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凯旋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凯旋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0-29 00:5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凯旋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凯旋门》是一本由[德] 雷马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旋门》读后感(一):硬汉写爱情,总是差点意思

  硬汉描写爱情,孤独,凄冷,决绝,都有了,但总是缺点缠绵悱恻的味道,这篇缠绵悱恻也有了,但还是觉得差口气,每当读到拉维克和琼在一起说情话的时候,总感觉少了点甜蜜而说得更多的是一段段哲理,长篇累牍夹杂着一小段一小段散文诗般的叙述和想象,又夹着很多含混不清的呓语,很不耐烦,很不习惯。全然没有第一次看雷马克那篇《西线无战事》那般利落干净。看完以后再看作品创作年代,是在战后美国出版的,心想难怪,缺少了一点以前纯粹的东西,参杂了稍许美式的做作和柔情,说实话,我有点怀疑当时的雷马克为了迎合美国市场而增添了一些他本不愿意增添的东西,37万字砍到30万字左右比较合适。 打个比喻来说就是有些旷世作家像洪七公一样既会降龙十八掌又精通打狗棒法,而雷马克就是郭靖,降龙十八掌出神入化但要他学习精巧的打狗棒法还不如黄蓉,不过这不妨碍雷马克的伟大,只不过他并不擅长这一类的招式但又生硬地,无休无止地去描写那就让人很不耐烦了,所以在我心目中他离顶尖那几个作家还差一口气。

  有时候看着看着会想起雷蒙德钱德勒。

  但这还算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叙述功力和不急不缓推动情节的能力还是炉火纯青,复仇那一段是最精彩的,遇到仇人时的那种心理描写,然后蛰伏等待的那种煎熬,意外碰到的猝不及防,谋杀时的冷酷,谋杀后的冷静谨慎处理,以及谋杀成功后坦然的如释重负的心理描写,真的太牛了,比我看的很多主打悬疑惊悚推理的小说还要抓住人心,真该叫那些整本书连环杀了十几个人却还令人昏昏欲睡的小说作者看看,什么叫大师,人家大师不经意间展露一招一式都够这些拙劣模仿者学习一辈子。

  其实我认为复仇结束本书也已经终结了,拉维克终结了那个一直压在他心头的噩梦,说是成长也罢,重生也罢,顿悟也罢,总之一切都终结了,至于和琼的感情,重归于好也行,分隔两地也行,但这势必无休无止写下去,而这本书写到这也差不多了,没必要再写那种没完没了的感情纠葛,所以作者安排了琼死亡,琼死之前也有伏笔,最终也不至于太突兀,要我说其实雷马克安排伏笔也很巧妙,包括那个老鸨头子的伏笔,以及画家的伏笔,都很有意思

  看这部书的时候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早年看过的电影《影子部队》,这种压抑,沉重,绝望,的氛围很像,巧合的是那部电影也是自凯旋门开始,结束于逃了很多次的男主人公再也不想像丧家之犬那么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而选择认命,他们都厌倦了,累了,不再跑了。

  《凯旋门》读后感(二):【转】朱雯:雷马克和他的《凯旋门》——《凯旋门》中译本新版后记

  雷马克是德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凭借1929年出版的描述一战期间前线战士的作品《西线无战事》享誉全球.这部作品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和无可比拟的发行量,不仅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同时还引起广大学者,评论家的评析和研究.紧随其后面市的《回去的路》以及《三伙伴》,描写昔日前线战士带着被战争摧毁的精神状态回归和平,在魏玛共和国的"黄金二十年代"反而无法融入正常的生活. 由于雷马克真实描述了一战的残酷,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前线战士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毁灭,其作品被纳粹政府列入禁止出版和发行的名单,并且雷马克本人也被迫开始了流亡生活.二战期间及战后的流亡四部曲《流亡曲》(又名《爱你的临人》),《凯旋门》,《里斯本之夜》和《天堂里的影子》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以小说的形式叙述了流亡者的真实生活,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由于《西线无战事》的巨大成功,导致雷马克的其他作品经常被世人所忽略.而作者雷马克也因为其作品中蕴含的政治因素以及其贴近生活的写作风格在政治,文学甚至是军事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凯旋门》读后感(三):爱与仇

  《凯旋门》-爱与仇!

