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11-04 08:5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经典观后感有感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是一部由安娜·路易莎·阿兹维多执导,Jorge Bolani / Jorge D'Elía / Gabriela Poest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观后感(一):补充一点映后关于女主的交流内容

  2021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巴西电影展。

  映后摘录:

  主持:影片是女导演,想了解一下演员跟导演如何参与到这个角色当中,可否聊一下他以往的一些作品的经历? 女主:除了电影之外也饰演一些戏剧,包括电视剧的拍摄,这个电影是第1次担当主演,导演认为角色为我量身定做一样,拍摄的过程中,跟导演变得非常亲密,好像成为了家人,这部电影在我的整个演艺生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构建剧本时,比尔这个角色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角色,那个时候比尔并不是一个主角,但逐渐他的性格整个形象凸显出来,是导演非常想要突出的一部分。导演安娜非常活力,愿意分享,在交流中,慢慢的完善角色。电影公司叫电影之家,在南部,她的丈夫和他的儿子也参与电影的制作,其实是一个家庭共同协作的一个作品。这个电影是巴西南部(与阿根廷交界),展现大家都没有看到的部分。 龚姐听完全部映后访谈,补充了关于女主的信息,拍片时得了癌症,头发刚长出来,感谢导演坚持用她,影片也改变了她。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观后感(二):温度逐步在弥漫

  当看到了真正好的电影的时候,大脑里的那些好的措辞都无法表达此刻的感受了,只想骂一句脏话,感慨下真的太好了啊。转念想想,还是好好表达一下吧。

  很多厉害的导演的作品,总是会留在体内一些东西,无法准确地描绘出它是什么,那个感觉是深刻甚至是疼痛的。可是温暖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甚至超越了深刻,它是一种舒适的更加本我的需求。

  欧内斯托是一个有点小脾气、不那么宜人,同时有趣又善良的人。他会用老式的打字机去回信,可以记住看过的小说细节,讲解三种鼓声的区别,在第一次参加的街头聚会上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他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老年人,可以尽可能优雅地、用仪式感去充实生活,比年轻人拥有更多的记忆,更丰富的经历,同时也拥有了等待的超能力。Bia的出现让欧内斯托的循规蹈矩的生活出现了些许倾斜,老年和青年的思想的碰撞,产生出了新的火花。欧内斯托带给了Bia真挚的关心和照顾,而Bia也带给了欧内斯托青春的直接和热烈,他们在独特的情谊里感受到了彼此的温度、关怀和照顾。

  温度逐步在弥漫,不止需要生活,我们也需要诗歌。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观后感(三):10.20

  1,其实看到最后,我还是没能理解,为什么给她钱,把她当女儿一样疼爱。或许就像欧内斯托说的“如果我不信任别人,那这个世界就没有可以信任的了”。人的好坏或许在他看来已经不重要了,也没有界限和评判标准,他的选择更随心所欲一些。欧内斯托是很有趣的,年轻时周游世界,可以说出一本书的种种细节,可以和年轻人聊音乐、在集会上吟出他所喜爱的诗歌、回家后还意犹未尽地跳舞,他是有思考的,年轻时和喜欢的人聊婚姻的本质,尽管他们都还是走进了各自的束缚里,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她赶走酒醉家暴的男友,将三千块放在床头。

  2,最后一封信,没想到是写给儿子的,“我很乐意把我对你的爱说出来,但我不愿意成为你的负担”。给年轻爱人的那封信,他选择到她身边亲口说出,毕竟“我没在寻找任何人,我却找到了你”。

  3,老去,是一个时时困扰我也让我担忧的问题,我老去之后怎么办?父母老去之后我又该如何陪伴?许多问题至今我无法给出答案。片中说道,孤独是死亡的最后一站,最让欧内斯托害怕的,不是世界变得模糊,不是送走相伴半辈子的妻子,不是与儿子永远下不完的那盘棋,而是他感到了孤独。是不是她的陪伴让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热情?我想也未必,因为他的生活从未失去诗情画意。他的这份孤独又来源于哪里呢,是老邻居和她的的告别,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要面临一个人的处境,还是在信的一来一去间,让他想要弥补自己的遗憾?而他的选择,又是因为孤独,还是因为不想给儿子负担而作出的最优解?

