的实质是表达(肉眼不可见的)精神的技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书中在谈到作者本人的艺术创作的同时,还随性地谈起了历史、科学、文学甚至经济学等等的话题。字里行间时不时流露出一个日本艺术家对于日本的历史,日本的民族精神的自豪。

  整本书行文风格随意,读起来让人舒服,自在。考虑到全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可以想到翻译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整体来讲,翻译的很好,但是极个别的中文句子能感觉到是受了原文的影响而显得不够通顺。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错字。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三):自由来去的艺术

  (刊载于2014年11月22日的《新京报·书评周刊》)

  杉本博司日本的家里,挂着自己拍摄的《海景》系列的一幅作品。波澜不惊的海面,水色与天光以一条干净利落的线条交融和分割。这幅照片悬挂在他书桌的正上方,每日伏案工作都能看到。他想看看自己什么时候会感到厌倦,但这个预想的时刻一直没有来临。

  只有近距离看过杉本博司的作品,才能体会黑白、灰度和光线里,让时间凝固的美。然而,他的作品在中国露面的次数并不多。2010年,杉本博司个展首次在佩斯北京亮相。展览以50英尺、震撼性的《放电场》双连画开场,以十九世纪石膏模型作为拍摄对象的《概念形式》收尾。而杉本最著名的《海景》系列,则位居三个空间的正中位置。

  2008年,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杉本博司《海景》系列中的单幅拍出了128万美元的高价,至今仍是亚洲摄影作品的历史最高价。2013年,大都会博物馆将馆藏珍品带到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道法自然”大展上,也有杉本博司《海景》中的一幅。

  杉本博司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拍摄世界各地的美丽海景。从1976年到1996年,他一路拍遍了大西洋、加勒比海,从意大利的村落一直走到中国台湾的苏花公路。二十年后,杉本博司将拍摄的终点定在日本的小田原。

  在今天的小田原,杉本博司建立了一座能剧剧场。在2011年出版的《直到长出青苔》一书里,他曾说:“时间是单向地从过去到未来,但是‘能’的时间却是自由来去。”他在艺术创作中,也期望制造如“能”一样的自由来去。为此,他搭乘的是诸如自然历史博物馆、蜡像馆、剧场和海洋这样的庞大时间机。

  与人们熟悉的东松照明、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日本摄影家相比,杉本博司的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偶发的戏剧性和张力,取而代之的是克制和精确。这种差异或许可以从杉本的成长环境中得到解释。他出身于东京一个富足的商人之家,年轻时在美国学习现代艺术——这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京先锋思潮中走出的上一代日本摄影大师未曾拥有的经历。

  然而即便放在西方观念摄影界,杉本博司的创作也显得另类。他在处女作《透视画馆》中拍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品,让本没有生命的标本在镜头前展现出勃勃的生机。

  摄影术的出发点在于捕捉某一瞬间的影像。然而杉本博司却一直在探索时间、物质、存在、记忆和永恒。换言之,都是与摄影术的初衷相悖的事物。《海景》系列源自探寻人类对于海洋的共同记忆,之后的《肖像》、《剧场》系列,无一不是围绕这些近似哲学命题的主题。在《剧场》系列中,他拍摄电影院,以整部电影的时长作为曝光时间。他自己用文字描述道:“随着时光推移,屏幕上的影像持续闪耀动作,在电影结束时,终究回归到一片银白。”有人曾问他,如果对拍摄的成品不满意怎么办,他的回答简单直接,“回去再看一遍电影,再拍一张。”

  从某种意义上,杉本博司近乎偏执的创作过程已经接近行为艺术。因而他每次举办展览,都会刊行一本展览图录,以将创作背后的故事告诉观众。在《直到长出青苔》里,杉本博司将自己数个摄影系列背后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即便是被诉说无数次的故事,到了杉本的笔下,也和他镜头里的标本一样,重新拥有了生机。他在《无情国王的一生》一段中,讲述亨利八世的爱情故事,笔下的爱恨纠葛,不比同题材美剧《都铎王朝》逊色。在杉本的文字中,除了故事,更透露出一种同情——不是基于特定的人或事,而是面对林林总总的痴缠怨念。

  这种同情近似于佛教中的“慈悲”,起源则是杉本对万事万物穷追猛打的思索和追问。他曾多次在文字中发问——到底是作品通过语言得到解释说明,还是语言引发触动、让作品在语言中呈现出形式?这种思考接近语言哲学中意义与形式的思辨,也直接促使杉本博司对空间、宗教、艺术的本质进行讨论。新作《艺术的起源》,就是围绕着这些看上去庞大而深奥的问题打转。

  《艺术的起源》与《直到长出青苔》诞生的背景大致相当。2011年,杉本在日本丸龟市的一家现代美术馆举办“艺术的起源”展。在将图像做成作品样本的同时,他也想将解释这些意象的文字和触发意象的语言记录下来。《直到长出青苔》中,他紧紧扣住自己的摄影作品。到了《艺术的起源》中,杉本的思绪显得发散得多。这多半与他近年来的艺术创作有脱不开的干系。

  《艺术的起源》以他2010年的创作《放电场》中的一幅作为封面。在书中,他详细讲解了这一让他自豪的“无相机摄影”的创作过程。杉本博司运用静电灼烧底片,产生如同闪电一般的效果。这是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手段,但杉本从未以摄影家限制自己。他曾在巴黎卢浮宫广场上设计一座透明的“蒙德里安玻璃茶屋”,也在日本国内设计建造护王神社。建造完工的护王神社三面被宁静的大海包围,通往地下古坟石室的阶梯全部由透明的光学玻璃构成——作为建筑设计师的杉本,对于形式同样有一种近乎极致的要求。他的《放电场》系列被作为灵感和元素,被他自己使用在能乐舞台的设计之中。带有科幻感的图案,与最传统的东方表演形式在舞台上相遇,不免具有一种古怪的违和感。然而这正是杉本博司想要营造的氛围。

  他自言这种手法学习自日本传统落语表演。落语表演总是以插科打诨的“落”的形式结尾,此前维持的紧张感与这段笑话一起,归为无意义的虚无。杉本的父亲是一名业余落语家,常常将年幼的杉本带入曲艺场。长大之后,杉本博司接受的是完全西方体系的艺术教育,但在创作中,却发觉自己不知不觉将落语的表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也是自此之后,西式教育培养长大的杉本博司,开始关心茶道、能乐和佛教。于是到了《艺术的起源》,66岁的杉本博司得以将佛教教义的“色”与牛顿的《光学》、歌德的《论色彩学》信手拈来,相互交织比较。他在序文中自谦这本书是“既像图录也像评论集,既不是诗集也不是独白”的“四不像”。然而在我看来,杉本博司的文字已经和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早已打通任督二脉,在多个场域中自由来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