  爱情与复仇是文学作品中两个长远恒久的母体。爱情自不待言,复仇往往表现出来的震撼力,很多时候是超过爱恋的。你的世界文学作品中,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复仇就是他们的主题。中国的赵氏孤儿。还包括著名的侠义小说中。比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碧血剑》,《笑傲江湖》,复仇也往往是他们的主题之一。

  雷马克的这部凯旋门是一部爱情与复仇交错融汇编织成的十分感人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在雷马克流亡期间创作出的一本十分优秀的作品,羁旅在外的那种孤独压抑和担心忧伤,爱情故事的真挚哀婉凯旋门这部小说最能打动人的突出特点。其中的复仇故事也是最新颖读者的一个聚焦点。

  小说主人公拉威克是德国一名外科医生,1933年因为帮助朋友逃离纳粹追捕而被盖世太保的头目哈克关进了集中营。期间受到了残酷的虐待,和他一同被捕的女友希贝尔也因倍受折磨侮辱而自jin。拉威克侥幸逃离了集中营,流亡在巴黎,偶然的一天他在巴黎撞见了哈克,心头骤然升起复仇的怒火。由于哈克已经认不出来这个曾经被自己伤害才害过的人。拉维克就趁机和他结交。最后把她诱骗进万籁无声的黑沉沉的森林里,做掉了它。雷马克也比较详尽的描写了极为紧张的复仇过程。当然这不是在宣扬犯罪。而是借助大量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让读者认识到这是一种正义的伸张。“那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复仇行动,而是假如他不干,他会对一种滔天大罪负有责任,这不再是他个人的一件小事,比他个人的事情重要的多”,这就是说,他认识到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普通人的个人复仇行动,也体现了国家民众乃至历史的正义。对于因哈克而自杀的女友,那个曾经像6月的黄昏那样出现,在他生活里的西贝尔纳威克以前,从来不敢回想哈克传达到刑讯室的那一天,从来不敢回想到他脸上那种惊慌恐惧的发疯的表情。复仇后。他不再抗拒回忆。好像什么东西松开了…他那扭歪的嘴开始团拢,眼睛消失了那种呆板的表情,血色温柔的回到了他那浅粉似的的苍白的脸上。他感觉到这个早晨:白杨,开满矢车菊田野,新烤面包的香味,小学里传出了儿童歌声,洗好的衣裳在风里飘动燃烧过的田野开始返青。

  凯旋门的绝大部分篇幅也用来描写拉维克的流亡生涯和他与琼 玛陀的曲折爱情故事。

  拉维克和琼的爱情与一般的爱情也有所不同。在浮华的巴黎。两个漂泊的异乡人。两颗羁迷孤独的心。偶尔碰撞在一起,肯定会擦出火花。可是因为他们漂泊不定的生活,还有他们不同的性格。使他们的爱情不会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滋味苦涩,情调凄凉,气氛哀愁。拉维克处于职业的责任,救助了一位受伤中的老太太,可是这这却暴露了他的非法移民的身份。于是被驱逐出境。琼就在焦急的等待,可是毫无音讯,以为他不会回来了。

  后来,琼又找了别人,最后琼又被和她同居的那个男子开枪打成难以回天得重伤。倒在了拉维克的怀里死去了。他又经历了一次死别。在他的漂泊艰难寂寞无望的生活中,她失去了曾经,温暖过他,震撼了他生命的爱。

  《凯旋门》读后感(四):那个大人物和小人物都能藏身的颓废巴黎的横截面

  1929年,三十岁的雷马克凭借《西线无战事》一书声名大噪。这本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普通德国士兵遭遇的小说,出版第一年在德国就售出120万册。19岁的保罗·博伊默尔及其同伴的故事不仅让德国读者动容,也令英、法等战胜国的读者心有戚戚。在英国,上市六周就售出27.5万册。这本书甚至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也引起了轰动,德文原书出版九个月后,林疑今译本《西部前线平静无事》由施蛰存、戴望舒等人创办的水沫书店出版,林语堂为之作序,五个月内售出一万余册,这在当时的中国出版界已是相当高的数字。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使雷马克一跃成为享誉世界文坛的大作家,但也正是这本书让他成了纳粹分子攻击的目标。雷马克后来回忆道:“1931年,我不得不离开德国,因为我的生命遭受到威胁。我既不是犹太人,而且在政治上也并不左倾。当时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样,是个战斗的和平主义者。”可即便离开了德国,被褫夺德国国籍,纳粹政权也还是没有放过他。1943年,雷马克仍留在德国的妹妹被纳粹法庭宣判死刑,罪名是“不相信德国会取得胜利”。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际遇,战争和流亡构成了雷马克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前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西线无战事》中,而后者的绝佳代表则是出版于1946年雷马克流亡美国期间的《凯旋门》。

  不输《西线无战事》的畅销之作

  在德文原著发行之前,《凯旋门》的英译本首先在美国出版,当时仅在美国国内,销量就达两百万册以上,不久便被译成十五种语言,其畅销程度与当年的《西线无战事》不相上下。《纽约时报》称赞《凯旋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严肃之作,是“雷马克最成熟、最具思想性、最精巧、最悲伤的作品”。