  我没有答案。

  4,老去,是一场告别。开篇模糊的影子,让我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他清楚地记得每次出门要走的步数,留心听着树叶被风吹起的沙沙声,他告别了老友,告别了老邻居,对于他来说,这些人记得他忘记的许多关于他的细节,对于他来说,这些人早已成为他的一部分。这就是人与人链接的奇妙吧。我也会很丧地想,我不需要朋友,我不需要亲人,我一个人不也过得挺好的吗。但还是会感到孤独。人与人的相处,人与世界的相处,人与时间的相处,在相处过程中体验生命流逝的缓慢,感受到孤独直至死亡,缓慢体会这个过程本身,或许就是来到世界的意义之一。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观后感(四):关于《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三点想表达的而已…

  #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献给《透过》

  10月20号看的电影终于在10月过去之前来补作业了,简单谈一谈影片中几点给我感触和思考的内容:

  1. 《透过》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围绕欧内斯托和碧亚两个人展开的,这种生活背景、年龄、经历、性格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两人因机缘巧合而遇见并相互启发、从对方身上获得另一种对世界的理解甚至救赎的故事不在少数,例如知名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绿皮车》,类似的老年题材的《遗愿清单》或许都可以算作此类。但本片中欧内斯托和碧亚两人的相对位置更让我想到前不久看过的一部描述教育者困境的影片《超脱》。从某种程度上说,艾德里安饰演的亨利老师和欧内斯托一样成熟睿智、对世界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系统的认知,但同时又受困于身边的日常生活,感到迷茫和孤独;艾瑞卡和碧亚一样年轻、贫穷、大胆,只不过艾瑞卡最初由于生活背景没有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符的三观而选择了自甘”堕落“,而尽管碧亚在感情上也遇人不淑、行为上有些微的不体面,但她对于世界、人生、情感是有自己完整且正向的理解的。因此,亨利和艾瑞卡更多是单向的亨利对艾瑞卡的”启蒙“(其实艾瑞卡从某种角度来讲就像亨利在学校里遇到的那些顽劣不堪的”坏“学生,因此艾瑞卡和亨利之间的故事与影片探讨现代普及性教育的主旨是有关的),欧内斯托和碧亚则是双向的”奔赴“,是双方共同的启发和成长,碧亚从欧内斯托这里不仅获得了稳定的住所和饮食,还有他的阅历和学识所展示出为社会主流所认可的某些价值,比如优美的文学、体面的生活和高尚的品质,而碧亚的热情大胆、对生活的热爱也带给欧内斯托生活中的乐趣(”盼头“)和勇气。(这种讲截然不同的二人相遇然后相互启迪、遇见生命一种新的可能(但无关爱情)的电影不在少数,也有很多有趣的佳片,但二人的位置不同会有不同的情节发展,这种老-少或(主流价值意义上的)强-若相遇也算是比较主要的一种,就联想至此,随便一说…)

  2.影片中一处尤其引起我关注和思考的地方是碧亚带着欧内斯托参加诗社(应该算是某种少数群体集会)的情节。看到镜头中闪现出朗诵者身上(众多)耳钉、纹身(等明显带有社会污名化符号)的近景镜头,我突然有一种感受,就是导演想要借此情节将影片的主题突破衰老、情感等主题而去探讨平等、自由等更为宏大和严肃的主题。欧内斯托因为衰老带来的视力下降而看不清很多东西的形态,但或许也因此比大多数人减少了引致偏见的可能。我本想在映后交流的环节提问,但奈何大家的热情高涨,终是没有抢到机会。但回来我又细想想,从导演的镜头语言来看,导演将镜头聚焦于朗诵者身上的纹身、链条而不是给其一个整体、全面的影像或许已经说明了导演的倾向性。

  3.关于影片的结尾: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浪漫主义或者说理想化的结局。我更喜欢个体在经历了种种挣扎的过程后最终不得不向自己所挑战的对象屈服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无法被结构性力量所完全掌控的事情又悄然发生了改变的结局。但显然欧内斯托没有选择屈服和逆来顺受,没有像他的邻居一样最终回到儿女的照顾之下,而是在自己日渐衰老之际选择开启全新的生活。我敬佩于他的勇气(这作为他和碧亚之间故事的结局也完全合理),也欣赏导演在这样一部聚焦现实问题的影片中为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浪漫化的结局,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也许也能增添一丝希望和勇气。

  ps:这些表达在脑海里断断续续也构思了一周,但写出来还是感觉词不达意,像是一篇高中的阅读赏析…anyway,喜欢观影之后,在豆瓣的第一篇影片写给这部《透过》——一部让我很幸运地觉得来回两小时观影路程没有白费地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