  外版封面

  1948年,好莱坞将改编电影搬上银幕,由英格丽·褒曼和查尔斯·博耶出演,轰动一时。2000年,由日本百年传奇剧团宝冢歌剧团改编的歌舞剧版《凯旋门》公演。借由文字、影像、声音的传播,《凯旋门》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木心、北岛、王安忆、陈凯歌、王朔、叶兆言等都曾表示过自己对《凯旋门》的喜爱。

  电影《凯旋门》海报

  艺术史家巫鸿先生曾写道:“我曾经读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对这本著名的反战作品没有什么特殊感觉。但是偶然发现的一本《凯旋门》的早期译本,厚厚的几百面发黄的书页,却以其主人公的孤独和冷漠深深地触动了我。整部书给我留下的记忆似乎都是夜景:一个战时流亡巴黎的移民在凯旋门的阴影下徘徊,对着一杯苹果白兰地(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带给我无限的想象空间)沉默无语。”

  同《西线无战事》一样,《凯旋门》也几乎是在国外出版的同时就被译介到了国内。翻译者是有名的作家、翻译家朱雯先生。这也是他翻译的第一本雷马克的小说,此后他又陆陆续续翻译了《西线无战事》《里斯本之夜》《爱与死的年代》等作品,译文受到巴金、钱锺书等名家的称赞。

  爱情与复仇相互交织的动人故事

  雷马克非常擅长通过捕捉少数人的生活来呈现多数人的命运。《凯旋门》写的是混乱年代里一个流亡者的动荡生活,也是无数被迫漂泊者内心的巨大孤独。小说主人公拉维克原是德国一家大医院的外科医生,因帮助两位被盖世太保追捕的朋友而遭到刑讯,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靠暗中替别的医生代行手术来维持生计。

  歌舞剧《凯旋门》剧照

  小说开篇,拉维克在塞纳河畔偶遇失魂落魄的美丽女演员琼,两个漂泊无依的灵魂在相处中互生爱意。琼点亮了拉维克原本痛苦晦暗的人生,但流亡生活的现实处境却让他们无法全然坦诚地相恋。不久,拉维克在街头抢救一个受伤的女人时,因没有身份证件被驱逐出境。几个月后他偷偷潜回巴黎,不料琼已另有新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拉维克遇到了曾刑讯自己并逼死其女友的纳粹头目哈克,决心复仇……

  电影《凯旋门》剧照

  爱情与复仇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呈现出一个与《西线无战事》里全然不同的雷马克。整个故事带着德语文学沉重、思辨的气质,却又在抒情的光晕里浸染了诗歌般的轻盈。《时代》杂志的评论里写道:“悲悯,技巧精湛,以不动声色的冷峻道出巨大的悲伤。”

  不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

  雷马克自称是一个“不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他借由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内心深处无法安放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地写出来。这些作品还原了诸多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的历史细节,让我们看到在混乱狂热的时代里,当平凡生活不复存在时,每一个普通人的艰难处境。

  战争中的儿童

  雷马克曾对记者说:“拉维克这一形象,包含着三个人的特征。我自己,还有我的两个朋友。两位医生,他们也像我一样,隐姓埋名住在巴黎。”曾和雷马克一起待在巴黎的还有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因此也有人猜测她是小说女主角琼的原型。1936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曾邀请黛德丽返回德国,并保证除了提供高薪之外,还给予她修改剧本与挑选合作伙伴的自由,但被黛德丽拒绝。

  玛琳·黛德丽与雷马克

  用“不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来形容拉维克也同样贴切。他时刻做好了失去一切的准备,带在身边的行李无非是几本书、一条破毛毯、一件旧睡衣,以及带给他安全感的一小盒毒药,“知道自己随时可以拿来用,便更容易熬受残暴的酷刑”。他允许自己爱上琼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的,玩世不恭只是因为他太清楚自己没有能力给琼正常的生活。如《科克斯书评》所言:“拉维克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但他真正需要的不是国籍,而是做一个普通人的机会。整部小说就是那个大人物和小人物都能藏身的颓废巴黎的横截面。”

  电影《凯旋门》剧照

  纠缠不休的痛苦回忆,界限模糊的黑夜与白昼,像呼吸一样习以为常的孤独漂泊,当炽热的爱和浓烈的恨都逝去,又一场大战的炮火声响起,在上一场战争里侥幸活下来的拉维克拒绝了朋友们的帮助,决定束手就擒,因为他知道在一场战争中医生还有很多事要做。雷马克在小说的结尾留下了空白,最后一幕是囚车载着拉维克和其他流亡者开过了没有灯光的凯旋门,驶向了未知的方向和命运。拉维克眼前依旧是永恒的漂泊。

  浪漫与残酷,诙谐与深刻,温情与感伤,《凯旋门》讲了一个既惊心动魄又格外克制的故事,展现出雷马克作为一流作家“敏锐、稳重、坚定”的笔力。恰如译者朱雯先生所言:“《西线无战事》只能说是雷马克的成名作,《凯旋门》才是他的代表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